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1.38KB ,
资源ID:35908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5908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编辑记者专业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1、D.不受答案的限制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D.采集新闻材料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A.流与源的关系B.源与流的关系)C.并列关系D.等同关系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 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A.求实性B.多变性C.灵活性D.公开性91958年 11 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 “记者的头 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A.刘少奇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2、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决定报道的质量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D.把采访引向深入11 .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A.找本人核实B.物证核实C.多方核实D.技术检验核实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A.巡回采访B.交叉采访C.蹲点采访D.易地米访14.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 (A.事前观察B.事后观察C.同步观

3、察)D.逆向观察15.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A.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B.提高采访效率C.记者工作顺手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16.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是因为()A.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7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A.适当合理想象B.表达严谨C.用事实说话D.个体真实18.新闻主题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 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A.紧跟形势B.调查研究C.客观实际D.舆论导向19.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具

4、体要求为态度明 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A.高潮迭起B.委婉曲折C.新鲜活泼D.鲜艳华丽20.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A.刊载通讯B.刊载新闻C.刊载故事D.刊载散文21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一事一 报;以及(A.注重现场感B.强调简短C.强调生动D.注重时效)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 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A.对比式导语B.并列式导语C.描写式导语D.评述式导语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 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称为()A.社会

5、背景B.客观背景C.文化背景D.事物背景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包括记叙和()A.描述B.说明C.刻画D.议论25报纸上常见的 “风闻”、“巡礼”、“侧记 ”、“纪行”等形式,属于()A. 工作通讯B.概貌通讯C.旅游通讯D.风物通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A.上级渠道B.社交渠道C.书面渠道D.会议渠道E.传播渠道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C

6、.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D.工作头绪多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28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B.选择好采访对象)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E.注意观察的使用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A.读者来信B.报告文学C.通讯D.消息E.新闻特写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A.事务语言B.说明语言C.群众语言D.文学语言E.评论语言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2分)31.特派记者32.新闻观察33.调查报告34.目击新闻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小题,每小题 5分,共 15 分)35.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 “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7、 ”?36.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37.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38小题 15分,第 39小题13分, 共 28 分) 38.某大城市车友会发出倡议,号召私家车主 “每周少开一天车 ”。请 你以此为新闻线索准备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括确定采访对象,拟定各自的提 问内容)。39.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 要分析其作用。火车首次跨越 “世界屋脊 ”新华社拉萨 7 月 1 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 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 “世界屋脊 ”。当两列庆典列车 “青 1”和 “

8、藏 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 目。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 “扎西德勒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 “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 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 2600 多名各界代表 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 代旅行家保罗 泰鲁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 1956公里。其中 814 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 已于 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 2001 年 6 月 29 日开工建设。这一

9、工程被喻为 “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 法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 的铁路。行车海拔超过 4000 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 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造价 330 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 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 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 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他说。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 3 年。今 天,从北京到

10、拉萨仅需 48 小时。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 10 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 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 2000 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 直接从南亚出入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BCBCD6-10 CBCBA11-15AADCB16-20BCCCB20-25DADBB二、多项选择题26、ABCDE27、ABCE28、ACD29、CDE30、ACDE三、名词解释题31、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 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32、记者 “用眼睛采访 ”,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 记者

11、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 线索。33、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 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 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34、着重强调 “目击 ”,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 及时报道新闻事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四、简答题35、 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 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2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3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

12、。本做法就是要善 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36、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 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 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1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 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2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3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 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37、不同类型消息区别

13、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 新闻的多一些。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 想。3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 “引旧意在显新 ”是交代新闻背景 的根本宗旨。4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 “多功能的 ”背景材 料。 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 的需要而灵活安排。五、简单应用题38首先确定采访对象,然后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相应的提问内容。1车友负责人:组织这项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如何保证这项活动长 久、顺利开展;对这项活动的预期。2私家车主:会否以实际行动响应车友会的倡议;为什么参

14、加这项活动; 这项活动的意义何在;这项活动对私家车主产生的影响。(车友会负责人、私家车主是基本的采访对象,不可缺少。3市交管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的可行性及意义;4市环保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意 义。(市交管局、市环保局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5公交公司:车友会倡导的这项活动对公共交通的影响;如何看待这项活 动。6无车族:如何看待这项活动。(公交公司、无车族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39.背景材料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 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 .泰鲁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 ”的 断言。作用:

15、透过这一背景的交代,反衬了中国走上科技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而 且颠覆了西方人 “青藏高原不可战胜 ”的妄断。更加突出青藏铁路这一 “奇迹”工 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2背景材料 2: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 1 956公里。其中 814 公里的 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 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 2001 年 6 月 29 日开工建 设。这一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青藏铁路的关键点、艰难程度以及中国 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的不断超越。3背景材料 3:这一工程被喻为 “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 年冻土层根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得马至万卡约的铁 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这一背景材料烘托、强化主要新闻线索 火车首次跨越 “世界屋脊 ”的 新闻线索和重要意义。 背景材料 4: 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 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 3 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 48 小时。通过前后对比,表明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 步证明高原铁路工程的伟大和中国人的智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