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67.45KB ,
资源ID:40863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0863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志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志Word下载.docx

1、建国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修建了水库656座,其中有黄栗树、沙河集2座大型水库和屯仓、城西、岱山等中型水库,整修和增建塘坝12.9万处,库塘总容量15亿立方米,初步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加高增厚了滁河圩堤,圩区的防洪能力有所提高.但蓄水能力不足,塘坝和小水库的调节性能差。在1959年型旱情时,仅有五分之一的耕地有水源灌溉.滁河干流未曾治理,河道弯曲浅窄,圩堤单薄,1954年大水时,堤防全部溃决,淹没农田94万亩。滁河在金银浆附近的河道走向基本上与长江平行,距离约30公里左右。江、河之间除有局部低山和圩田外,大多是丘岗。长江水源丰富,在枯水季节,长江和滁河水位差仅56米,汛期江水位往往高于河水

2、位。因此,只要充分利用这十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水文特点,切开江、河之间的丘岗和低山,开挖一条引江水道,设站提引长江水入滁河,再沿滁河设站逐级上提,就可增加灌溉水源,并且还可以利用引江水道分泄滁河洪水,大大提高皖东江淮丘陵地区农田的抗旱能力和滁河两岸圩区的防洪能力。全椒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就曾开挖过“从和县分水岭由赭乐山前达大江”的人工渠道。1970年开挖驷马山引江水道时,在切岭段发现一条56米宽、67米深的旧河痕迹,证明古人已有此实践。二 根据滁河两岸人民的要求,治淮委员会于1 958年编制了巢滁皖流域规划报告初稿,提出了治理滁河的意见。19651968年,安徽省水利厅先后编写了滁河流域治理的初

3、步意见、滁河干流上中游防洪及引江灌溉规划意见等文件。1969年皖苏两省又共同编制了滁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是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1969年11月,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军管会电报批准可在冬季施工。接着,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省革委会)组建了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12月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于1976年完成后,1978年出现特大旱情,已建工程提引的长江水使灌区范围内100多万亩农田获得大丰收,灌区范围外严重减产,部份农田颗粒无收。1978年10月,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续建、扩建规划报告及上游灌区抽水灌溉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等文件,经水电部批准,灌溉面积从原规划的

4、173。7万亩扩大到365。4万亩。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在规划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一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分洪、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为滁河上、中游地区解除严重水旱灾害发挥关键作用。也可调水到淮河水系的池河上游补给水源,并为跨越滁河及两岸圩区的津浦铁路提高防洪标准,还可以减轻江苏省江浦县和六合县境内滁河中游下段和下游河道两岸圩区的洪水灾害;二是按照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供水原则,在丰、平水年份,首先利用山丘区的各类蓄水工程和驷马山引江水道以及滁河上兴建的节制闸控制和拦蓄的当地径流进行灌溉;如径流不足,长江水位高于滁河襄河口闸上最低蓄水位时,开启乌江节制闸自流引进江水,补给滁河水源;在于旱

5、季节或非汛期,当地径流不足,长江水位又低于滁河引水灌溉水位时,则利用乌江枢纽抽水站及各级泵站抽引江水入滁河和丘陵地区,以满足灌溉需要.大早年份,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时,水库灌区的尾部可以提引江水补给,发挥大旱之年夺丰收的关键作用;三是按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蓄水工程拦蓄当地径流。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自流灌溉高岗地区的农田.低丘和圩区则利用滁河和引江水道上节制闸拦蓄的径流,分散设站提水灌溉。河道拦蓄的水源不足时,再自流或抽提江水补给。使水库、塘坝拦蓄的当地径流与自流引江或从长江提引的水,既有划定的高低水分片灌溉的范围,遇到不同的水情和旱情时,又可相互补给,灵活调度;四是驷马山上

