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2 ,大小:366.38KB ,
资源ID:38393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8393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Word文件下载.docx

1、传统型现代型特点出生率高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趋势: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正在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2)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类型时间路线国际迁移二战前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2、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欧洲人到美洲、非洲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南欧、非洲人到西欧国内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3、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

3、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向城市20世纪2060年代自然灾害、农业危机由南部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由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南部4、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才、劳动力的流失。(2)对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4、等)。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3)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2、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3、中国人口迁移的因素(1)古代: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2)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

5、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2)影响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二、合理人口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紧迫性: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

6、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5、我国解决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6、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1)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3)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城市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布与原因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

7、筑投资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部平原)高原热带地区城市热带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山区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地势平坦,临近水源,利于交通西安(渭河平原),太原(汾河谷地)气候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区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河流河运起点货物在此转运江西赣州汇合处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宜宾(岷江、长江);重庆(嘉陵江、长江);武汉(汉江、长江)河口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上海和广州曲线处利用天然河流防卫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河心岛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自然资源煤炭

8、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金矿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铁矿我国鞍山、包头、攀枝花社会经济因素交通马车北方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古代的邯郸城(两条驿道的交点)帆船南方多数城市在河流的汇合处铁路我国在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运河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发展比较快;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发展缓慢)政治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合肥(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专门新建的城市作为首都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宗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

9、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其他因素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2、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3、城市形态的类型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示意图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丘陵)、浦东新区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带状CBD:经济活动繁忙

10、,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化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并趋向于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图示由5个同心圆组成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

11、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工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3)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2)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等级划分:

12、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3)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百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5、上海城市等级提升的条件(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

13、等级体系:城市的空间分布、服务种类、服务范围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2、中心地理论(1)基本概念中心地:是指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中心地等级:A.划分依据: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B.划分:低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门槛人口: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门槛人口越大,服务范围越大。A.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25的山地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不同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

14、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社 会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科技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高海拔小麦、江淮以北推广双季稻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生活习惯历史因素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区位因素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快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交通运

15、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自然比较稳定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小麦牧羊)(1)农事安排小麦犁地(忙碌)播种(忙碌)生长季节收割(忙碌)月份123456789101112季节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绵羊在牧场上放牧配种(忙碌)剪羊

16、毛(忙碌)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2)区位优势分析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地广人稀,租金低,本地消费量少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府鼓励扶持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事安排有效合理;生产选择灵活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亚洲为例)1、区位优势分析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平原、三角洲

17、地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便于灌溉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需求耕地少,产量高,缓解土地压力历史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偏好稻米是居民喜爱的主要粮食2、生产特点生产特点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科技水平低凭传统经验耕作加大科技投入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水旱灾害频繁大力投资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为例)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开阔平坦(中央大平原)深厚肥沃(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优势大航运、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工业发达,提供机

18、械、电力、化肥等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广阔,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家庭经营美、加、澳、俄、廷、乌等国家经营中国东北、西北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农业措施在商品谷物地域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地肥力,稳产高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农业商品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生产规模大、

19、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培养良种牛、防病害二、乳畜业(西欧为例)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布局原则: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影响,市场广阔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小结:两种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比较地域类型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温和湿润干旱半干旱草场人工草场为主天然草场为主城市人口密集区地广人稀地区产品牛奶、奶制品为主肉、皮、毛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以本地市场为主以外地市场为主五种农业地域类型比较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加、俄、阿根廷、澳、乌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五大湖、西欧、中欧、澳、新欧、北美、澳、新西兰热带、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热带草原气候区位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