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29KB ,
资源ID:398004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9800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docx

1、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中国教育史复习1、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不同状况(P28注意官学与私学的比较)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冇的经济基础上;而春秋时期的私学, 是建立在土地私冇的个体经济基础上。2、 孔子关于招生、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的论述招生:(1)对年龄不予限制(2) 提倡“冇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 受教育(3) 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见而礼,就可 以成为弟子教学内容:(1)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 “弟子入则孝,岀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冇余力, 则以学文。”(3) 孔子在教学中所用

2、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学习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学I佃知行”是孔 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由学而思而行, 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教师:(1)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 握广博的知识,具冇高尚的品徳,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2) 温故知新:只能记诵的人,不足以为人师(3) 诲人不倦:教育师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对社会冇高度责任心 的人来为其服务(4)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冇言教。 还冇身教(5) 爱护学生:孔子关怀

3、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徳修业,成为具冇 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冇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6) 教学相长:教学过程屮,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而的知识传授,而是 可以教学相长的3、 墨子在教育上与儒家的不同点(P60)(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的不同 (2)教育内容的不同(3)教育方法的不同4、孟子关于人性论及教育的作用(1) 人性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显然, 这种脱离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一切外在条件谈道德善恶的观点,是一种先验 论的“伦理绝对主义”。但同吋,孟子的“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 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

4、人类所独有的、 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其次,“性善论”还包含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 仁义礼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 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2) 教育的作用: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 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 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 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中具冇“善端”,即善的因索或 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5、,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贤愚,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 扩而充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 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 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5、荀子关于人性论、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人性论:(P74-75)苟子批判“性善论”、“无辨合符验”,未得到实际验证,是无使用价值的理论, 他主张“性恶论”。1 “性伪之分” “性伪之合” “化性为伪”教学过程、学习过程:(P76-77)苟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而系统,他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0的和归 宿的完整步骤序列。1 闻见。苟子

6、以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來源,人的学习开始于 “天官之当薄其类”,即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2 知。重视思维的作用,提出一些发挥“心”的功能和方法。其一,“兼陈 万物而中悬衡”;其二,“虚壹而静”。3 行。苟子以为,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书上只有学习过程,然后我XX看看的教学过程是将学习过程划分成闻、见、 知、行四个部分,所以两个过程应该一样)6、大学中的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1、格物、致知 2、诚意、正心、修身3、齐家、治国、平天下7、 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 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

7、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焚书坑儒: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载体,堵截文化的传播途径,“坑儒” 则是对人一一文化活体的毁灭。这种思想专制的主张曲韩非提岀,秦始皇、李斯 则将其付诸实施,而且在执行中有过之而无不及。8、 汉代的文教政策及其影响:一、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影响:重视知识分子作用,使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了,在政治上冇了是展宏图的 机会; 允许开办私学,使私学蓬勃地发展起來。二、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影响:“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选能。9、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

8、礼、智、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 三纲五常的教化來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 极为重要的作用。10、 汉代私学: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失去约束力。济南伏生将私藏在墙壁中的 尚书发掘出來,进行教学。西汉初年,儒家五经的教学十分活跃,在齐、鲁、 燕、赵等地已形成具冇声势和影响的各个学派。此外,道、法、刑名、方术都冇 私学。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教育被提高到“治国之本”的地 位,官学有很大发展。但中央官学只有太学,名额有限,选送冇一定之规,地方 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经师宿儒

9、讲学之风大为盛行。 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政治上不 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魏晋以來,家学冇较大的发展。家庭教育文献犬量出现,如诸葛亮的诫子 书、嵇康的诫子书、王祥的训子孙遗令、陶潜的命子十章等均是古 代家训的名篇。南朝时期,家学继续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 是家训、家诫之类的撰写及其盛行。王僧虔冇诫子书,孙谦有诫 外孙书,魏收有枕中篇,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更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二、 是家庭教育注意家风培养和家族学术的传承,如颜之推在讲述他家的家 风培养时说到:“吾家风教,索为整密;昔在酩览,便蒙诱诲。”萧梁时期的王筠

