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6.57KB ,
资源ID:41372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1372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神经病学笔记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神经病学笔记讲义.docx

1、神经病学笔记讲义第一单元 绪论一、临床神经病学定义(1)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2)作为临床医学,它主要以求诊病人为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二、神经病学发展和新进展(1)内科学派生。(2)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病因病理等基础学科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构成神经科学。(3)神经病学坚实地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理论之上,它与神经外科的不同仅在于治疗方式上,后者主要为手术治疗。它与精神科共同研究和治疗脑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与痴呆病。神经病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相

2、关,衍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4)神经病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其它分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推动神经病学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被认为是“脑的十年”,关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损伤和修复等目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有望有突破,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如神经系统变性病(老年性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等)有可能得到治疗,将会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在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将会有飞速发展,欢迎同学们加入到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来。(5)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脑,脊髓;周围神经:颅神经,脊神经三、神经科疾病:(一)神经疾病

3、的分类已知神经系统疾病有几百种。按病变部位分:(1)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脑炎。(2)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Guillain-Barre综合征。(4)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5)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按受累范围分:局限性病损,弥散性或多发性病损,系统性病损,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前角细胞损害神经病损可有一个以上的部位。(二)神经疾病的病因病因:(1)先天发育缺陷,(2)外伤,(3)中毒,(4)感染,(5)营养不良,代谢障碍,(6)血管病变,(7)免疫异常,(8)肿瘤,(9)变性疾病(习惯上将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

4、进行性疾病,归类为变性疾病的范围内),(10)疾病原因不明。临床上主要按疾病的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三)神经疾病的症状: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缺损症状释放症状刺激症状断联休克症状缺损症状:指神经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丧失。一侧内囊出血所致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所致面肌瘫痪。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异常。锥体束损害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Babinski)征阳性;额叶损害时出现的额叶性释放征:强握、摸索等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产生的过度兴奋活动大脑运动区皮质肿瘤可引起局限性运动性癫痫,椎间盘

5、突出造成坐骨神经痛。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内囊出血早期引起对侧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急性脊髓炎早期,损害平面以下的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四)神经系统疾病的定向诊断(1)有无神经病损(2)神经病损是反映原发性神经疾病,还是其它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无不受神经系统的影响与支配,大多数疾病迟早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表现或症状,神经科与其它临床学科有广泛联系,头痛、头晕、昏迷、脑死亡等。因此,在神经疾病诊断时,应强调全身整体观念。四、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定位诊断(Anatomical Diagno

6、sis),定性诊断(Qualitative Diagnosis)。(1)定位诊断(解剖诊断,Anatomical Diagnosis)肌肉,神经肌肉接头,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小脑,脑皮质下结构,脑皮质(2)定性诊断(Qualitative Diagnosis)病理性质或病理病因诊断病理性质诊断:脑出血。病理病因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首先进行定位诊断,然后再进行定性诊断为什么神经系统疾病必须首先进行定位诊断?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只是选择性损害神经系统某些特定的结构或部位,而神经系统其它结构或部位不损害。定位诊断是打开定性诊断的一把金钥匙。神经病损的确定和定位

7、诊断主要依靠神经系统体征,参考症状,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密切相关,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反射系统、颅神经、大脑等特定结构或部位的损害都有其特定的一些临床表现,而这些临床表现通常也能够反过来说明存在相对应的神经系统结构或部位的损害。因此,掌握不同结构和部位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对神经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举例:(1)单纯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2)脊髓前角细胞+皮质脊髓束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3)锥体束+后索损害:亚急性联合变性(五)辅助检查是重要的诊断工具:a)神经放射:头和脊柱平片、CT、CTM、MRI、MRA、DSA、脑磁图b)神经病理:CSFc)

