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24.54KB ,
资源ID:40315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315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读高考生物《考试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读高考生物《考试大纲》.docx

1、解读高考生物考试大纲解读2022年高考理综(生物)考试大纲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各省制定考试说明的依据,更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基础。本文对大纲进行全面解读,期望帮助同学们深入吃透大纲,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提高应试能力。一、考试大纲解读(一)总体解读跟2022年相比,2022年理科综合科目高考大纲的考核目标、考试性质和能力要求均未改变,必修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考试范围和要求保持稳定,仍是101个考点。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考查的知识点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4个,具体变化如下:2022年选修一的考试内容:实验要求5-1 微生物的利用(1)

2、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3)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5-2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2)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 (3)植物的组织培养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2022年选修一的考试内容:实验要求5-1 微生物的利用(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

3、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5-2 酶的应用(1)酶的存在与简单制作方法 (2)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4)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5-3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2)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 (3)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4)植物的组织培养 (5)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6)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从对比中发现,增加的考点有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酶的存在

4、与简单制作方法、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和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改变的考点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改成了“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这些能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的课题纳入考试范围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注重对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命题导向。(二)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解读1理解能力(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要求同学们从概念的提出的条件、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等角度全面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

5、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能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方式,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知识结构。例1. 以下abcd四图分别是四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与之有关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b细胞产生H的场所不同,a、d代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相同。Ba、b细胞中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d细胞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把细胞中生物膜提出来铺在水面上形成单层磷脂分子层面积正好是细胞膜表面积两倍细胞只有a和 bDa和b的遗传物质是DNA,c和d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解析:本题以图为背景综合考察多方面的生物学知。a、b 细胞产生H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外,a细胞还有叶绿体;两细胞的核基因遵循孟德

6、尔遗传规律,质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d细胞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把细胞中生物膜提出来铺在水面上形成单层磷脂分子层面积正好是细胞膜表面积两倍细胞说明膜结构只有细胞膜,a和 b细胞结构中还有其它生物膜;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答案:A(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要求同学们在正确认识生物体的结构特征、生理过程的基础上,会运用恰当的文字、清晰的图形或表格对其作出准确的描述;会运用数学手段对生物学规律进行总结并能在新情景下对总结得到的规律加以应用。例2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

7、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A400a B400m Ca320m D320am解析:用数学归纳法解答该题。1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为400; 2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为400400;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320m。答案:C(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要求同学们不仅能理解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要能运用科

8、学方法把这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应用到具体生物学问题中;这些科学方法可以来自生物科学本身的发现与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来自其他学科思想,综合地考查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例3甲男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表现的性状为M。乙男Y染色体某基因发生突变,表现的性状为N。对甲乙二人的遗传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女儿会出现M性状,乙的女儿会出现N性状B甲的儿子不会出现M性状,乙的儿子不会出现N性状C甲的孙子可能出现M性状,乙的孙子可能出现N性状D甲的外孙可能出现M性状,乙的外孙可能出现N性状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伴性遗传规律和推理能力。由题意知,甲为伴X隐性遗传,乙为伴Y遗传。由于男女均有X染色体,且甲的配偶的

9、基因型不能确定,所发甲的后代出现或不出现M性状都有可能,但不能确定,所以A和B选项错。N性状按父子孙传递,所以A、B、D选项错。答案:C2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能从实验目的和原理出发,深入理解课本常规实验的材料和试剂选取理由,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过程,并将获得的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例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可以用甲基绿代替二苯胺检测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时,可以用葡萄汁代替苹果或梨匀浆C在观察

10、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可以用表皮细胞代替根尖细胞D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接种的常用方法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经典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操作。甲基绿和二苯胺都可以用来检测DNA,A正确。葡萄汁含色素,影响实验者对砖红色现象的观察,B错误。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C错误。(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验目的,能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能运用基本实验手段和方法对实验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对因变量进行检测;运用生物学知识,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联系。例5下图是对一位具有食道完全狭窄的妇女所进行的实验

11、结果。实验一:让妇女吃下400克麦片粥,但该妇女明显对燕麦粥厌恶;实验二:让该妇女吃下自选的喜爱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沙拉、牛奶、土豆、炸鸡腿、烤肉、鸡蛋、蛋糕等。两次实验中食物经品尝与咀嚼,都未能进入该妇女胃内。与实验一相比,实验二的胃液分泌量明显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二与实验一胃液分泌的差异是由 反射引起的。为探究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请利用下列供选材料写出实验的设计思路。供选材料:活性胃蛋白酶溶液、适当大小的蛋白块、鸡蛋清液、不同pH的缓冲液、双缩脲试剂、洁净试管若干设计思路: 解析:实验的自变量为事物的种类(喜爱的和不喜爱的),因变量为胃液分泌的多少

12、;胃液分泌的多少与食物的种类关系密切。因为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食物都未进入胃中,不能直接刺激胃;胃液分泌的多少是由食物进入胃前引起的,属条件反射。实验的自变量为pH值,可用不同pH的缓冲液控制;因变量为胃蛋白酶的活性,可用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进行检测;实验的无关变量(如温度)应保持恒定且适宜。答案:喜爱的食物信号的刺激也可引起胃液的分泌(意思相同即可) 条件取洁净试管若干,分别加入等量的活性胃蛋白酶溶液和等量的不同pH的缓冲液,再分别加入等量的适当大小的蛋白块,置于适宜温度下,分别记录蛋白块消失的时间(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

