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16KB ,
资源ID:36146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6146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

2、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二)舆论监督的重点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然,这

3、里说的是监督的重点,也是不可少的,其他内容的监督和监督社会一般事务。舆论监督必须从议政、知政、批评三个方面进行,为了实现舆论监督的重点目标。(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舆论监督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都不一样,后三者都是以权力监督权力,是权力机关所作的监督.而舆论机关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它所作的监督不是权力监督,它不应该是权力机关,而是根据宪法为公民规定的出版自由的权利、言论、批评的权利及其他权利进行的监督。一个国家没有另外几种监督,只有舆论监督,或者另外几种监督力量很弱,那么它的监督机制是不健全的。但是如果没有舆论监督这个起码的形式,则就不可能进行其他几种监督或无法有效地进行。舆论

4、监督提供的大量的情况、信息和各种意见,是其他几种监督赖以进行的条件。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这是侵犯利益、公共权力的行政权力,而且对公共权力。如何使权力和权利有利于公共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行政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得到理解和沟通,通过媒体,舆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使人们有充分了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行政权力足够的舆情信息。舆论监督是行政权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行政权和舆论监督是不是相互排斥的,能够实现良险互动,他们有其共同的结合点,最终达到双赢目的。舆论监督是国家的民主政治窗口,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有利于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政治方面的弊端能

5、够加以指正;其次,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对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中国新闻界有很强的“喉舌意识”,但进行舆论监督的意识却很薄弱。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新闻事业是进行宣传和教育人民的工具,是党的喉舌。仅仅两年以前,新闻界提起“舆论监督”总是用自我批评与批评来作代语,还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对于发达国家新闻界人士常常提及的新闻媒介是“第四种权力”等观点,认为这是做不到的,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而且根本不屑去做,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这些年来,对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得很不够。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优秀品质

6、,怎么能期待他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和不公现象挺身而出进行揭露?所以今天的中国新闻界特别需要一批有正气有勇气的记者、编辑来推动舆论监督。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在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共产党组织有机关报,一些政府机构、团体、企业办的报纸也被称作机关报。这有政治因素,也有非政治的原因。既然称作机关报,办报者的目光往往盯在上面,难免成为上级权力机关的附属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来自权力中心的信息传播。这样的话,机关报难免有些居高临下,官气,受众和传播者往往不处在平等的位置上。以教育者自居。机关报要求它对上级权力人员和机关进行舆论监督,既然受命于上,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独立

7、不受影响是办不到的,这就要求起到互相制约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一种多元化舆论环境。而元化的机关报体制则难以互相制约,也难以发出多种声音。(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大众媒体经常大大小小的“失语”的监管过程”的现象,由于国情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关注或忽视公共语言的吸引力。公众参与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舆论环境。舆论媒体的质量,人们有很多的讨论。“事情故意忽略,有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导致的关注和媒体的人产生位错,在报告中提到的是不是真的,人们注意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上,主要是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的认识不清。他们对舆论监督是保护、鼓励,掌握公共权力,还是对于行政权力舆论监督

8、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进行打击、压制。同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业领导,缺少一定的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承受能力,缺乏接受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勇气和胸怀。其次,公众受到约束不敢讲真话,人们缺乏对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认识,缺乏坚持真理真信念。(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从根本上说,媒介舆论监督活动这一权利是宪法赋予和保障的。权利基础来源于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人民的知情权,正是因为这一传统架构,使媒介的舆论监督活动依赖某些领导的个人权威,甚至依赖党政权力。长期以来,对各级领导出现的问题监督的少,对群众中出现的问题却监督的多;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的宣传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舆论监督的功能还需完善,行

9、政权力特别是在具体的舆论监督工作中,对于违法党纪国法、滥用职权的行为监督的少,注重道德问题,一些更普遍的问题。高水平的领导,越来越少的领导机构的监管部门,基本工作的监督,甚至没有;这样,你失去了舆论监督的行政权力的影响。这是很难赢得人民的信任。(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的监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缺少关于新闻媒体活动要有独立性的意见和观点,但缺少的是对于这种规定的实施。媒体在活动时就会考虑其领导机关的看法。媒体是被行政机关领导的,所以,要保证舆论监督的作用的得到发挥,保证能够顺利实施媒体的舆论监督,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媒体进行监督的机制。我们要重视舆论监督,就是要重视舆论监

10、督对于民众的作用。在进行行政权力的监督时,我国或多或少的夹杂了人治,所以一些指导意见和观点得不到体现。因为舆论监督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表达,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有些监督上新闻媒体还会关注领导的脸色,因此媒体监督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否则,人们就不能充分行使监督的权利了。(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舆论监督需要在通畅的环境下进行传通,有些情况下一记者的批评报道还要向被批评者送审,所谓“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令人啼笑皆非。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希望记者不是“上山打虎的武松”,而是报知“春江水暖”的鸭子。为了阻止消息的传出,相关责任人令其缄口不言。对知情者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所以,舆论监督的真实

