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62.83KB ,
资源ID:40053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053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必修三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口腔:36.737.7OC(平均:37.2OC) 、腋窝:36.037.4OC(平均:36.8OC) 、直肠:36.937.9OC(平均: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3、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 1OC)4、稳态:

2、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5、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7、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9、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10、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1)血浆渗透压下降:营养不良 肾小球肾炎 (2)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3、:毛细血管壁受损 过敏反应(3)毛细淋巴管阻塞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如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后天训练形成的,如望梅止渴等。4、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5、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1)感受器:指传入神经的末梢。是机体内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结构。 (2)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6、兴奋:是指动

4、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8、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K+外流所导致。9、动作电位: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Na+内流所导致。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11、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细胞外电流方向相反。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

5、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15、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16、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17、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18、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失写症) 、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视觉性失语症) 、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

6、症)。 、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听觉性失语症)19、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变化:电能-化学能-电能20、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1、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22、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23、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2

7、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通过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分泌器官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作用部位生理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蛋白质垂体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蛋白质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多肽全身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升高血糖

8、。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胰岛B细胞胰岛素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胸腺胸腺激素免疫调节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外周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睾丸雄性激素固醇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4、与激素有关的人类疾病激素类型病症病因症状呆小症幼体分泌不足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甲亢成体分泌过多精神亢奋、代谢旺盛、身体日渐消瘦地方性甲

9、状腺肿因缺碘导致合成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侏儒症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巨人症幼体分泌过多身材异常高大肢端肥大症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糖尿病分泌不足出现尿糖等症状5、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6、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7、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P-28图2-11)8、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9、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 、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10、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

10、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11、健康人血糖浓度为80120mg/dL(或0.81.2g/L)。高血糖: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12、糖 尿: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时,尿中有糖出现的现象。1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糖去路:氧化分解供能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 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14、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不足,糖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导致高血糖,能量供应不足,饥饿而多食,血糖升高,导致糖尿。15、糖尿病特点: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增重少。16、协同作用:

11、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的作用起增强效应的结果。如:调节血糖方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新陈代谢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体液运送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体温调节3、水盐平衡调节 4、关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化学本质:、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血液中。、生理作用: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醛固酮:盐皮质类固醇。、分泌器

12、官:肾上腺皮质。保Na+排K+5、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第四节 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例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前两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称为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3、艾滋病是由

13、HI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引起的,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艾滋病人多数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4、抗原: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等。5、抗体: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6、体液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7、细胞免疫过程抗体与抗原结合 效应阶段8、二次免疫特点:记忆细胞能迅速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9、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10、常见的几种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11、免疫缺陷疾病:

14、(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3)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 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4)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5)预防措施: 洁身自好,不性滥交; 不共用牙刷、剃须刀。 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

15、纹眉、穿耳。 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12、免役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过敏反应

16、(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13、与免役有关的细胞、来源及其作用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2、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3、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单一方向刺激,感性运动的外因是多方向同时刺激,实例:含羞草受到震动是小叶闭合,是感性运动。4、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外因:单侧光刺激;内因: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6、什么是生长素?有哪

17、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7、植物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8、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9、生长素 、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

18、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根 芽 茎 幼嫩细胞敏感程度大于老细胞。3、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收到抑制,顶芽生长素浓度较小,顶芽优先生长,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4、如何解除顶端优势: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被

19、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5、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萘乙酸、2,4-D等。6、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带芽枝条的生根均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跟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7、根向地性与茎背地性的原因: 对根来说:由于重力刺激,生长素发生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 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由于根敏感程度强于茎,低浓度(远地侧)促进生长,高浓度(近地侧)抑制生长,因此,远地侧生长快,近地侧生长慢。根向地生长。对茎来说: 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由于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较弱,近地侧与背地侧都表现促进作用,但是近

20、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近地侧生长快。茎背地生长。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 (1)赤霉素 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抑制叶片衰老,诱导芽的分化,促进气孔开放 (3)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

21、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样方法 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4、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性别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5、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划分依据:根据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1)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稳定型: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基本相等 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3)衰退型:老年个体多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22、数学模型: (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数据比较准确,缺点是不够直观 曲线图: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数据不够准确。2、种群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t(2)、“S”型增长曲线: 、“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K值:为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K / 2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1、 群落:同一时

23、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越丰富。3、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优势种、种间关系、演替、空间结构、占据的位置、范围和边界。4、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5、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6、群落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2、光裸岩地上经历的几个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

24、、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4、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5、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备注:A:生产者还包括一些低级的藻类,如蓝藻等,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此之外,自养型生物也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常见的例子如:硝化细菌、铁细菌和硫细菌。B:消费者不一定全是动物,如猪笼草是有名的热带食虫植物,捕蝇草可以捕食苍蝇。所以对于猪笼草和捕蝇草来说既属于生产者又属于消费者。C:动物既可以是消费者又可以是分解者。如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D:分解者不止包括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白蚁、蜣螂、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3、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缺少消费者也可以存在,但是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消费者是必须存在的。因为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从功能上讲:生态系统是生物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