10、有着悠长的家学渊源,连续7代文才相继,“人人有集”,自然殷切期盼后代传承 家学,实现爵位相继。刘宋时期的王准之家族熟悉朝廷礼仪,自其曾祖开始便“练 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1【事,缄Z青箱,世人谓Z,王氏青箱学”。 家学的兴盛,体现了门阀世族对门第前途的期望与忧虑。12、 国子学的产生国子学是西晋专门创办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这是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 点。咸宁二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咸宁四年确定了国子学的学官制度,定置 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国子学生。博士取“履行清淳,通明 典义”者任之。惠帝元康三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上的子 弟方能入学。国子学设立初

11、期,隶属太学,国子学的国子祭酒实由太学博士祭酒 兼任。这是国子学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13、 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制的产生P176 科举制度是出察举制度演化而來的,在吸取察举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 定的调整改进,终于形成科举考试制度,中国考试制度的发展出此进入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隋代)14、 唐代的中央官学P161一、 中央专设的学校:1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1) 中央教育机构曲附属改为独立设置(2) 国子监作为教育行政机构的官员及分工(3) 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2. 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入学制度,学理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二、 中央附设学校:唐代还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

12、置,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 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在唐代中央行政机构附 设的学校中,有部分实科学校,医药学校就是较有代表性的实科学校。15、 唐代的科举P177一,唐循隋制与恢复科举 二,科目标准与贡举名额 三,科目设置与适时变化 四,考试内容与项目调整16、 宋代书院P214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特点: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二,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三,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17、 朱熹编写的的教材:四书章句集注18、 元代国子学(P201)19、 书院学田(P220)20、 明代的

13、书院(P249)21、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p222(1) 以识字(包括读写训练)为主的教材。流行最广泛的就是“三、百、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2) 伦理道德教材。流传较广的有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 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吸取流行的格言、谚 语编成。(3) 综合知识类教材。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始创于唐李翰的 蒙求。这书一直流行到清初。明清私塾普遍采用的还冇龙文鞭影和史韵。(4) 诗歌类教材。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 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千家诗与教识字的三、百、千合称三、百、T、T,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

14、蒙学教材。22、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p259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 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 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2) 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 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3) 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 体、美均衡发展。(4) 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冇:定的次序,动静交错, 学有余力。23、 王夫之的人性论、理欲观与教育思想p28624、 明清的科举考试

15、一、 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明清时期,学校仍分国家和地方两类。国家学校称为国子监;地方学校冇府、 州、县学。二、 实行三级考试明清科举考试最重视进士科。其考试程序大体有四级:首先是“童试”。童 试是预备性质的考试,即预考。考生不论年龄长幼皆称为“童生”或“儒童” o 第二步是“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三年一“大 比”。第三步是“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参加会试的必 须是乡试中试的举人。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 o参加殿试的必须是会 试的及第者。三、 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项,源于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所采用的经 义。八股文有极其

16、严格的文体要求,文章从破题、承题、起讲、开始,正文部分 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 语。25、 魏源学习西方的观点魏源在具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26、 近代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内地教会学校的出现(18401860)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年建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地來到中国从事宣教工作。随著传教 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到1875年左右,教会中学也开始出现。(2) 教会学校的发展(18611911)登州文

17、会馆于1879年宣布具有大学水准,成为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1905 年,清末的第一所教会女子大学,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女子高等院校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方告成立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來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 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 包括三字经、T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三是西方科 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27、 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及其教学洋务开办的新式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教学内容:“西文” “西艺”目的:培养洋务人才,适应当时外交和军事需要,巩固封建的清王朝统治28、 中国近代

18、的留学教育(1) 19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冇后来成为中国 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2) 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阂、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 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29、 劝学篇与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书p325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 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张之洞系统论述了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中体西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30、 近代学制一、 清末学制:(1)壬寅