6、游灌区位于滁河和池河两条河流上游江淮分水岭两侧高丘地区,地形较高,当地径流少,耕地面积大,农作物缺水最为严重,为安徽省有名的易旱地区之一。引江灌溉工程实施后,可从长江支流的滁河到淮河支流的池河实现跨流域输水灌溉。驷马山引江灌溉骨干工程,设乌江枢纽以及滁河一、二、三、四级站共五级提水,包括泵站及输水主干渠两部分。五级提水总扬程46.5米,引江流量225立方米每秒,装机42台套,总容量7。 85万千瓦。输水主干渠总长170,7公里,其中驷马山引江水道为总干渠,起自长江左岸支流驻马河口,大体沿皖苏两省分界线附近,经乌江镇,穿驷马山,到金银浆入滁河,长27。4公里.然后利用滁河向上、下游分别输水。金银

7、浆至汉河集段为下游干渠,长41公里;金银浆至滁河一级站滁河段为中游干渠,长47公里;一级站到江巷水库为上游干渠,长55。3公里。其中一级站至二级站仍利用滁河引水;从二级站出水池起,经三级站和四级站,在唐井穿江淮分水岭入池河江巷水库为人工开挖渠道,规划命名为肥定干渠。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第一期工程是中下游灌溉工程,包括驷马山引江水道、乌江枢纽、襄河口闸枢纽、汉河集闸枢纽及滁河中游晋集至襄河口段疏浚等5项骨干工程,灌溉面积173.7万亩.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可以解决滁河中下游地区6县的灌溉水源,并可分泄滁河上中游525立方米每秒洪水入长江,减轻沿河圩区及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还可实现滁河的渠化通航.第

8、二期是上游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滁河一、二、三、四级站,二级引水河,肥定干渠,定远江巷水库等7项骨干工程,灌溉上游江淮分水岭两侧丘岗农田191.3万亩。驷马山灌区一期工程的规划符合滁河上中游的客观治水规律,工程建成后,效益十分显著.1978年大旱造成非灌区秋季农业生产基本绝收以后,省、地、县都强调了抗旱和灌溉需要,提出按整体规划继续建设一、二、三、四级站和肥定干渠,期望迅速解决江淮分水岭两侧定远和肥东两县高丘地区因长期缺水而制约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矛盾,研究了建设四级抽水站和肥定干渠在技术方案上的可行性和工程灌溉效益。1980年水利部提出要研究水利经济,注意经济效益,并且提出水有商品的属性以后,安

9、徽省水利设计院首先对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用益本比法进行了水利经济分析.1981年提出了“安徽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初步分析”,认为:一期工程的效果是好的,二期工程从社会经济效果方面看也是可取的;从经济分析和水费分析看,四级站建成后,每增加一亩灌溉面积需收水费3。8元,财政补助5.3元,因此四级站近期可暂不安排施工;远期除了江巷片灌区高程70米以上的21万亩经济效益不合理外,其余灌区还是可以兴建的;江巷水库可以先一步建设,以充分利用当地径流;江淮分水岭两侧和江巷水库灌区都应建库塘蓄水,尽量拦蓄当地径流,以节约抽水灌溉费用,减轻国家财政补贴,还应适当缩减水田面积,研究经济合理的作物布局。安徽省水利厅基

10、本同意了省水利设计院的分析成果和对续建工程的安排意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初步分析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参照有关政策、物价水平、灌区作物组成和产量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有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八十年代安排驷马山引江灌溉骨干和配套工程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由省、地、县三级水利部门分工合作完成。乌江枢纽和引江水道由安徽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指挥部负责,由指挥部、省水利工程纵队(省水利厅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名称)设计院、滁县地区水利局、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派人组成的临时设计组承担;襄河口和汉河集两个枢纽工程由滁县地区水利局负责;滁河中游上段疏浚由省水电局设计院为主,滁县和巢湖

