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684.16KB ,
资源ID:40584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584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长春中医药大学1373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长春中医药大学1373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1.1实验仪器与试药 32.1.2实验材料 42.2实验内容 42.2.1 韭菜籽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42.2.2 韭菜籽化学成分的提取 52.2.3韭菜籽中脂肪酸的分析 62.2.4 韭菜籽石油醚提取物的分离 83.实验结果 114.小结与讨论 124.1小结 124.2讨论 12参考文献 13致 谢 14摘 要目的:主要是对韭菜籽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尤其是脂溶性成分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韭菜籽中脂溶性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韭菜籽的化学成分奠定基础,亦为韭菜籽的深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对韭菜籽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预试,初步确定其所含的大类化学成分。根据系统预试结果,采取

2、系统溶剂法,以石油醚,乙醚,乙醇,水为溶剂,对韭菜籽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对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行研究,采取柱色谱、薄层色谱、GC/MS等方法,对该部分进行分离测定。结果:将韭菜籽石油醚提取物甲酯化后进行GC/MS分析,共检测出9种脂肪酸和3种酯类化合物,其中有3种脂肪酸未见报道;对韭菜籽石油醚提取物皂化后的乙醚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3种白色粉末。结论:系统预试结果表明,韭菜籽中可能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皂苷、黄酮、生物碱、油脂等化学成分;通过GC/MS分析确定韭菜籽中含有至少9种脂肪酸和多种酯类。关键词: 韭菜籽 脂溶性成分研究 脂肪酸 棕榈酸 9-十八碳烯酸AbstractObjective: Ma

3、inly is researches to the leek see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particular fatsoluble ingredient. It research purpose that is reveal the leek seed fatsoluble composition. Further more ,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studies that leek seed chemical composition.Method: Leek seed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4、 pretested by system way, determined its contains the general ingredient. According to the pretest result, adopted the gradient solvent extraction. The solvent included petroleum ehter, aether, ethyl alcohol, and water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ions was studied by LLC,TLC, GC/MS in the Experiment.

5、 Result: Carries on the GC/MS analysis after the fragrant-flowered leek seed benzene withdrawing methyl ester, altogether examines 9 kind of fatty acids and 3 kind of esters compound,including 3 kind of fatty acids not to see the report; Carries on the separation after the fragrant-flowered leek see

6、d benzene withdrawing saponification ether extract, obtains 3 kind of whitepowder. Conclusion : leek seed oil methyl ether extract conducted after GC / MS analysis. A total of nine species of three kinds of fatty acids and esters; right leek seed oil extract saponification of ether extracts were sep

7、arated, Three species of white powder, it may monomer compounds. Key words: leek seed fat-soluble constituents fatty acids palmitic acid, 9-octadecenoic acid, 1. 引言 韭菜籽收载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其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的干燥成熟种子1。该药材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苏颂谓:“案许宋说文,韭字象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复生”。李时珍谓

8、:“韭从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八月开花成丛,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耳扁,须风处阴干”。根据描述和附图,现今所用韭菜与历代本草所载相同2。韭菜籽原产亚洲东南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3,以河北、山西、吉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产量较大。其性温,味微甘,具有补肾阳、暖腰膝、壮阳固精之功效,临床上主治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冷痛、遗尿、尿频、白浊带下等症4。另有报道,韭菜籽还有抗衰老、抗突变、杀虫、抗菌等作用,用于治疗持续性呃逆5,6。由于其疗效显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因此,市场上对韭菜籽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且韭菜籽的资源广泛,吉林省产量较大,如能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必将会产生

9、广阔的经济前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药材资源,我们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了分析、整理如下:目前,关于韭菜籽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作用方面5,6,而关于其化学成分研究则较少,仅在脂肪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方面有所研究7,8,尤其是对其药效物质基础(有效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国家药典也没有相关的质量评价标准。故本课题将对韭菜籽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地揭示韭菜籽的化学成分,并结合其药理活性,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有效成分)。本研究只是对该课题中韭菜籽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为寻找韭菜籽的有效成分奠定了基础。2.实验部分2.1实验仪器、试药与材料2.1.1 实验仪器与试药分析天平TG328A(s)型(

