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81.85KB ,
资源ID:44090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4090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济增幅放缓时的金融改革与经济调控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济增幅放缓时的金融改革与经济调控Word文件下载.docx

1、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这种行为的终结,伴随着一种独特的条件,即计划经济体制的解散,而呈现出更加“标准”的发达的或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什么情况下,一个曾经的社会主义体系可以被认为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这种分类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们将很大程度上支撑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此外,它们剧烈影响着应用于原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性政策建议。为了了解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当代政治经济学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重新探讨分类的问题以使之明确,并最终挑战那些通常运用于转型期国家的假设。困惑:改革时代中国财政中介业衰退的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经济经过了两十年的飞速扩张,而如今其似乎已经气力耗尽。一系列问题相互交

2、织的问题(一些已潜伏多年),突然变得尖锐起来:产能过剩和在行业利润率下降,上升的不良贷款和国家银行体系中的技术性破产,持续两年时间的通货紧缩,并最终减缓的增长。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行为,这个体系本身反映了某些矛盾。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经济,包括金融体制,经历了重大程度的自由化和市场化5。然而,特别是贯穿20世纪90年代,金融中介的效率似乎是在下降而不是增长。正如图1中所示,20世纪90年代M2的增长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截至目前,中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四大国有银行,注入经济的投资的速度大大高于整体经济的增长,而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已经下降6。同时,不良贷款

3、的水平,虽然难以衡量,却似乎有增无减7。问题大部分源于一个事实,即中国信用制度的主要受助人仍是国有企业中国当代工业经济中流动性最少的成员(见图2)8。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国有企业占不到一半的中国工业净资产增长,但他们一贯消耗国家财政贷款份额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见表1)9。中国工业,经过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相当程度的固定资产扩张,已经疲于应付大量未充分利用生产力。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避免了崩溃,却显然进入了一个明显放慢增长的时期(见图3)。这些模式应该如何解释,而又为什么得以持续?转型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存在接近市场的商品总额流动,劳动力流动,技术流动,甚至财产权利的分配,其仍然

4、基本上是一个非市场体系10。其理由是因为存在一个过去体制的残余,一种未经改革的,由公职人员控制,而不是独立的市场体制下中介服务的特点所决定的投资机制11。规范性暗示着解决方法在于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扩大私有化和减少国家介入。实际上,问题正是社会主义,而解决方案正是市场。另一种供选择的发展市场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低迷和随之而来的财政问题不涉及到社会主义的体制残余,而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共同发现的现象。中国今天的问题反映出行为自主的市场主体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下经营,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市场经历放松管制,下降监督,隐含政府担保时发展12。这些情况并非源于独特的后社会主义转型过程,却

5、已导致了贯穿整个资本主义历史,以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形式出现的金融问题13。今天的中国是市场经济;它是市场经济的最佳理解;其现今的问题是历史上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都经历过的问题。系统性改变的分类与拐点正如前文所言,转型研究中所面临的困境往往是变化的转折点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在理性分析后认定过渡期的国家处在持久的塑造形成状态,其经济行为都归于后社会主义再造的突出过程。从单纯的历史视角看,当然,把中国、俄罗斯视作转型或后社会主义国家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仅仅凭社会主义的过去史实是无法证明当代的问题是由过去的事件引起的。直觉分类的弊端就在于会为现实经济产出的因果联系提出假设,而这些假设本应该被测试验证而非被

6、盲目认定为起因。正如Janos Kornai在其有关分类的研究表明,挑战在于定义转型的体制端点,它们不是存在于理想的理论,而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时间和地点14。考虑到这一问题,Kornai沿三个基本维度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系统:政治权力的程度,财产权利的分配,及经济协调机制的整体性质15。关于社会主义,第一维的特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一个在任何意义上公然敌视自由企业,私营财产和民间团体的组织不可分割的权力为标志。这种政治安排产生了第二个方面,涉及到公有和非公有在所有制经济中的优势问题。第三个方面的标志则是官方协调控制,实际上,即计划的经济分配。资本主义或市场体系正相反:在第一维度,政治当局对私有

