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0.70KB ,
资源ID:37417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7417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语文《走近杜甫》课例.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语文《走近杜甫》课例.docx

1、初中语文走近杜甫课例初中语文走近杜甫课例【教材分析】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说:“文学是一种文明的状态,诗却是一种存在于文明之前和之后的优美状态。”学习诗歌可以提高思想境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沪教版语文课本,每个学期至少有16首以上的古诗需要学习,可见古诗教学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古典诗歌中唐代的近体诗是一个发展的高峰,而唐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诗圣”杜甫,他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

2、活的重大事件,从各个方面刻画了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风貌,被后人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杜甫更是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杜甫的诗现有11首选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文、每周一诗和综合学习中都能读到杜诗,几乎在每册语文课本上都能找到杜甫的诗作,可以说他的诗作伴随着初中语文整个学习阶段。而在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中,更是把杜甫诗三首作为课文进行编排,并在该“唐诗精华”单元的“综合学习”和“每周一诗”中均使用了杜甫的诗作,仅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就收录了首杜诗,可见七年级是学习和研究杜甫及其诗作的最佳时期,这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面对娱乐媒介的多样化,面对激烈的中考,在功利的社会评价

3、标准面前,在长期的工具性观念影响下,对古诗的教学经常会产生困惑。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模式单一、循规蹈矩,重积累背诵轻审美品味,重模式套用轻个人感受,而且往往是单篇教学,缺乏诗篇之间联系,也少有诗作与背景之间的关联,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如何对古诗进行教学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作家作品与时代是不能单独割裂的,诗人创作诗歌也是离不开当时的创作背景。孟子万章下提出“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4、”。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纵观杜甫的一生,命途多舛,仕途不顺,多年辗转飘游,正是这长期的磨难才造就了一位旷世奇才,成了一代“诗圣”。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时期,三次漫游,“裘马颇轻狂”;青年时期,长安十年,“儒冠多误身”;中年时期,烽火四年,“穷年忧黎元”;老年时期,漂泊西南,“天地一沙鸥”,虽然不同阶段人生际遇不同,然而不变的是他始终心系天下、振奋天下的豪情。只有对杜甫的一生有纵向的了解,才能看到一个立体化的诗人,才能更深入欣赏杜诗,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然而杜甫的一生何其丰富,要浓缩在一堂课中,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淀和高效的学习效率。老师通过

5、资料单可以快速增加学生对杜甫个人经历的了解,通过学习单可以快速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诗歌学习有的放矢。阅读诗歌作品是走近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而单一诗作的学习并不能在时间维度上做纵向的推进,因而本堂课对杜甫的诗作进行了组合,试图建立起教材中课文、每周一诗和综合学习之间的联系,也试图打破教材中学段的界限。本堂课选取的三首诗望岳月夜忆舍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均选自教材,分别来自六年级课文,七年级每周一诗和七年级综合学习,它们是杜甫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的三首名篇,是对课文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的补充。通过望岳能让学生看到少年杜甫的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豪情;通过月夜忆舍

6、弟,能读到饱经沧桑,饱受战乱之苦的诗人心中仍然不乏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黎民百姓的担忧;通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能看到年过半百、历经磨难的杜甫仍然不乏年轻的朝气和赤子之心。让学生了解对于杜诗而言,那些描叙兵戈离乱,表现忧国忧民风格“沉郁顿挫”的“诗史”式作品,固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却也不乏抒发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之诗,也不乏怜爱儿女、充满人情味的篇章,也不乏喜形于色,昂扬畅快的快诗,从而拉近与诗人间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杜诗的特色之一,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用词讲究。如“会当”二字就把诗人想到登临绝顶,俯视群山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寄书长不达”中的一个“长”字刻画出了战争年代游子对家