8、神经电生理: EMG,EEG,NCV,BAEP,SEP,VEPd)神经心理:智能、记忆等e)神经生化:乳酸丙酮酸试验f)神经免疫:寡克隆区带g)超声医学:TCDh)核医学: SPECT, PET等脑功能检查辅助检查如CT、MRI等现代先进检查手段,已能很清晰地显示脑和脊髓的结构,从而大大地改进了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但辅助检查无法取代病史和体检的作用。应清楚每项检查能够提供什么,有何帮助,避免滥用和盲目依赖辅助检查。(六)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方法学1)病史是神经病学评价最重要的部分2)神经系统体检可非常精确定位神经系统的损害。3)辅助检查有时对确定病变和性质非常重要。4)一般情况下,应该将病人的所

9、有症状归结于用一个病来进行解释。但是,同一个病人偶尔可以存在2个并不相关的神经疾病。5)首先考虑常见病而后考虑罕见病。五、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从治疗的角度来看,神经疾病可区分为三类:可治愈或根治疾病,如大多数炎症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良性肿瘤等;不能根治但症状或病情能够完全得到控制或缓解的疾病,如癫病、三叉神经痛、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等;尚无有效治疗的疾病,如Alzheimer病、运动神经元病、遗传性共济失调、Prion病、AIDS所致神经系统损害、晚期恶性肿瘤等。尽管在治疗和预防神经疾病方面已有一些引人注目的进步,但许多神经科疾病目前尚无特殊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神经疾病的治疗是医学中最有挑

10、战的领域之一。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复杂,诊断明确,治疗困难,预后不佳神经系统疾病处理原则:临床神经科医生最大的一个职责:区别可治疗性疾病和不可治疗性疾病。宁可更多考虑可治疗性疾病,而决不要漏诊可治疗性疾病,耽误他们的治疗。预防为主原则,临床以保护脑功能为首要目的,脑功能丧失生命就失去意义。因为脑组织死亡后即不能再生,脑也不能进行移植。如果不能通过有效循环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氧和葡萄糖,以满足代谢需要,脑组织就很容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紧急情况出现时,应立即处理,避免脑损害。六、临床神经病学的总论(1)感觉部分(2)运动部分: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小脑(3)反射(4)颅神经(5)大脑七、临床神经病学

11、的重点要求总论部分:定位、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学)各论:掌握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定性诊断和防治原则。第二单元 感觉系统感觉的分类: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类,包括:特殊内脏感觉:嗅觉(sense of smell)、味觉(taste sense)一般内脏感觉:起源于内脏、浆膜、血管的胀、痛、压、空等感觉。特殊躯体感觉:分别由眼、耳所感受的视觉(visual sense)、听觉(sense of hearing)、平衡觉(equilibrium sense)。一般躯体感觉:主要介绍的浅感觉:皮肤、浅表粘膜的感觉。包括:浅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即本体感觉。包括:皮下组织的压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

12、觉、位置觉、深痛觉及骨骼上感受的振动觉。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一、感觉系统的组成周围部分:感受器-接受刺激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左边为压觉感受器,右边为触觉感受器)传导部分:感觉传导束中枢部分:感觉皮层中枢各种一般感觉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和传导路径。1感受器RECEPTORS外感受器: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接受从外界直接加于机体组织上的各种刺激.痛觉: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s)温度觉:冷觉Krause球状小体,热觉Ruffini小体。触觉:毛囊周围的神经末梢,触觉小体(meissner),触盘(merkel)。.压觉:Paccin

13、i环层小体。本体感受器:深感觉,接受来自肌肉(神经肌梭)、肌腱(腱梭)、关节等深层组织中刺激,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神经肌梭-神经肌腱(高尔基腱器)。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方面的刺激。感觉传导束及传导系统:浅感觉(痛温觉)传导系统(The pain and temperature system)脊髓丘脑侧束-痛觉和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系统:后索(薄束,楔束)内侧丘系通路-精细触觉,包括外感觉(触觉-压觉),两点分辨觉,立体触觉,皮肤书写觉等复合感觉,以及振动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系统:后索及脊髓小脑束通路-本体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感觉皮

14、层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进行高级综合分析大脑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顶上回(Brodmann第5,7域)2传导路径(一)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系统(The discriminative touch system)触觉,振动觉,压觉等感受器 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细胞(1) 脊神经后根 薄束,楔束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2)经内弓状纤维交叉 内侧丘系(对侧) 丘脑外侧核(3) 丘脑皮质束(经内囊) 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和部分顶上回(Brodmann第5,7域)(二)痛温觉传导系统(The pain and temerature