7、财产和市场友好,或至少容忍;在第二维度,私有财产在全系统占主导地位;并在第三维度,以市场协调为主,分配供应,需求和价格。Kornai以可以理解的谨慎来确保他的最低限度的定义可以包含无数历史案例,如非民主的,立于市场为基础的体制之上的独裁政权16。此外,他还小心翼翼地分类了以市场为导向,但仍表现出些许国家所有制的经济形式为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最后,仅通过指出市场配置优势,Kornai承认,市场体制经常表现出(可以说,必须表现出)官僚协调和干预的成分。最后一点将在我们稍后关于在现实中运作的金融市场的讨论中变得格外重要。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框架,当代中国可以振振有词地被列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上,中国今

8、天是毫无疑问的独裁,但使人联想到其他容忍甚至鼓励市场的专制制度。当今中国政府依然不容不同政见,但不同于其过去立场的是,政府恪守一个隐含的对民间团体(civil society)相对宽容的社会契约。公民,在受约束的条件下,可以自由地做其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们的活动没有提出对政权的政治挑战。虽然这中特有的社会契约可能会在伦理和道德上受到指责,但毫无疑问,经济自由的企业和私人财产不仅是被容忍的,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鼓励。2001年的中国宪法已经做出修改,正式承认私营部门,并且中国共产党主席江泽民向私营企业家敞开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门。这些变化只是在事后使得新兴的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民营企业合法化了。

9、这十年结束的时候,中国超过一半的经济活动发生在私营部门,而如果农业和集体企业也计算在内的话,比例则接近三分之二17。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停滞,十年结束时占中国工业产值的不到百分之三十。这里的关键是既不夸大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否可取,也不夸大国家对私人财产的支持。进而既然台湾,韩国和智利在70年代和80年代可以称为资本主义,那么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可以。中国,无论是设计还是默认的情形下,显示出对自由企业越来越多的宽容。私有财产现在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再次与非转型体系相比较)被市场机制所协调。当然,分类的使用经常屈从与解释和操纵。真正的问题是考虑对于一个应用到具体系统的分类,其

10、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成果解释的方式。如果说只是争论中国是否可以定义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些特征描述是否提供任何解释的价值?把中国放在关于发展中或发达的市场体制的标准的分析框架中,这样如何能够转变对中国目前的财政问题的认识角度?什么分类可以得出最符合数据的解释?什么分类能够最好的符合跨体制的比较测试?以资本配置不当(Capital Misallocation)来解读中国的现今问题一旦认为中国的特点是正处于一个独特的后社会主义体制脱落的过程,它的财政问题自然归因于社会主义式的指令性计划的顽固。实际上,相对于中国经济所发生所有市场化,国家的金融体系基本上仍然没有变化18。国家仍控制着银行,并且银行仅仅是作为

11、国家投资指令的工具和国家日趋薄弱的财政制度的方便的替代物。19居民家庭把储蓄注入金融体系,然后国家通过或明或暗的信贷计划分配这些资金。只要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在这一经济最关键的领域立足,负面的社会主义式的影响将回荡在整个系统,尽管在经济的其他方面市场的力量还在蔓延。在更广泛的理论计算认为,在后社会主义系统(postsocialist systems)中增长的最大威胁来自“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20换言之,作用于经济生活的政治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国家对于分配的控制和对国有企业和银行的所有权被认为是后社会主义系统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本来源。21这个方法的支持者也承认有广泛的机构需要支持私人财产(因此转

12、移这样的市场失灵为私营企业欺诈,和内幕交易)。22然而,有人认为,这些机构的发展,不是通过有公共精神的政府的主动,而是只是私有财产持有人施加的压力的响应。从本质上讲,解决市场失灵成为一个第二等的问题,远远落后于移除国家对直接经济事务影响的迫切考虑。私有化和自由化必须首先发生,而体制变革将随之而来。乍一看,这种说法证明了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许多方面的观察结果。该系统被四大国有银行压倒性地控制。这些银行总是把贷款主要给国有企业。从1998年年初开始,一个正式的国家信贷计划事实上存在。此外,毫无疑问,直至今日,中国的金融市场保持着政治化,并且受到无数的直接和间接形式的国家干预。23然而,这些事实本身不

