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6 ,大小:206.34KB ,
资源ID:36470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6470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媒介文化通论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媒介文化通论Word下载.docx

1、媒介文化中的社会主体关注 传媒文化品味是由受众决定的,大众化、平面化、简单化是其主要特征具有同质化倾向再现和介入日常生活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消费理念暗含着霸权和民主力量兼备的权力结构媒介文化研究中批判立场的坚守 批判的视野对于中国的传媒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产生一种无酒,认为所谓的批判就仅仅是对当下传媒文化文本的道德伦理批判。在中国的传媒文化研究中合理借鉴、使用西方的媒介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媒文化现状和存在的矛盾传媒文化研究者应有的姿态是批判的姿态。媒介文化研究的空间与边界 媒介文化研究要确立空间和边界的方式西方的传媒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法兰

2、克福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英国文化研究派的传媒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经验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三、本章考点与解析(一)正视当下媒介文化传播的社会现实 1、媒介的界定(1)作为信息的媒介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大胆的给出了媒介的定义,他将媒介概念的外延泛化,认为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媒介。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他的观察角度很特别,即从媒介与人体的关系来考察媒介的价值与作用,几乎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媒介内容即信息的广泛流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麦克卢汉通过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的纵向考察,认为从部落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表征都证明,技术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是

3、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其功能意义上来说,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就等同于信息了。(2)作为“容器”“语法”“环境”的媒介20世纪20-50年代,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人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映,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所谓“拟态环境”是指媒介所创造出来的信息环境。20世纪80年代,梅罗维茨等人也对媒介功能进行阐述,他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上。在空间感的消失一书中,他认为电子媒介具有合并社会情境的作用和功能,他的“媒介情境论”也是对媒介营造现实环境的关注。(3)作为社会机构的媒介大众媒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一个组成

4、部分大众传媒是一种企业机构(4)作为文本、文化的媒介对于欧洲的批判学派学者来说,传媒是一种文本,这是从媒介的存在形态来界定的。作为文本的大众传媒表现为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娱乐节目、广告等形式。2、媒介文化的界定(1)“技术决定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以麦克卢汉和英尼斯为代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也就是说,媒介决定了文化内容、形式,他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两种,热媒介是信息较为完整,但受众参与程度低,对主体没有要求,传受互动小的现代大众传播阶段。而英尼斯对媒介的形式进行了划分,分为时间偏向的媒介和空间偏向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有利于帝国的扩张,容易导致民族文化的社会组织丧失文化土壤。(2)

5、“媒介环境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媒介环境论者对传媒将文化的社会影响看得更为直接,他们都强调媒介的环境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这些影响都是深层次的。他们往往都着眼于传媒文化营造的氛围对人的影响。(3)“媒介机构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媒介是机构,他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结成多角关系。从政治学角度看,大众传媒是一种国家机器,媒介机构论者强调了媒介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改造。从媒介机构论视角看传媒文化,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就是意识形态霸权,其统治方式与政治经济统治不同,文化霸权依靠的是灌输。作为批判学派的批判对象,传媒文化就是向公众灌输主流的意识形态。(4)“媒

6、介文本论”视野中的传媒文化从媒介文本论视角看传媒文化,这个文化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但不是对现实本质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模仿,所以,媒介文本论视角看传媒文化往往是批判的,苟丁的,构成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符号学还有现象学,社会学以及符号互动理论。 3、媒介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退居到日常生活的边缘,渐渐淡出文化传播潮流。(2)文化进入急速传播时代,快餐化成为主要形式。(3)狂欢化奇观营造成为经常性活动。(4)内容平面化、低俗化之风越演越烈。(5)技术理性、键盘理性取代了审美感性,商业气息取代了人文气息。(二)媒介文化中的社会主体关注 文化价值的根本是“人”,主体性的有和无决