7、书多少期盼,对和平多少向往;“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涕泪”是喜极而泣的泪,是悲喜交集的泪,是痛定思痛的心伤,其中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俗话说:读诗百遍,其义自见。在细咂慢品的吟咏过程中,才能逐步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本堂课将以新课程标准和诗歌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杜甫三首诗进行组合教学,试图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尝试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诗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课堂以以朗读为主线,以教材为依托,以资料单、

8、学习单为抓手,采用“教师示范教学-师生共同学习-学生自主合作”的循环推进方式,在时间纵轴上建立杜诗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落实中,注重以旧带新,注重放开课堂,注重个体感受,注重以情激趣。希望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诗歌学习更具趣味性,摆脱些功利性色彩,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走近古典诗歌,从而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研究有所帮助。【学情分析】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也不例外。然而,中学生由于自己的年龄以及生活环境所限,对生活的体悟、感受远远不够,浅薄的人生阅历和有限的情感体验决定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外延要远远小于生活的外延,也使得他们无法运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领悟作品中蕴

9、藏着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还没有达到深层次的审美、鉴赏的境界。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带来文化的发展、变迁,古典诗歌的语言与现在学生使用的日常用语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古诗的字词意义、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这也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了障碍,继而在诗歌的学习中感到困惑。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能增加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杜甫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杜甫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感受诗人始终心系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理解杜甫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阶段人生

10、阅历和性格特点的异同,感受诗人心系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始终勇敢执着、振奋天下的豪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初读-赏评-诵读”的方式,分析杜甫的三首诗作。难点:根据杜甫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境况,感受诗人心系他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始终勇敢执着、振奋天下的豪情。【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请学生总体谈谈对杜甫的了解。师:说起唐朝有名的诗人,我们想到的是唐朝两位最有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那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于杜甫总体的印象。生:杜甫是以酒圣而文明的。生:杜甫写过将近一千多首诗。师:一千多首,所以产量是非常高的。生: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师:你能说出杜甫的诗歌流派,很好。生:杜甫

11、的仕途不顺。生: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和他的弟弟失散,曾家破人亡。师:所以杜甫一生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师:刚才同学有谈到杜甫在诗歌上的流派是现实主义,也有谈到部分对杜甫人生经历的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杜甫(板书),通过学习杜甫的几首诗作来丰富对杜甫的了解。首先问大家,杜甫的生卒年代大致在?生:712-770(板书)。【反思】导入环节设计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愿望。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

12、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个环节就是想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然而学生在回答中,由于答案过于宽泛,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这是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所导致的。教师讲到本堂课是丰富对杜甫的了解,究竟丰富的是什么?其实丰富的是对杜甫人生经历的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杜甫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这样之后环节三首诗作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既然这堂课是在学生学过杜甫石壕吏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导入环节就可以从课内展开,这样就和以前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与课堂内容结合就更紧密了。【教学再设计】学完了杜甫的石壕吏,相信同学对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已有一定的了解,能否请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

13、下诗人杜甫及其时代。【预设】杜甫是现实主义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当时他所处的时代,百姓生活非常疾苦,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只是杜甫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一段,想要完整了解诗人,单靠这一首诗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杜甫的几首诗作更多地走近杜甫,从而丰富对杜甫人生经历的了解。【环节二】教师示范教学,提示学诗要点1、回顾六年级时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全班背诵诗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回忆当时老师教了些什么?(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理由是什么?)【预设】(1

14、)全诗围绕“望”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险峻。(2)这首诗气势雄大,情感昂扬。(3)诗人有着出众的才华,诗中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3、复习注释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时),正值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杜甫从小就展露出写诗的才华,七岁就能作诗,十四岁已经扬名。此时的杜甫已开始在齐赵间漫游。杜甫的家族,历代有人做官,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正在做兖州司马,杜甫作为少爷,生活条件优厚。【点拨】写作背景组成:写诗的时间、时代特征、个人经历。4、通过重点字词的回顾性赏析来深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明确】会当:青年时期的杜甫有着对祖国山河的热

