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67.06KB ,
资源ID:437274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3727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医学心理学概要.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医学心理学概要.docx

1、医学心理学概要医学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3.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论述题)(1)随着生物因素疾病如传染病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

2、、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2)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3)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4)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

3、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上述种种分析表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或手术;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的无病,而是更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是不可避免。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论述题)(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如果只重视被分开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或将各个器官和系统割裂开来看待,忽视它们之间的整体联系,都是不恰当的,有害的,容易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被动局面(2)人同时

4、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心理行为活动通过心身中介机制影响生理功能,同样生理活动也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因此,在对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应同时注意心身之间的相互影响(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人的心身健康产生剧烈影响(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人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个体的内环境的变化可随时做出一些主动的适应性调整,以保持自身的健康水平图1-1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整体观示意图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1.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

5、类,即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4.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5.识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与识别而获得事物的信息与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保持的前提。6.思维是人脑间接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7.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像。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跟集中。指向性和集中型是注意的基本特征。9.

6、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10.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11.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12.应激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1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4.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15.现代心理学将气质理解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16.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对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简 答1.气质的特征1)感受性:即

7、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2)耐受性:这是指人在经受外界刺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3)反应的敏捷性:主要指不随意注意及运动的指向性,心理反应及心理活动的速度,灵活程度4)行为的可塑性:这是指人依据外界事物的变化情况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5)情绪兴奋性:它包括情绪兴奋性的强弱和情绪外露的程度两方面。6)外倾性与内倾性:外倾的人动作反应,言语反应,情绪反应倾于外,内倾的人表现则相反。2.性格的特征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上2)性格的情绪特征:一是情绪活动的强度,二是情绪的稳定性,三是情绪的持久性3)性格的意志特征:这是个体对自己行为

8、自觉调整和控制的水平特点。4)性格的理智特征:它指人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 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 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是意志活动的核心(3)以随意活动为基础选 择图21 p13感觉的特征 p15知觉的基本特性 p16记忆的基本过程 p18遗忘 p19思维的分类 p19思维过程 p20注意的品质 p21(选择或简答)良好的注意应具有适当的范围,比较稳定,善于分配,和主动转移等四个品质。(1)注意广度(2)注意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

9、转移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p22情绪的功能 P22 图2-4情绪的基本分类 p23情绪状态的分类 p24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p25(简答或选择题)(1)情绪的动力性(2)情绪的激动性(3)情绪的强度(4)情绪的紧张度表情 P25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p27意志的品质 p28人格的特征 p29(选择题或简答) 1)独特性和共同性 2)社会性和生物性 3)稳定性和可塑性 4)整体性动机冲突 p33(选择题)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简答:表2-1 p40(画表)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性功能功能左半球右半球视觉概念、字母及单词识别复杂图形及脸孔识别听觉言语性声音环境声音及音乐运动

10、复杂随意运动运动模式的空间组织语言听说读写空间和数学能力数学能力几何学、方向感和心理旋转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生命周期的概念: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命阶段,即从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这种从生到死的过程也被称之为生命周期。2.发展的基本观点:发展是毕生的。发展是多维和多向的。发展是获得(成长)与丧失(衰退)的结合。(选择,简答)3.健康的概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4.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选择,简答) 第四章 主

11、要理论流派1.总述:主要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选择】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经典条件放射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Neisser(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心理生物学理论坎农(情绪的丘脑假说 紧急反应概念和机体内平衡理论)、巴甫洛夫(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塞里(应激学说 一般适应综合症)、赫斯(中枢控制情绪假说)、沃尔夫(心身相关)2.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

12、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无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潜意识的内容包括本能的能量和被压抑的欲望,而这些带“性”色彩的本能力量和欲望由于为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所不容,所以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中而得不到满足。但它们总是在不断寻找出路,试图进入意识之中去寻求满足,而这种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正是各种症状的根源。(熟读理解)3.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口欲期:01.5岁肛欲期:1.5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以后4.人格结构理论(三个部分及三个原则)本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 超我遵循至

