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7 ,大小:208.85KB ,
资源ID:35905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5905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1、10 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8 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 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2. 教学例 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 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

2、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还有数字。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 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3. 认识 1 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板书:1 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3、从刻度2 到刻度 3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 1 厘米,从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刻度 4 到刻度 5 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 厘米确实很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 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 1 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 1 厘米。你也能用 1 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4. 认识几厘米。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 厘米,那现在老

4、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 0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0 到 7 呢? 学生自主学习。5. 教学例 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6. 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三、反馈完善1. 完成教材第 4 页“做一做”第 1 题。看一看,铅笔长多少

5、厘米。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 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非常好冲刺板书设计厘米 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的时候用“厘米”作单位,厘米也可以用“cm”表示教后反思课题认识米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2 课时总第 课时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1 米的表象,知道

6、 1 米=100 厘米。通过动手操作,感受 1 米的长度情感与态度:加强对数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教学准备米尺1. 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 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1. 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

7、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 30 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 厘米、60 厘米、90 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米。1 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

8、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 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 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 接着是 20、30、40、100。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1 厘米?(100 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1 米=100 厘米)3. 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 1 米。(注意:量时刻度 0 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 2 米、3 米4. 估算。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 1 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通常情况下,

9、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1. 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3 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 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 1 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2. 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4 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说说理由。3. 操作性练习。(1) 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 完成教材“练习一

10、”第 5 题。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分小组合作测量,4 个人用 1 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师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板书设计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教后反思课题认识线段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3 课时总第 课时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米尺、三角板一块,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

11、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 教学例 6(认识线段)。(1) 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 教师

12、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3) 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拉直,现在呢?(是线段。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4) 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5)

13、 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 5 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 教学例 7(画线段)。(1) 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 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 0 开始,画到刻度 3 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画出长 3 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 2 开始,画到刻度 5 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 5 开始,画到刻度 8 的地方。(2) 做一做。教材第 6 页也有一条线

14、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的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一样长的线段。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端点。1. 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第 1 题。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 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第 2 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3. 巩固应用。(1) 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第 2 题

15、。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 3 厘米处画一朵花。5 厘米处画一棵树,10 厘米处画一个气球。(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6 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7 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板书设计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出长度。 课题确定长度单位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4 课时总第 课时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感受测量长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

16、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尺子教学过程修改调整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 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50 厘米。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1. 教学例 8。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谜。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13 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

17、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1 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 13 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 13 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 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

18、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 1 厘米还是 1 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 1 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 1 厘米。3. 做一做。(1) 出示教材第 7 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 60 厘米还是 60 米?60 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 6 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 28 米。(2) 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 6( )黑板长 2( ) 小明的身高 124( )课桌高 90( )1. 判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9、8 题。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9 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 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0 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长 5 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 0,不能说是5厘米。第二幅图长 4 厘米,对吗?(对,7 厘米-3 厘米=4 厘米。第三幅图大约 5 厘米长,对吗?(对,接近 5 厘米或超过 5 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 5 厘米。4. 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1 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请

20、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五、课堂作业板书设计判断长度单位的方法1、排除法2、类比法3、推算法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1 课时总第 课时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看图说。每个班由 2 名老师带

21、队。二(1)班有 35 人。生 3:二(2)班有 32 人。生 4:二(3)班有 37 人。生 5:二(4)班有 34 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 尝试列式。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学生:二(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二(1)班 35 人,带队老师2 人。 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2=。35 加 2 等于多少呢?2. 领悟算理,巩固拓展。(1) 交流口算方法。你能口算

22、吗?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指名上台演示。教师小结:35 有 3 个十和 5 个一,摆 3 捆小棒是 30,5 根小棒是 5,再拿 2 个一,和 5 个一合起来就是 7 个一,合成 3 个十和 7个一,所以 35 加 2 等于 37。(2) 用计数器拨。十位上拨 3 个珠子,个位上拨5 个珠子来表示 35,再把2 个珠子拨在个位,合成 7 个一,合起来就是 37。“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不可以。它是个位数。(3) 竖式计算。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十 个 3 5

23、 + 2 7 3 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 35 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2 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1. 练一练。(1) 完成教材第 12 页“做一做”第 1 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集体交流:32+6 列竖式时 6 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24+3 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4、?5+43 列竖式时,5 在什么位置,和 43 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么?(2) 完成教材第 12 页“做一做”第 2 题。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2. 判断对错。53+20=56 3+46=76 4+25=65 5 3 + 2 5 6 3 + 4 6 7 6 4 + 2 5 6 5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板书设计十 个 3 5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2 课时总第 课时知识与技能: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通过笔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增强学生的计算热情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多媒体出示例 2 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二(1)班 35 人,二(2)班 32 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 追问: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35+32=) 二、探究新知1. 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2.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