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4.56KB ,
资源ID:428749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2874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1、安徽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安徽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遇和挑战(一)循环经济工作基础。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 期间,我省以能源消费年均 8.32%的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 13.4%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末的0.71下降到0.62,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21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969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0.3

2、6%,比全国高1.2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扭转了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上升的趋势。单位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387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39立方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369立方米下降到166立方米。能效水平大幅提高。水泥、钢铁、铜冶炼等行业综合能耗分别下降25.22%、3.88%、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4%,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马钢集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等资源能源利用大户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6.72%和7.36%,分别完成“

3、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67.99%和113.64%,超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92座、污水管网5054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8.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79%,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主要环境指标得到改善。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状况良好,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长江干流安徽段、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优。巢湖湖区总体水质由劣V类好转为V类。主要水库水质状况良好,均未出现富营养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2%。城市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噪声状况总体稳定。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全省共建成市

4、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8处,总面积43.6万公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大力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305.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70万吨、炼钢产能1362万吨、水泥产能2940万吨、煤矿产能544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调整结构、上大压小的发展导向,开展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推动一批大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努力实现既增产增效又节能减排。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增量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18.1:42:39.9调整为14:52.1:33.9。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高新

5、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和29%,分别比2005年提高3.8和6个百分点。试点示范单位建设全面推进。2005年以来,安徽省在111个单位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初步形成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发展模式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目前,铜陵市、淮北市、阜南县、铜陵有色、马钢集团、淮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等10个城市、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江汽集团、奇瑞公司列入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界首田营再生铅工业园列为国家首批7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之一,合肥市列入国家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0年在深化试点工作

6、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升级,以试点促推广普及,以示范促深化发展。铜陵循环经济化工工业园、淮南煤化工基地、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等一批大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2005年,安徽省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各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建立了工作机制。2007年,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科学考核体系。编制安徽省“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有利于促进循

7、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设立省级循环经济引导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成立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和循环经济研究院,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建设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形成合肥、芜湖、蚌埠等循环经济科技研发、推广和服务产业基地。加大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二)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全

8、省循环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十五”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系统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投融资、财税、价格和市场准入等产业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区域政策的实施对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

9、。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示范区建设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我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省充分利用皖北地区丰富的基础能源、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有利于引领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较为坚实的工作基础。我省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通过加强规

10、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试点示范、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机制、发展模式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各项有利政策的大力引导以及试点示范单位的推动下,循环经济理念已纳入重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将成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最为有利的因素。目前,全省上下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统一、行动扎实,为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面临的挑战。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2010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5%,能耗占比达到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全国

11、平均水平的1.8倍。“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任务更加艰巨。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技术支撑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协同推进。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还不完善,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和统计制度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部分企业在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标准规范以及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等涉及行业循环经济发

12、展的重大问题上,缺乏研究和自觉行动的动力,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人才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环境。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科技支撑作用不够,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缺乏系统完善的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市场准入、运营与退出机制、能效与环境标志、示范项目建设以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产品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二、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1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推进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进程。(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优化布局的原则,把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与产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政府推

14、动、市场引导。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政府要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法规规范和投资扶持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注重创新,提高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策激励,社会参与。强化政策扶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开展“绿色消费”,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夯实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基础。(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法规政策体系、科

15、技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循环经济示范工作,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城镇及循环经济基地,以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基本建成,静脉产业形成较大规模;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资源产出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为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20%,水资源产出率提高60%,开发区土地资源产出率提高44%;万元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到0.813吨

16、标煤/万元和1.31吨标煤/万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6%;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到150立方米和118立方米,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8.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以社区居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为链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主要再生资源专业化分拣加工能力大幅提高,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纸

17、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7.2%、9.9%、6.1%、9.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省辖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达到35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9%,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5.6%。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按照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即五年建设50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实施1000个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创建10000个低碳生活家庭,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8、。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专栏1:“十二五”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类 别序号指 标2010年基准值2015年规划指标值变化率一、资源产出效率指标1能源产出率(亿元/万吨标煤)1.031.23+20%2水资源产出率(元/立方米)41.866.7+60%3开发区土地资源产出率2.093.0+44%二、资源消耗指标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9690.813-16%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1.821.31-28%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立方米/万元)239150-37%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立方米/万元)166118-29