13、善原则、完美原则5.自我防御机制【选择】压抑: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包含在其他各个防御机制中。抵消和隔离:抵消是用来摆脱不愉快经验及其后果的自我防御方式。反向作用:被压抑的冲动进入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采用某种与它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伪装。置换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反向作用只是局限于单一对象,置换作用是将不能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藏起来。固着:固着是力比多对早先的比较原始的发展阶段的一种持续性的依附。退行:力比多在通过某个发展阶段之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还可能退回到早先的阶段。投射: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不受欢迎的

14、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这就是投射机制。内射:内射与投射相反,这种防御机制是把别人的积极品质纳入到他们的自我中。升华:升华是一种以文化的或社会的目的替代性爱的生殖目标的一种压抑行为。6.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7.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概念: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中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过程:【理解-选择】第一阶段:NS No (铃声) (无唾液分泌) UCS UCR (食物) (唾液分泌) 第二阶段

15、:UCS + NS UCR (食物) (铃声) (唾液分泌) 第三阶段:CS CR (铃声) (唾液分泌) 发病 第四阶段:CS No (多次铃声) (无唾液分泌) 治疗NS:中性刺激 No:无 CS:条件刺激 UCS:非条件刺激 CR:条件反应 UCR:非条件反应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概念:如果当行为反应R出现后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则个体就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也称为工具操作条件作用。9社会学习理论【简答】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具体过程:首先是注意过程,即集中注意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这是后面过程的基础,其次是保持过程,指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存储在

16、记忆中的活动,第三运动再现,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第四动机确立过程,这是一项模仿实际实行与否的制约因素,这一过程将影响到前面三种过程。10.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P6869 【理解】(只是简单摘取,具体还需看书理解)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或者自我实现者,他把人的需要成为”似本能”。人的需要分为两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些属于匮乏性需要;第二类需要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或存在需要。11罗杰

17、斯的主要理论 罗杰斯的理论是从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它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流派中最有影响的人。 第五章 心理评估1.(概念)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2.(选择)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3.(选择/概念)信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目前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采用的标准分常模。4.(简答/选择)心理测验的

18、基本原则: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5.(概念)智商: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6.比率智商公式:IQ=(MA/CA)*100(MA为心理年龄CA为实际年龄) 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x-m)/s(m为该年龄阶段样本在智力测验的平均成绩,x为某受试者在智力测验的成绩)7.韦氏量表包括成人(16岁以上)、儿童(616岁)、和学龄前期(46岁)三个年龄版本。8.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最初只作为一套对精神病有鉴别作用的辅助量表,后来发展为人格量表。主要用于病例心理研究,协助临床诊断,在精神医学、

19、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司法鉴定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MMPI适用于16岁以上、至少有6年教育年限者。MMPI共有566个自我陈述形式的题目,其中1399题是与临床有关的,其他属于一些研究量表。 第六章 心理应激1.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概念)2.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生理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概念)3.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可分为三期:(选择)(1)警觉期,表现为体重减轻、肾上腺皮质增大。外周反应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脉搏与呼吸加快,心脑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糖升高等。

20、(2)抵抗期或耐受期,表现为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变小,淋巴腺恢复正常,激素水平恒定。(3)衰竭期,表现为肾上腺增大,最终耗竭。4. 应激过程模式图5. 按应激源性质分类:(简答、选择) (1)躯体性应激源:躯体性应激源是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生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酸碱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这一类应激源是引起人们生理应激和应激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刺激物。 (2)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心理应激源与其他类应激源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头脑;但也常常

