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6.06KB ,
资源ID:393449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9344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唐朝的春节.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唐朝的春节.docx

1、唐朝的春节唐朝的春节篇一: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小时候在家乡,年味很浓郁,那种喜气洋洋的感觉真的能令人一直亢奋。不过这种喜庆的感觉并没有延伸到大城市来,现在的过年是一点年味也没有,除了派派红包吃个饭什么都没了。其实春节这个节气从古时候就有了,我们且来看看唐朝人是怎么样过春节的。我们的春节就是唐朝的“元正”,也就是元旦吧。元正是一年的新开始,有重头开始的寓意,所以在官僚制度都十分完善的王朝,这天居然也是有假期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没有假期的时候是不是很忙,不过有弛有张的官朝制度无疑是最适合的。既然皇宫都放假了,肯定普天同庆,所以唐朝的春节是十分热闹的!唐朝的繁盛大家想必都知道,

2、因此文化的沉淀也是十分雄厚的。先看一下皇帝大臣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在除夕这一天晚上,朝廷的“守岁”风是很盛行的,也就是不睡觉等着十二点凌晨到来的意思。古人驱除鬼怪的意念很大,叫做“驱傩”,是古老的一个习俗了吧。那个时候会选出千儿八百个男生,戴上狰狞的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整齐有序地击鼓跳跃,气势磅礴。皇宫这时候当然就集显奢华豪华的风格,把一大堆巨大无比的蜡烛点燃起来,一瞬间夜晚如白天般光亮。到处点了大大的红灯笼,布置得很有节气喜庆的味道。唐朝的乐队是很出名的,负责司仪的大臣就带领着一堆乐队在演唱。皇帝带着妃子孩子来观看,大摆筵席,纵情喝酒,臣子们也少不了要进一些赞美皇帝还有唐朝江山的话。守岁完

3、了,就到了新一年的新的一天,也就是元旦这一天了。一夜不眠,皇帝竟然还要穿上崭新的龙袍开“大朝会”,也就是在正殿里面接受百官的朝贺,最重要的是唐朝当时是个十分繁盛的国家,通商的国家竟然高达300多个,所以派来的使者还有进贡的东西源源不断。所有官员都穿着正统的礼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喜气洋洋。唐代诗人司空曙写过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这样记载道:“元日争朝阙,奔流若会溟。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足以说明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热闹,蔚为壮观。然而,老百姓过的比皇宫里面

4、的丝毫不逊色,礼节也很繁多。除夕“守岁”也是民间的一大习俗,人人回家来团聚开宴会,要喝“屠苏酒”和“椒柏酒”,据说是能够辟邪驱魔延年益寿的酒,其实也就是中药酒。据说“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因此,喝酒要从最小的小孩开始喝。不仅是皇宫里面有驱魔活动,民间也有驱傩,在驱傩大队前头有一对男女带着老头老太面具,旁边一大堆带小孩面具的叫做“护僮侲子”,然后再有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各种各样妖魔鬼怪的面具,就是演妖魔了。队伍所到之处,人人都出来凑热闹,希望拿个好彩头,场面开心至极,虽然没有皇宫里壮观,不过也不缺乏民间的特色。一到了子时,人人回家跪拜长辈,男的要根据双方身份跪下扣头,叩拜一定的次

5、数。而女方也双膝跪地,双手抱在胸前。奴婢叩拜主人,人人都说要说些积极祝福的话。然后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就忙了,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里面记载,小孩子到处跑来跑去,家家户户忙着设立酒宴,邻居亲戚好友们纷纷串门,来到谁家吃谁家,叫做“传座”。还要准备好爆竹在大门前放,每家每户时不时都能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唐朝人还喜欢在院里插一根很长很长的竹竿,底部扎进在土里,竿顶飘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旗子。还有就是换门神,桃符这些基本的东西了。然而正月十五才是将春节的喜庆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朝野佥载这样记载道“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6、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皇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制造出像摩天轮那样的东西叫“灯轮”,高达二十米,用金银财宝去装饰它,里面还有五万盏灯,一下子灯火通明,璀璨夺目。不仅如此,还用优厚的资金聘请了许多演员歌姬组成队伍到街上去巡逻表演。如此壮观的场面,有谁还会窝在家里?一时间,满街上人声鼎沸,人人都穿着自己最华丽的衣服,特别是女人,全身上下带着金灿灿的首饰,全部聚在一起唱歌欢乐。可以想象到以前唐朝这种普天同庆的日子是多么的有意思,民族团结的气氛也十分

