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2.82KB ,
资源ID:38574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8574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docx

1、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政法学院 10级1班 王淼 30号【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 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对康德进行介绍,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现代

2、意义进行了探讨。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 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关键词】 康德;批判哲学;思想来源; 体系内容; 启蒙意义Theory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10 class 1 of grade Wang Miao 30【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Kant important position is unmatched.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

3、int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s philosophy has been a long-term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s a reservoir of human philosophy, he not only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new p

4、hilosoph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 open the first of its kind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contribution is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critical spirit. Understanding grasp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not only theoretica

5、l contribution, the reality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irstly, Kant introduced, carding a major source of ideas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expounded the main conten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 Laid by Kant kind of visionary spiri

6、t of rational criticism, is always worth people cherish and thought-provoking.【Key words】 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inking sources; system content;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一.康德简介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

7、点。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休谟。康德对卢梭自由思想、道德思想、社会契约思想进行继承。康德哲学对于休谟的继承认识论上的继承。在它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是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他崇尚牛顿的物理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同时康德也在牛顿的物理学的基础上突破了机械论的僵化性,把

8、自然界看作是自行发展起来的,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康德的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马克思在评价康德时说:“公正的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康德是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之一,对整个人类

9、的思想有重要影响,直至今天康德哲学仍有着现实意义。二.康德批判哲学的思想来源1.休谟的挑战 从康德哲学的思想来源看 ,休谟对康德哲学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休谟的观点严重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使康德的头脑受到极大的震撼。因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2.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在康德看来,休谟否定科学知识能够把握我们之外自在的客观存在,并因此否定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能够建立在对这种存在的确信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由此并不能推出我们就根本不可能获得确定可靠的知识,因为科学规律的普遍必然性可以建立在由认识主体而来的先天必然性之上。

10、即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我们没有任何知识;但“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3.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份,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这个作为现象的认识对象就对我们表现出某种“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是由主观性所建立起来的客观性,而不是离开主体的自在之物那种现成的绝对客观性。于是认识的过程就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

11、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4.自在之物和现象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至于自在之物,康德却主张必须设定它,理由: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5.道德律和至善 康德的

12、道德学说总的来说无非是关于自由意志的法则的学说。意志的法则就是实践理性。意志立法的形式就是道德律,道德律总是在每个人心中发布“应当”的命令,这就使一个人即使做不道德的事,也会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因而感到惭愧,感到对道德律的敬重。人在此生总是做不到使自己的感性生活与道德律相一致,同时又总是希望任何道德行为都获得与之相配的幸福,所以他作为同时是感性自然的和理性自由的人,就必然要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人在此生所无法做到和获得的“至善”留下希望。6.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在实践理性方面,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晚年力图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认为虽然两者不可通约,但人类却有一种

13、象征或指引,使我们能够从此岸展望彼岸,这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对自然整体的最终目的的追寻。自此,康德的包含“三大批判”在内的批判哲学体系才最终得到了完成,它们分别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主要内容(一)康德批判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在 纯粹理性批判 中, 康德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 展开了他的批判哲学认识论思想。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提出的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14、在他看来,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判断本身有三种类型:(1)先天分析判断;(2)后天综合判断;(3)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我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实际上到处都是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的。现在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既然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可能的科学的基础,按照上面的层次就被分解为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第一个问题是由“先验感性论”来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来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来回答的;第四个问题是由“先验方

15、法论”来回答的。人的知识在康德看来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论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构成了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我们现在来依次考察这四个层次。1.感性先天直观形式所谓“感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感性或直观在康德那里是由两种成份结合而成的,这就是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主要探讨的是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性质及它们与后天质料的关系。先天与先验 “先天”并非指天生的,是指“逻辑上在先”。“先验”指这样一种知识,它们虽然逻辑上先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但它们正是有关经验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知识。空间与时间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时

16、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在这种意义上,时间对空间而言处于优先的地位。它们具有两种相辅相成的性质,这就是“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性的实在性”。2.知性知性与感性的关系和感性相比,知性和后面要讲的理性都属于“高级认识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了“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组成了“先验要素论”的两个部分。知性是“先验分析论”中用来解释“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最高原理。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范畴什么是“知性”?知性是一种主动地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特点就在于自发性和能动性。这种自发性体现为一系列的知性纯粹概

17、念,即“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井然的严密系统,即“先验逻辑”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从传统已有的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规则中引出来的。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这就是:(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4)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这两个表中的各项是一一对应的。先验演绎经验知识是由两个来源不同的成份所组成,来自先天的先验范畴如何必然运用于一切后天经验性材料之上呢?这就是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说明的。第一版的分析的说明表明不管在知识的哪个层次,这些知识都要直接

