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19.97KB ,
资源ID:36030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6030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三历史新题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刊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并众封功臣谋士,尚父被封于营丘,曰齐。据此可知,分封制()A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 B有助于笼络异姓权贵C确保西周统治长治久安 D与宗法制度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谋士”可知周武王分封古代帝王后裔和功臣,有利于笼络异姓权贵,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基础,不符题意,排除A项;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但随着诸侯国实力增长,西周后期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宗法制,无法说明相辅相成,排除D项。4(20

2、21“皖赣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1)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宗法制度是维系同姓的纽带的话,那么同姓不婚制则是其补充,大宗百世不迁,同姓百世不婚,这是维系周代举国上下紧密团结的两条纽带,不可或缺。”这表明,同姓不婚制的实行()A促进了宗法制的形成 B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C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 D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解析】据材料“同姓百世不婚”可推理异姓通婚,结成姻亲同盟关系,这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故选B项;宗法制是维系同姓的纽带,同姓不婚制是维系异姓的纽带,不符题意,排除A项;主体不一致,材料不能体现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排除C项;据题意,宗法制和同姓不婚制使举国上下紧密团结在周天子周围,排除D项。5

3、(2021广东肇庆一模1)据青铜器铭文和古文献记载,周代并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五等爵制。畿内贵族兼做王官者多称“公”;畿外较大诸侯则称“侯”;“伯”本为贵族家长之称,后亦称一方诸侯之长;蛮夷之君多称“子”;“男”则为华夏小国诸侯之称。据此可知,周代()A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 B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低效C国家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D贵族政治统治形式多样【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五等爵制的存在,但是并不是等级森严的,根据五等爵的大致划分可知,当时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相对松散的,故选C项;题干中没有提到五等爵之间的权利归属或者上下级关系,所以不能得出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的信息,A项的表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

4、干仅仅提到了地方诸侯的不同称呼,并没有提到其行政管理,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五等爵所管辖的诸侯国统治形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6(2021百校联盟高三11月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2)春秋时代,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面积较县大得多,而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代,随着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由此可见()A郡县两级地方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 B郡县的初设与加强边防有关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 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解析】春秋时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可

5、知郡、县的设立与当时加强边防密切相关,故选B项;郡县两级地方体制出现于战国时期,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楚国与晋国,“普遍确立”的说法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秦朝首创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7(2021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2)周朝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据此可知分封制()A逐渐颠覆了夏商的政治制度 B推动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C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解析】根据题干“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逐级分封”,说明西周实现了自上而下地分封,根据题干“自下而

6、上的层层拱卫”,说明西周通过分封实现了对政权的“层层拱卫”,再加上题干“周王为诸侯之君”,进一步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西周的分封制巩固了其政权,没有体现出其对夏商政治制度的颠覆,排除A项;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D项。8(2021河南焦作一模24)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他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李悝此举()A终结了分封制度 B体现了“民本”思想C顺应了时代潮流 D强化了“尚武”理念【解析】依据材料,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主张从“淫民”手中剥

7、夺爵位和厚赏,重赏给天下的贤能之士,此举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推动官僚制度的形成,顺应了战国时期时代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李悝此举有利于打破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贵族政治,但终结了分封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举贤任能,“民本”是施政时关注百姓的利益,排除B项;举贤任能不一定选择的都是武将,体现不了“尚武”理念,排除D项。9(2021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据此可知,夏、商、周三族()A都起源于黄帝族系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已有族群认同意识

8、D祭祀程序基本相同【解析】由题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由题干中的“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没有确切的信息说夏商周是否起源于黄帝族系,但是它们自认为是有关系的,排除A项;题干中的“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可以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是根据“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一信息却没法体现血缘关系,排除B项;题干仅仅体现了夏商周祭祀的对象,但并没有提到祭祀的程序,排除D项。10(2021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二新高考

9、卷1)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商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商代国家机器已经实现制度化C商代的王权位于神权之上 D商代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解析】依据材料,商王拥有辅佐他的官员、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负责军事和生产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文字,这说明了商代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权的建立、文字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代政治制度建设和文字的发展,未涉及文

