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19.91KB ,
资源ID:3992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3992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Word下载.docx

1、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被动转运(脂溶扩散)是主要(大多数药物)的药物转运方式。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高,极性小的药物容易脂溶扩散。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吸收速度和程度决定药物起效的快慢和强弱。【影响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剂型与给药途径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2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肠道pH、胃排空速率、肠蠕动快慢、胃肠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3首关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首过效应,first-

2、pass effect)指某些经胃肠道给药的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肠黏膜和肝脏被部分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涉及首过效应的部位主要有肠腔、肠壁和肝脏。首过效应越显著,药物生物利用度越低。4吸收部位1)消化道 口服(oral administration;per os,p.o.)给药方便、安全,最常用,多数以脂溶扩散经消化道黏膜吸收,小肠吸收为主。(1)口腔黏膜吸收可避开首关消除;适用于脂溶性高、用药剂量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化缓解心绞痛发作。(2)胃内吸收弱酸性药物易被吸收;通常部分吸收。(3)小肠吸收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部位在小肠,季铵类药物难吸收。首过效应

3、显著者不宜口服给药。(4)直肠吸收部分减少首过效应。刺激性药物或不能口服的患者,可直肠灌肠或栓剂给药。【吸收环境pH对吸收的影响】环境pH 药物解离度。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药物吸收环境非解离型脂溶性吸收弱酸酸多高弱碱碱少低意义:抑制吸收,解救中毒2)注射部位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吸收迅速、完全。脂溶性 脂溶扩散,水溶性小分子 滤过适用消化道中易被破坏、不易吸收、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3)呼吸道脂溶性、挥发性的小分子药物通过喷雾或气雾方式给药由呼吸道黏膜或肺泡上皮细胞吸收。吸入给药(

4、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经肺泡上皮迅速吸收。4)皮肤、粘膜慢而久的皮肤吸收,适用于疾病预防。黏膜吸收能力强于皮肤。5)血管内给药静脉推注(intravenous injection,i.v.)、静脉点滴;动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作用强,也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二、分布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分布的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数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清蛋白是主要的结合蛋白。游离型:分子量小,易跨膜转运,参与分布、代谢和排泄,是活性形式;结合型:分子量大,不易跨膜转运,不参与分布、代谢和排泄,暂时

5、失活、是储存形式。结合型药物的特点和意义1)可逆性游离型与结合型相互转化,动态平衡:初期,游离型向结合型转化;后期结合型向游离型转化。2)饱和性血浆蛋白有限,饱和后,增加药量,作用,毒性。3)竞争性当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共存时,易发生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者把结合力弱者从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排挤下来,使后者游离浓度,作用,毒性。肝、肾功能减退时,更易发生。2组织的亲和力某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药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亲和力高,分布多,如甲状腺对碘。3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脂溶性高、分子量小,易透过。2)胎盘屏障(placental

6、 barrier)多数药物易进入胚胎。3)血眼屏障眼科药物多以局部应用为好。穿透屏障,利弊分析透血脑屏障 利:如:抗菌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SD治流脑)弊:麻黄碱预防哮喘时有中枢兴奋作用透胎盘屏障 利:母体服药防治胎儿疾病胚胎中毒,致畸4药物转运体转运体参与血脑屏障的调节5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丰富,分布快;脂肪组织血流虽少,却是脂溶性药物的巨大储库。6体液pH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尿液,能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并促进随尿排出,因而可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同性相斥,异性相吸)7再分布(redistribution)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

7、布,然后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三、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即生物转化。主要代谢器官是肝脏。1药物代谢的意义代谢物:灭活(inactivation);活化(activation);活性;毒性2药物代谢的时相和代谢酶相反应: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主要由非专一性酶(肝)药酶(hepatic drug enzymes)催化相反应:结合(conjugation)提高代谢物水溶性和极性,利于经肾排泄,防止和减少药物在体内长期贮留及引起蓄积中毒。3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年龄、遗传差异、病理状态【药酶诱导和抑制】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增加肝药酶

8、合成的物质,称为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能减弱肝药酶活性或减少肝药酶合成的物质,称为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er)。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B)合用,可使B:代谢加速,药理活性比单用时减弱,出现耐受甚至无效;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药酶抑制剂(A)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B)合用,可使B:代谢减慢,药理活性比单用时增强,甚至中毒;t1/2延长,作用维持时间延长。某些肝药酶诱导剂可促使自身代谢加速,即药酶诱导剂与被药酶转化的药物是同一个药物(A=B),如苯巴比妥,久用该药可产生耐受性。故,与药酶诱导剂或药酶抑制剂合用,需要调整用药剂量以保证用药