15、爱之情,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在高耸的泰山脚下诗人不由生出想要登临山顶,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是诗人的青春与激情,也是诗人的勇敢和豪迈。一览:诗人想象自己登临泰山绝顶后的景象,好像眼前已经有望不尽的青。表达了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通过诵读展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点拨】朗读中可以通过重读、轻读、拖长读、停顿的方式来强调字词。师:我们六年级时曾经学过杜甫的诗作望岳,能不能请同学来背背看?(生齐背诗歌)师:回忆一下,六年级时老师教了些什么?或者你来谈谈这首诗歌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生1:我最喜欢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这句写出了泰山的壮观。师:哪里写出泰山的

16、壮观?生1:“一览众山小”就是站得很高,所以就望得很远。师:这一句能够写出泰山的高,因而登上泰山后看到的景象是很壮观的。还有怎样的感受?生2:诗人认为登上泰山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所以我也喜欢最后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师:为什么他会认为很有成就感?生2:因为他能够俯视一切。师:所以作者迫切想要登上泰山一览风光,对吗?生2:是的。师:刚才两位同学都给我们推荐了最后这一句,看来最后一句饱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境呢?老师补充给大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一起来念一下。(生齐读背景)师:从这个写作背景中你知道了什么?生3:我知道了这首诗写于杜甫少年时期。师:少年或者说是青年。(板

17、书)关于这个时期在背景中有怎么样的介绍?生4:杜甫从小生活条件非常优厚,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但是他还是坚持写诗。师:这条背景的补充,让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认识?生4:杜甫年轻时诗歌大多以歌咏山水为主,正是因为他年轻时经历比较顺畅。师:经历顺畅,因而心境开阔。所以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抱负?生5:这首诗表达杜甫青春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有着豪迈的气势以及坚定的决心。师:你说得很好,那么最后两句应该怎么读呢?能否请你示范一下。(生读最后两句)师:我听到你强调了“会当”这两个字,为什么?生5:因为这是杜甫迫切的愿望,体现了杜甫想要登上山顶的决心。师:杜甫迫切想要登山泰山,这样就可以饱览天下了

18、。这就是杜甫的雄心壮志啊。看来青年时期的杜甫是胸怀大志的。(板书)师:通过补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再读这首诗,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让我们带着豪气,带着想饱览群山一睹天下的壮志,再次背诵这首诗。(生齐背诵诗歌)师:最后两句是我们强调的内容,对于强调的部分我们可以重读,可以慢读,也可以停顿。下面老师先来做示范,请同学模仿跟读。(师范读,生跟读)【反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在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下,让学生快速捕捉学习诗歌的要点。通过初读六年级已学过的诗作望岳,唤起学生的记忆,以旧带新,顺势而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学过的内容出发进入新课的学习,因为比较熟悉,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感觉很亲切,并自然地结合旧知

19、展开对新课的思考与领悟。教师在调动学生六年级已有的学习经验后顺势补充望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谈对该诗新的认识,学生因为关注到这首诗歌写于杜甫青年时期,结合年轻人的特点,自然想到这是杜甫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诗篇。这个过程既是对过去知识的唤醒,也是对原诗做深入再思考。紧接着通过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青年时期杜甫的了解,全面地、历史地看杜甫,做到知人论世,继而落实到字词的品味,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传达的情感。最终通过诵读的方式展现出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钱湘健说:“诵读可以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如处其时,如临其境,进而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体味到诗词的韵外之趣,得到言有尽而

20、意无穷的美感。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加以点拨。要先确定诗歌的基调,把握诗歌的节奏,找准诗歌的重音和停顿,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这样,用“初读-赏评-诵读”的方法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在此过程中,以读促讲,读讲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在诵读中得到滋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有些操之过急,在出示“诗歌创作背景”后,可以先让学生整体对信息进行提炼,看这段写作背景交代了什么,再看这些背景中哪些对加深诗歌的理解是有帮助的。这样学生出来的答案可能就会更丰富,可能会有,如:“会