10、化的发展,排除A项;商代国家机器逐渐完善,但尚未制度化,排除B项;商代拥有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但神化王权是为维护商王的统治,并非王权位于神权之上,排除C项。11(2021河北沧州七校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2)有学者提出,秦朝迅速衰亡并不是新制度的原因,而是(关)东与西(秦)文化在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在当时,虽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统天下方能解决周制弊病与战国乱局,但这个统一天下的新主,在整个关东六国看来,绝不应当是秦国。对该学者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国大相径庭 B文化差异使关东不服秦朝的统治C六国对解决战国乱局的看法不统一 D秦法迎合了统治者欲统一的需求【解析】学者强调“在

11、认同上存在重大冲突所致”体现秦亡与文化差异,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文化冲突但是没有体现是六国崇尚仁义,排除A项;六国看法有统一的地方“绝不应当是秦国”,排除C项;秦法迎合了统治者欲统一的需求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12(20213)下图是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面用小篆书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A文字体系走向成熟 B制度创新国家统一C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D经济繁荣百姓安居【解析】根据秦砖上“海内皆臣”四个小篆字,我们可以得知该秦砖记述了秦朝制度的创新,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国家得到了统一,故选B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秦砖上的文

12、字,而不是文字的字体小篆,排除A项;在“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个字中,没有涉及“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在秦朝统治时期,老百姓并没有实现“安居乐业”,排除D项。13(20212)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 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C说明岭南地区政局不稳 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解析】依据材料,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而郡守负责的是一郡的行政、郡尉负责的是

13、一郡的军事,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说明岭南的政局不稳,需要强化军事统治,故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秦实施的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强化军事统治,排除D项。14(2021河南洛阳一模4)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A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14、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C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解析】据材料“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可知唐代时河朔型藩镇节度使大多自立,权力较大,中央集权削弱,故选A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发生的地方权力尾大不掉,与中央对抗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地方节度使的任命情况,并不是地方经济实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15(202126)有人认为,宋代的成就,既不像以效法“道德”取胜的周朝,也不同于效法“功力”取胜的汉唐,而

15、是“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进而维持了统治的稳定。这主要体现了()A宋代忽视儒家伦理道德 B宋代制度革新作用显著C汉唐尚武风气成为主流 D科举制消除了割据隐患【解析】依据材料,宋代的成就不像以效法“道德”取胜的周朝,也不同于效法“功力”取胜的汉唐,而是“举一世之才而纳之于准绳规矩”,通过规则、制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故选B项;材料反映宋代通过规则和制度维持了统治秩序,但并不能说明宋代忽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宋代如何维护了统治的稳定,而非汉唐的尚武风气,排除C项;宋代从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繁镇割据,并非科举制消除了割据隐患,排除D项。16

16、(202125)汉初刘邦“徙齐楚大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之后汉帝多在即位之初为自己修建陵寝时把大批关东豪族迁往关中。这一行为()A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 B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迁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意在打破宗族血缘关系【解析】将关东豪族迁往关中,这样有助于削弱地方豪族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这一行为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这一行为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并未导致经济格局的变迁,排除B项;这一行为只能削弱地方豪族对地方的影响和控制,未能打破宗族间的血缘关系,排除D项。17(2021四川泸州一模27)下图是魏晋时期九品中

17、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图。据此可知该制度()A选拔程序公平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选拔标准僵化 D扩大了选官范围【解析】据材料流程图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必须经过中央官员司徒审查并授官,说明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据所学九品中正制被地方士族垄断,选拔程序不公平,排除A项;流程图里没有选拔标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范围主要是士族子弟,排除D项。18(20213)唐朝武则天时,开始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如考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到了明朝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

18、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这说明“武举”()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利于选拔各类实用人才C在实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D比文举更注重公平公正性【解析】据材料“唐朝开始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明朝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可知武举在实行中不断加以完善,故选C项;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材料只提及武举,以偏概全,排除A项;武举选拔了军事上的实用人才,不是各类,夸大了武举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武举考试不断完善,没有涉及公平公平性,无法比较,排除D项。19(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1月质量检测4)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