9、安全、有效。表3-1 药物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四、排泄排泄是指血液中的药物原形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胆道排泄也较重要。某些药物还可从肺、乳腺、唾液、汗腺等排出。1肾脏排泄: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1)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与尿液pH的关系】改变尿液pH,从而改变药物的解离度及重吸收,加速或延缓排泄。尿液重吸收排泄2)肾小管分泌肾小管细胞有酸性药物、碱性药物两类主动分泌系统(转运体)。相同途径竞争性抑制:分泌减少者,作用增强,作用维持时间延长。3)肾脏排泄对肾脏、泌尿系统的影响药物尿中浓集的两重性2胆道排泄某些经胆道排

10、泄的药物代谢物,在肠道受酶或细菌作用转化为原形药物,部分可再被小肠吸收经肝脏进入体循环,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维持时间持久。3乳汁排泄药物可经脂溶扩散进入乳汁。乳汁偏酸性,弱碱性药物易经乳汁排泄,哺乳期用药应注意。4其它途径排泄肠液、唾液、泪水、汗液等。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药动学参数定量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规律,为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c-t)血药浓度最小中毒浓度药峰时间(Tmax)药峰浓度(Cmax)安全范围作用强

11、度吸收分布过程代谢排泄过程最小有效浓度时 间潜伏期 持续期 残留期药时曲线与量效关系、时效关系血药浓度反映作用部位的药物量;血药浓度的高低对应作用的强弱。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吸收使血药浓度上升;分布、代谢、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上升支:主要反映吸收、分布,斜率大,表示吸收快、分布慢下降支:主要反映代谢、排泄,斜率大,表示消除快药时曲线的形态可受给药途径、剂型、剂量、分布等因素影响。二、药物消除动力学消除(elimination):进入机体内的药物经代谢及排泄,体内药物数量减少的过程。包括三种类型:1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

12、on kinetics,恒比消除)含义: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单位时间血药浓度下降的数值随原来血药浓度而变化。是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其半衰期固定。2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恒量消除)是指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药物。消除速率恒定,与原来血药浓度无关;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3米曼氏动力学消除(Michaelis-Menten elimination kinetics)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除方式。少数药物先按恒量消除,再转为恒比消除。在高浓度时,药物的代谢酶被饱和或参与药物跨膜过程的转运体饱和,期间按

13、恒量消除,即先动用最大消除能力,消除减至未达饱和时转为恒比消除。三、药动学基本参数及意义(一)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A)占所给总药量(D)的百分率。即:F=AD100%药物的吸收量可通过测定给药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time concentration curve,AUC)来估算。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poDivAUCivDpo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tDrAUCrDtt:试验制剂 r:参比制剂影响因素:可因制剂质量、剂型、给药途径、患者具体情况等不同,同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会

14、有差异。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药物的首过消除、吸收率与作用强度;评价药品质量,查明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二)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D)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VdDC(Vd的单位可用L或Lkg表示)表示药物在组织中分布范围的广窄,结合程度的高低。Vd 45L或0.6Lkg,表示药物在某组织中集中分布。药物脂溶性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组织蛋白结合率低,则Vd小。推测药物排泄速度:通常Vd小的药物排泄快。推算体内药物总存量或达到某一有效血药浓度的药

15、物剂量。(三)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of elimination,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恒比消除的药物,其t1/2是一常数。t1/2 = 0.693kk:消除速率常数(h-1)1已知t1/2,可计算一次给药的剩余药量。恒比消除的药物,给药量100mg,完全快速吸收,t1/2=2h。问:经2h,4h,6h,8h,10h时剩余药量?恒比消除的药物,一次给药后,经45个t1/2,药物被基本消除。2已知t1/2,可求出每天维持量。3制定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常参考t1/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t1/2越短,则给药间隔时间越短。4药物分类的依据:短效、中效和长效类的

16、划分。t1/2可因患者生理与病理情况、药酶诱导或抑制而改变,给药方案需作相应调整。(四)多次用药与给药方案1等量连续多次给药法以t1/2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等量、多次给药。可见:200100静脉滴注时间(t1/2)1 2 3 4 5 1)经历45个t1/2,接近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Css;坪值:plateau)。即每日或单位时间内药物的消除量与给药量相等,血药浓度处于稳定。2)坪值高低与给药量成正比。3)坪值波动幅度与给药量成正比。2负荷量与维持量方案负荷量:加速起效,如首剂加倍,在一个t1/2内即达坪值。维持量:维持坪值或疗效。3间歇用药与冲击疗法给药间隔远大于t1/2,每次用量较大,不易蓄积。4给药方案个体化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除参考人群的药动学参数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并发症、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宜的剂量或给药间隔,即给药方案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满足个体用药安全、有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