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6.01KB ,
资源ID:43665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3665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知识点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知识点总结.docx

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知识点总结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资本 新航路大西洋主义 葡占澳,荷占台 荷、英启蒙法、美、拉美工业革命萌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英兴起,法高潮新航路开辟 一工 二工 三工世界市场: 雏形 初步形成 确立 经济全球化一、西方专制主义理论1.阿奎那的“君权神圣”背景基督教会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基督教成为人们长期的普遍信仰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进行了长期斗争先进思想(“异端”)的冲击内容国家观: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政体观: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2.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背景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专制王权空前强大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

2、不断上升,要求国内统一,加强海外贸易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了在英国的统治表现:竭力压制议会,对人民横征暴敛,对清教徒实行宗教迫害后果:议会与国王之间对立,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3.比较背景目的作用阿奎那资本主义尚末萌芽调和封建统治内部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在基督教统治的世界确立了世俗政治的一定地位,有积极作用詹姆士一世王权已经合并教权,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神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镇压民众的精神武器二、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1.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兴起荷兰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封建专制思想矛盾激化内容人性论是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民主制是最自然,也是

3、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整体他是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他的民主思想带有天赋人权思想和社会契约论色彩影响: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需要捍卫内容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提倡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提倡法治影响洛克的民主思想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产物,对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3.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背景:思想解放运动在法国发生内容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著作:社会契约论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是合理合法的影响:为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4.比较思想家生活时代思想核心主要影响(实践

4、)斯宾诺莎17世纪中叶的荷兰天赋人权北美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洛克17世纪晚期的英国权力分立美国三权分立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卢梭18世纪初期的法国主权在民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5.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学说上的比较相同点:都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而建立的不同点洛克认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社会契约的完美体现,主张君主立宪制卢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应当建立民主共和制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1.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的表现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并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形成与资本主义联系密切的新贵族,商业繁荣

5、,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宗教领域,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宗教派别清教思想领域,出现反对“君权神授”的启蒙思想2.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推行专制统治经济上,推行王室垄断制度宗教上,迫害“清教徒”财政上,增税后果: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查理一世继承王位,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斗争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斗争焦点: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导火索:税收问题表现: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时间:1628年目的: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内容:议会决定税收,保障人民和财产安全后果:不经议会擅自征税,解散议会3.提交大抗议

6、书背景查理一世暴政反动长期议会的召开16401653年,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内容痛斥国王的暴行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要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后果:矛盾激化,引发战争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第一次内战背景: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初期:议会军屡战屡败原因:内部思想分歧,军事指挥不力反败为胜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获胜结束:1646年,查理一世被俘第二次内战时间:1647年结束:议会军取胜,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斩首2.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背景:镇压中下层人民的运动,用武力维持统治护国政体时间:1653年实质将立法、

7、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于一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3.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政策恢复英国国教,对其他教派实行迫害对革命的人进行反攻倒算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策通过人身保护法光荣革命4.总结16401642年,议会斗争16421648年,内战阶段16491660年,共和国时期16601688年,复辟时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五、美国独立宣言1.背景欧洲启蒙思想开始在北美传播北美殖民地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反对奴隶制,主张普选杰斐逊:强调自由、平等,建立广泛参政的民主共和国1776年,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勇敢地走向战争1775年

8、8月,英王颁布诏书,宣布北美殖民地处于叛乱状态大陆会议指派杰斐逊等人草拟独立宣言2.1776年7月4日,正式颁布3.主要内容简述宣言的目的概括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历数英国罪状,说明被迫革命宣告独立4.体现的民主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5.意义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推动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6.局限性原有谴责奴隶制的内容被删去,存在财产、种族、性别、阶级的不平等六、法国人权宣言1.背景法国的封建统治已显衰败,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9、法国的启蒙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促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1789年8月,制宪会议决定在为法国制定宪法之前,首先确定基本的政治原则2.导火索: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3.思想基础:“自然法”、“社会契约思想”4.主要内容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5.体现的民主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至上,主权在民6.意义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法国资产阶级用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对欧美的

10、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7.局限性宣言中的“平等”,只是反对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但确定了基于财产条件的不平等,如议员按财产多少进行选择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后,在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前夕,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建立民国年公元年1911袁世凯于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3.时间:1912年3月11日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5.性质:国家根本大法6.主要内容国家性质:主权在民,代议制国家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共和制)7.体现

11、的民主思想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法律至上,自由平等8.意义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说明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保障民主共和制度,具有现实针对性使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人心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一定作用5.局限性无保障,不完备,不严肃,理想化八、英国君主立宪制1.过程形成条件: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光荣革命”的成功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通过,经英王签署,正式颁布内容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或停止法律,不得随意征税,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意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取代

12、封建王权,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成为样板2.君主立宪制背景:光荣革命的成功,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基本原则限制王权:通过议会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最高立法机构意义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力,为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英国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为欧洲乃至世界提供了政体创新的借鉴九、英国责任内阁制1.起源: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中的外交委员会2.沃波尔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指定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他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3.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

13、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4.内阁的职权:对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5.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6.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的原则,是一种间接民主,有弹性、包容性、自由度,在继承中创新英国的政治制度大多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其基本框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家权力的重心发生了变化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国王17世纪:下院19世纪:扩大人民权利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7.意义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于欧洲、北美、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