7、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大小。媒介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媒介文化下大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既是文化传播者,也是接受者。现代媒介文化的主体,应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积极反映,具有参与社会、批判社会的主体姿态。1、传媒文化品味是由受众决定的,大众化、平面化、简单化是其主要特征(1)造成公众的精英意识消亡,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所形成的思辨习惯以及多向度人格,渐渐消失殆尽。(2)传媒文化创作的个性化最终会转变大众化的形态。2、具有同质化倾向(1)首先表现为跨文化传播中,传播内容,流行风尚的共时性趋同(2)其次传媒文化的同质化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媒体的传媒内容趋同,这种趋同原因很复杂,最

8、主要的是传媒机构对成本因素的考虑。(3)传媒文化的同质化还体现在受众接受上,市场规律使得传媒为了争取消费者群体最大化,自然就必须力求内容上的“老少咸宜”。3、再现和介入日常生活4、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消费理念大众传媒具有商业化功能。传媒文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因此,传媒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消费文化的一部分。5、暗含着霸权和民主力量兼备的权力结构传媒大众化以后,它即演变为现代社会中的一股民主力量,有人把它称作“第四权”“第三种力量”。另一方面,传媒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消费活动人人皆可参与,在传媒文化的消费过程中人人平等,(三)媒介文化研究中批判立场的坚守 1、批判的视野对于中国的传媒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9、,但是,我们不能产生一种无酒,认为所谓的批判就仅仅是对当下传媒文化文本的道德伦理批判。2、在中国的传媒文化研究中合理借鉴、使用西方的媒介理论是非常重要的、3、客观、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媒文化现状和存在的矛盾4、传媒文化研究者应有的姿态是批判的姿态。(四)媒介文化研究的空间与边界 1、媒介文化研究要确立空间和边界的方式媒介文化研究要确立其空间和边界,首先就是要确立媒介文化本身的价值体系。而媒介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首先体现为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既包含了传统价值观中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也包含了西方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如重个人价值的相关表述,同时更突显了当代主流价值观中的民主、公义、公正、和

10、平、进取等等。其次,要认清媒介技术与传播方式对文化的改造力。再次,要构建媒介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最后,媒介文化研究要关注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现实。2、西方的传媒文化研究(1)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符号学、结构主义是研究方法或理论视角,而不是政治立场或理论思潮。他们共同的研究倾向是以“文本”分析为依据,去了解意义指陈动态的运作过程与再现系统,他们所分析的对象包括电影、电视节目、照片、文学作品等文本。从源头上说,结构主义的媒介研究是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衍生出来的。列维斯特劳斯曾对原始部落的文化习俗进行过专门研究。运用列维斯特劳斯理论分析传媒文化作品最具代表

11、性的是美国学者威尔莱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罗兰巴特。(2)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作为早期的批判学派,对于大众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关注和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文化研究工作的继续,他们的研究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批判理论的研究路线受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很大,他们抵制对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化,普泛的阐释。传媒文化研究是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总体特征是“否定性的“,其代表是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分析。 (3)英国文化研究派的传媒文化研究英语世界的批判传媒研究,起于60年代后期,在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

12、其主要发源地英国,批判传媒研究从一开始就围绕两个大学的研究中心所采取的不同理论和学科立场而展开。成立于1964年的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 University)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提供汲取多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资源,确立了所谓的英国文化研究(British cultural studies)的传统,传播媒体则构成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晚两年成立的莱斯特大学(Leicester University)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则以社会学为其学科基础,全力以赴地对传播媒体进

13、行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这两个中心先后在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其理论骨干的离任而逐步衰落。但是,它们早期和鼎盛时期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为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4)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文焕研究可以追溯到在美国和英国源起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传媒文化研究的将传媒作为游戏世界,富有创新意义。所谓游戏世界,意义乃在消解此前的意义世界,但是却并非没有意义,而是具备无意义的意义。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性别话语,全球视角等等,都并非最重要,最根本的意义,真正重要,真正根本的意义在于播撒,替补,延宕之中。(5)经验主义的传媒文化