21、当”能够体现出作者想象期待中的美,这是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特点等。【环节三】师生共同学习,明确赏诗要点通过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每周一诗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让学生在资料库中自己搜寻相关背景资料,师生交流讨论,在“初读”正音正字,“诵读”读出情感,“展示性朗读”落实字词的三遍朗读中,明确赏诗要点。师:刚才我们回忆了六年级时候曾经学过的望岳,我们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借助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而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语言。再以读的方式展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可见,对诗歌的理解要借助当时的写作背景。如果说刚才这首诗是老师给大家做的示范,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借助之前所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首七年级每周一诗

22、月夜忆舍弟。让我们先来齐读。(生齐读)师:刚才前面同学读音都读得非常准确。接下来请你打开资料单,在资料单中搜索与这首诗歌相关的内容,在学习单中补充填入,完成这首诗歌写作背景的整理。(生交流写作背景)师:请同学借助书下的注解和整理的写作背景,谈谈这首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读出来?生1:这首诗表达了杜甫思念家人的情感。我从第三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读出来。师:那请你来具体阐释一下,为什么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思念家人的情感。生1:因为这句诗的意思是有兄弟全都分散了,没有可以让人探望生死的家。师:“有”和“无”之间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可以给我们强调出来吗?(生示范读这句)师:读得很

23、有感情。从这句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2:我能读出杜甫对家和亲人很渴望。师:说得非常好,你能给我们读一读吗?(生示范读这句)师:你对于渴望是这样处理的,很有感染力。生3:我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知道了杜甫思念家乡。他因为流亡到别的地方,所以思念他的亲人。师:你关注到了这句中哪些词最能够体现出作者思念家乡?生4:我关注到了“故乡明”,因为他思念故乡的月亮。师:这个时候作者明明头顶着秦州的月亮,为什么说是故乡的明月呢?生5:作者心中想到的是故乡的明月,从而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是美的。师:因而从这句中可以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眼前的一切皆有家乡之感。生6:我看到的是第一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表现

24、杜甫凄凉悲怆的情景。古时候边境打仗总是会骚扰民众,就会把人民的家都打分散掉了。师:这个时候大致在杜甫什么时候?生6:大致在杜甫中年时期,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师:这个时候可以说民众都饱经着战乱之苦。正因为越苦,所以思乡就越切。师:刚才同学关注到的是第一句,第三句,老师关注到的却是第四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你可以从中品出什么来?生7: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正值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杜甫和他的四个弟弟都分散了。师:写封家书都是难以到达,想念亲人都无从表达这种思念,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乱引起。能从中读出对战争些许的厌恶吧。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情怀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来背背这首诗

25、。(生齐背诗)师:这首诗歌中表达了作者饱经战乱之苦,在中年时期经历了家人的分散,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比较悲伤的,比较孤独的。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语速应该慢一点,情感应该比较深沉。哪位同学给大家示范读一读?(生范读,生跟读)师:我们从刚才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中年时期的杜甫尽管饱经战乱之苦,但他心中担忧的是什么呢?生:担忧故乡,担忧亲人。师:仅仅如此吗?注意“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并不是他一家如此啊。生:担忧百姓,担忧国家。师:所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生:忧国忧民。(板书)【反思】这个环节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局部放开课堂,让学生针对月夜忆舍弟结合自己整理的写作背景,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

26、、感受,教师做倾听和适当的引导,但不做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同时他又说:“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按照他所说,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即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的进行学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宽松地让学生表达个体化的感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操作的难题。课堂一但打开,

