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33.91KB ,
资源ID:36979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6979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仿真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仿真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G(S)= K/TS+1 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G(S)=1/TS T=RC 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4。G(S)= RCS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5(未标明的C=0.01uf)。 G(S)= K(TS+1) K=R2/R1,T=R2C 6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6。 G(S)=K(1+1/TS)五、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比例环节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1-1)。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

2、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5鼠标单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6观测计算机屏幕显示出的响应曲线及数据。7记录波形及数据(由实验报告确定)。惯性环节8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1-2)。9实验步骤同47。积分环节10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1-3)。11实验步骤同47。微分环节12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1-4)。13实验步骤同47。比例+积分环节14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1-6)。15实验步骤同47。16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入表1-1。六、实验报告1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2将实验中测得的曲线、

3、数据及理论计算值,整理列表。七、预习要求1阅读实验原理部分,掌握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2分析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和基本原理。表 1-1参数阶跃响应曲线tS(秒)理论值实测值R1=R2=100KC=1ufK=1 T=0.1S比例+微分环节R1=100KR2=200KK=2 T=1S实验二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定量分析和与最大超调量和调节时间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2. 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4、:2) 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带入下式算出超调量: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其中对系统的动态品质有决定的影响。构成图2-1典型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图2-1 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电路的结构图如图2-2: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图2-2 二阶系统结构图式中:T=RC,K=R2/R1。比较(1)、(2)二式,可得, (3) 由(3)式可知,改变比值R2/R1,可以改变二阶系统的阻尼比。改变RC值可以改变无阻尼自然频率取R1=200K,R2=

5、100K和200K,可得实验所需的阻尼比。电阻R取100K,电容C分别取1f和0.1f,可得两个无阻尼自然频率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鼠标单击该选项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5取n=10rad/s, 即令R=100K,C=1f;分别取=0.5、1、2,即取R1=100K,R2分别等于100K、200K、400K。输入阶跃信号,测量不同的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由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的数值和响应动态曲线,并与理论值比

6、较。6取=0.5。即电阻R2取R1=R2=100K;n=100rad/s, 即取R=100K,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0.1f(注意:二个电容值同时改变)。输入阶跃信号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由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p和调节时间Tn。7取R=100K;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1f,R1=100K,调节电阻R2=50K。输入阶跃信号测量系统阶跃响应,记录响应曲线,特别要记录的数值。8测量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记入表2-1中。1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讨论典型二阶系统性能指标与,n的关系。2把不同和n条件下测量的Mp和ts值列表,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相应结论。3画出系统响应曲线,再由ts和Mp计算出传递函数,并

7、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传递函数相比较。2按实验中二阶系统的给定参数,计算出不同、n下的性能指标的理论值。表2-1 实验结果%tp(ms)ts(ms)R =100KC =1fn=10rad/sR2=0K=0R2=50K=0.25R2=100K=0.5R1=50K=1C1=C2=0.1fn=100rad/sR1= 100K实验三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三、实验内容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3-1。 图3-1 系统模拟电路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0K/s(0.1s+1)(Ts+1)式中 K1=R3/R2,R2=100K,R3=0500

8、K;T=RC,R=100K,C=1f或C=0.1f两种情况。四、实验步骤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鼠标单击该选项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其中设置输入信源电压U1=1V,点击确认观察波形。5取R3的值为50K,100K,200K,此时相应的K=10K1=5,10,20。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既U2的波形),找到系统输出产生增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再把电阻R3由大至小变化,即R3=200k,100k,50k,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 找出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变化的R3及K值,并观察U2的输出波形。6在步骤5条件下,使系统工作在不稳定状态,即

9、工作在等幅振荡情况。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由1f变成0.1f,重复实验步骤4观察系统稳定性的变化。7将实验结果添入下表中:系统响应曲线R3=50KK=5R3=100KK=10R3=200KK=20C=0.1uf五、实验报告 1画出步骤5的模拟电路图。 2画出系统增幅或减幅振荡的波形图。 3计算系统的临界放大系数,并与步骤5中测得的临界放大系数相比较。六、预习要求1分析实验系统电路,掌握其工作原理。2理论计算系统产生等幅振荡、增幅振荡、减幅振荡的条件。实验四 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1加深了解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2掌握系统及元件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3掌握利用“李沙育图形法”测量系统频率特性的

10、方法。3双踪示波器一台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1将正弦信号发生器、被测系统和示波器按图4-1连接起来。将示波器X和Y轴的输入选择开关,均打在“DC”输入状态,并调整X和Y轴的位移,使光点处于萤光屏上的坐标原点上。图4-1 频率特性测量电路2选定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调节其输出衰减,使被测系统在避免饱和的情况下,输出幅度尽可能大。然后调节示波器的X和Y轴输入幅值选择开关,使在所取信号幅度下,图象尽可能达到满刻度。3根据萤光屏上的刻度及输入幅值选择开关指示的伏/格数,算出2Xm、2Yn及2ym,并进一步计算幅值比和相位差。为读数方便,可将示波器X轴输入X-Y开关打在工作状态,使光点在荧光屏上只作垂直运动,

