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04KB ,
资源ID:41702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1702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过劳死背后的日本人心理.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过劳死背后的日本人心理.docx

1、浅析过劳死背后的日本人心理浅析过劳死背后的日本人心理 摘要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过劳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日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是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透过“过劳死”这一表面现象,从解读民族心理层面深层次挖掘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危机意识。集团主义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万事万物都要讲究“度”,否则,积极的事物也会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关键词 过劳死 集团意识 危机感在现代日本广为人知的最新日语里,有一个令人生悲的新单词,那就是“过劳死”。所谓过劳死就是指由

2、于超负荷劳动而过分劳累,突发脑溢血或心肌梗塞而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过劳而死亡的案例在日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过劳死”作为象征当代日本社会病态现象的专用名词,也于1988年6月的、由日本全国的律师、医生开设的“过劳死110报警台”活动中,广为人知,并在日本社会上固定下来。然而,“过劳死”现象已经在世界各地蔓延,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在英语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当然,这里所说的“过劳”并非

3、仅指“身体过劳”,同时也包括“精神过劳”。据统计,日本的工薪阶层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一周工作60个小时,再乘上一年平均250个工作日,那么一年就达到3000小时。根据相关报道的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劳动时间是最长的。长期超时工作,是导致身体过劳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日本人生存压力巨大,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职务的晋升,他们不但每天要拼命地工作,加班加点,而且每天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精神始终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导致精神过劳。为什么日本人疯狂工作的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最终导致“过劳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众说纷纭,历来不乏精辟的分析。本文立足于日本人的民族性,

4、挖掘“过劳死”背后的日本人心理。一、 盲目的集团意识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最大特征,其最突出的表现是盲从。日本企业伦理的核心是企业集团主义。企业集团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企业高于一切。在企业中,企业的生存总是高于个人,而个人必须服从企业这个集团。在这种集团主义氛围中,职员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经受两种考验,第一种是集团评价,第二种是他人评价。所谓集团评价,是指在企业中,不管是公司领导,还是普通职员,如果大家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而其中一个人不做,那么他就会被大家另眼相看,人们会认为他个性太强,不合群,久而久之就对他产生不满。当这种不满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把他撇到一边,孤立他,最后把他

5、挤出这个集团。而被大家孤立则是日本人最最感到恐惧的。因为,一旦被大家排除在集团之外,就等于失去了赖以依附的群体,孤立无援。另一种是他人的评价。所谓他人评价,是指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在一个集团内部,每个人都力求与大家保持一致,谁也不会表现的太强或太弱。“不好也不坏,从来都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来都不突出自己的个性”。日语中就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之类的俗语,告诫和提醒人们,不能太突出自己的个性。这种对个性的抹杀,与欧美强调个性发展的理念截然相反。然而,这却是日本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日本人非常在意这个集团内部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谨小慎

6、微,谨言慎行。其实,这种做法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人生哲学。而企业内部的“和”超越了对员工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在日本公司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只要公司需要加班,不管该员工是否愿意,不管是否真的需要他加班,他都必须加班。即便是没什么事情可做,也都磨蹭到很晚甚至深夜,因为上司没下班,同事也没走。日本职员平时用的较多的词是“终电”,即末班电车。末班电车大约是深夜12点左右。在末班电车里,身穿西服、打着领带、东倒西歪地睡觉的日本职员比比皆是。大部分的日本劳动者为了工作疲于奔命,都不大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盲目跟随集团,与集团保持一致,长久下去,就会导致严重

7、的身体过劳。在精神层面,由于盲目的集团意识,日本人不喜欢把争吵表面化,认为谁发怒,谁就输了。如果某人试图突出个性,在你我之间争个明白或者对立,并惹起斗争,那么在这个集团之中就没有人搭理他,他就被这个集团的人排挤出集团之外。“日本人哪怕是脑中思潮翻滚,表情还是一脸的平静,形成了举止相当老成稳健的日本人特有的面目表情。”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日本人的精神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状态,日本商界自杀率居高不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别在银行界,各类经理更是自杀成风。这种精神过劳死无疑与日本人这种盲目的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日本人的这种盲目的集团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并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件事把日本

8、人的这种盲目的集团意识刻画得淋漓尽致。某天二十几个日本人去一个美国同事家做客,女主人问他们喝点什么,说他们家有咖啡、茶、橙汁等各种饮料。按照常理来说每个人的口味不同,选择的饮品也不同。可是,当女主人问他们的时候,这些日本人都作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过一会儿,终于有一个人说喝茶的时候,第2个,第3个,二十几个日本人竟然出奇一致地选择了茶!女主人非常疑惑和不解,难道每一个日本人都喜欢喝茶吗?其实不然,据事后了解,并不是他们都喜欢喝茶,是因为大家都喝茶,如果自己选择其他的饮料,就会觉得自己太有个性,与集团没有保持一致。因此,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只有和大家一致,才是安全的处世之道。这种盲目的集团意识还强化

