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38KB ,
资源ID:33836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3836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息技术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docx

1、信息技术读书笔记信息技术读书笔记【篇一: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简介读书笔记 王 立 勤 2012-5-23 信息技术简介 一、信息与信息科学 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学的归宿。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核与外壳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知识。知

2、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 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

3、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住处科学所要研究的信息运动的七种规律: 信息产生的规律、 信息获取的规律、 信息再生的规律、 信息施效的规律 信息传递的规律 信息系统优化或自组织的规律 信息过程智能化的规律 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术 技术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也不

4、是永恒不变的。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科学,人们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争取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后来在人类认识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科学技术才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四种器官及其功能: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平衡感觉器官等获取信息。 传导神经网络,它又可以分为导入和导出神经网络等传递信息。 思维器官,包括记忆、联系、分析和决策系统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应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信息技术四基元: 感测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控制技术 信息技术的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而

5、不是绝对的。 主体技术层次:主干四基元 应用技术层次:枝叶与花果四基元繁衍出来的具体技术群类 支撑技术层次:根系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基础技术层次:土壤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古代信息技术(远古19世纪中叶): 声音与光自然状态下的信息技术; 文字、造纸与印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数字与运算信息加工技术的雏形 (二)近代信息技术(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电报序幕的拉开,1844年,美国画家,电报发明人莫尔斯 电话篇章的推进,1876年,美国教授,贝尔 无线电信高潮的到来 (三)现代信息技术(20世纪中叶现在) 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6、1946年, 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60年代 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作,1993年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技术与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因素: 客观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硬件、软件及资源);二是

7、教师的因素;三是学生的因素。 (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维护者、应用者)。【篇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业余学习笔记】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然是要被淘汰了。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

8、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 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1、首先要确定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

9、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由此决定的任务的提出,应是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任务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这种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 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 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

10、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这个应用程序时,教师先由学生来决定画什么内容;若学生决定画一幅田园风光图,那再进一步让学生来设计这幅图画中应该有哪些内容;学生设计画中有农庄、夕阳、彩霞、树、小河、青草、牛等等。这样,让学生来设计、分析好这幅田园风光图,因为这是自己设计的,因而学生都表现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3、接着就是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

11、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样以画田园风光图为例,对于农庄这一图案,就涉及了如何画圆角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如何倒颜色,画瓦砖;对于太阳、树、牛这些图案,就涉及如何导入图片,并如何对图片进行大小、位置的调整;对彩云这个图案,又涉及到如何将在word中编辑好的图片剪切过来。除了这些操作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操作,都是需要学生去处理,去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先去查有关的资料、书籍,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反正,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能够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4、要注重及时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

12、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完成了田园风光图后,教师选出三、四幅作品,由大家一起来评论,说出可圈可点之处,并由学生本人来说明画这幅的意图及本人的操作重点。另外,其他学生对这幅的操作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由画图本人来答疑。最后,由教师指出这幅图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之处。经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学生茅塞顿开。 现在,再以“虚拟购机为任务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 (一)前期准备 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收集资料,制作成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内容的硬件diy、评测与导购等内容的网站,

13、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提供几个相关的参考网站,供学生查阅。但不提供所要的全部资料。 (二)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 (1)教师向学生布置虚拟购机的任务,并提醒买计算机前后要考虑的问题。 (2)说明虚拟购机任务的要求:以组为单位,7天完成,将机器配置及选择理由制作成演示文稿。 2、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学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为组长。根据计算机用途和有限的奖金,讨论买一种什么配置的机器,然后进行分工并制定小组的购机活动计划。 3、搜集信息,调研市场 (1)学生通过网络访问网站,从硬件diy、评测与导购中了解硬件的性能指标、结构和如何选购等方面的常识。 (2)通过网络及期刊

14、等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市场行情。 4、分析信息,确定配置 学生在了解市场行情的过程中,搜索到大量信息,一种配置有不同的品牌、性能和价格。学生面对大量信息,根据需要对它们的性能、价格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2-3种产品,然后拿到小组里讨论,最后确定本组机器的配置。 5、制作演示文稿 虚拟购机要求每个小组将本组所选择机器配置及其理由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要求学生掌握powerpoint制作文稿知识,于是产生了新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6、交流 (1)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演示文稿,讲解机器配置,其他小组同学针对这个组的机器配置提出不同建议,以达到相互学习,

15、共同提高的目的。 (2)同学们畅谈完成虚拟购机任务的各种收获和体会。 (3)教师总结并提出希望。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对某些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并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进行正确引导,而后提出期望,建议将演示文稿存成超文本格式,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其他同学借鉴。 这样,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尤其重视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 对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课程整合的技术环境的层次性 (一)课程整合必须依托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 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信息技术指

