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58.72KB ,
资源ID:35807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5807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土壤肥料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2.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土壤肥料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2.docx

1、土壤肥料学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2去年期末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题10分)、填空(40空,20分) 、单选(10题,10分)、多选(10题,15分)、判断改错题(10题,15分)、简答题(4题,24分)、计算题(6分)期中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 指在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2土壤肥力 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水、肥、气、热则称为四大肥力要素。3肥料 凡是施入土壤或喷洒在作物体上,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作物养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或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逐步

2、提高土壤肥力、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4、粘结性 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在外物表面的性能。由土粒- 水 外物间的分子引力引起。5、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6、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7、水平地带性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8、风化作用 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 碎变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成为土壤母质的过程。9、土壤孔性 是土壤孔隙的数量、孔隙的

3、大小及其比例、以及孔隙在土层中分布情况的综合反映。10、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原状土)的质量(干重)g/cm3 。 11、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在外物表面的性能。由土粒- 水 外物间的分子引力引起。12、土壤分类 就是根据各种土壤之间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差异和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归纳和划分,把自然界的土壤进行系统排列,建立土壤分类系统,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利用、改良、保护现有的土壤资源。15、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是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条件下,在土体中交替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16、粘化过程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

4、增加的过程。17、同晶置换 指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的现象。18、阳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将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代换下来,即溶液中的离子与胶体表面的离子互换位置,这种作用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19、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率的时期。多数出现在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20、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各种营养比例失调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21、养分归还学说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

5、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22、最小养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每种必需元素,但决定植物产量(生物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最小养分,植物的产量才会提高。二、简答题 1、从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的结果出发,比较母质与岩石、土壤在性质上的差异。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a: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块小块碎屑,由致密坚硬态疏松态,这种物理状态的改变,使母质产生了通气、透水性,为进一步风化创造条件。b:化学风化:产生了许多细微的粘粒,粘粒之间有毛管孔隙,产生了保蓄水分的能力,即蓄水性。同时粘粒的产生,增加了颗粒的表面积,产生了一些胶体性能,比如:吸附

6、性能,可以保存风化释放的可溶性养分,为肥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化学风化释放出一些可溶性盐基物质,这是植物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c:由于母质的疏松多孔性,使气体能流通和交换,有利于根系的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作用。同时由于母质能吸附一定的水分,增加了导热率和热容量,使母质初步具备了调节温度的能力,而不是象岩石那样激烈的升温和降温,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总体上讲,母质初步具备了肥力要素中的水肥气热条件,但它还不是土壤,它还不具备完整的肥力,因为:a:作为土壤肥力要素之一的养分还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植物最需要的氮素,因为风化所释放出来的养分处于分散状态,会随水流失,母质微弱的吸附力,还不能将它们保

7、存下来,更不能累积和集中。b:母质虽然初步产生了透气性、透水性、蓄水性,但它们还没有完整的统一起来,尤其是水分和空气在母质孔隙中是对立的,水多则空气少,两者还不能很好地协调,这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所以母质与岩石相比,初步具备了水肥气热条件,但与土壤相比,水肥气热还不能很好地统一,它只是为肥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为成土作用创造条件。2、有机物的C/N比是如何影响有机质转化的?N是组成微生物体细胞的要素,有机质中的C既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又是构成体细胞的要素,所以微生物对C和N这两种元素的需要有一定的比例,才能满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构成体细胞的需要。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对C/N

8、的要求不一样,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分解2530份的C,大约需要1份的N,也就是说微生物对C/N的要求是2530/1。如果有机物的C/N2530/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不足,微生物就可能从土壤中吸收有效N用于构成微生物体细胞,从而产生微生物与植物竞争土壤有效N的现象,也有可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从而使有机物的分解受到抑制。有机物的C/N2530/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充足,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也要快得多,有利于矿质化作用的进行。实际上大多数有机残体的C/N远远大于2530/1,比如禾本科作物的秸秆,其C/N80100:1远远大于2530/1,为了促进它的分解,并防止植物缺N,应该补施一定的化学

9、N肥。3、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土壤空气存在于无水的土壤孔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组成相似,但是在含量上存在一些差异。a、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十几倍甚至几百倍。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释放出大量的CO2;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CO2;土壤中碳酸盐溶解会释放出CO2。b、土壤空气O2含量比大气低,主要是因为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O2,OM的分解也会消耗掉O2。c、土壤空气相对湿度比大气高。除表层干燥土壤外,土壤空气湿度一般都在99%以上,处于水汽饱和状态,而大气只有在多雨季节才接近饱和。d、土壤空气中含

10、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当土壤通气不良时,土壤含O2量下降,OM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的还原性气体比如CH4、H2等,而大气中一般还原性气体很少。e、土壤空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深度、土壤温度、pH、栽培措施等都会影响到土壤空气的组成,而大气的组成相对比较稳定。4、土壤中各种水分类型的有效性有什么不同?吸湿水(紧束缚水):由于固体土粒表面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对空气中的水汽分子产生的吸附力而紧密保持的水分称吸湿水。水分不能自由移动,也没有溶解能力,属于无效水。膜状水(松束缚水):吸湿水达到最大量时,土粒残余的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称膜状水。膜状水部分可以被