10、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旋转蒸发器RE52A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BS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pHS-25数显酸度计;TRACE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碘化铋钾、镁粉、三氯化铝、三氯化铁、溴甲酚氯等药品,石油醚(沸程:60-90)、乙醚、乙醇、甲醇、硫酸等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2.1.2实验材料实验用韭菜籽购于吉林省宏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经姜大成教授鉴定为正品。硅胶为薄层层析用(G60型 化学纯,青岛海洋化工厂,批号:050608)、柱层析用(100-200目 试剂纯 ,青岛海洋化工厂,批号:0061541) 2.2实验内容2.2.1 韭菜籽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11、参照有关文献,对韭菜籽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预试,结果见表1。表1 韭菜籽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的内容及结果检查项试验名称或试剂结果氨基酸茚三酮试剂显蓝紫色蛋白质双缩脲反应(Biuret反应)阳性加热沉淀试验皂苷泡沫试验产生持久性蜂窝状泡沫溶血试验糖类-萘酚试验阴性酚醛缩合反应菲林氏实验有机酸溴甲酚绿试剂兰色背景上呈黄色斑点鞣质1%三氯化铁试剂明胶试剂黄酮1%三氯化铝试剂盐酸-镁粉反应荧光反应:三氯化铁反应酚类蒽醌10%KOH液0.5%醋酸镁试剂氨熏生物碱碘化铋钾试剂橙黄色沉淀硅钨酸试剂产生白色的沉淀苦味酸试剂黄色沉淀香豆素及萜类内酯开环与闭环反应液体比没有加热前清亮,加酸酸化后又复浑浊氨基安替比林-铁氰

12、化钾反应羟胺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强心苷Kedde试剂三氯乙酸试剂baljet反应:legal试剂:克尔克林氏反应甾萜类醋酐-浓硫酸试验 (L-B)反应25%磷钼酸试剂salkouski反应:tschugaeff反应:油脂提取液滴于滤纸上,加热不挥发根据系统预试的结果,初步判断韭菜籽中可能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皂苷、黄酮、生物碱、油脂等化学成分。2.2.2 韭菜籽化学成分的提取根据化学成分预试结果,并参考关于韭菜籽化学成分的相关资料7,8,确定了以石油醚、乙醚、乙醇、水为提取溶剂。将韭菜籽药材粉碎,过40目筛,取其药材粉末2,依次用石油醚(沸程60-90)、乙醚、乙醇、水提取,每次加入4倍量的溶剂

13、,置水浴上回流提取,使溶液保持微沸,提取3次,每次3h。冷却,过滤,滤液置旋转蒸发仪上回收溶剂, 合并各溶剂的提取物,药渣弃去。具体过程见下述工艺流程图。韭菜籽粉末(2kg)加石油醚提取三次 (3、2、2h)每次加入石油醚8000ml石油醚提取物 药渣回收石油醚 挥散溶剂,再加入乙醚提取三次(3、2、2h)每次加入乙醚8000ml石油醚浸出物 (347.51g) 乙醚提取物 药渣 回收乙醚 挥尽溶剂,再加入乙醇提取三次(3、2、2h)每次加入乙醇8000ml 乙醚浸出物 (134.07g) 乙醇提取物 药渣 回收乙醇 挥尽溶剂,再加入水提取三次(3、2、2h) 每次加水8000ml乙醇浸出物