16、“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指传播信息的有关技术,除网络技术以外,还包括视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主要分三种媒体类别:1常规的视听技术媒体:如电视机、vcd、dvd、mp3、录音机、投影仪、电影等;2计算机媒体:主要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和标志的多媒体技术;3技术媒体:包括校园网、校际网和互联网等。 当前,学术界比较强调用狭义的概念,认为课程整合只有依托“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才能开展。对此,在基层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在计算机及网络条件不是很完善的农村中小学和西部地区,甚至具备一定数字化条件的学校都觉得,整合的历程城乡有别、国内国外有别、大学和中小学有别,如果把整合的

17、“门槛”筑得这样高,搞课程整合就变成了“贵族项目”,是可望而不可即地“画饼”。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某些具体技术还不成熟,资源不配套,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当前教育“一费制”的改革,直接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广度和速度。因此,对于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零零星星搞点试验可以,真正要普及和推广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课程整合应该在不同的技术层面推进出发,在起步阶段用广义的信息技术来定位课程整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一是符合课改精神。“信息技术不是精英技术,而是大众技术”,课程整合也不是只在少数学校、少数学生中才能开展的“精英教育”。新

18、课程改革以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应该让广大学生受惠于信息技术,让广大学校践行课程整合;其次,把课程整合概念的外延扩大一点,既有利于承袭历史,又有利于中小学解放思想,拓展思维,大胆实践,不至于在“是不是在搞整合”等一些概念问题上争论不休,左右为难。整合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是很多的,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中的“上盘”(建光盘播放点)、“上星”(建ku波段地面卫星接受站)、“上网”(建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也好,“非典”时期北京曾兴起的“空中课堂”“课堂在线”也好,都是整合教学,其实,常规媒体技术在广大中小学教学中用得是较为普遍的(先进国家用得也很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生命力;

19、第三,强调用广义的信息技术来定位课程整合并不是抱残守缺。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应用的难点,我们必须关注“以数字技术为新动力”的信息技术。 (三)课程整合有物化环境,也有人文环境 实施课程整合还有个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匹配的问题。计算机是机器,它的功能很强,但能发挥到多大程度,却决定于用计算机的人的水平。技术环境只是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认为不用技术也能整合,这是误解,认为一用技术就能整合成功,这同样是误解。其次,课程整合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改革行为,改革是要付出代价和努力的,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应允许尝试和失败,先求鼓励大家“好用”,再求“用好”;先求量变,再求质变;先是“

20、凑合”,再是“结合”,最后达到“整合”“融合”。提高整合的水平和质量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也是渐进的。着眼点要高,着力点要实,问题要研究,积极性要保护。 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行动收获习惯;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实践,养成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 这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三方密切配合,积极努力才能达成。而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教育。 怎样才能更好地养成习惯呢?

21、作为老师和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一、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叶老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良好的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平时多给学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多举一些能启发警示人的事例。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言传

22、身教,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自己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以后的生活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1995年,有人对148名杰出青年做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调查发现这些青年在中小学读书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会抵制住游戏的诱惑,坚持认真完成作业;近百分之七十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百分之八十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经常感到气愤;而一半以上的人经常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良到恶,他们日积月累的诸多不良习惯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悲剧所在。115名死刑犯中,

23、百分之三十多的人曾经是少年犯,百分之六十多的人少年时犯有前科,他们基本从小都有贪吃好玩,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不学无术等不良表现,正是这些潜在的不良因素没有得到改变,最终导致了他们走上了人生的不归之路等等。而众多成功人士却是受益于养成了良好习惯。 二、制定规范,严格强化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都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在大家一起讨论,师生共同参与,指定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习惯体系后,就要严格贯彻执行。在规范的约束和师生的示范下,必然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建立了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要有持

24、久的针对性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通过学生努力,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就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老师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好的、进步的,就要多表扬,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奖惩分明。使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较为注意,自我监督,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而是靠日常行为,日积月累,慢慢养成。只有经常讲、经常抓,

25、学生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一些不良现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对这些问题,学校随时发现随时讲,及时纠正不良现象,经过多层次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为了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校专门召开大会专题讲。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教育任务,为保证教育效果,活动之前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讲具体,讲到位,讲清楚活动是干什么,应该怎样做。有些道理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往往比老师直接讲要好的多。有意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己去感悟一些道理。在学生在参与具体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和管理。坚持把学生行为习

26、惯训练渗透到学校的每一节课之中,每一项活动中,所以,教师要有耐心,久而久之,才有助于好习惯养成。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良好习惯养成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形成优良的班风呢?第一,强化集体观念抓舆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良好的集体舆论,既是班风建设的一个内容,也是班风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大造舆论,来强化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强化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第二,明确目标抓

27、导向。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风建设的一大支柱及主导向。目标一旦确定,就要牢牢把握,把它变成全班同学的自觉行为、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班风建设【篇三:学习笔记-信息技术与教育】 目录 概述 . 1 1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 . 1 11学习要点 . 1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 1 12 课后习题 . 2 2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 . 2 21学习要点 . 2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 . 2 3 通信技术与教育 . 3 31学习要点 . 3 4 网络技术与教育 . 3 41学习要点 . 3 5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 4 51学习要点 . 4 6 人工智能与教育 .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