14、研究北美现今的媒介研究开始呈现多远态势,实证计量与质化论述并重,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播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效果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仍沿用电影批评,特别是美学研究方法把媒介内容是为艺术作品来加以研究。自从传播学研究在美国兴起以后,媒介与受众关系的研究就偏向实证研究的模式。北美学术圈对电视的研究以格伯纳的培养理论最具特色。后他又发展出文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功能;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第一章 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谱系(上)本章主要阐述了媒介文化研究里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15、、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和阿尔都塞的召唤主体等这几个大问题。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新增的知识点,是考纲里的新内容,但是几个理论在媒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却比较大。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四个著名理论上。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概率稍大,同时这几个理论也非常容易结合传媒现状以及当下一些热点社会问题进行考察。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阿多诺、葛兰西、布尔迪厄、阿尔都塞、文化工业等这类重要的名词。其次是记忆每一个理论的基本内涵、理论来源、现实发展及价值以及意义影响,同时遇到现实的问题要学会用这些理论去思考,去解答。二、本章知识框架图 文化危机与“

16、文化工业”的批判研究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内容及实质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使用媒介 媒介与文化领导权研究 南方问题与知识分子文化 文化霸权与市民社会研究 “葛兰西转向” 内涵的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思想谱系 阿尔都塞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葛兰西转向”的意义与影响大众文化理论的葛兰西转向与影响阿尔都塞与召唤主体性 意识形态、文化实践与再现体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媒介再现媒介再现与主体“召唤” (一)文化危机与“文化工业”的批判研究 1、阿多诺(1)阿多尔诺(19031969),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生于法兰克福城一个犹太籍酒商家庭,母亲是一名意大利歌唱家。1

17、925年,阿多尔诺以一篇研究胡塞尔的论文获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学位。次年赴维也纳,在现代音乐大师贝尔格等人指导下学习作曲。1928年结识布洛赫,并以克尔凯戈尔:美的构造一书获得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讲师资格。希特勒上台后,阿多尔诺流亡美国。二战之后,他与霍克海默等人回到德国参加了重建法兰克福研究所的工作。i959年,他担任该所第三任所长,并兼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在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中,阿多尔诺因不支持左派学生造反而受到学生们的攻击,他被迫去瑞典度假,不久抑郁而逝。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德国出版的作品达20多卷。其中主要代表作有启蒙的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著)、否定的辩证法、新音乐哲

18、学、三棱镜、音乐社会学导论、文学札记和美学理论。2、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从阿多诺1922年进入大学到1969年逝世这个期间内,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阿多诺生活的德国,希特勒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推行法西斯专政,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整个社会处于极权统治的白色恐怖状态。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资本主义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经济上, 1929-1933年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然后迅速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部门,造成了空前规模的经济萧条。这时,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战争中生长出来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迅速转移到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凯恩斯主义的现实泛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调整,使资本主义矛盾再一次获得了历史性的喘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对抗性矛盾的缓冲为前提的。也由此,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又使生产力重新获得了发展余地。(2)文化背景。2

20、0世纪初,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传播媒介的第二次革命。随着录音和无线广播技术的发明,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入侵文化领域,催生出一种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改变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机制,文化艺术作品能够像工业生产那样生产和发行,阿多诺等人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概括,形成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对于文化消费者来说,以前需要通过阅读获得的东西,如今

21、可以通过观看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文化实际上就是电子影像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大众社会的典型文化。阿多诺所生活且致力于批判文化工业的时代正是一个印刷文化逐渐淡出、视觉文化开始走向兴旺发达的时代。也就是说,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位移,构成了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生成的主要文化背景。3、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内容及实质(1)文化工业的概念。阿多诺将文化工业定义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它产生于一些较发达的工业国家,是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它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

22、帮凶,并以较以前更为巧妙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奴役人,从而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也就是说,文化工业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供应和传播,是高度技术化的产物,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的批量生产,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控制大众意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的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支配着的是一种非自然的、虚假的文化。虽然在论爵士乐(1936) 与论音乐中的拜物特性与听觉的退化(1938) 等文章中,阿多诺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已相当成熟,但是“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与文化工业现象被大张旗鼓