19、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解析】据材料“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可知唐朝时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左右科举考试的录取结果,故选C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士庶矛盾,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不太注重身份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录取不中,并不能说明不是才学之士,排除D项。20(20212)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

20、击败匈奴浑邪、休屠等部。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汉武帝的这一做法()A导致王国问题反复出现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消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D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可知汉武帝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王国问题到汉武帝时已经逐步得到解决,排除A项;北方匈奴军事威胁东汉时还存在,排除C项;汉武帝特许“因其故俗”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21(20214)唐科举以

21、诗歌作为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时事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进士科考试诗赋,以声律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唐朝此举()A以提升儒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 B旨在激发诗人创作热情C为各阶层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 D有利于文德政治的构建【解析】唐代进士科考试诗赋,以声律对偶定优劣,表明上是看重文字形式,但实际上是统治者把诗赋作为对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教化的工具,以实现文德政治的目的,故选D项;A项属于唐代科举考试的影响,而非目标,排除A项;B项属于唐代科举考试的影响,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各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22(2021广东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3)

22、白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一文中说,“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材料体现了唐朝()A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 B社会控制不断强化C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 D政令贯彻的有效性【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政令运行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只能看出政令的运行,不能看出政令运行的效果,得不出“社会控制不断强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政令运行,不仅仅涉及基层,且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创新,排除C项;材料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运行体系,“有效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23(2021山东日照高三第二次

23、校际联合考试3)据户籍资料统计,唐前期敦煌地区家庭中,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51左右;到大历14年(779年),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这样的变化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家庭结构 B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C儒家伦理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D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有所提高【解析】据所学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严重削弱,战乱频繁。据材料,敦煌地区家庭结构在唐中期之后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说明战乱使传统核心家庭破碎重组,故选B项;商品经济发

24、展不会导致家庭破碎重组,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庭重组是部分家庭成员缺失后,为保证基本生活被迫进行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化,排除D项。24(2021山西吕梁高三11月阶段性测试3)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A保证了权力集中 B实现了制约与平衡C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解析】从材料可知郡一级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分管不同领域,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对官吏进行分权的同时又把权力集中于郡守,体现了权力的集中,故选A项;从材料“但所有这些官

25、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地方官吏分别掌管不同的职责,而且强调了权力集中于郡守一人,没有体现制约,排除B项;材料列举了郡一级官员的职责和与郡守的关系,没有涉及对官员腐败的监督,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郡级官吏的职责,体现不出他们之间是否具有裙带关系,排除D项。25(20215)据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此举()A主要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朝时期,“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是“羁縻之州”,到元朝时

26、期,这些地区变成了其统治的一部分,说明元朝政府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故选D项;在元朝时期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并且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元朝政府对边疆治理的加强,与“贫富差距”无关,排除B项;题干“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以推断出政府收入的增加,但不能扩大为“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C项。26(2021广东广州高三阶段训练4)下表是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这反映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无官职记录2436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社

27、会阶层趋于固化C科举制度逐步完善 D宰相权力日益削弱【解析】与北宋相比,南宋宰相祖辈出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减少,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增加,说明科举制逐渐完善,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宰相本就是中央官员,且宋代宰相祖辈的任职情况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南宋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而非固化,排除B项;图表反映的是宋代宰相的祖辈任职情况,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D项。27(20218)关于元代的“四等人制”,学术界有下列观点主要观点来源逮蒙兀儿忽必烈汗灭宋,禹贡九州始尽沦胡俗。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

28、纪元代之政治情态第一最著者,为其政治上之显分阶级,一切地位不平等。元代依种类分为四种:一蒙古、二色目、三汉人、四南人。钱穆国史大纲将元代人口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规定其差别待遇的“四等人制”,从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刘晓元代司法审判中种族因素的影响“四等人”概念不宜绝对化或夸大理解,也可称为“四种人”“四类人”“四圈人”。四个集团彼此的界限不完全清楚,与其说他们是元朝统治集团划分的,不如说是客观存在或是自然形成的。张帆元代真有四等人制吗?据此可推知()A元代客观上存在族群差异 B“四等人制”按照民族划分C当代学者的研究更加可信 D民族歧视导致了元朝灭亡【解析】由“【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中的“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钱穆国史大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