9、了“封闭式结构”和排外意识。“集团内部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对外则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竞争意识,有时甚至采取敌视的态度”。外国人很难取得日方领导的信任,在外国赴任的日本人一般不同当地人深交。一些日本人对待日本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极其冷酷和轻蔑的;二战期间被遗散在亚洲各国的日本孤儿回到本国后根本无法真正融入到日本社会,他们不为日本人接受,因而受尽歧视。日本这种强烈的内外有别的思想,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就连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日本真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民族”。集团意识使日本人高度团结一致,努力工作,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了集团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日本人更像蜜蜂,就单个个体而

10、言未必优秀,但是,一旦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日本人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集团意识的这种盲目性, 使日本人为了在集团中立身,有时不得不压抑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有碍民主精神的发扬,很难培养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同时由于压抑了个人情感的宣泄,使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从而导致了过劳死、自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今世界,信息革命发展迅速,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国竞争越来越激烈,日本社会也在发生着变化,年轻人的个人主义正在不断地冲击着

11、老一代的集团意识。二、 过分强烈的危机感国际先驱导报上有文章说,从飞机上鸟瞰日本国,星罗棋布的岛屿散布在蓝色的海洋中,夕阳映照下,真有点“山河破碎之感”。行走于东京街头,行色匆匆的路人,在红绿灯的指挥下,像开了闸的流水哗然过去有回来,没有喧嚣,安静的表面隐藏着力量,这跟日本人的性格相似,内敛而又有城府,与日本人交谈,他们多会言及“经济不景气”、“人口老龄化”等等,言语中流露的丝丝危机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因素首先,生存环境恶劣,台风、地震等灾害频发。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个多火山和多地震的岛国。“据统计,日本每年发生地震数千

12、次,其中震级在3 级以上的每天就有4 次。”无数次的地震灾害,使得日本人开始担心日本是否有一日终将沉没。也使得日本人骨子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卑、谦卑意识。其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这种危机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浪费最终将导致无法生存。2、文化因素日本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儒家思想自公元5世纪初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最终结合日本自身的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日本人认为,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思想,似乎恰恰就是针对日本而言的。他们受益匪浅,因而推崇备至。儒家思想当中的忧患理念与日本客观实际相契合,逐渐成

13、为日本民族独有的性格特征。基于日本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加上前述的种种压力交织在一起,更迫使日本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忧患之中。3、历史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本土化为废墟,工业基本瘫痪,明治维新后的大国自豪感消失。战争的失败使日本人认识到光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还是要有物质作为强大的后盾。日本人肤浅地接受战争的教训也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的经济越发展,作为一个岛国资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日本可谓是殚精竭虑,危机感强烈。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以低价从中国进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储存,而现在精煤的价格几乎翻了好几倍,这些争夺资源的表现也是日本人危机感的表现

14、。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危机感,才有日本人在战后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在废墟上创造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神话。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危机感,造就了当代日本人敏感的神经。作为近代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明治维新到现在的短短一百五十年间,日本就经历了从将军幕府的落后,到维新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从二战前民族自尊心的极度膨胀,到战后沦为美国的附庸,再从二战的一片废墟,再到八十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九十年代的经济停滞不前,日本呈现出“过山车”的发展脉络。在“过山车”模式下的国民的神经必然是敏感的,会变得患得患失。日本曾热播一部巨片名为日本沉没,片中数位地质学家通过地壳学的论证得出一致的结论:

15、由于地球地壳运动,日本岛国将在一年内全部沉入海底。这部电影的确在唤起日本人忧患意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分的强调危机感,就会走进另一个生存的误区,即,对于任何事情都会害怕,最终会导致一些杞人忧天的事情的发生。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积极向上,有朝气的民族。同时一个有危机感的民族也不是一个快乐的民族,因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灾难中,担心某一天灾难的来临。而这种强烈的危机感深深地感染着生活在岛国上的人民。对于个人而言,害怕失去已经获得的一切的危机意识,像巨石一般压在日本人头上,使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不管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成为“工作的中毒者”,因此也就有了“过劳死”事件的发生。三、

16、结语人体就像一个弹簧,身体和精神上的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变形。日本人被称为“工蜂”、“工作狂”,完全可以用“拼命”二字来形容他们的工作风格。而日本人疯狂工作背后的“心理支柱”又是显而易见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过劳,终究会走向崩溃,即“过劳死”。据报道,日本每年大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而这一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重视。而“过劳死”并非日本独有的现象,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过劳死”问题日趋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1胡青心.日本社会纵览.东方出版中心 2000年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3陈生保、胡国伟、陈华浩 .大学日语高年级教材 2006年4陈红.日本语和日本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年5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李钟善,孙丽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过劳死现象.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沈健.日本企业的“员工精神”.学术探讨 2010年8胡文娟.透过影视作品看日本人的忧患意识.科教文汇 2010年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