7、浓郁,就算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回过头去看,也心生羡慕之情。同时华夏儿女,如此繁多的礼节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只剩下一句简单的问候了,年味的感觉也逐渐消散,令人感到惋惜,这些标志我们中华传统的习俗应该要多多传承,发扬光大才是。篇二:历史类中秋节是在唐朝正式确定为节日的纵多少岁月更迭,每逢中秋佳节,我们总还是习惯性地“举头望明月”,期盼那轮金灿灿圆澄澄的明月来辉映心中那一轮圆满。跟随记忆的长河,静静回溯,在历史的星空下,人们曾怎样望月?又如何过中秋?唐朝:中秋正式成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

8、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

9、,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

10、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宋朝:赏月之余观花灯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酒楼都出售新启封的好酒。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

11、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宋朝人在赏月之时还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而挂。南宋中秋节间的活动,则更为丰富:“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宋时,月饼已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句。民间“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宋朝在苏浙一带另有一个独特的中

12、秋活动也流传至今,这便是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漏斗,每当月圆时分,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元朝:小月饼藏大机密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倒是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

13、中,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那天,各路人马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高兴地下令,在下一个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明朝:互赠月果雅吟诗时光流转至明代,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们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饼、吃月饼的描

14、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中始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说到赏月,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明代在宫中,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饼酒馔外,还吃蟹。酌中志中记载:“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另外,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玩月桥风光不再,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

15、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清朝:男不拜月女不窜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几乎家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们还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清嘉录有记载:“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清代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纸伞、或

16、坐或立的,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缝鞋匠,不一而足。在粤西化州县丽山、大岭一带乡间,还流行一种“踏月歌”的游戏。每逢星月皎洁的夜晚,特别是中秋节前后,青年妇女在月下摆茶煮酒,祭拜月神。然后分成两组,开始驳诗连句,绘画唱歌。踏月歌的句格要求统一,尾句作结,即兴吟对,才思敏捷,方能胜任。妇女一直吟唱至深夜,才尽兴而归。(来源:解放周末)篇三:浅论唐诗中的春节浅论唐诗中的春节摘要: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欢度春节的高潮,应该说是自除夕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上元之夜,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城市和村庄。那唐代的诗人们会怎样赋

17、诗记载这举国欢庆自唐以来有所传承有所创新的春节对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关键词:唐诗、春节、习俗、情感、传承一、诗中习俗1、除夕守岁与饮酒屠苏唐代的春节习俗首当一提的是除夕守岁与饮酒屠苏的风俗。当时,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曾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孟浩然在张少府宅中说:“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唐代杜审言的除夜有怀:“

18、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描写了除夜的把烛迎新、宵阑见斗横之通宵不寐的守岁以及兴尽闻壶覆的射壶游戏。特别的是苏州除夕守岁,那儿的人们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便曰屠苏。”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

19、为最后人。”诗歌中的“持杯”便是把羹饮酒。李商隐在隋宫守岁诗中说:“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燃起名贵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灯烛照得一片通明,举起玉液琼浆美酒,来祝贺新的一岁之开始。曹松更是说:“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饮酒屠苏这一习俗到后世也有流传,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便有体现。2、驱除瘟疫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

20、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春节期间独有的活动。3、燃竹与挂桃符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新年的时候,首先高兴的是孩子他们最期待的便是新年穿新衣,能在家门口燃放爆竹,刘禹锡说:“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便是普通家庭都会在春节给孩子准备新衣,然后在家门外燃放爆竹。这与上古传说有关,一年辛勤的劳作,只有在这一时刻

21、是最为放松。而古说每当这时巨兽“年”会袭击人们,抢走粮食,燃放爆竹便可吓走“年”,爆竹也就传承下来了。唐代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宋代沿袭这一习俗的最好的证明。4、“吃文化”与访友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

22、陈腐之气。白居易说:“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朝人过春节还准备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在诗中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过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二、诗中情感每年的这个时刻,总会有人诗性大发,也会有人悲从中来。有人载歌载舞,也有人无奈伤情。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是一个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直言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一年之岁忽已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应该纵情欢乐:“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

23、。”(一)喜这是每个时代人们过新年的主旋情感。“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表达出古人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与憧憬。白居易写于60岁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洋溢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是那种“七十期渐进,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的惬意。“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佳节至鼓瑟齐鸣,人们其乐融融,欢聚一堂。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中,“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则是表达对将士们的慰问,以及对朝廷的歌颂。(二)愁“愁”则是佳节中

24、最为特别的情感,有的对时间流逝,年年复年年的愁思如“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来鹄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而“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算甲恨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则是人们对于未竟之愿的无奈。元稹的“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写出了除夜之夕对亡妻的思念。罗隐岁除夜中“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是对关外战事及国力衰微的忧愁。在春节愁之情最为被诗人书写的便是“乡愁”。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高适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将故乡之思与羁旅之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