11、此时可方便地读出2ym。同理,也可方便地读出2Xm。1模拟电路图及系统结构图分别如图4-2和图4-3。图4-2 系统模拟电路图图 4-3 系统结构图2系统传递函数:取R3=500k,则系统传递函数为若输入信号U1(t)=U1sint,则在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2(t)=U2sin(t+),改变输入信号角频率值,便可测得二组U2/U1和随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测频率图4选中 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手动方式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参数设置完成后点确认等待观察波形,如图44所示。图4-4 手动方式测量波特图测波特图5. 在测量波特图的过程中首先应选择

12、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自动方式数据采集 采集信息。如图45所示。图4-5 数据采集6. 待数据采样结束后点击 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自动方式波特图观测 即可以在显示区内显示出所测量的波特图。测奈氏图7在测量波特图的过程中首先应选择 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自动方式数据采集 采集信息。8待数据采样结束后点击 实验课题系统频率特性测量自动方式奈氏图观测 即可以在显示区内显示出所测量的奈氏图。9按表4-1所列频率,测量各点频率特性的实测值并计算相应的理论值。 表 4-1F(Hz)(rad/s)L()()2Xm2yo2ym李沙育图形1画出被测系统的结构和模拟电路图。2画出被测系统的开环曲线与曲线。

13、3整理表中的实验数据,并算出理论值和实测值。4讨论李沙育图形法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1阅读实验原理部分,掌握李沙育图形法的基本原理及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3. 按表中给出格式选择几个频率点,算出各点频率特性的理论值。 实验五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1. 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1串联超前校正(1)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5-1所示,图中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情况,接通对应超前校正。图5-1 超前校正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如图5-2所示。图5-2 超前校正系统结构图图中 2串联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如图5-3所示,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

14、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图5-3 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示如图5-4。图5-4 滞后系统结构图图中 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如图5-5。双刀开关断开对应未校正状态,接通对应超前滞后校正。图5-5 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系统结构图示如图5-6。图5-6超前滞后校正系统结构图 四、实验步骤超前校正: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1)。4开关s放在断开位置。5选中 实验课题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超前校正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系统加入阶跃信号。参数设置完成后鼠标单击确认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超调量p和调节时间ts。6开关s接通,重复步骤5,将两次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

15、。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表5-1中。滞后校正:7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3)。8开关s放在断开位置。表 5-1 超前校正系统指标校正前校正后%Tp(秒)Ts(秒)9选中 实验课题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滞后校正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10开关s接通,重复步骤9,将两次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表5-2中。表5-2 滞后校正系统超前-滞后校正1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5)。12开关s放在断开位置。13选中 实验课题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超前滞后校正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14开关s接通,重复步骤13,将两次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

16、表5-3中:表 5-3超前-滞后系统1计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和校正网络参数。2画出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坐标图,并求出校正后系统的及3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说明校正装置的作用。1阅读实验二的实验报告,明确校正前系统的2计算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Gc(s)和校正网络参数,并求出校正后系统的实验六 数字PID控制 1研究PID控制器的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采样周期T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研究I型系统及系统的稳定误差。1系统结构图如6-1图。图6-1 系统结构图图中 Gc(s)=Kp(1+Ki/s+Kds) Gh(s)=(1e-TS)/s Gp1(s)=5

17、/(0.5s+1)(0.1s+1) Gp2(s)=1/(s(0.1s+1)2 开环系统(被控制对象)的模拟电路图如图6-2和图6-3,其中图6-2对应GP1(s),图6-3对应Gp2(s)。图6-2 开环系统结构图1 图6-3开环系统结构图23被控对象GP1(s)为“0型”系统,采用PI控制或PID控制,可使系统变为“I型”系统,被控对象Gp2(s)为“I型”系统,采用PI控制或PID控制可使系统变成“II型”系统。4当r(t)=1(t)时(实际是方波),研究其过渡过程。5PI调节器及PID调节器的增益 Gc(s)=Kp(1+K1/s) =KpK1(1/k1)s+1) /s =K(Tis+1)

18、/s式中 K=KpKi,Ti=(1/K1)不难看出PI调结器的增益K=KpKi,因此在改变Ki时,同时改变了闭环增益K,如果不想改变K,则应相应改变Kp。采用PID调节器相同。6“II型”系统要注意稳定性。对于Gp2(s),若采用PI调节器控制,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Gc(s)Gp2(s) =K(Tis+1)/s1/s(0.1s+1)为使用环系统稳定,应满足Ti0.1,即K1107PID递推算法 如果PID调节器输入信号为e(t),其输送信号为u(t),则离散的递推算法如下: u(k)=u(k-1)+q0e(k)+q1e(k-1)+q2e(k-2)其中 q0=Kp(1+KiT+(Kd/T) q1=Kp(1+(2Kd/T) q2=Kp(Kd/T)T-采样周期四、实验步骤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6-2)。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六数字PID控制, 鼠标单击实验课题将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窗口。5输入参数Kp,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