14、蒸干溶剂(207.92g) 水提物(87.31g) 药渣 (弃去)2.2.3 韭菜籽中脂肪酸的分析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对韭菜籽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脂肪酸种类及其含量分析。2.2.3.1 样品处理取韭菜籽的石油醚提取物2.50g,将样品,氢氧化钾,95%乙醇(w:w:v=5:3:9)混合,于沸水浴上回流皂化2h,蒸去乙醇,用20ml乙醚溶解,并加适量水(30ml),用乙醚萃取3次,每次30ml;水层用盐酸调pH=2.00,再用乙醚萃取3次,每次30ml,合并醚提掖,以水洗至中性,用2g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回收乙醚得总脂肪酸。准确称量,将总脂肪酸(w)-甲醇-浓硫酸(7:20:0.7)混合,

15、于水浴回流3h(86),挥散甲醇至少量,加乙醚萃取3次,每次30ml,将萃取液水洗至中性,加无水硫酸钠干燥2g,过夜,回收乙醚,制得脂肪酸甲酯。准确称量,配成适当浓度作为供试品溶液。2.2.3.2 测定条件色谱条件:色谱柱HP-25M OV-101石英毛细管柱;柱前压68.95kPa;柱温80到160按20/min、160到230按10/min程序升温;气化室温度230质谱条件: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滤质器;EI源;质谱检测器温度210;接口温度2302.2.3.3 检测结果共分析出十余种成分,与标准图谱库对照,鉴定出9种脂肪酸及3种酯类,具体名称及含量见表2,(见附图1-9)表2 韭菜籽石油醚提取

16、物的GC/MS分析结果种类分子量分子式含量(%)棕榈酸286C17H34O31.50亚油酸280C18H32O238.03油酸282C18H34O221.27硬脂酸270C17H34O23.61花生酸312C20H40O22.61花生烯酸304C20H32O20.5210-甲基-十七碳酸283C18H35O21.317,10-十八酸279C18H31O27.559-十八碳烯酸281C18H33O22.941,2-苯二甲酸二(2-甲基-丙基)酯278C16H22O43.442-噻吩乙酸,3-三癸酯324C19H32O2S0.921,2-苯二甲酸丁酯,8-甲基壬酯362C22H34O42.772.

17、2.4 韭菜籽石油醚提取物的分离在韭菜籽的石油醚提取物甲酯化过程中发现,皂化后的乙醚萃取液挥干溶剂后有白色粉末出现,对其进行薄层色谱检查,发现有三个明显的的斑点,具有一定的分离价值。故采用柱色谱、薄层层析等方法,对该部分进行分离。2.2.4.1 样品的处理 将韭菜籽的石油醚提取物100g,氢氧化钾,95%乙醇(w:9)混合,于沸水浴上回流皂化2h,蒸去乙醇,用少量乙醚溶解,加适量水,用乙醚萃取数次,合并醚提液,回收乙醚得2.4g白色粉末,备用。2.2.4.2 柱层析条件的选择取上述白色粉末少量,加乙醚溶解,利用薄层色谱方法,采用不同的展开剂寻找理想的洗脱剂,以5%磷钼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比较理

18、想的洗脱条件是:石油醚-乙酸乙酯28:3,薄层色谱图见图1。故选用上述溶剂系统为洗脱剂。21图1薄层色谱图1.皂化后乙醚萃取物;2.韭菜籽的石油醚提取物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28:3显色剂:5%磷钼酸乙醇液2.2.4.3 装柱及柱处理选用适宜的玻璃层析柱(601000mm),以硅胶(400.30g)为吸附剂,湿法装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28:3冲洗空柱。 2.2.4.4 上样 取样品2.40g湿法上样 ,上盖少量硅胶及脱脂棉2.2.4.5 洗脱 用石油醚-乙酸乙酯=28:3开始洗脱,每200ml为一个流分,第一个流分约200ml,编号为0号,以后顺延。收集后回收溶剂至少量,然后做薄层色谱