21、是外界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例如,心理冲突往往在人际关系出现困难或发生目标冲突时产生。同样,较低的自尊感多产生于难以胜任学习和工作任务之时。(3)社会性应激源:社会应激源是指能导致个人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所谓生活风格(样式),是指组成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许多“经验和事件”。社会性应激源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困扰。应激性生活事件指生活中重大的变故。日常生活困扰是指轻微而频繁的困扰或微应激源如每天挤车上下班,处理家庭事务,操心孩子学习等。日常生活困扰因年龄和职业特征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警察的日常生活困扰为“司法系统的效能低下”和“歪曲的攻击性评价”;教师的日常生活困

22、扰为“完成论文”和“工资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困扰则为“专业好坏”及“寻求职业或兼职”。 (4)文化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是指因语言、风俗和习惯的改变而引起应激,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有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将面临一种生疏的生活方式、习惯与风俗,从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顺应新的情况。5. 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LCU一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有86%的人将会患病;若一年LCU为150-300,则有50%的人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小于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6. 认

23、知、应对与应激过程(简答)作图7.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事件或问题的为问题关注应对,有的则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为情绪关注应对。8.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简答)9. 应激的生理反应 (理解)(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机体面对急性应激时,尤其是个体认为具有威胁性的情形时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此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后者与受体结合引起器官功能和激活水平的变化。(2)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经由下丘脑的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机体的放松和应激水平。没有紧急情况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处于优势,机体处于“休养”过程。紧急

24、情况下交感神经活动处于优势如心率加快保证防御时骨骼肌所需的血液供应、瞳孔扩大以改善视觉等。(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这个系统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作为对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的反应,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传送到腺垂体,引起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无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直接的负反馈效应而达到稳态,而在应激情况下这种负反馈效应和稳态受到破坏。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对于某些代谢性的应激反应(如发热、炎症等)有启动作用,构成一种减少应激源的危害的机制。(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5、:应及时肾脏可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血压升高,通过肾脏排泄水、钠减少。(5)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系统对不同应激的反应有所差别。如当暴露于不可控制的应激刺激(如丧偶、睡眠剥夺)时,一开始使人体免疫功能抑制,对疾病的易感性提高,而随后可能反应为免疫功能增强或紊乱。14.愤怒: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是应激的情绪反应。15.应急的心理行为反应:(简答、选择)第七章 心身疾病 概念1、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2、 心身疾病广义含义: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较广,指心理社会因素

26、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3、 心身疾病狭义含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4、 A型行为模式特点:有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容易发生无端敌意,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简答:1、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2

27、、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论述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1、 病史采集:对疑有心身疾病的病例,在采集病史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收集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的认知评价模式等资料,分析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2、 体格检查:与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有时可以观察患者对待体检和治疗的特殊反应方式,恰当判断患者心理素质

28、上的某些特点,例如是否过分敏感、拘谨等,以及不遵守医嘱或激烈的情绪反应3、 心理行为检查: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或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所选取的心理测验应着重患者的情绪异常的测查。还可以采用适当手段评估心理应激、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评估结果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内容,评价他们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和好转中的作用4、 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基本理论,对是否是心身疾病,是何种心身疾病,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评估。心理诊断往往伴随心身疾病治疗的全

29、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旧的心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这就要求医师针对变化了的情况,重新评估和采取新的干预措施第十章 病人心理1.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包括生理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个体,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2.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3.病人角色的四个要素: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4.病人角色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30、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5.病人角色的义务: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遵守医疗服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病人要和医护人员合作,配合诊治护理工作6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符合。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再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7.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包括:角色行为缺如:不承认自己是病人角色行为冲突:个体在适应病人角色的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的不协调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退缩和依赖性,由于某些病人惧怕很快回到

31、充满矛盾和挫折的现实的社会角色中,以退化机制来应对现实环境角色行为异常:病人角色适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出绝望、冷漠、拒绝治疗,直至以自杀手段来解脱病痛之苦,对医护人员产生攻击性行为。8.病人的心理需要: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第十一章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1.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临床上,医患关系是构成医疗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医患关系作为治疗过程的成分,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和健康结局。 2.医患关系的特点:目的指向性 职业性 时限性 动态性3.医患关系的类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