11、植物吸收利用,但是它仍然受到土粒吸附力的束缚,移动缓慢,仍然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土壤水分就不再受土粒吸附力的束缚,成为可以移动的自由水,这时靠土壤毛管孔隙的毛管引力而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可分为:a、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称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位有密切的关系,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地下水位适当时它是作物水分的重要来源,但地下水位很深时,它达不到根系分布范围,不能发挥补充水分的作用,地下水位浅时会引起湿害。b、: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位很深的地区,降雨或灌水之后,由于毛管引力而保持在土壤上层中的水分,称为

12、毛管悬着水。它与地下水位没有关系,好象悬浮在土层中一样,它是植物水分的重要来源,对植物的生长意义重大。重力水: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向下渗透,这种水分称重力水。对于旱地土壤来说重力水,只是暂时停留在根系分布土层,不能被植被持续利用,而且重力水的存在会与土壤空气发生尖锐的矛盾,往往成为多余水或有害水,对于水稻来讲重力水的存在则是必需的。5、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如何改良?不同质地的土壤表现出不同的肥力特征砂质土肥力特征表现为: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粘质土的肥力特征表现在: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

13、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壤质土是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的土壤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别,许多肥力性质都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总体上讲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它不是决定土壤肥力的唯一因素,一种土壤在质地上的缺点,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和调节土壤颗粒组成而得到改善。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增施有机肥料b、掺砂、掺粘,客土调剂c、翻淤压砂、翻砂压淤d、引洪漫淤、引洪漫砂e、根据不同的土壤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6、判断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是?a缺少该元素,植物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b缺少该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

14、症,只有补充该元素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c该元素在植物营养上是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并非由于改善于植物的生活条件所起的间接作用。7、团粒结构体的土壤肥力特点?具有多级孔隙;团粒内部多为毛管孔隙,团粒之间多为通气孔隙。大孔隙通气、透水,小孔隙保水、蓄水。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大孔隙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小孔隙中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速度慢而使养分得以保存。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量状况;团粒结构降低了土粒间的粘着性、粘结性,减少了耕作阻力,提高了耕作质量,土壤耕性好;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生长;团

15、粒间较疏松,根系穿插容易;团粒内部相对紧密,有利于根系的固着。8、根外营养作为根部营养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具有哪些特点?a直接供给植物养分,可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b根外营养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作物需要,c叶部营养直接影响作物体内代谢,有促进根部营养和改善品质的作用。d根外追肥是经济有效地施用微肥的一种方式。9、简述植物营养的共性与特殊性?共性:每一种高等植物都需要17种必需营养元素,即每一种高等植物都需要:C、H、O、N、P、K、Ca、Mg、S、Fe、Mn、Zn、Cu、Mo、B、Cl、Ni等十七种必需营养元素,这种是作物营养的共性。特殊性:a:不同的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

16、求量不同。b:不同的作物对不同形态的养分吸收能力不同。c: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养分的需要量不同。d: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10、什么是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

17、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11、石灰岩土成土过程的基本性质(1)、土层浅薄,石砾含量较大,剖面发生层次不明显。 (2)、土壤呈中性反应,养分丰富。 (3)、土层干旱 (4)、土壤侵蚀的特殊性 (5)、石灰岩土壤的土宜特性 12、淋溶土纲的共同特点(1)与南方铁铝相比,风化程度明显减弱,粘土矿物以2:1 型占主导地位;(2)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粒淀积。 13、黄棕壤的基本性

18、质(1)、有机质的累积变化比较大 (2)、粘化淀积作用明显 (3)、土壤盐基不饱和,土壤呈酸性 (4)、矿物的风化有比较弱的富铝化作用14、黄壤、红壤、砖红壤的性质(1)、土质粘重,品质较好 (2)、土壤呈酸性,土体湿润 (3)、土层浅薄,但耕层较厚 2)、红壤的基本性质(1)、粘粒多而品质差 (2)、养分贫乏,酸度高(pH5.06.0) (3)、土层厚而耕层浅 3)、砖红壤的基本性质:(1)、土层深厚 (2)、质地粘重 (3)、砖红壤盐基高度不饱和,土壤呈现强酸性 15、母质对土壤的作用(1)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的。(2)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对所形成的土壤的性质有重大的影

19、响。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论述题1、五大成土元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土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世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总结认为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土壤是在这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母质母质是构建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也就是说母质和土壤间存在着“血缘”关系,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在其它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其次,母质对土壤

20、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二)气候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到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以及物质的累积和淋失b: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决定养分物质循环的速度。(三)生物植物:对土壤的形成最主要的是:a:能累积和集中养分,使养分集中在表层,对肥力的发展意义重大;b:根系的穿插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c:根系分泌物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动物:土壤中的动物从微小的原生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在土壤中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参与了一些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作用以及搬运、疏松土壤和母质的作用,某些动物还参与土壤结构的

