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0.15KB ,
资源ID:34714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4714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文档格式.docx

1、鹑尾张翼轸室女宫寿星轸角亢氐天秤宫大火氐房心尾天蝎宫析木尾箕斗人马宫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淮南子天文训天官书周礼保章氏宿国州次角亢郑角亢氐兖州吴越氐房心宋房心豫州齐尾箕燕幽州卫斗牛越斗江湖鲁女吴牛女扬州赵危室虚危青州晋室壁并州秦奎娄徐州周魏昴毕冀州楚觜参益州井鬼雍州三河翼轸荆州第二章 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 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

2、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但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这种现象在春秋时代以后消失。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5、月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照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除了日月季年意外,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

3、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6、二十四节气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7、二分二至二分 尚书尧典把春分称为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二至 尚书尧典把夏至称为日永,冬至叫做日短 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8、干支纪日9、每个月有特定名称的日子: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近在望后:既望10、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日

4、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用十二地支表示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初2313579111315171921正24246810121416182022(例如:23点为子初,24点为子正。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11、每个月的特殊称谓先秦时代,每个月都有特定称谓。例如,正月为孟陬,四月为除,九月为玄,十月为阳12、月建“月建”即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

5、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谓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约,如此周而复始13、纪年法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汉武帝以前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太岁纪年法:古人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

6、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十二辰因为岁星纪年法使用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并用它来纪年。例如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太岁年名太岁年名太岁所在岁星所在摄提格寅(析木)星纪(丑)单阏卯(大火)玄枵(子)执徐辰(寿星)诹訾(亥)大荒落巳(鹑尾)降娄(戌)敦牂午(鹑火)大梁(酉)协洽未(鹑首)实沈(申)涒滩申(实沈)鹑首(未)作噩酉(大梁)鹑火(午)阉茂戌(降娄)鹑尾(巳)大渊献亥(诹訾)寿星(辰)困敦子(玄

7、枵)大火(卯)赤奋若丑(星纪)析木(寅)岁阳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历书所见为:焉逢、端蒙、游兆、疆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14、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建月不同月建周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十二春夏秋冬殷历夏历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汉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是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

8、用周正外,一般都用夏正15、一些节日(1)元旦:正月初一日(2)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3)上元:正月十五日。旧时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4)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秋分前后(5)寒食:清明前二日(6)清明:四月初五日(7)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8)上巳:原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临水祛除不祥,叫做修禊。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9)浴佛节:四月初八日。传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10)端午:五月初五

9、日。人们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11)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12)七夕:七月七日(13)中元:七月十五日(14)中秋:八月十五日(15)重阳:九月初九日(16)冬至(17)腊日: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18)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第三章 乐律1、五击(五音)宫商角徵羽2、七音变徵变宫#4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3、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C#CD#DEF#FG#GA#AB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律

10、吕4、乐调: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意味着调式的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徵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徵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5、九宫:五宫四调五宫:正 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黄钟宫、夹钟宫、林钟宫、夷则宫、无射宫四调:大石调(大食调)、双 调、商 调、越 调 黄钟商 、夹钟商、夷则商、无射商四季季夏五声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适应: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第四章 地理1、州禹: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舜:十

11、二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青州、营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汉:十四州:增加交州和朔方东汉:十三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十九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雍州、凉州、秦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梁州、益州、宁州、荆州、交州2、郡秦:三十六郡:着名的有:陇西、颍州、南阳、邯郸、巨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四十郡隋:取消郡唐: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宋:废郡3、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4、道:唐代的道

12、士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增加京畿(治长安)、都畿(治洛阳),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5、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粉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6、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7、府唐: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府隶

13、属于道宋:隶属于路元: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8、军: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9、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第五章 职官1、中央官制(1)战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楚国的最高长官成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2)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私=寺组成中枢机构(3)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逐渐缩小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三司)汉光武帝时,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4)魏:改尚书台为外围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