15、system)皮肤和粘膜痛觉和温觉感受器周围神经脊神经节细胞(1) 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胶质(2)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对侧)丘脑外侧核(3)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感觉皮层中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部分顶上回)。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先上升 23节段,然后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侧索和前索,分别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糙或轻触觉)上行。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The proprioceptive system)(运动觉,位置觉)1下肢和躯干:脊神经节细胞(1)后索 Clarke柱(2)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核(3)小脑。同侧传导,不交叉。2

16、上肢和颈部:神经节细胞(1)后索(楔束)楔束副核楔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核(3)小脑。同侧传导,不交叉。感觉传导系统的特点感觉系统的组成:周围-感受器,传导-传导系统,中枢-大脑皮质痛温觉传导系统(The pain and temperature system)和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系统(The discriminative touch system):三级传导:第一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细胞;第三神经元在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二神经元:本体感觉为薄束核和楔束核,痛温觉为脊髓后角尖部Rolando胶质。二级交叉:后索内侧丘系通路在延髓处交叉,脊髓丘脑束在脊髓白质前连合处交叉。对侧支配非意识性本体

17、感觉传导系统(The proprioceptive system)三级传导,不交叉,支配同侧。所有感觉传导束皆由三个神经元单位组成。三、感觉神经纤维在神经系统各部的排列和皮肤分布1周围神经:片块状分布2神经节或后根:节段型分布(躯干呈环状,四肢呈条状)。上肢(颈膨大)C5-T2;下肢(腰膨大)L1-S2躯干: T3-T12;会阴和肛门周围部:S3-S5头颈部-C1-C4;面部-三叉神经内侧:精细触觉及深感觉 外侧:浅感觉(内:粗糙触觉;中:温度觉;外:痛觉)3脊髓:后索:薄束:内侧下肢(T4或T6以下仅有之)。楔束:外侧-上肢. 内 外:骶腰胸颈(由于进入后索的纤维不交叉,来自上部节段的后索纤

18、维楔束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后索纤维薄束推向内侧引起)背侧至腹侧:精细触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压觉。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内侧上肢,中间躯干,外侧-下肢; 外内:骶腰胸颈(由于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推向外侧所致)传导束的层次排列次序,特别是痛、温觉障碍时,对髓内肿瘤及髓外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颈段的髓内肿瘤,痛、温觉障碍是按颈胸腰骶顺序发展,即自病灶水平开始自上向下发展;而颈段的髓外肿瘤,痛、温觉障碍的发展顺序相反。背侧至腹侧:温度觉、痛觉、粗糙触觉和压觉5脑干:内侧丘系(后索)延髓-无头人背向而立;脑桥-下部:无头人背向而坐;上部:无头人背向

19、而卧;中脑-无头人倒向而立,背侧为下肢,腹侧为上肢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延髓-内侧为上肢,外侧为下肢。脑桥:位于内侧丘系之外,内侧为上肢,外侧为下肢。中脑:位于内侧丘系之背侧,背侧为上肢,腹侧为下肢内侧丘系与脊髓丘系在脑桥上部以后紧密相连,故病变时深浅感觉均有障碍,无分离性感觉障碍改变。6丘脑:丘脑腹后外侧核,浅感觉:外侧;深感觉:内侧7内囊:后肢的后1/3部,上肢前上方,下肢后下方8感觉皮质:中央后回(Brodmann第3,1,2域),倒置人形。上部下肢,中部躯干、上肢,下部-头面交叉性,代表区与体表面积不成比例,与感受器的分布相关四、感觉障碍的症状按“程度”划分:感觉丧失anesthes

20、ia,感觉减退hypoethesia,感觉过敏hyperethesia(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按“性质”划分:感觉分离dissociated sensibility:一种感觉障碍,另一种保存。如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分裂性感觉障碍。感觉过度hyperpathia:兴奋阈增高,反应时间延长,性质和部位难确定,有强烈不适感,刺激部位有扩散。如丘脑病变,末梢神经炎。感觉异常paresthesia:没有外界刺激感到麻、木、痒、针刺、蚁行感、束带感。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如根痛。抑制性症状: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径路被破坏。完全性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浅深感