19、学制 (2)癸卯学制二、 民国学制:(1)壬子癸1学制 (2) 1922年的“新学制”31、 康有为的著作与教育思想书P335著作:大同书不忍杂志(1) 论教育与变法改革康有为指出:“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 器,而在穷理劝学。”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2) 废八股、兴学校的主张康有为认为,要改良教育,一是要废除八股文, 二是要普建学校,他还提到设师范,分学科,撰课本,定章程等各项兴学的具体 事务,在百F1维新时多被采纳。(3) 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 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 个完整而系

20、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人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 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32、 20世纪20年代西方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书p395(1)设计教学法 (2)道尔顿制 (3)文纳特卡制33、 黄炎培创办的教育组织及主张创办的教育组织:创办川沙第一所新学堂川沙小学堂及群女学,后在上 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张:职业教育思想:(1) “推广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2) “改良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3) “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 能发达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

21、沟通 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社会的运动。”二、名词解释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 都门而得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由三公推 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 冇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冇 重要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 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 贵经验。2、 师法与家法: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 如

22、果大师的弟子对师说冇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 形成家法3、 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煖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 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 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 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 几个副科。胡琰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 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4、 朱子读书法:是曲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冇关读书的经验及 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

23、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 解其真谛;(3) 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 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5、 监生历事:明代国子监生到政府部门实习作官的制度(0.5分)。每次历练 3个月(0.5分)。进行考核,勤谨者备案待选,遇到官缺,依此录用;平常者 继续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2分)。6、 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百FI维新时)建立(0.5分)。课

24、程分为 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0.5分)。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 职责,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0.5分)。辛亥革命后,改为北 京大学(0.5分)7、 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 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 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 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糟神

25、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 透。8、 爱国学社:是中国教育会为南洋公学罢学学生组建的学校,它的成立开创了 我国近代学生罢学并另行设校的先河。9、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1836.9)设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 纪念马礼逊而得名。其宗旨为“以学校或其它方法促进或改善在中国之教育” o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开阔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的视野, 形成了他们的近代社会观念基础10、 西南联合大:(1938-1946)是中国抗F1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 学。西南联大是曲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三、问题1、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P70)答:(1)

26、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 “持志”。在立志问题上,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2) 动心忍性。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 磨砺。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 越大。(3) 存心养性。虽然人人生來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 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 张寡欲,(4) 反求诸己。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同时,他又提 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2、 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P96)(1) 教育的功能

27、:学记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 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 很大。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3) 教育教学原则:a)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F1进,“教”因“学”而益深。b) 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 “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 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c) 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止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

28、顾,相互补充,d) 豫时孙摩。“豫”是预防,“禁于未发Z谓豫“时”是及时,“当其可 之谓时”;“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指观摩,“相观而 善之谓摩”。e) 启发诱导。f) 长善救失。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 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索,克服消极因索,将缺点转化为优点。(4)教学方法:a) 讲述法:教师教学离不开讲述、讲解。学记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约 而达”。就是教师的讲述要简明扼要,不噜苏,不含糊。二是“微而臧”。就是 教师讲述要冇重点,要精辟,不平均使用力量,也不平铺直

29、叙。三是“罕辟而喻”。 就是举例不多,要精选,有代表性,又能说明问题,恰到好处。举例过多,就会 喧宾夺主;但是也不能抽象说教,从概念到概念。b) 问答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提问。二是如何回答问题。教师回答问题 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提岀的问题人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解答,把道理解 释透彻。c) 练习法:是在练习中范例是很重要的,练习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出浅入 深,才不至于因畏难而中止。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 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冇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树立了典范,它的岀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

30、学 的雏型”。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那些主要见解? (P152) 答:(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 要爱与教相结合;(3) 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 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 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及早施教慈与严相结合均爱原则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4、隋唐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P179)答:科举制的创立: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 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第一,要加强中 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人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 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

31、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 建官僚机器口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來充任各级吏 员。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有承袭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以 往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 举;而科举则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 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出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 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询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2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 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3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 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1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 无用;2 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