14、省,参掌中枢机密(5)南北朝:设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6)唐: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是,三省名称曾有几度改变:尚书省:中台、文昌台中书省:西台,凤阁、紫微门下省:东台、鸾台、黄门(7)宋: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8)辽: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9)明: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草拟诏谕。大学士后来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10)清:沿袭明制,雍正设立军机处2、九卿奉常: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

15、廷尉:汉代有时称大理,是最高的法官典客:后来改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掌管政务,其余六卿掌管皇帝私人事务3、汉代加官:侍中: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给事中:掌顾问应对诸吏: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散骑:皇帝骑从4、六部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5、监察官战国时代:御史。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

16、侍御史御史台督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6、台谏汉: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唐:除谏议大夫外,曾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宋: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后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隋唐:给事中与谏官同居门下省,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的诏旨明: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后俗称给谏清:雍正时,给事中和御史同属督察院,这样,御史也就成为台谏了7、文学侍从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官号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也翰林待诏草拟

17、诏令、应和文章。后另建学士院,入院的成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翰林院8、武官:汉代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9、地方官制春秋:邑县。邑县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战国:郡的长官为守,掌军事为主;县的长官为令,掌民政为主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汉武帝: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所属郡国隋唐: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唐:每道一位巡察使、按察使;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等10、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统称为品阶: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勋:唐代又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

18、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第六章 科举1、汉:察举被举荐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2、魏晋:察举孝廉、秀才,逐渐形成九品中正3、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4、唐:曾设明法、明经、明算诸科,而以进士(重文辞)、明经(重经术)为主5、宋:王安石建议废除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6、清:先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第七章 姓名1、女子出嫁以后的姓

19、名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2、氏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以官名为氏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以技为氏(巫、陶、甄)3、注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4、谥号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

20、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5、避讳:改字、缺笔第八章 礼俗1、阶级、阶层奴隶:最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 奴隶可以贩卖,也可以被当做牲畜来屠杀2、冠礼: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日(选定加冠日期)、筮宾(选定加冠来宾)。贵族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及笄礼后结发加笄3、婚姻春秋时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统称为“媵”(地位高

21、于妾)古代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4、丧人将死时叫做属纩。据说古人把新絮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复而不醒,再办理丧事古人死后,要沐浴,入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后世所谓出殡是指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唱挽歌5、葬殷代奴隶主有人殉的制度,后世以“俑”代替、陪葬品还有青铜制器,玉制、骨制的装饰物以及其他饰物第九章 宗法1、族:表示亲属关系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

22、1)父、子、孙(2)父母、兄弟、妻子(3)父族、母族、妻族2、昭穆: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3、大小宗: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4、亲属:亲属关系拉得远、名称分得细5、丧服:居丧的衣服制度,分五个等级,叫做“五服”在丧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在丧服中又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第十章 宫室1、宫: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2、室: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3、廊庑: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独有4、台:高而平,便于了望5、榭:台上的木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6、观:宗庙或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7、阙: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8、砖:战国

23、遗址在墓中发现过空心砖9、斗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建,同时有装饰的作用第十一章 车马略啦!第十二章 饮食1、五谷:稷、黍、麦、菽、麻2、六谷:稻、稷、黍、麦、菽、麻3、谷:百谷的总称4、禾:本来专指稷,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5、粟:本来是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6、粱:稷的良种7、糗:粮食炒成干粮叫糗,也叫糇粮 8、三牲: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不用牛叫少牢9、干肉:上古干肉叫脯,叫修,肉酱叫醢10、羹: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是饮的;另一种是肉羹,把肉放进烹饪器里,加上五味煮烂11、醍醐:上等的乳酪第十三章 衣饰1、衣:广义:指一切蔽体,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狭义: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2、冠: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3、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冠冕”可以用作的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4、弁: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5、帻:包发的巾,有压发定冠6、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7、衣(上衣):古人衣襟向右掩,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8、带:一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