11、两地区指挥部以及有关县参加编制了设计任务书;第二期引江灌溉工程的骨干工程大都是省水利设计院负责,只有滁河一级站由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和管理处设计;面上配套工程由各受益县自行负责。 各个单项骨干工程的施工图设计都是按照水电部对省上报的规划报告等文件审批下达后才能进行。从1969年5月省上报规划报告,11月水电部批准并同意一期工程在冬季开工起,后来又陆续上报了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续建工程规划、上游灌区扩大初步设计等文件,到1978年12月批准建设上游灌区止,尽管先后经历了10年时间,但施工图设计都要等水电部对这些文件的批文下达后再进行,并且其时国家水利资金紧张,水电部批准的概算打得很紧,设计和施工

12、只能在这个框架内控制,不得突破,水电部批文下达时,施工单位又急于开工,所以10个单项骨干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时间都十分短促和紧迫.因此设计人员都是千方百计地节约工程造价,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深入现场,调查研究,驻工地设计,努力采用先进经验,并创造了一些新的成功经验,及时完成了各项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为按时开工和完成建设任务创造了条件。在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中,重点是抽水站设计,而泵型选择是抽水站设计的关键。在这方面,设计人员经过详细的调查访问,掌握了当时国内已生产的泵型中可供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选择的诸多泵型和特性,并去现场访问了生产、安装和运行特点以及经验,与水泵生产厂和科研部门密切合作,

13、通过模型试验,选用和试生产了CJ -2.8和3HL 000两种符合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特点的泵型,分别用于乌江抽水站和滁河一、二、三级站,简化了抽水站的布置和结构,方便了管理和运行,节约了投资,满足了建设要求.乌江抽水站抽水流量大,受江水位变化影响,扬程变幅大,开工时间又紧迫,经比较选用了湖北省初次安装运行的CJ2.8型全调节轴流泵配1 600千瓦同步电动机,并进行了装置模型试验,选择了工况最佳、装置效率最高的进出水流道尺寸.为简化厂房布置和结构、节省投资和方便操作运行,出水流道采用了每台机组出口用8扇小拍门的断流方式,基本上获得成功,改变了当时国内大型轴流泵一般采用的虹吸管驼峰结构、真空破坏阀

14、以及一套抽真空设备。滁河一级站以及二、三级站的抽水流量较大,扬程较高,其时还没有合适的泵型,根据已有3000千瓦同步电动机定型产品并且价格较廉的条件,提出了单机流量20立方米每秒左右,并考虑了不因水泵进水流道要求淹没深度过大而增加泵房造价,并能采用效率较高的泵型,设计人员与上海水泵厂一起研究试制了3HL 000混流泵,获得了完全的成功,为国产大型水泵系列增加了新的泵型,同时流道出口断流装置在总结乌江抽水站一套机组配8个小拍门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每套机组2块大拍门的装置,简化了厂房结构,方便了管理运用。三 1969年11月水电部军管会批准驷马山引江工程可在冬季施工以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组建了安徽

15、省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当时以滁县专署为主调派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省直单位有些原下放在农村的水利干部也由滁县专署组织部门下令调去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巢湖专署派去一位副指挥和一位业务组长,开展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省指挥部首先安排引江水道和乌江枢纽要在1969年12月开工,1971年7月定引进长江水,灌溉沿滁河两岸农田,以此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确引江水道分二期施工。第一期工段从乌江枢纽到驻马河口,长4。7公里,土方180万立米,由和县、含山、巢县、肥东、来安、滁县出工8万人,从1969年开工,1970年春汛前结束,为乌江枢纽和二期工段导流排水打开通道,并为枢纽建设的大宗材料利用长江

16、水运直达工地创造条件.引江水道二期工段全22公里,计划土方1362万立方米,要求1971年6月底完成。考虑5公里长的段最大切深30米,工作面狭窄,地质复杂,有硬土,有流沙,有坚石,土石集中,工程相当艰巨,省指挥部决定全椒和定远两县从1969年12月就在切开挖,不分配一期工段的土方任务,这样为多做土石方工程以加快切岭段进度争取了时间。为了保证在1971年6月底完成任务,省指挥部对进度安排、上工人数、机具配备、物资供应等都采取按要求完工日期倒安排施工计划的办法,适当留有余地.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不突破1970年上半年指挥报省批准的预算控制指标,一开工就划分好了2地区和8个县的施工工段,

