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40MB ,
资源ID:422585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2258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doc

1、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618)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zhu)郡(今北京

2、),南至余杭(今杭州)。(3)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 (hn)沟、江南河。(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科举制(1)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

3、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三、隋朝的灭亡(618年)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征发大量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907)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

4、,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hu)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政治方面: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设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

5、,励精图治,重用贤能。(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chng)和宋璟(jng),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唐三彩曲辕犁筒车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规划整齐,市坊分开)。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

6、共同的君主。3、民族交往的事实: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通婚。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密切(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4、唐蕃和亲(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向唐朝求婚。(2)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3)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三、开放的社会风气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四、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种类人物特点代表作诗歌“诗仙

7、”李白飘逸洒脱,充满想象,浪漫情怀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诗圣”杜甫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三吏、三别等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钱塘湖春行草等书法家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险劲欧阳询九成宫醴(l)泉碑画家阎立本形态各异,神形兼备步辇(nan)图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补充: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1、隋朝李春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3、唐朝“药王”孙思邈(mao)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

8、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6、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唐朝最有影响的僧人鉴真,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于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9、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玄奘西行(1)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2)过程: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3)贡献: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三、交流频繁的原因A.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B.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C.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国家强大是外交的基石,也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B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

10、本国策,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原因A.政治腐败: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2、时间:755-7633、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4、过程: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叛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5、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灭。

11、三、五代十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时代特征。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

12、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原因: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表现: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消极作用)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政权

13、民族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北宋汉族赵匡胤东京(开封)960年1127年(被金灭)南宋汉族赵构临安(杭州)1127年1276年(被元灭)辽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hung)府916年1125年(被金灭)西夏党项元昊兴庆(银川)1038年1227年(被蒙古灭)金女真完颜阿骨打会宁1115年1234年(被蒙古灭)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与辽-澶渊(chn yun)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

14、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3、金和南宋的对峙(1)女真兴起及金灭辽金建立: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2)岳飞抗金及宋金合议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yn)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5、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3、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的发展(1)农作物:引入越南

16、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2、手工业的兴盛(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4)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

17、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A.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B.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C.纸币出现(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2)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18、”。(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补充: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3、元朝的统一: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9、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1.政权性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疆域范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3.疆域拓展: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4.民族融

20、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二、行省制度的建立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三、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1.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

21、.大都市: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瓦子的出现(1)出现原因: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2)含义: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3.杂剧: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4.传统节日: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二、文学的发展(宋词与元曲)1.主要成就形式作者朝代成就、特点、地位宋词苏轼北宋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髙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李清照两宋之交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

22、写真挚的夫妇感情,北宋灭亡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辛弃疾南宋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曲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2.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3.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三、资治通鉴1.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2.体例:编年体通史3.内容: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4.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

23、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迁和司马光被后人称为“史家两司马”。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早期出现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2.印刷术(1)发展历程A.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24、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B.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印刷:北宋平民毕昇(shng)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2)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到欧洲。(3)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指南针(1)发展历程: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

25、罗盘)。北宋末年,开始用于航海事业。(2)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4.火药(1)发展历程: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chng)。(2)意义: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二、发达的中外交通1.交通范围的扩大的原因: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2.陆路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

26、通要道。宋代驿(y)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3.海路交通:条件: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表现: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交通航线: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4.发达中外交通的影响: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

27、国。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2、1421年,明成祖朱棣(d)迁都北京。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

28、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5.思想上:八股取士A.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B.命题范围: “四书”“五经”。C.答题限制: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D.答题要求: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E.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选拔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三、明朝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

29、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2)条件(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明朝政府的支持;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7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4)意

30、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5)抗倭取得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