27、就有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的回答是无序且跳跃的,就特别考验教师的引导功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学生只提到月夜忆舍弟中的前六句,却回避了重点的后两句,教师是急于自己提出还是带着学生朗读?再如学生只能思考到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教师如何把学生引导到“忧国忧民”层面上?面对课堂的变化,只有课前充分预设学生,并明确课堂中要落实的点和具体落实的方法,才能在课堂中从容应对。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再设计】可以增加追问:你能否给我们示范读一读?你脑中会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我们课本中学过石壕吏,是否有相似的内容?【环节四】学生自主合作,实践赏诗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单并交流展示的环节中,自主学习闻官军收

28、河南河北。师:刚才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相信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杜甫诗歌的诀窍,那就是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自学一首杜甫诗,这首诗选自我们七年级综合学习当中,同学们可能有些陌生,那就让我们先来齐读诗歌。(生齐读诗歌)师:有几个字读音的声调希望注意一下,如:衣裳,“裳”是轻声;漫卷,“卷”表示动作,读第三声;即从,“即”是第二声。我们再次齐读诗歌,把字音读准确。(生再次齐读)师:请同学借助注释,自己在资料单中删选信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单,一会我们来做交流。(生小组讨论)生1:我关注到的句子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尤其是后句“漫卷诗书喜欲狂”

29、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很爱惜书卷的,这时作者胡乱地卷书,说明作者归乡心切。师:好的,归乡心切。此时作者心情如何?生1:作者心情是很高兴。师:为什么如此?生1:因为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作者终于可以回家了。师:因而作者是“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疯了。因而整首诗的基调应该是向上的,对吗?生2:我最喜欢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当他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候,他心里非常激动,恍惚间所有的忧愁好像都已经没了,他的心都已经穿越巴山楚水好像回到自己的故乡一样。师:说的很好。作者虽然身处他乡,但听到好消息后,心仿佛已回故乡。能否请你读出这种激动?(生读诗句)师:读得很好,能否请你带着大家

30、读读看。(生带读诗句,生跟读)师:“即便”这速度是多快啊,“下向”作者已经在脑中规划好了回家的这条路线图。生3:我喜欢的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作者写出了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而在接到了这个消息后正好是美好的春景伴我还乡。师:你把诗歌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的很完整,也很贴切。大家告诉我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年龄段?生:52岁。师:正值作者的晚年。晚年时期的一个人竟然“放歌”“纵酒”还想着“青春作伴”,可以看出什么来?生4:他非常高兴。生5:虽然是52岁的年龄的人,但是她现在的心里年龄比青年的时候还要年轻。师:他还想年轻时候一样充满着激情、活力。简直就是“老夫聊发少年

31、狂”啊。生6:我喜欢的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说明了杜甫听见官军已经收了蓟北,心里很开心。师:刚听到消息时作者竟然是“涕泪”,这个眼泪是?生7:喜极而泣啊。生8:当然也有悲喜交集,师:在那么苦的时候,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作者的情感自然是很丰富的。师:刚才前面同学喜欢的句子都各不一样,看来每个人对这首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要保留自己独特的思考,并汲取别人回答的精华。你读了这首诗,还有怎样的认识?生9:我从资料中知道了杜甫经历很坎坷,觉得他很苦。师:是啊,杜甫的个人经历很苦,经历了坎坷,经历了贫困,经历了病痛,但他始终心里想的是什么?生:想的是国家。师: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一种情怀?生:心怀天下。师:杜甫为国家终于摆脱战乱之苦而高兴,为自己终于能够摆脱战乱和亲人团聚而高兴,杜甫自称这首诗是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歌中呈现的是作者昂扬的激情。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昂扬读出来?(生齐读诗歌)师:刚才我们前面几个同学谈的那么好,比如悲喜交集的“涕泪”,比如“漫卷诗书”的动作,写出作者“喜欲狂”的姿态,包括“即便”这个地方的节奏要快一点,从而能够表现心里的那种迫切,这些地方刚才我们的朗读中都没有表现出来。让我们再来一次。(生再读诗歌)师:“喜欲狂”声调应该上扬,这个地方再来一次。师:能不能请同学借助老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