14、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代议制民主的政治框架8.国王、议会、首相、内阁之间的关系产生地位国王世袭“统而不治”议会选举产生最高立法机关(权力中心)首相国王任命兼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内阁首相提名国王批准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十、美国代议共和制度1.背景通过邦联条例,是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社会矛盾激化,发生“谢司起义”制宪会议核心人物:弗吉尼亚州代表麦迪逊2.联邦宪法1787年9月,通过草案1788年6月,得到批准,正式生效内容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体制联邦政府内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15、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权3.美国代议制的特点体现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的原则,间接民主,“三合一”的政治体制,可修正4.意义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与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建立了美国特色的代议制政体为美国在此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保证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5.总统、国会、联邦法院、联邦政府、州政府之间的关系产生地位总统选举产生最高行政权,权力中心国会选举产生最高立法机关联邦法院总统提名,参议院同意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十一、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1.法国大革命背景封建王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法国启蒙思想家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广

16、泛传播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路易十六当政时,国库空虚,债台高筑,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导火索:三级会议的召开,第一等级和第三等级产生了对立爆发:1789年7月14日,象征法国封建专制暴政的巴士底狱被攻陷措施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占统治地位1789年8月,制定一系列法令(即八月法令),通过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议员有财产限制1792年8月,发动起义,占领王宫,逮捕国王,法国君主政治被冲垮2.第一共和国背景吉伦特派当政,宣布停止国王的权力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即大资产阶级外来威胁武装群众的压力瓦尔密大捷建立:1792年9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3.第一帝

17、国(即拿破仑帝国)背景1793年5月底到6月初,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进入雅各宾派统治雅各宾派采取了激进措施恐怖政策:有利于稳定政局,平息叛乱,打退外来侵略;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造成了人人自危,众叛亲离;不利于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建立“热月政变”标志着政权从资产阶级民主派手中转到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手中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督政府腐败无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稳定秩序,巩固统治过程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拿破仑被元老院宣布为终身执政1804年5月,宣布拿破仑为“法兰西人的皇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政策对内采取有利于

18、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对外经历了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非正义侵略1812年,第一帝国达到全盛拿破仑评价:手段有正义和非正义,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失败原因:封建势力太大4.波旁王朝的复辟背景连年战争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民族解放战争在各占领区不断兴起拿破仑开始向旧制度妥协,促成了帝国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法军与欧洲反法联军进行了一次决战,法军战败,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过程:两次复辟5.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背景1830年7月,七月革命后,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过程反对七月王朝统治的各派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掀起“宴会运动”1848年2月,

19、二月革命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政体,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通过宪法6.法兰西第二帝国过程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组织“秩序党”内阁,解散制宪议会,主宰立法议会,排挤共和派,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镇压反对派1852年,颁布新宪法,扩大总统权力1852年11月,波拿巴强迫人民投票赞成恢复帝制的决议,登基称帝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措施对内推行专制独裁统治,公然取消“自由、平等、博爱”等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取消公民享有的自由权利对外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实行一些自由化的政治改革,但是对人民群众和反对派的镇压从未停止过,内部危机依然存在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7月,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俘1870年9月,废除帝制

20、,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8.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1875年初,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1875年宪法的意义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此后君主派的复辟活动,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斗争,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兰西最终确立,共和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9.民主战胜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的道路充满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残酷性、曲折性、反复性,这是殊死斗争的结果,不是专制势力的恩赐过程是曲折艰难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成果是代价换来的十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1.“中体西用”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强,西方文化对中国

21、的冲击日益强劲概念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产生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代表人物:张之洞、冯桂芬劝学篇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维新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倒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实践“中体西用”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1901年,清末新政以“中体西用”为主旨2.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属于封建统治集团维新派:主张“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属于资产阶

22、级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创立合众政府代表人物:邹容、宋教仁、章炳麟、陈天华十三、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1.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时间:19世纪60、70年代背景: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从洋务派中分出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王韬主张初期:正式提出“中体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民共主”、议会制度2.资产阶级晚期维新派时间:19世纪90年代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主张:“变政”、君主立宪制,较早期维新派有明显深化实践:戊戌变法3.资产阶级革命派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

23、主义迅速发展代表人物:邹容、宋教仁主张:民主共和实践:革命团体、刊物、辛亥革命4.康有为过程最初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出游香港,体验到西方文明,此后研究西学,走上领导维新变法之路民主思想“托古改制”,孔子改制考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证维新变革的必要以“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比附和阐释西方的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建立制度局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为全国变法机构,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特点把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评价:减少变法阻力,是比较可行的策略,同时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5.梁启超民主思想把张扬民权

24、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和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把“伸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教育改革主张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要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制定一部宪法,培养有资格的国民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宪法的权威高于一切特点: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6.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异同比较同: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异康有为的思想是经过传统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性

25、梁启超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7.谭嗣同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民主革命色彩8.孙中山民主思想民权思想三民主义思想体系,民权主义是核心,最能体现他的民主思想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关系: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毕其功于一役”五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特点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在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考虑了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借鉴民主思想的发展: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

26、贵族的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评价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带有较大局限性9.康有为、梁启孙中山的思想异同比较同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方式异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渐进改革梁启超认为立宪制是最

27、好的政体,主张先制定宪法和培养新民再实行立宪孙中山主张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五权分立10.对保皇到废皇思想的原因分析政治戊戌变法失败后,坚持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被证实在中国无法实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药可救清政府为挽救专制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使清王朝专制统治空前孤立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为武器,开始革命浪潮十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1.清末新政目的通过实行“新政”,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维持专制统治内容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有利于近代

28、军队的建设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质: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骗局意义未能跳出“中体西用”,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增加捐税,使阶级矛盾尖锐2.预备立宪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持统治过程1905年,考察1906年,考察回国,没有实施方案,拖延1907年,设资政院、谘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形成立宪派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结果:汉族官僚离心,清朝专制统治空前孤立3.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维、保和立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实行共和制,但它们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四派的立场是一致的4.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