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23KB ,
资源ID:400700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070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docx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教案定远中学 陈立新教学目的:1、 理解文章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他的品德、个性。作者因旧谊深厚,姑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2、 学习本文在平常的戏语中见出真情的写作方法。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在戏语中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3、 从本文缩写之事来看,一是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二是通过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的个性。这两件事看起来本无相关之处,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叙述文与可绘画的高超技术,将人与画结合起来,既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也陈述了自己对“胸有

2、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了“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2、难点:文言知识的整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感情真挚,让人潸然泪下。的确,生死离别是人间最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轼悼念亡友的作品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二、 作者与背景1、作者苏轼简

3、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

4、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

5、中的三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选自:苏轼文集2、写作背景文与可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潼县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墨竹大师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6、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三、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文章第一节描绘了哪幅画,其用意何在?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7、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

8、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

9、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

10、,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与可画竹,

11、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

12、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

13、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第二课时四、理清全文结构第一自然段:阐述文与可绘画理论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自然段:叙二人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第三自然段:述作记缘由,抒悲怆之情。解读第一段:(一).翻译下列句子1.自蜩腹蛇蚹生而有之也。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 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3.平居自视了然,岂独竹乎?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4.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14、则非耶?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认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二).解释下列句中黑色的词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乃见其所欲画者2.乃见其所欲画者岂独得其意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三).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三层。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2.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胸有成竹、心手相应3.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4.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与可画竹

15、形、神兼备解读第二段(一)、完成下列各题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与可无以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窥父不在,窃发盆3.本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三件趣事。表现文与可的性格:第一件事突出漠

16、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第二件事明确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事称赞其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解读第三段 :1、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点明主旨。2、.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面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画经历,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筼筜谷偃竹,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题记的常规写法。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

17、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

18、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五、文言知识整理文言实词(一) 文言通假1、 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2、 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二) 古今异义1、 初不自贵

19、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2、 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3、 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4、 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5、 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6、 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7、 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三) 词类活用1、 形容词做动词(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3) 与可厌之:厌,厌恶2、 名词作状语(1)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3、 意动用法(1)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 一词多义执笔熟视

20、:仔细1、 熟而操之不熟者:熟练今语士大夫:告诉2、 语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不学之过也:过错3、 过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文言虚词自视了然:的样子1、 然 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以追其所见:来,从而2、 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竹之始生:取独标志3、 之 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4、 于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而节叶具焉:助词焉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5、乃见其所欲

21、:代词,代“画家”6、 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酒,表承接7、 而 废卷而哭失声:表并列文言特殊句式(一) 被动句(二) 判断句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 庖丁,解牛者也3、 轮扁,斫轮者也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三) 省略句(1)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 吾将以(之)为袜(3)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四) 倒装句1、 疑否宾语前置2、 定语后置(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3、 状语后置(1)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

2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 足相蹑于其门(五) 固定句式1、 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2、 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六、赏析1、行文结构特色: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抒情,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2、艺术表现技巧: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面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画经历,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筼筜谷偃竹,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

23、题记的常规写法。3、相关成语兔起鹘落少纵即逝庖丁解牛可往求之胸有成竹的出处即为本文苏轼与画竹名家文与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是苏轼称赞文与可的话,说文与可在画竹子之前,在内心已有画好的竹子了。4、文法:(1)、在平常的戏语中见出真情。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在戏语中见出作者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2)、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3)、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说:“文至东坡真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苏长公小品。(4)、无论是书写人生感慨、记述身边琐事,还是发表艺术见解、描述风土人情,都给人真情袒露、曲折尽义之感。特别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等创作规律,更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七、总结、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八、板书设计:绘画理论 议论真挚情谊,深切怀念交往趣事 记叙艺术特色:形散神聚写作缘由 抒情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