13、科学研究方法。要求同学们在认真分析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要探究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该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材料、试剂和器材,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例6请回答下列与免疫有关的问题:(1)下面是科学家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研究人工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实验过程,分析回答:该实验的假设是_。注入的加热杀死的肺炎双球菌虽已死亡并失去毒性,但其_仍能引起小鼠机体的免疫反应。小鼠产生的抗体是由_细胞中的_合成的,其化学本

14、质是_,产生后主要分布于小鼠的 _中。(2)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一段时间后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从以下选项中选取)_。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C.第二次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3)在防疫工作中,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得血清,给未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的人发生外伤时注射也能治疗或紧急预防。请你设计实验对此加以证明。实验材料:一批体重50 g左右,身体状况相近的小白鼠,注射器等。实验原理:_。实验步骤:第一步:_。第二步:_。预期后果:_。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信息对

15、实验结果作出假设、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在自己的分析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体验去解决新的问题。A组实验中给小鼠注射活的肺炎双球菌,小鼠死亡,说明小鼠本身对此病原体的抗性太小,染病而死,B组实验中小鼠能活下来,说明经处理后小鼠产生了抗性,这种抗性的产生是由于接触过灭活的病毒而产生的,所以此实验的理论假设是已灭活的病原微生物体内的抗原物质仍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生物在注射一种抗原物质后经免疫反应,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此种病原体具有了抗性,但抗体也有专一性,只能对特定的抗原产生特定的免疫反应,所以当再次接触不同的抗原时,就没有抗性。题目中某人又患了流感,说明流感病毒已发生了变异

16、。答案:(1)已灭活的病原微生物体内的抗原物质仍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其他答案有道理亦可) 抗原 效应B淋巴 核糖体 免疫球蛋白 血清 (2)ABC (3)实验原理:注射外源抗体可使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或注射破伤风患者的血清后,血清中的抗体可使侵入的破伤风杆菌形成沉淀或细胞团,后者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实验步骤:第一步:从破伤风患者体内提取血清第二步:选取数只身体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对照组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实验组先注射免疫血清,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和免疫血清)预期结果:对照组小鼠死亡,实验组小鼠正常.(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要求同

17、学们用实验的基本理论,对具体实验过程进行分析,甄别出其中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例7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饲养的实验小白鼠群体中,一对正常尾的双亲鼠生了一只短尾的雄鼠。怎样判断这只短尾的雄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它的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造成的?若只考虑常染色体遗传,探究如下:提出假设假设: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假设: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假设: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设计实验:将这对正常尾的双亲中雌鼠与短尾的雄鼠交配,观察其子代尾的表现型实验结果:子代出现正常尾的鼠和短尾的鼠结论: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

18、因的携带者你对此实验方案有何评价?若有缺陷,请指出并改正或补充。解析:运用遗传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各种假设。根据假设,即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则有Aa(正常尾)aa(短尾)1/2Aa(正常尾)+1/2aa(短尾);根据假设,即短尾的雄鼠为隐性突变,则有AA(正常尾)aa(短尾)Aa(正常尾);根据假设,即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则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纯合子AA或为杂合子Aa,则有aa(正常尾)AA(短尾)Aa(短尾);或aa(正常尾)Aa(短尾)1/2Aa(短尾)+1/2aa(正常尾)。结合分析,可以发现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或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都有可能出现实验结果。答案:该实验方案有缺

19、陷,分析见解析。补充实验操作如下:将该短尾的雄鼠与短尾的雌鼠交配,若子代全为短尾鼠,证明双亲都是隐性短尾基因的携带者;若子代出现正常尾鼠及短尾鼠,证明为短尾的雄鼠为显性突变,且短尾的雄鼠为杂合子Aa3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要求同学们能从所给材料中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加以运用。要求同学们能在单位时间内能从材料中获取足够多的有效信息,并能快速地迁移到要解答的问题中来。例8美国科学家2022年5月20日宣布,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名

20、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繁殖成世界上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胞”即“人造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人造细胞不含有RNAB该人造细胞不含有任何细胞器 C该人造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D该人造细胞的可遗传变异最有可能来自基因突变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确定“人造细胞”的为原核细胞。活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合成蛋白质需要RNA和核糖体,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可遗传的变异可来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微生物间的转化),但后者发生的可能性比基因突变要小得多。答案:D(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

21、上的重要事件。要求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正确解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新进展。例9日本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两项独立研究,首次利用利用人体表皮细胞制造出了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细胞(即类胚胎干细胞),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诱导干细胞”与普通皮肤细胞相比,功能有差异,形态、结构也有差异B类胚胎干细胞和表皮细胞中的DNA、mRNA和蛋白质都完全相同C. 表皮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丢失基因D人体表皮细胞的质核比(细胞质/细胞核的比值)比类胚胎干细胞的大解析: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而普通皮肤细胞是已高度分化了细胞;与干细胞相比,分化了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