21、觉均缺失;分离性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它感觉保存。感觉减低(hypoethesia)感觉机能受抑制。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hyperethesia)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而诱发出疼痛感觉,或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感觉过度(hyperpathia)各种刺激引起的强烈难受感觉,见于带状疱疹后的疼痛、丘脑的血管性病变脑出血、周围神经外伤的恢复期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无外界刺激时感到麻、木、痒、针刺感、蚁行感、肿胀感和束带感等。疼痛(pain)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受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22、。如椎间盘脱出的压迫时),扩散性疼痛(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个神经分支而产生的疼痛。如牵涉性疼痛,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左上肢内侧痛)。按“分布”划分有周围型、节段型与传导束型五、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感觉系统各部病变时所致的感觉障碍1周围神经:单发性:片块状分布,各种感觉障碍。如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套样分布,各种感觉障碍;即末梢型感觉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炎,多由中毒(砷吡霜,呋喃西林-利特灵)或代谢障碍(维生素B1缺乏、糖尿病、酒精中毒)。后根型感觉障碍:节段型(躯干呈环状,四肢呈条状),各种感觉均障碍。可有根性疼痛。如神经根炎、椎间盘突出、脊髓髓外肿瘤,一个根的损毁病变查

23、不出,因为相邻根的支配范围有重叠,但可有一个根的刺激征根痛。神经节病变:分布类似根性,可有疱疹带状疱疹。图见马尾损害。上肢(颈膨大:C5-T2 ) C5-三角肌;C6-拇指;C7-中指,无名指;C8-小指;T1-前臂尺侧(部分),上臂内侧;T2-腋窝。胸部T3 - T6,男性乳头T4;腹部:上腹部 T7 - T8,剑突T7;中腹部 T9 - T10,肚脐T10;下腹部T11 - T12,腹股沟T12;下肢:L1-S2;会阴:S3-S5。脊髓:灰质: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A 后角:一侧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如脊髓空洞症,好发于脊髓中央管、后角。图圆锥损害

24、。B 灰前连合:两侧节段型分布、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痛觉障碍,触觉保存。损伤脊髓丘脑束的束前纤维,颈胸髓病变呈“马褂样”分布,腰髓病变呈“裤衩样”分布。如脊髓空洞症、脊髓髓内肿瘤(纵向发展多)、脊髓出血。白质: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分布的感觉障碍A 后索: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型分布的深感觉障碍,同侧,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尤在无视觉调节时夜间或闭眼,走路声大,踩棉花感,有穿鞋上床史,洗脸时易摔交),Romberg氏征阳性。如脊髓痨,真性梅毒,假性糖尿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胃大部切除后维生素B12缺乏)。压觉减退,不能感觉到脚下所处的场地,站立或行走不稳,尤其是在无视觉调节时(如夜间和

25、闭眼时);并有踩棉花感;Romberg氏征(闭目难立征)阳性。位置觉和运动觉障碍,闭眼后不能说明他的肢体所处的位置。振动觉丧失,不能感觉到放置在其骨骼上的音叉振动。皮肤上的两点辨别觉丧失。复合感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辨别在其皮肤上写的字,不能描述出他触摸物体的形态与性质。B 白质前连合: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交叉的纤维,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双侧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存,痛触觉分离。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氏综合征)同侧:后索深感觉障碍对侧: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保存,痛触觉分离。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横贯损害:后索,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双侧。各种感觉

26、均障碍。脑干延髓:交叉性感觉缺失,同侧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对侧肢体(脊髓丘系)痛、温觉缺失。临床疾病: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Wallenberg氏综合征、延髓中上水平后外侧部病变)。脑桥和中脑:对侧面部和肢体的感觉障碍,感觉纤维均已交叉到对侧,多有受损平面的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多见于脑血管病。丘脑型感觉障碍:丘脑三偏征对侧偏身传导束型各种感觉障碍。四肢远端明显,深感觉重。偏身共济失调。同位性偏盲(外侧膝状体)丘脑性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感觉倒错等。如丘脑肿瘤,脑血管病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内囊型感觉障碍:内囊三偏征,如脑出血,内囊部对侧偏身性感觉障碍,传导束型各种感觉障碍。脑性偏瘫同