17、犬上按地区和县的受益面积与相应的土方开挖劳动量划分土方任务和施工工段。算批准后,相应的概算投资也包干到2个地区指挥部。地区指挥部对8个县民团则采取预算包干.省指挥部明确规定地区和县对节余的经费可由地区和县自行1安排境内的水利配套。为了提高工效,降低民工劳动强度,加快实施进度,对一般河段采用了胶轮车运土和在切岭段采用拉坡机牵引出土的办法,采购了16万辆胶轮车和400台拉坡机,有效地加快了实施进度。省指挥部明确了各地区、县的土方开挖任务和施工工段以后,省、地、县和公社,分级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自力更生地筹集施工工具、物资和粮煤,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设计,设计和施工人员一起参加定线放样,不到个月

18、的准备,施工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开赴驷马山引江水道工地。8个县民兵团在l969年12月中下旬先后开工。引江水道进口段(乌江枢纽至驻马河入江口)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大部份县先后竣工,最迟的和县民兵团,因增加了土方任务,到1970年4月也全部按设计断面开挖完成。1970年春节后,完成一期工段的各县民兵团陆续转移到二期工段。省指挥部计划冬季出工l8万人,施工高潮时实际出工24万人。经常遭受水旱灾害之苦的灌区规划范围内人民,都踊跃报名参加引江水道工程建设,广大基层干部和民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十分高涨。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住在滁河岸,十年倒有九年旱,一遇大水又成灾,两岸圩田全被淹。要想农业大丰收,除非劈开驷

19、马山,“长江滚滚向东流,一泻千里不回头,何时能调长江水,往日专家多发愁,皖东儿女多奇志,铁臂挥动大地抖,当今愚公战高山,誓把长江牵着走”。这是灌区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实现多年宿愿的决心和誓言。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计划完成,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决定首先从组织上加强领导,由省直单位抽调的干部充实加强省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同时决定成立滁县和巢湖两个地区指挥部,以充分发挥地区对县的组织领导功能,就是把原来省和县两级管理改为省、地、县三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省、地、县三级都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励广大干部和民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持久的劳动热情。切岭深挖方工段是引江水道

20、能否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关键,定远和全椒两县民工出工人数多,河愈挖深,工作面愈小,白天一班施工布置不开时,指挥部决定分日夜两班施工,每平方米仍有1人至2人,从岭头到渠底,红旗招展,呼声振天。原设计的切岭段石方量较小,开挖后发现岩面变化较大,石方开挖量达60万立方米,比原设计开挖量增加了近一倍,大大增加了劳动量,如按常规办法开挖,可能延长工期。为此,省、地指挥部在2700米长的渠道岩基段,采用洞室爆破法,一次用400吨炸药,在渠道中心线位置爆破出一条深槽,有效地加快了石方开挖进度。在一年多的施工过程中,参加施工的8个县和社、队的后方,给了前方大力支持,不仅在民工的口粮、副食和工具等方面及时调运到工地

21、,还经常派出慰问团到工地慰问和演出。江苏省江浦县在拆迂安置、导流排水等方面,也给了引江水道的施工以很大的方便。到1971年6月,经过两冬两春的艰苦奋战,除切岭段的渠道在定远县工段有局部石方尚未完成外,其余都按设计和施工修改的断面完成06月中旬初,滁河发生洪水,水位达到圩堤危险水位,全椒县境圩堤十分吃紧。省指挥部根据水情趋势和圩区群众的要求,决定紧急撤退定远县尚未完成任务的民工和机具,乌江枢纽的船闸施工暂停,在抽水站和节制闸间抢筑了一道挡水小坝.于6月13日18时17分炸开引江水道在金银浆的上游围堰,滁河洪水向引江水道经乌江节制闸和船闸分泄36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入长江,一小时后,水位下降1米多,