18、间接地依靠自我意识的“统觉”和综合作用才有可能。第二版的综合的说明则是从一个根本之点出发把其他环节都纳入其下。“图型”康德又指出,由于范畴和感性直观毕竟来自于不同的认识能力,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范畴要能够运用于感官对象,还必须有一个中介,这就是“判断力”。判断力的原理就在于必须找到一个中间环节,它既具有先天的性质,又具有感性直观的性质,才能把先验范畴和经验直观双方牢固地结合起来。3.理性理念知性一般是产生概念来进行判断的能力,理性则是进行推理的能力。康德要考察的是“纯粹理性”,因而是“先验的理念”,这种理念有三个:主观的“灵魂”,客观的“宇宙”,主客观统一的“上帝”,它们都具有绝对无限性的特点。

19、理性提出这三个理念是为了形成心理学、物理学和两者统一的经验科学知识的彻底完备的系统。(1)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等理性派哲学家为了证明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实体,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开始,但在康德看来,这里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丝毫也不意味着“我”在时空中的现实的存在,即一个具有各种属性并能起作用的“主体”。(2)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独断论者为了得到关于宇宙整体的绝对知识,都力图离开经验的基地,而对“世界整体”从哲学上作形而上学的推断。由于双方都没有经验来作为裁决手段,所以这些相互冲突的结论各自都在逻辑上言之成理,难以驳不倒,从而陷入到“二律背反”即理性自身辩证矛盾之中。

20、康德按照前述范畴的量、质、关系、模态的分类,把这些二律背反列为四个: 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c.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d.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3)理性神学的“理想”上述第四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已经包含有理性神学的成份了,为了解释世界的“原因”。康德认为,理性神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三种基本的形式,

21、就是“宇宙论的证明”、“目的论的证明”和“本体论的证明”。康德对“目的论证明”底下所隐藏的其实是对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由此便有可能建立起一种“道德神学”。这种道德证明容易引起混乱,因此必须为它另外寻找先验的根据,即实践理性的根据。由此康德便开始向“实践理性批判”过渡了。在“先验方法论”中,康德致力于阐明未来有可能科学地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方法。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理性的训练康德认为,首先,必须对纯粹理性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有四个层次:(1)凡是在纯粹理性作先验运用的场合,就要抑制其“独断论”的倾向;(2)而当这种独断的倾向无法阻止地萌生出来时,则训练自己利用“怀疑论”去充分展示其观点的

22、自相矛盾性;(3)在此基础上纯粹理性可以提出某些“假设”的理念;(4)纯粹理性也可以“证明”某些先验的命题,但必须预先对之加以先验的演绎以追溯出其前提和根源,而不能单凭“归谬法”就得出结论。理性的法规 其次,必须建立纯粹理性运用的“法规”。康德认为,求幸福虽然要运用实践理性,因而并非纯粹的实践理性法规;纯粹理性的法规就是坚持不懈地对道德目的的追求。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的法规贯通了人的幸福、道德和宗教,即贯通了这样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所以康德认为,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只能有两种形式,即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二)康德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

23、康德展开了他的批判哲伦理论思想。1.道德问题的提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康德眼中的自然还是机械力学的自然,其中虽然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没有人的自由意志、道德和宗教存身的余地。纯粹实践理性高于一般实践理性 康德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上述问题就是道德律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对这些通俗道德哲学的原理进行了清理和挖掘,发现它们的真正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在客观的经验后果中“合乎道德律”,所以康德主张把“通俗的道德哲学”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以便从先验哲学的立场上彻底解决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2.道德律“绝对命令” 行动与自然过程区别就在于,

24、它不是像自然过程那样“按照法则”而运作,而是“按照对法则的表象”来行动,这就是实践理性的特点。于是实践理性的规定对它来说就成了“命令”。纯粹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唯一的“条件”就是实践理性本身,即要保持理性的实践运用本身的逻辑一贯性。这条绝对命令被表述为:“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而行动。” 作为“自然律”的道德律 康德认为这条道德律有三种不同层次表达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人是目的”道德律的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还只是从行为的自然后果上来考虑的,于是康德提出了第二种、即更高的表达形式:“你要这样

25、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意志自律 康德的“人性”并不是单指地球上的人类的性质,而是任何“有理性者”的一般本性。道德律就有了第三种表达形式:“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这一理念。”这就是一般意志的自我立法或“自律”的原则,它比前一种表达形式更高。3.自由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康德说,道德律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则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这种自由已不同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的“先验自由的理念”了,或者说,实践的自由已经把悬设的先验自由落实在行动上,所以自由概念就成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拱心

