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0.56KB ,
资源ID:35687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5687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docx

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第二单元 教材内容概说一、单元教材分析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

2、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二、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三、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和表达方法。四、教学措施及手段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6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4、】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进程】第 一 课 时(13)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这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

5、节的情景。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完成下面形近字组词练习:旬( ) 熬( ) 蒜( ) 醋( )饺( )翡( ) 拌( )句( ) 傲( ) 示( ) 错( )校( )蜚( ) 绊( )榛( ) 栗( ) 筝( ) 鞭( )麦( )寺( ) 逛( )臻( ) 粟( ) 挣( ) 便( )表( )侍( ) 狂(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

6、来。(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

7、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北京的春节总共有多长时间?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时间风俗习惯3汇报交

8、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

9、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四、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2、交流:第一部分(1-6)春节前夕第二部分(7)大年三十第三部分(8-10)正月初一第四部分(11-12)正月十五第五部分(13)春节结束五、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

10、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第 二 课 时(14)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初旬、熬腊八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蜜饯、掺和、零七八碎、鞭炮、风筝、万象更新、麦芽糖、截然不同、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1、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

11、春节结束。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1)自由练读。(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2、交流:整

12、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同时也能体会

13、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从这一句你体会到什么?(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2)除夕。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的热闹?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14、“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说明了什么?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守岁吗?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春节有什么含义?(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3)正月初一。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使用了对比的方法。用除夕的闹来对比正月初一的静。

15、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一画面中,你体会到什么?(中国人民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4)元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谈谈自己的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元宵节的花灯?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16、“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元宵节的灯美吗?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除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可以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写元宵节的什么句?“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是什么句?(总起句和总结句)这一段作者采用什么结构?(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五、课文的略写部分是哪些部分?(课文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17、六、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七、讲解课后习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八、学习“阅读链接”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

18、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九、作业设计:认真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完成本课练习册【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教学反思】7藏 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教师教法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19、,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教学重难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领悟表达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15)【教学进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完了北京的春节,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 1、北京的春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写了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突出了哪三次高潮?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有五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应用文。本单元的全是什么文?说明文有几种说明方法,谁记得?(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4、同学们可以看看第六课,第六课用了哪些说明

20、方法,哪些地方用了这些方法?二、学习新课1、默读导语,说说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什么?2、齐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藏戏的特点?3、交流:(4-7)藏戏是怎样形成的。(8-20)藏戏的特点。4、课文的第1至3自然段是三个什么句?如果老师说1-3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段落大意是什么?反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1-3)简介藏戏的主要特点。 反问句的作用:先声夺人,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同时为下文详细介绍“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这些特点埋下伏笔。5、最后一自然段说了什么呢?(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1、)整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6、藏戏是怎样形成的?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7、藏戏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说,老师归纳板书。)三、比较学习1、北京的春节和藏戏都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老师想先请大家将两篇课文比较一下,看能否完成下表:项 目北京的春节藏戏内 容节日风俗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点表达顺序时间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顺序表达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比喻、排比、有详有略比喻、反问、排比、象征、夸张、有详有略表达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炼、京味浓郁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2、师生共同完成上表。四、小结今天我们又了解了一种传统戏剧种类藏戏,并将北京的春节和藏

22、戏做了比较,课后请同学们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五、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抄写本课词语。【板书设计】藏戏戴面具演出藏戏 没有舞台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三五天没结束【教学反思】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23、教学难点】对比阅读两篇短文。【教学时数】一课时(16)【教学进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课文一开头先提出了三个反问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三个反问句?2、谁再来介绍一下藏戏的形成。3、然后,作者开始介绍藏戏的特点,作者详细介绍了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4、还有什么特点?二、学习新课文1、默读导语,说说本课的学习要求。2、齐读课文。3、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两种民居有什么特点?(出示学习方法:找出最能反映民居特点的语句;深入阅读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民居的特点;思考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思考客家民居的特点,一组思考傣家竹楼的特点。

24、4、派代表书写两种民居的特点。客家民居特点: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打比方、作比较)营垒市住宅。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列数字)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列数字、打比方)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体现浓厚的民俗文化。傣家竹楼特点: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引用)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列数字)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

25、,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为瓦顶。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5、两种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6、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来体现这些特点呢?三、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1、现在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个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2、交流:异:民居形成的原因不同;开头不同。同: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四、小结:1、放映各种民居的投影片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非常有特点的民居,我想请同学们在课后以一种民居的口吻做

26、一个自我介绍,要求说出民居的特点。五、作业设计:完成本课练习册,抄写本课词语。【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教学反思】9和田的维吾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

27、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

28、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教学难点】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17)【教学过程】一、导入1、客家土楼修筑成营垒式的住宅修筑原因是什么?2、从客家土楼中反映出的文化特征是什么?3、傣家竹楼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2快速浏览,画出能

29、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4、老师将课文分为三部分,你们能否写出每部分的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 5、第一部分中主要写了和田的维吾尔人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6、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和田的维吾尔的一些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7、第三部分写了维吾尔人的什么特点,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8讨论:最能集中

30、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