21、形成,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在土壤形成中一方面能促进OM分解;另一方面又合成腐殖质,其后再进行分解,这样就形成了土壤物质的循环。另外,固氮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有的细菌能促进矿物的分解、增加养分的有效性。(四)地形地形对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与母质、生物、气候的影响不同,它和土壤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首先,能影响地表热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其次,能影响到母质的重新分配。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例如山脉的走向、海拔高度造成了不同的生物气候带,而使土壤相应地呈现水

22、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使土壤呈现局部地域性分布规律。(五)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成土因素的作用下,随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变化的产物,时间越长土壤的性质及肥力的变化越大。综上所述,每一个成土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气候中的热量是能量的最基本来源;生物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将无机物有机物,将太阳能生物化学能,并以无限循环的方式将它们保存下来;地形影响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对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时间是土

23、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空间因素或它们综合作用的效果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加强。2、腐殖质有些什么特性,这些性质是如何对土壤的肥力产生影响的?带电性 腐殖质是两性胶体,既带负电荷又带正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电性来源主要是分子表面羧基、酚羟基的解离以及胺基的质子化。由于羧基、酚羟基的解离,胺基的质子化的程度,都会随周围pH值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腐殖质所带电荷属可变电荷。腐殖质所带的负电荷数量比一般的粘土矿物高得多,其保存养分的能力也比一般的粘土矿物高得多,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腐殖质的含量,能提高土壤的保肥性能。溶解性 胡敏酸(HA)不溶于H2O,但它与K+、Na+、NH4+、形成的一价盐

24、溶于H2O,而它与 Ca2+、Mg2+、Fe3+、Al3+等多价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就大大降低。富里酸(FA)有相当大的水溶性,溶液呈酸性,它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也都溶于H2O。吸水性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最大吸水量可超过500%,从饱和大气中的吸水量可达到自身重量的一倍以上,比矿质胶体要大得多。所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能提高土壤的保水性。稳定性 腐殖质不同于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的有机组分,它的化学稳定性强,对微生物分解的抵抗能力大,分解周转的时间长,在温带条件下,一般植物残体的半分解周期少于三个月,植物残体新形成的土壤OM半分解周期为49年,而胡敏酸的平均停

25、留时间为7803000年,富里酸为200630年。所以腐殖质在土壤中形成后能长时间保存在土壤中。腐殖质是两性胶体,既有酸性基团,又有碱性基团,能缓冲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维持土壤pH的相对稳定。3、有机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1)、能提供给作物需要的养分a:OM能提供给植物有机态养分,OM在降解过程中能产生一些水溶性的有机分子,比如氨基酸、酰胺、易水解蛋白质、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脂等这些水溶性的有机分子能够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b:OM能提供给植物矿质态养分,在OM的元素组成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元素,既有大量元素也有微量元素,既有养分元素,又有有益元素。这些养分元素经过矿质化作用,就能分解释放出来供作

26、物吸收利用。c:有机质分解、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能促进矿物质的溶解,促进矿物风化,从而释放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d:有机质分解、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及腐殖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使这些离子保留在土壤中而不致于沉淀下来。(2)、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从而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物理性质a: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团粒结构的稳定性。b:腐殖质对土壤的热状况也有一定影响,主要是因为腐殖质是暗褐色物质,包被在土粒的表面使土壤颜色加深,使土壤吸热增温快。化学性质a:腐殖质能吸附离子,增加土壤保肥性腐殖质能带正负两种电贺,可以吸附土壤中的阴阳离子,但腐殖质主要使以

27、带负电荷为主,所以主要是吸附土壤中的阳离子,比如K+、Na+、Ca2+、Mg2+等,这些离子一旦被吸附后,可避免它们随雨水的冲刷而流失,而且随时可以被根系附近的H+或其它阳离子代换下来,供作物吸收利用,不会失去有效性。从保存阳离子的能力来看,腐殖质是粘土矿物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对于保肥能力差的砂质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后,对提高保肥能力有良好的效果。b:在酸性土壤上,通过OM与Al3+的结合,能降低Al3+对作物的毒害。c:OM分解所产生的有机酸,能减少P的固定,增加土壤中有效P的含量。一方面:有机酸中的大量有机阴离子,有利于吸附态P的置换, 另一方面:有机酸能与Fe3+、

28、Al3+、Ca2+、Mg2+等离子结合形成络合物,能减少这些离子对P的固定。d:腐殖质中有许多弱酸性功能团,能提高土壤对酸碱变化的缓冲性能。生物性质a:对微生物来讲,OM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来源,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OM的含量呈正相关。b:对动物来讲,土壤OM是它们的食物来源。c:对植物来讲,腐殖酸 (3)、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a:消除重金属离子的污染。b:消除土壤中残留农药的污染。4、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对土壤的形成有哪些影响?(一)、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风化作用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 碎变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成为

29、土壤母质的过程。(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三)、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成土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植物能供给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决定土壤类型,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2、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3、土壤动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也非常复杂 。 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某些动物还参与土壤结构 的形成

30、 ,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五)、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 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万年”表示;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段或土壤的发育程

31、度。 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相对年龄,而不是指土壤发育的年数。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方向的。 5、论述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0分)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西部形成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由东向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