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9.09KB ,
资源ID:41591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159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docx

1、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该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下面是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学情分析我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共有学生53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

2、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重点难点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教学活动一、导入1、激活求知欲朗诵一遍之后问:这首诗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转)读懂了,那编课本的编辑们还要我们学习它什么呢?请回答!大家课前读过这首诗吗?有没有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有问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学 吗?(这些提问,让整堂课有了一个角度和制高点)2、(再次峰回

3、路转)李白是个开朗豪放的诗人,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中,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开朗豪放的诗人。可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却是一种压抑且挥之不去的绵绵思乡之情,这与他的豁达性格是不是很矛盾?答:不矛盾!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虽是孤独而幽思不绝,但读起来却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风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个性。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二、 走近作者请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李白,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师:酒和诗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人说“太白十诗九月

4、”,同学们知道哪些李白写月的诗?自由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三、 学习春夜洛城闻笛1、 找生试读,学生评价。2、 了解写作背景3、 听配乐朗读4、 自由读。5、 了解诗意。6、赏析诗歌。活动3【活动】深入研读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组内交流讨论,班内展示。6、再创作,改写成散文。7、小结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2一、课件出示李白图

5、像。1、猜猜:他是谁?2、李白简介。3、回忆:同学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二、揭示课题,了解写作背景。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1、背景: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744)。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天宝三年,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2、诗的题目告诉了我

6、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3.老师点名学生读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4.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

7、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一)、谁了解诗的大致意思?(二)、感悟想象。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2)师:“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师:想像:诗人正在干什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

8、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时断时续,带着浓浓的乡情,像家乡亲人在低声呼唤。(3):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

9、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1)理解“折柳”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

10、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2)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这首曲子,会勾起什么情?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思想,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3)分句引读。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

11、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生:(深情齐读古诗)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五、拓展提升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因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留下了千古传送的思乡诗词,

12、你知道的有哪些?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折杨柳 玉笛声 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3授课题目:春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5课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课堂上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教学目标二: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古诗赏析能力。教学目标三:通过理解战争年代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从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美感。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手段:PPT课件与视

13、频相结合。教学准备: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诗歌创作背景和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1分30秒)(播放杜甫的幻灯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壮游时期的望岳,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与远大抱负,那么诗人后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了吗?(播放幻灯片)杜甫游览祖国山川之后,在长安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政治上屡屡受挫,生活困苦,更加不幸地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被叛军掳至长安。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长安城处处呈现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

14、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春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二、初读(4分钟)(一)指名学生初读全诗,进行正音教学。(二)教师吟诵诗歌,然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诵。三、赏析诗歌(33分钟) 以前后桌为一组,分组讨论PPT显示的四个问题,讨论后PK回答问题。问题有:(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1.分析画面:“草木深”不止是草木繁茂,更不是整齐的生长,(播放乱草丛生插图)请同学们看着想象一下,经过战争摧残之后的都城,地上可能散落着盔甲、兵器、人们慌张逃散时遗落的行李,城内早已空无一人,草木也无

15、人整理,放肆的疯长,应该是乱草丛生、草木蔓延,不仅表明人迹罕至,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所以首联描绘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遍地的画面。2.分析感情:和平年代的长安城应该是热闹繁华、人来人往,通过“国破”“草木深”这样的意象再现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残破荒凉,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山河破碎、人民离散,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感到痛心担忧,何况杜甫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景来表达了忧国的思想感情。(板书:破、深:悲哀凄凉忧国)3.分析表现手法:首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这是寓

16、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表面上读的是情,其实读到的、感受的却是作者的情。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情感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本诗首联就是诗人将忧国的感情寓于荒芜残败的景象之中。寓情于景是古诗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二)颔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叫而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明确:第一种解释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感伤

17、国事,即便站在美丽的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落泪,因伤心离别,即便是听到婉转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花、鸟是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连花感时都落泪,鸟恨别都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怨恨。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两种解释都是“溅泪”与“惊心”,“溅泪”指诗人想到目前的时局眼泪不由自主向外飞溅出来,“惊心”指诗人想到与家人的离别

18、可能是永别而感到害怕不安、心灵惊悸,可见诗人当时内心的悲痛欲绝,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悲伤离别的痛苦感情。(板书:溅泪、惊心:悲痛欲绝伤时)(三)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通过“烽火连三月”一句,我们知道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书很难顺利送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杜甫,在战火不断的年代,却得不到家人任何的消息,你会是什么心情?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与家人分隔两地,又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也写出了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焦急迫切心情,表达了作者

19、对家人的强烈思念。(板书:抵万金:焦急迫切念家)(四)尾联诗人由春望写到自己,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1.分析形象: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眼望眼前的颓败之景,又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他心里焦急忧愁却又无力排解,搔首踟蹰,结果诗人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稀,尾联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少,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2、分析感情: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更短”表现诗人感慨白头发越挠越少,可见诗人愁的程度已到极致。诗人叹息了自己的衰老,全诗又添一层悲哀,国都沦丧,诗人无国;时局动荡,诗人无安;家书不

20、至,诗人无家;白头更短,诗人已老,尾联表达了作者内心集忧国、感时、念家、悲己于一体的复杂情感。(板书:更短:愁悲己)四、赏读(6分钟)(一)播放视频。(二)指名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评价,全班齐读,喜欢站起来读的可以站起来读。(三)全班背诵诗歌。五、总结(半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望,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残败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六、布置作业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情景,创作一篇小情景作文。 板书设计:春望破、 深:悲哀凄凉 忧国溅泪、惊心:悲痛欲绝 伤时抵万金: 焦急迫切 念家更短: 愁 悲己春夜洛城

21、闻笛教学教案4【文题解说】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春夜洛城闻笛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

22、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本课为1课时。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4.背诵诗歌。

23、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 导入一:歌曲型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

24、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导入二:激情型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

25、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

26、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散(sn) 折(zh)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

27、“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5.师范读,生练读。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

28、: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

29、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

30、感想?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

31、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生看书中注释。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