22、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的差异,A正确;类胚胎干细胞和表皮细胞中的DNA相同,因为它们是由同一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但由于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选择转录出的mRNA和由该mRNA翻译而得到蛋白质必然与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故B错误,C正确。根据“胚胎干细胞是体积小、细胞核大”的结构特点可推出人体表皮细胞的质核比(细胞质/细胞核的比值)比类胚胎干细胞的大,D正确。答案:B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根据考纲要求,同学们能够运用生物学学过的知识和观点,在新情景下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该能力与“理解能力”中的“能运用

23、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要求更高,侧重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和分析问题,更强调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例10 已知二倍体番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双子房(B)对多子房(b)为显性,高蔓(C)对矮蔓(c)为显性。现有三个纯系品种:(黄色、多子房、高蔓),(黄色、双子房、矮蔓),(红色、双子房、高蔓),为了快速获取红色、多子房、矮蔓纯系新品种。请完善以下实验步骤。第一步:获得植株,让自交,从子代中选取黄色、多子房、矮蔓植株。第二步: 第三步: 解析:本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快速获取红色、多

24、子房、矮蔓纯系新品种,首先应将红色、多子房、矮蔓这三中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再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获得纯系品种。答案:(1)第二步:植株 第三步:取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即可获得红色、多子房、矮蔓纯系新品种(三)备考建议A学科理论知识方面1. 是否已经把课本读薄基础理论知识是其它应试能力的基础,此基础不坚实,其它的能力便无从谈起。考生不妨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借助笔记,逐章节地在头脑中将知识梳理一遍,若这些知识能够在头脑中丰满地再现出来,则说明已经把课本读薄了。借此过程,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也就暴露出来。2. 是否了解人类对重要主干的一般认知过程所谓知识的一般认知

25、过程,是指前人对该知识的发现过程。这些发现过程不但对学生 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高考命题常常的选用素材。例如:对细胞膜成分、结构、功能的认知过程;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认知过程;动植物激素成分、功能的研究和发现;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和传递效率的研究过程等。3.尝试对重要结论的验证例如:如何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CO2并释放O2;如何证明动植物激素的某些功能?如何检验某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4.是否了解主干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应用范围例如: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净生产量有何影响?如何应用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知识去解释各种各

26、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何应用群落结构和生态平衡的知识去评价各种环境问题等。B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非常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考试实践表明,此类试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反映出考生的这方面素养较差。所谓实验能力,实际上是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些这方面的能力?我建议考生们了解一些最常用的科学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1.观察观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包括直接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的观察。科学观察的最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应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可重复的。只有可重复、可检验的观察结果,才是可靠的。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为什么要自始至终观察同一个细胞(起码

27、是同一区域的细胞)?不遵循这个原则还能够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吗?再例如:如何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必须沿与赤道板向垂直的方向才可能观察到形态数目清晰的染色体。2.假说和实验前面说的观察,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在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称为实验。 实验不仅意味着精确地操作,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要进行实验,首先必须对研究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提出某种可能的解释。也就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设计实验的同时,应有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或预期)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说。如果实验证明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假说就不再是假说,而是定律或学说了。建议考生们按照上面的思路,对教材中介绍的有

28、关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系列实验逐一进行整理,相信你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会有所提高。下面是对初始实验的整理示范:现象(植物幼嫩的茎、叶柄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提出问题(此现象与何因素有关)-假设(此现象与单侧光照有关)-设计实验(单侧光照处理与常态均匀光照对照)-结果(单侧光照向光弯曲生长,其它处理则直立生长)-结论(证实假设成立)。3.模型实验法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简直不可能时,可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来进行实验。例如:用动物模型研究人体激素的生理功能。由于内分泌腺的分泌物很难直接收取,所以,只能采取间接迂回的方法。一般包括三步 将所研究的或怀疑有分泌激素功能

29、的器官或组织切除,观察因此而出现的症状。 将另一同种动物的同样器官或组织移植到被切除这一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内,观察该动物切除某器官后出现的症状能否消失。如果症状消失,动物恢复正常,就说明该器官或组织有何种内分泌功能。 从该器官或组织中分离出化学物质,注射到被切除这一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内,如果症状消失,即说明该化学物质即是激素。4.调查法调查法在生态学、进化研究领域经常使用。教材中规定必做的环境调查实习便体现了这一科学方法的应用。一般的调查研究都包括下面几个阶段: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订研究或调查计划方案-研究或调查的过程(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成果形式(论文或调查报告)-交流与答辩-确认成果

30、的价值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变量的控制实验中一般只确认一个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对该变量的控制-单因子对照处理。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常态) 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例如:鸡的阉割实验 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例如:环境溶液的pH 对酶的催化速率的影响。对教材中的实验目标应重新认识任何一个实验,其实验的目的、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针对研究的问题和实验的条件该如何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如何准确获得实验的信息?实验的预期如何?如何对实验结果作出客观准确地解释和结论?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针对教材中的实验重新认识。鉴于篇幅的原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