19、检查,根据薄层板上的斑点的Rf值及颜色,把相同的合并在一起。2.2.4.6 分离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洗脱,共收集了96个流分,将各洗脱流分进行薄层色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其中斑点比较清晰,并且成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流分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结果见表3。表3韭菜籽石油醚提取物柱层析色谱分离后主要合并流份号及组号合并后流分编号合并前流分编号形状展开剂薄层主要斑点5-11黄色液体石油醚-乙酸乙酯(28:3)三个斑点12-27无色液体两个斑点28-34白色粉末一个清晰斑点435-45549-55黄棕色液体五个斑点661-70一个斑点777-96其中,3号流分回收溶剂后出现白色粉末,溶于乙醚。4号、6号流分也

20、分别出现白色粉末。对3号、4号、6号流分进行薄层色谱检查结果如下:A B CA:3号组分;B:4号组分 C:6号组分石油醚:乙酸乙酯=6:5%磷钼酸乙醇液 将3号、4号、6号流分与韭菜籽未皂化前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薄层色谱对照如下:DCBA原样品; B:C:4号组分;D: 展开剂:乙酸乙酯3:A: 原样品; B: 3号组分;C: 4号组分; D: 6号组分乙酸乙酯=5:B: 3号流分; C: 4号流分; 6号流分乙醚:乙酸乙酯1: 根据对照结果,这三个斑点与原样品基本符合,可初步判断该三个白色粉末为韭菜籽中原有的化学成分。3.实验结果3.1 GC/MS法分析结果GC/MS法分析出9种脂肪酸和3

21、种酯类,见表2。其中有3种脂肪酸及3种酯类未见报道。3.2 柱层析结果根据薄层色谱分析,合并后的3、4、6号组分可能为单体化合物,但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未能对这三种成分进行更深入的结构鉴定研究4.小结与讨论4.1 小结4.1.1本文经过系统预试初步确定了韭菜籽中可能含有的大类化学成分,主要有氨基酸、蛋白质、皂苷、黄酮、生物碱、油脂等化学成分。以此为依据采用系统溶剂法,以石油醚、乙醚、乙醇、水为溶剂,对韭菜籽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4.1.2 对韭菜籽石油醚提取物皂化后的样品乙醚萃取部分进行GC/MS分析,共检测出9种脂肪酸和3种酯类化合物,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其中有3种脂肪酸未见报道。4.1.

22、3 柱层析分离共得到96个流分,对其斑点一致、有分离价值的流分进行了合并后三个结晶化合物,经薄层色谱对照,这三种结晶化合物为石油醚提取物中的原成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对这三种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4.2 讨论韭菜籽是我国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在我们吉林省产量较大,其药用价值已被更多的人认识到,关于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现虽已有些报道,但都没有全面的进行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本课题将对韭菜籽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更好的开发韭菜籽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经过系统检索和查阅文献,国内外有过韭菜籽的报道主要是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的初步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另有韭菜籽熏烟治疗牙疼

23、的报道 ,对韭菜籽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还很少。本实验通过GC/MS、薄层色谱、柱色谱等方法对韭菜籽酯溶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检测出9种脂肪酸及3种酯类化合物,并分离出3种白色粉末,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进行柱色谱分离过程中,流分量稍大,使分离效果受到一些影响,如能在此改进,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希望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能为韭菜籽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进一步建立其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9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093郑虎占,董

24、泽宏.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六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5761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6465黄大文.韭子丸治疗乳糜尿38例J.广西中医药,1994,17(2):96舒炎高.韭菜籽治疗持续性呃逆J.中药通报,1985,(9):44 7张玲,时延增,徐新刚,等.韭菜籽中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分析J.时珍国药研究,1995,7(1):218张玲,徐新刚,王淑静,等.韭菜籽脂肪酸的Gc-Ms分析J.时珍国药研究,1995,6(4):19致 谢 本课题是在姜大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肖井雷老师的大力帮助。此外,还得到了曹阳师兄、田春雨师兄、杨东师姐、于洋师姐以及实验室所有成员的友情支持,在此一并表示忠心的感谢。附 录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附图6附图7附图8附图9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