11、性是受到质疑的。而我们首先就必须保证新闻监督的真实性。要坚持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只有做到了监督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监督的顺利进行,监督的有效。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公民自觉的参政意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舆论监督来实现自身权力的实现。我们要让广大的民众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行政权力的监督上来。继续扩大宣传作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多数人口还是没有足够的参政意识的,也就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的监督意识。中国公民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双方能够较好地抑制各自的内在弊病,是一种双向的适度的制衡关系,透过这种互动,使公民社会

12、所捍卫的特殊利益与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得到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平衡。特别是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的广大农村地区,广大民众还没有意识舆论监督的存在,因此也就不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因此,要自觉地参与到行政权力的舆论中来动员广大的群众。(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舆论监督能否发挥其作用,关键是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改革开放上来,从国家和党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反映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只有认识提高了

13、,才能抛弃种种偏见和杂念,不断接受和开展舆论监督的自觉性,目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仍是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开展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现实意义。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舆论不断提高监管质量,支持和接受舆论监督,发挥其效能。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舆论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的重要性,让领导亲自参加,接受舆论监督的榜样。(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舆论监督要想不受行政权力的千预,就要从舆论监督机构的人事权、经营权、财权方面独立起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隐瞒腐败,最终只会阻碍经济发展,导致人民不满。在具体的行政权力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政府工作人员

14、不作为、滥用权力,这些行为都是有损行政权力的实施的。失去地位的权力的监督,是一种有名无实的监督。在媒体履行其舆论监督职能进行调查采访时,任何单位、部门、个人都应密切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政府要主动和有损政府形象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因此,在实施有效的行政监督之前,政府必须摆好姿态,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所以改革时,在体制上要废除其原有的隶属关系,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被监督者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受到监督。(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中国宪法明确确立人的地位,在中国的行政监管需要一个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治理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为根本,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它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并鼓励成员对社会、对行政

15、权力的监督。舆论监督的环境的优化,提高公民权利文化的多重角色的形成。由民主舆论监督成为必要和可能的。它是在全面管理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日趋完善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摒弃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人际关系和开放更高尚的文明理念,民主、自由等现代化生活。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就是要建立一个民主的环境,而这种民主环境的建立,既要国家在相关的规定上、制度上、法律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的良好的环境,从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身的意识的提高。(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近些年来,开展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是构建社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研究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保证。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

16、展的必要要求,舆论监督毕竟只是舆论的影响力,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舆论监督发挥其最大化作用,关键在于加强相应的回应机制,从而保证相关组织和行政执法机关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当的回应。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需要开展行政权力舆论监督。而相应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该对其改正后的工作给以必要的信息反馈。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其他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就是保证舆论监督作用的最大化,而保证舆论监督作用的最大化则要在机制上给予保证。舆论监督的机制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所以,舆论监督机制是其他监督机制的重要补充。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政府信息公开化

17、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政府掌握约80%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国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信息公开包括立法活动公开、行政活动公开、司法活动公开等。政务信息公开,新闻媒介才能获知信息,并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合法性、政府公信力的有力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提升了民众参与政治的能力,从而推动政治文明的需要。政府机构是公民知情权的义务主体,而公民的知情权主要依靠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研究记者的采访权来实现。政府信息不公开容易给负向舆论留下空间,会导致民众的政治冷漠及政治不信任,也就使得政府决策脱离了民意基础。只有将信息公开,才有可能使政府真正成为阳光下的清洁廉政的政府,才有可能使

18、人民完全监督政府。所以,政府信息公开还可以公开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具体事项,例如政策实施、政策制定、政策结果。政府信息公开不应该把它模式化和简单化。是多元化的,要注重政府信息公开在整个政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相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 利用舆论监督利器, 舆论监督的体系会更加健全,完善立法, 改革传统的隶属关系,能在监督的各个环节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环节也都有了很好的改革, 特别是相关的立法工作正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当前舆论监督有待改善的地方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希望我国的民主的法治也在不断地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此来促进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发展壮大,我们坚信行政

19、权力舆论监督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参考文献:1许新芝,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3.2刘海涛,郑金雄,沈荣.中国新闻官司20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46.3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3.4展江.舆论监督紫皮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90.5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5.6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1.7董秦.新闻舆论引导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8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9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致 谢 学期即将结束,论文也将完成。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曾经帮助和关心我的老师们、同学们。在这几年间无论在平时还是整个写作过程中大家一直在各个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从第一学期至今家人给我的支持和鼓励是我莫大财富,当我遇到挫折时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 大学的生涯就这样快要划上句号,但对我说同时也是起点,因为我将带着所学的知识、技去寻求新的增长点。祝愿学院、老师、同学健康顺利,也愿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