19、%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90.53+8%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2.56+3.5%三、资源综合利用指标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85以上+1%1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90+10%1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2030+10%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4.680+15.4%14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6070以上+10%15秸秆综合利用率(%)6780+13%16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8.4+58.4%四、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1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97.390.3-7.2%18氨氮排放量(万吨)11.210.1-9.9%19二氧化硫

20、排放量(万吨)53.850.5-6.1%20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90.982.0-9.8%五、生态环境保护指标2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3.895以上+1.2%22省辖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51350以上/23森林覆盖率(%)27.529+1.5%24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594.5+0.9%三、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任务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地理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要素,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产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支撑和循环型社会等六大体系。(一)构

21、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一产业。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型农业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实行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和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打造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扎实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

22、路,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低碳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节能减排的倒逼作用,以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持高标准承接产业转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循环型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纽带,包括生态旅游、绿色物流、信息服务业以及环境服务业等。运用市场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

23、“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鼓励公众、企业和政府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培育绿色消费市场。(二)构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土地资源。全面实行土地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和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供地政策的调控作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潜力、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时序,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引导并逐步实现工业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利用效应。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4、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发展节水农业,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快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大节水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城市用水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建设一批雨洪资源和中水利用工程,大力推进合肥、淮北、黄山、铜陵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能源。增强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意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原材料资源。加强

25、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优先选择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材料和设计方案,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鼓励包装容器重复使用,提高循环利用率。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减少商品过度包装。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三)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水泥、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鼓励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在电力、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鼓励水资源梯级利用。在石化、化工等行业,鼓励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

26、 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资源开采环节,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三废”资源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实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推广秸秆过腹还田、速腐制肥、制气等技术,加强规模畜禽养殖企业的综合治理,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畜禽粪便、污水资源化。(四)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选择试点城市、社区,开展城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工作。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以社

27、区为单位,将再生资源回收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网点),实行分类回收,减少再生资源的流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建立与完善再生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提高重点领域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培育成新兴产业。(五)构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提高

28、能效整体水平和污染防治水平。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积极培养和引进循环经济人才,建设资源信息交流和资讯服务平台,建立循环经济人才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循环型城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风景园林城市和生态低碳城市为抓手,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绿地率和绿化

29、覆盖率,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物流、绿色商务、绿色服务等领域发展,完善循环型城市建设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循环型城市。循环型村镇。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要求,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建设生态化村镇为重点,重点开展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设肥西县三河镇等100个低碳绿色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型社区。开展绿色社区、低碳生活家庭创建活动,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实

30、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绿色照明工程,鼓励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家电等,逐步淘汰白炽灯。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一)工业。重点围绕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建筑材料、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推进减量化的清洁生产改造,促进行业间的互动循环和融合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煤炭行业。发展以煤炭高效开采、瓦斯抽采利用、矿井水有效利用、矿区生态恢复为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煤炭开采环节,大力发展综采综掘技术,加大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技术改造,提高煤炭开采集约化程度。煤炭利用环节,加大煤炭等化石能源洁净化利用技术的推广

31、和应用,提高煤炭洗选率,实现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矿区“三废”和地表沉陷。积极发展煤炭液化、煤气化、水煤浆制备和应用一体化、燃煤联合循环发电和多联产、矿井水深度处理与循环利用等技术。电力行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提高大容量、高参数、节能环保型机组比重。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高等级电压输电、紧凑型输变电、灵活交流输电、超导材料应用技术。钢铁行业。以马钢集团为龙头,提升高附加值钢材、节能技术的研发能力,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庐江、霍邱铁矿资源,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少能耗、物耗及金属损耗。加快钢铁生产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设,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色金属行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引导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以铜陵有色为龙头,建设铜深加工、电子材料、精细化工等高加工度制造业。发挥精诚铜业、芜湖鑫科等企业优势,发展高档铜材系列产品。加强对有色金属工业用水综合集成最优化技术的开发,利用烟气生产硫酸、利用电解泥回收有价金属等,打造铜开采、冶炼、加工、回收利用一体化基地,大力推进铝、铅、锌产品精深加工。非金属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等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