22、解除了滁河洪水威胁,引江水道和乌江枢纽节制闸首次发挥了显著的分洪作用0 1971年7月1日,省革委会在乌江枢纽工地召开了通水大会。汛后,乌江枢纽船闸以及引江水道切岭段定远县剩余石方按修改设计断面标准继续施工,1971年12月全部竣工。在施工期间,省、地、县三级指挥部和施工单位都比较重视工程质量标准和安全工作,尽管引江水道全线地质构造复杂,切岭深,堆土高,坡度陡,人数多,机具密集,指挥部和施工单位制定了技术标准和安全规程,广大民工都十分重视工程标准和施工安全,并严格执行,开挖完成的引江水基本符合设计标准要求,施工中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乌江枢纽是引江灌溉工程的总枢纽.由巢湖地区从肥东、巢县、含山

23、、和县组织常备民工配合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支队承担施工,1969年12月开工。省指挥部成立领导小组直接指挥。省指挥部在导流排水、工地布置、物资和设备供应、质量检查.现场调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安排和有效的管理.省水利建筑安装支队是一支从山区到平原、从江南到淮北、久经锻炼、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在指挥部领导下,干部和工人一股劲,一个心,就是按计划要求在1971年6月底通水的目标,倒过来安排计划和检查实施情况,以抽水站为主体,节制闸和船闸三个单项工程实行了平行流水作业,日夜奋战,一环扣一环,确保质量,精心施工,1971年6月13日节制闸通水泄洪。其时,节制闸已基本完工,船闸的混凝土和砌石工程基本完成,可

24、以自然行洪,抽水站尚在继续施工。为此,指挥部决定乌江枢纽上游围坝与枢纽建筑物之间(在节制闸和抽水站之间)临时抢筑一道草袋封闭堤,既保护了抽水站能继续施工,又使分泄的洪水经节制闸、船闸下泄,船闸闸室有侧墙后填土尚未全部达到设计高程,也分泄了少量洪水.汛后,继续完成船闸闸门安装和墙后填土,1971年年底船闸全部完成。1972年6月安装完成2台套机组,同年10月移交给管理处接管,遗留问题由管理处组织完善和处理。1974年、1975年由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和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各分别安装2台套机组,到1975年底共安装完成6台套机组。乌江枢纽工程的建筑安装质量标准符合设计和技术规范要求。 襄河口闸和汊河

25、集闸2个枢纽都由滁县地区指挥部组织滁县地区水利工程队承建,分别由全椒县和来安县民工配合,于1970年10月和11月开工。1972年2个节制闸完成,1974年2个船闸竣工,为分级控制滁河水位和沟通航运创造了条件。 滁河中游(上段)(晋集到金银浆)疏竣工程是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在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直接领导下组织滁县和巢湖2个指挥部于1973年11月开工.全椒、和县、含山、巢湖、肥东5个县出工,疏竣河道结合填筑新堤和加固培厚老堤,最高出工16.7万人,经过2个冬春的艰苦奋战,于1976年春竣工.河道断面都按设计标准完成,但这几个县的干部和民工对圩区筑堤都没有行硪夯实的习惯,基本上是堆土成堤,尽

26、管省指挥部一再强调筑堤要硪实,始终未能实现。在疏竣过程中,含山县工段有300余米长的左岸河槽岸坡因有淤泥层,发生塌方,经局部调整河道中心线和左岸、右岸的滩地宽度,维持河道崩塌后的自然坡,既保持了岸坡的稳定,也满足了河道泄洪和引水能力的要求. 滁河中游上段疏竣完成后,省指挥部与驷马山工程管理处合并办公。2个地区指挥部撤消。 到1976年为止,驷马山引江灌溉第一期工程全部完成。1975年汛期,滁河中游下段发生超标准大洪水,洪水穿过滓浦铁路和晓桥,经襄河口闹自下向上倒流,又从引江水道分泄入长江,大大缓解了滁河中游下段和下游的洪水灾害,保障了津浦铁路行车安全。1978年夏到1979年春大旱,乌江枢纽及

