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78.16KB ,
资源ID:4323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323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word版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C 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 D 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5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宋代商业都市繁盛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6红楼梦中迎春曾用一个灯谜来说明我国古代一工具的神奇:“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该灯谜的谜底应是A 司南 B 浑仪 C 算盘 D 活字7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

2、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8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A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B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C 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D 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9“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 老子 B 董仲舒 C 李贽 D 梁启超10(题文)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

3、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1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 主权在民 B 君民平等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实行君主立宪1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

4、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1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4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 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 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 主张君主

5、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 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15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A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圣贤 B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 诗词经义不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16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这反映的是A 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 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C 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 中国是

6、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17明代文人的作品逐步具有了商品属性,郑板桥公开开出自己的书画价格(时称“笔榜”)。袁枚给某盐商题跋22个字,得了2000两银子,成为最善经营文化产业的文人。这一现象反映了A 商人开始重视文化修养 B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C 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18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19民

7、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A 培育民族精神 B 弘扬侍统文化C 倡导学术自由 D 激发学史兴趣20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A 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 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C 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 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21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里”;钱钟书在其宋

8、诗选注序中也说道:“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诗歌A 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B 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C 和唐代相比出现倒退 D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22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A 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 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 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 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23(题文)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

9、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 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4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A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25说文解字序载:“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

10、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 B 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C 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 D 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满分50分)26材料阅读(18分)材料一 墨子时代,中国科技是世界的一个顶峰。到春秋时奴隶统治逐渐走向崩溃,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加之当时战争连连,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更需要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来满足社会之必需,于是墨 家科技便蓬勃而起了。材料二 墨子出身于工匠之家,他又长期活动于文化科技比较发达的京畿之地鲁阳,这对墨子的科技活动和发明创造起着重要

11、的作用。当时儒家代表孔子,尽管是教育家,但从没把生产技术和科学列为教育内容。针对儒家这种贵道贱器,鄙视生产劳动的反动世界观,墨家给予了有力地批判。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和斗争,也使墨家科技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材料三 中国历代统治者皆把自己视为代天行道的天子,而把人民群众视为贱民和愚氓,他们的一切律令和施政目标,均在于维护其至高、至大、至尊的权力和地位,而从不把发展生产、惠及民众作为其施政要旨。因而科技生产始终被视为鄙事,并把技术发明看作“奇技淫巧”和“贱工末技”。加之墨家的人民性思想不能为统治者所用,其后学又分裂而各自为是,所以墨家就逐渐衰微了。材料四 著名学者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

12、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当然也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回答下列问题(作答时不得摘抄材料原文)(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墨子科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2分)(2)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墨子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6分)2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

13、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

14、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4分)(4)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2分)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

15、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知识思想力量的减弱。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二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

16、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请回答: (1)上

17、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8分)平遥二中高二年级十月考试历史答案1D【解析】诸子百家思想各具特色,只有后继者不断发展完善才能够发扬光大,A选项与C选项与史实不符;B选项并不能使儒学成为主流;西汉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正确。2B【解析】由材料“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

18、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可以得出其认为官方哲学不一定是思想的主流,B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CD说法均不正确。3B【解析】 “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说明朱熹盛赞三代时期圣人治理,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想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故B项正确;朱熹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朱熹的观点不是强调士大夫修养,故C项错误;书院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宋明理学有两条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4B【解析】朱熹把

19、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材料中正是把三纲五常融入到天理中去的主张,故B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外在东西,不是内心反省,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求理之路,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是三纲五常与天理的关系,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5A【解析】理学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家、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他集孔子之后历代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受到朝廷的推崇,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末

20、至清代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所以对佛道二教激烈的批判到南宋时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故A项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表述错误,南宋社会不稳定。6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算盘上下两部分珠子所代表的数目是不同的,符合“阴阳数不同”,故C项正确;司南是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都不符合材料,故AB项排除;活字不符合“阴阳数不同”,故D项排除。7A【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对

21、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8A【解析】材料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到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传播作为标题,说明该单元主要论述的是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代科技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儒家思想发展,故C项错误;宗法制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故D项错误。9B【解析】“奉天承运继天立极”显然是神化皇权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正是材料中思想理论的运用,故B项正确;老子属于道家思想创始人,主张无为思想,

22、故A项错误;李贽是批判儒家思想,反对盲从孔子,故C项错误;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故D项错误。【点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10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

23、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11C【解析】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出,其主张为反对君主专制,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在民的内容,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君民平等,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等信息,不能得出主张君主立宪制,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解。12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

24、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13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

25、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

26、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14B【解析】“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含有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5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以看出朱熹的教育观念是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答案为C项。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不符合“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排除A项;朱熹反对以追求声名利禄为唯一目的,并非主张放弃声名利禄,排除B项;材料探讨的是教育目的,未涉及教育内容,排除D项。16C【解析】孔子提倡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不赞成用法制取代礼制,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性成分。故答案为C项。反对法制是思想保守

27、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主流,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7D【解析】文人的作品逐步具有了“商品”属性等字眼足以证明经济的发展也使文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即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有说商人开始重视文化修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的作品具有了商品属性而非文化产业兴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8B【解析】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

28、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1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我国的民族矛盾尖锐,把“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选A;依据民国以来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中国民族矛盾一直比较激烈,教科书编纂者们虽有弘扬传统文化和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目的,但这也不是主要目的,只能居次要地位,故可排除BD两项;材料的意思并没有涉及倡导学术自由的意思,故可排除C。20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对家族中的礼仪制度的修订主要依据了能够方便民众的原则进行的,由此可看出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故选A;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朱熹的做法强化了宗法观念,故可排除B;C项的说法明显违背史实,儒家的优良传统至今依然被继续传承,故可排除C;朱熹的做法是简化了礼仪,所以D项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排除D。21D【解析】根据“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吟咏性情,涵畅道里”,结合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