23、地批判却是首次出现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的。阿多诺后来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7) 中如此解释了他们使用“文化工业”的动机: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 ry) 这个术语大概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首先使用的。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那个表述,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解释:即认为它不过是某种类似文化的东西,自发地产生于大众本身,是通俗艺术的当代形式。文化工业必须与上述说法严加区分。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溶铸成一种新质(a new quality) 。在其所有的分

24、支中,那些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文化工业的各个分支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至少能彼此适应,它们将自己组合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系统。这种局面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是因为当代技术的力量以及经济与行政上的集中。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from above) 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块,结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高雅艺术的严肃性由于对其效果的投机追求而遭到毁坏;低俗艺术的严肃性因为强加于它内在固有的反叛性之上的文明化管制而消失殆尽。而这种反叛性在社会控制尚未形成总体化的时期即已存在。因此,尽管文

25、化工业无疑会考虑到千百万人被诱导的意识和无意识状况,但是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被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件。与文化工业要我们相信的不同,消费者不是上帝,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消费的客体。(2)文化工业的特征。文化工业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商品化。商业关心的是利益,商人盘算的是金钱。文化工业提供给大众的是虚假的艺术。艺术表演的每一个动作、神情,表演者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音调都受到严格的策划;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文化工业以迎合大众为己任,在文化产品的内容上竭力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并受制于这一需求。文化工业的第二个特征是标准化。机械复制的文化产品目的是用来交换,缺乏真正的灵性和个性,主人翁的

26、幽默、爱、内心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等都是被特殊的专业人员管理和操纵的,电影人物的表演都是商业玩弄的木偶戏曲。阿多诺没有在艺术领域里给电影列出一个位置,在他看来,电影根本就不配称作艺术,在电影里面,个性就没有真正的实现过。文化工业第三个特征是技术化。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没有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工业产品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就不会成为可能,也就不会实现文化的工业化。从印刷术、电影、电视、通讯卫星到现代电子技术,每一个媒体的诞生都将文化工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样势必造成对真正艺术的模拟、篡改,用数学公式、数字定理规划艺术品,使艺术从属于算术公式的逻辑,从而人的思维、语言、精神也逐

27、渐从属于技术制造的神话中。4、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使用文化工业的英译名为“Culture Industry”,而industry兼有“工业”和“产业”两层意思,所以这一概念来到中国,有人把它译作“文化工业”,也有人把它译作“文化产业”。也许当初我国介绍阿多诺及其理论时,把其德文名(或英文名)都译作了“文化工业”,这也表明了我国对待文化工业(或产业)态度。我国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国家,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敌视态度,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厌恶直接转化为对文化工业本身的痛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自然成了我们不可多得的理论依据。20世纪80年代,文化工业在中国萌芽时,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的文化工业

28、理论进入中国,一些有关文化工业批判的文章,介绍和引用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并把其观点作为批判文化工业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对文化工业认识的变化,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重新进行了审视,并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从对其理论的简单复述变为批判的继承,把其作为学术理论对待。认识的变化根源于事实的改变,各国文化工业发展的趋势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各国发展文化工业的目的尽管不相同,但大多以提高就业率、提供经济机会等经济目的为主。我国最初当然是不承认文化工业的合法地位的,但面对世界潮流,不得不跟随。由于对文化工业的讨伐词句已深入人心,我们用发展“文化产业”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我国传统的三

29、大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包括金融、服务、卫生、教育、科研等)。按照这种传统三大产业的标准,文化产业毫无疑问要归入第二或第三产业。按照历史进程,可以把经济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那么文化产业则成了与农业、工业相并列的产业。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物的分类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角度的不同而不同;时空决定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概念由隐到显,其地位由从属到独立,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文化产业”概念使用的频度增加,表明了两个维度的事实:一是表明了文化产业不容忽视的存在与发展,它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是表明人民对文化及其产业的强烈关注。(二)媒介与文化领导权研究 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化约论:马克思认为,控制物质生产工具的阶级,同时也控制心灵生产工具因此,当他们成为统治阶级,必定也掌管当代理念的生产与传播,这样他们的理念自然成为同时期的统治理念。葛兰西比较反对简单的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