27、时提引长江水灌溉了131。4万亩农田,并为100多万人提供了生活水源,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滁河金银浆到襄河口闸的一段,以及襄河口闸到汉河集闸的河道,因涉及安徽和江苏对滁河防洪规划有分歧意见,一直未能疏竣。 1971年和1975年驷马山一期工程在建之时就分泄滁河洪水,缓解了滁河中、下游洪水灾害。特别是1978年夏到1979年,在大旱之年,一期工程已配套范围内的农业夺得了大丰收。有的是临时设抗旱站从滁河抽江水上岗夺得了丰收;而一期工程尚未配套的灌区和二期工程灌区内是一片因旱而荒芜的景象。两相对比,激发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加快上第二期工程和配套的步伐。 1977年3月驷马山引江第

28、二期工程中的滁河一级站准备开工。省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从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迁往一级站工地。1979年省指挥部又从一级站迁到二级站工地.到1988年引江骨干工程缓建后,省指挥部又与驷马山工程管理处合并办公。 滁河一级站1977年4月开工,揭开了二期工程的施工序幕。二级站、三级站和四级站分别于1978年12月、1979年7月和1979年12月先后开工。二站、三站都由省水利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建,四站由省水利建设工程处承建.二级站引水河于1978年12月到1981年1月,利用2个冬春季节,由肥东、含山、和县、巢湖四县分别出工开挖土方,肥定干渠的二级站出水渠和三级站出水渠由肥东县出工开挖。省水安工程公

29、司和省水建工程处承担了三级干渠部分土石方开挖任务。定远县1978年受旱特重,1 978年冬和1979年春因重灾民面广,省委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在江淮分水岭的唐并切岭段开挖土石方。 受1 980年冬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影响,省水利基建投资压缩40,引江骨干工程建设已难以为继。同时水利部提出要注意经济效益和水有商品的属性后,安徽省水利设计院首先进行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水利经济分析,并且提出了对工程评价和续建工程的意见,经省水利厅1981年研究后报告省政府,决定对各个单项工程达到一定程度后陆续停缓建,原则是使已建骨干工程能发挥最大效益,配套工程优先安排一站和二站灌区,照顾三站杨塘片,尽量减少已建骨干工程

30、的投资积压。对骨干工程的具体安排是:一级站和二级站完成全部土建,各安装2台套机组;三级站完成土建,安装1台套机组;四级站基坑土方完成后停建;二级站引水河完成沙河口到二级站段,滁河一级站到沙河口段已能通过2台套机组的引水流量,老滁河疏浚暂缓施工;二级站到三级站干渠完成;三级站干渠开挖2.8公里。以上工程从1980年底到1983年陆续完成后即列入停缓建.1986年因三级站以上杨塘片灌区抗旱需要供水,三级站已安装的一台套3000千瓦机组出水量大,而渠道容量小,杨塘片灌区配套范围不大,乃在三级站厂房内安装2台流量各为1。1立方米每秒的小机组。 省、地、县三级领导都曾要求加快二期骨干工程建设进度,省水利

31、厅(局)也抓紧组织施工,但客观上从1980年下半年起,受水利基建投资的严重制约,施工经费经常不足,其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和村对辅助劳力的出工以及对民工的管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在物资供应、交通运输、挖压拆迁等的配合上也不够协调,施工进度经常受到影响。1 982年初三级站l台套机泵开始安装后,受电力供应不正常的影响,停停干干,拖延到1983年完成,未经试运行,省水利厅确定委托三级站管理所代管,施工单位撤出工地.1986年抗旱时,曾试运转3.5小时,抽水灌溉三级站干渠为止。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上不如一期工程严格,二级站和三级站在设计和施工上都发生了一些质量问题,有的作了处理,的待观测其变化后再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