26、石”,它是最高的、不可再追溯的概念。自由的任意与自由意志 所以康德所理解的自由就有两个层次。一是泛泛而言的“自由的任意”。二是属于其中的高级阶段的“自由意志”。自由范畴表 康德为了说明从自由的任意向自由意志、即向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律的过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制定了一个“自由范畴表”,这就是:(1)量:执意、规范、法则;(2)质:命令、禁止、例外;(3)关系:人格性、人格状态、诸人格状态的交互性;(4)模态:允许和不允许、义务和违背义务、完全的义务和不完全的义务。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德福一致和实践理性的“悬设”德性是善的最高等级,是排除了感性的善,但德性本身正因此就还不是最完满的善即“

27、至善”。至善本身应当包括幸福和德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康德从德性和幸福的一致这一纯粹实践理性的要求中,引出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两个“悬设”,即有根据的假设,其根据就在于自由意志。(三)康德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展开了他的批判哲学美学和目的论思想。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过渡问题 康德在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寻求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过渡的先天根据就成了康德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他由此也就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情感能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 康德承认,由于他对第三种先天能力即人类情感能力的发现。用知性去统摄直观,称之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就直

28、观而运用知性,称之为“反思性的判断力”。康德又认为,这种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形式的原理一经确立,人们也就可以把它“调节性地”用于自然界的客观质料上,以补充自然科学某些部门的不足并由此构成自然科学的整个系统,这就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原理。总之,这两种反思性的判断力都是要从直观表象或直观对象反思到主观诸认识能力的协调状态,所以判断力批判是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不可缺少的桥梁。2.审美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三个最重要的主题是美、崇高和艺术。(1)美美的四个契机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从康德的“反思判断力”的立场来看,鉴赏判断有四个本质特点,四

29、个“契机”,它们是:a.无利害的愉快感;b.非概念的普遍性;c.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d.共通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其中,第一个契机是从消极的方面把审美与快适和善区别开来;第二个契机是从消极的方面把审美和认识的判断区别开来;第三个契机是从积极的方面确定了审美的形式原则;第四个契机是从积极的方面确定了审美的先验的情感原则。这就以某种方式把当时的理性派美学和经验派美学调和起来了。想像力与知性的协调 在康德看来,所有这些契机都表明了两种认识能力即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的特点,因而都暗示了人的主体性自由:第一、二个契机暗示了人的消极自由,第三、四个契机则暗示了积极的自由。“共通感”鉴赏判断看起来是“客观

30、的”,其实是主观的。它看起来是主观个人的,其实又是每个人普遍共有的,就好像它是一种“客观的”性质一样。(2)崇高想像力与理性的协调 纯粹鉴赏判断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崇高。与美在于想像力与知性相互协调不同,崇高在于想像力与知性不能达成协调。康德认为,崇高在未受过教化的野蛮人那里是不能体会的,它是人类一定文明程度的产物和标志,所以即使原则上能够普遍传达,也还需要一个文化发展过程才能现实地传达开来。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康德把崇高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学的崇高”,主要由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所引起。另一类是“力学的崇高”,主要由力量的无限性所引起。这两类崇高分别是从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层

31、次把人引向道德情感。总之,不论是美的鉴赏还是崇高的鉴赏,都是借助于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而引发人的自由感以至于道德情感,从而形成从认识向道德的过渡。但审美判断毕竟不是道德,所以康德说:“美是德性善的象征”(3)艺术天才 艺术的作用就在于使人的审美愉快能够经验地传达出来,是实现其普遍的社会性的手段。但这种经验的手段也有它“先天的”条件,这就是“天才”。天才具有经验性。艺术美与自然美 康德的“艺术”通常指“美的艺术”。艺术和美的区别在于美是无目的无概念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康德更注重自然美。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客观的合目的性康德通过假设某种“超人类的”理性的艺术而把自然界看作一

32、件最高级的艺术品,以至于它就像是自行生长和发展出来的有机系统。从这里过渡到自然目的论。(1)有机体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知性在单独面对有机体时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机械因果性无法穷尽有机体的一切内部关系。只要有一个自然物被看作有机体,整个无机自然界都可以作为产生有机体的手段而被联结在一个以有机体为目的的大系统中,有机体就把一种外在的合目的性赋予了本身无目的的无机界,从而不但把自身、而且把整个自然界都“组织”起来了。(2)自然目的系统。康德指出,人们一旦承认了有机体的内在目的原理,就必然会导致把整个自然界也看作自然目的系统是有机体的内在目的之可能设想的先决条件。“终极目的” 康德上述推论利用了“外在目的性原理”。康德不反对在内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运用外在目的性原理对自然的“终极目的”进行推导。(3)道德目的论。文化与历史 康德认为,自然目的论的终极根据在于人一切自然物在从低到高的目的关系中趋向于人的文化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