27、位性偏盲(外侧膝状体)6皮质型感觉障碍:刺激症状:感觉皮质受刺激后可致感觉性局限性癫痫发作。损毁症状:(1)单肢体感觉障碍,以手或足明显;复合感觉障碍: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实体感觉障碍,借触摸不能分辨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等。临床疾病:血管病栓塞、出血,肿瘤胶质瘤、脑膜瘤,颅脑外伤。第三单元 运动系统一、躯体运动的分类随意运动:由于大脑皮质支配而发生的复杂精细动作,特别是手指的运动(例如弹钢琴、拉提琴、编织毛衣等等)以及有目的性的动作(运用),受意识支配,非先天的。不随意运动:自动的反射性运动,机体适应外界的最低的“本能”活动,与生俱来的,如内脏运动。随意和不随意躯体运动均是通过

28、支配脊髓-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而控制运动的。下运动神经元是运动的最后通路。二、锥体系统的组成(一)3 部分:中枢部分: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运动前区(Brodmann第4,6域)。传导部分:锥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脑干束)和脊肌束。周围部分:肌肉运动终板。(二)2 级神经元传导上运动神经元:位于运动皮层的锥体细胞及其下行纤维(锥体束)。下运动神经元:脑干的躯体运动核、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下行纤维(脊肌束)。1皮层中枢: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运动前区(Brodmann第4,6域)中央前回与运动前区(Brodmann第4,6域)。仅3%起源于中央前回第五层的巨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

29、,而绝大部分起源于中央前回第五层的其它锥体细胞。起源巨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的神经纤维:直接支配四肢远端肌的-运动神经元;与手精细运动有关。其它锥体细胞起源神经纤维:有中间神经元参与,间接控制运动。2锥体束:人锥体系统神经纤维约100万根。巨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半卵圆中心和内囊-内囊-中脑-脑桥-延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和前根-周围神经和肌肉运动终板三、运动传导束在神经系统各部的排列(一)运动皮层中枢:大脑皮层中央前回(Brodmann第4域),倒置人形。上部:下肢,旁中央小叶前部膝以下及会阴;中部:躯干、上肢;下部:头、面 交叉支配:支配对侧肢体运动皮质投射区与体表面积

30、不成比例,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精细运动大手,语言大口(二)传导部分(锥体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s)、皮质脑干束(除了面神经核下部与舌下神经核外,其他颅神经运动核均接受两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在内囊走行:皮质脑干束-膝部。皮质脊髓束:后肢的前2/3部,上肢:前,躯干:中,下肢:后。在中脑走行:大脑脚中3/5部。皮质延髓束:内侧;皮质脊髓束:外侧。上肢:内;躯干:中;下肢:外。在脑桥走行:脑桥基底部,纤维分散。上肢:内上方,下肢:外下方。在延髓走行:锥体-上肢:背侧,下肢:腹侧。皮质延髓束,不断发出纤维终止于运动性颅神经核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前束75%90% 锥体束在锥体下部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支配对侧),皮质脊髓侧束也有少量同侧纤维;25%10% 锥体束在锥体下部不交叉,形成同侧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可缺如,罕见含有全部锥体束纤维。在脊髓:外内:骶腰胸颈,与脊髓丘脑束相同皮质脊髓侧束-上肢:内;躯干:中;下肢:外。上肢(颈膨大C5-T2)50%。躯干(T3-T12)20%。下肢(腰膨大L1-S2)30%。皮质脊髓前束一般仅达上胸部(T6),小部分支配同侧,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支配对侧,支配躯干肌,上肢近端肌和颈肌的运动核。一侧损害,因皮质脊髓前束双侧分布,不出现躯干(呼吸)肌瘫痪。(三)前角细胞: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