13、能证实系统的行为和过去它所做的一样,或应在本质上被视为社会主义。事实上,对中国出于独特的后社会主义的金融困境的分类可以在三个方面被质疑:第一,经验;第二,比较;第三,理论。一种经验主义的观点当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对中国金融问题的公平而直截了当的解释,中国的过去十年的金融流动就相当简单了。两个一起发生的趋势似乎特别令人费解。一方面,随着1994年商业银行法(the Commercial Bank Law)正式出台,中央政府加大了使得银行业自由化的政策努力,同时减少针对贷款的政治影响。到了1998年国家信贷计划正式取消。同时措施的实施涉及四大国有银行的分行系统,以减少当地政府的干预。在此之前,地方

14、政府通过他们对银行分行人事任命的控制,常常迫使银行贷款给当地青睐的公司,这往往直接违反了中央信贷配额24。现在,人事问题将被位于北京的银行总部所控制。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央采用新的以商业为导向的标准来衡量银行绩效,并发展严格的规则,使得个人对不良贷款的发放负责。25然而,由于90年代所有的监管变化和当地政府减少干预,资金流动的效率持续下降,甚至可以说速度越来越快。尽管全国增长放缓,四大国有银行新贷款的步伐却在增长。26更为重要的,积累的不良贷款似乎有增无减进行,尽管银行体系和贷款核销计划在1999年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估计表明,不良贷款在2000年增加人民币400亿元,这个数目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

15、总值的百分之四。271998年初,央行行长戴相龙曾公开估计不良贷款占中国银行系统的总贷款额的百分之二十四28。2000年底,戴有力地做出同样的估计,即使债转股计划减少了系统的不良贷款,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从百分之三十五降至百分之二十五29。鉴于在1998年至2001年整个系统的扩展,戴的数据表明,不良贷款在绝对额上有着显著的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不良贷款的数字反映出一种趋势,即十年里重拾精力(picked up steam across the decade)。据周小川现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前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说法,中国的不良贷款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归结于直接的中央计划。那些是在

16、20世纪80年代所积累的30。另外的三分之一,在1992-1994年经济繁荣时期所累积,它们主要涉及到实际房地产投机。最后的三分之一,积累于1994年至1999年,主要涉及对借款人部分的管理问题,一种有礼貌的说法是,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自己通过自己选举来拖欠贷款。因此,中国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二积累于银行自由化成果最大的十年。这样的行为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资金流动在一种非商业的方式中继续,即使此时政府政策要求商业化?这些结果应该被视为政府的失败政治化,干预,市场缺失或其他原因?正如在1999年和2000年实地考察时所一贯反映的,现今中国的问题并不在于银行是国家的代理人。相反,银行已

17、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却往往以对经济有破坏性的方式行使自主权。由于它们在自己和中级基金间做出相应的投资决定,他们是商业角色。然而,它们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在当代中国银行积极扩大自己的贷款,但往往是针对传统的客户(低生产率的国有企业)和那些非常高风险的企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在从事货币创造的过程。随着监管力度的下降,基金开始逐渐过渡到越来越多的投机性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是主要的赌博,而现在,是股市。人们可以想像中国的监管部门只希望在政府失灵的角度上,他们能对资金流动保持控制。相反,他们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关闭高风险并且往往涉及犯罪的贷款计划,这些计划反映了泡沫不断从基层出现31

18、。如前所述,由商业参与者自主地延长贷款和说他们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商业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断言。一个例子涉及到,中国的银行排队贷款给那些最近实行以股抵债计划的国有公司32。而这些企业恰恰是在最近几年积累了那些后来证明不能使用的债务。他们过去的债务不得不得到缓解,并转为股权融资应该被认为是恶劣的信用风险的信号。然而,1999年和2000年的银行家们,无论是四大国有银行或规模较小的股份制中介机构,都急于扩大贷款33。显然,扭曲现象发生了,但应如何解释这些扭曲?市场发展的看法(The developing market view)认为,这些模式,但肯定不是从增长的观点来看,属于历史悠久的市场体制下银行行为的

19、病态。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这组银行的业务已经被商业标准认为是不成功的。但是,说这些业务的本质在于非商业的性质却是另一回事。假设一个理想的市场运作的版本没有多少用处在这种情形下,银行的行为,一旦和理想有出入就被定性为某种程度的非市场性质34。换句话说,缺乏最佳实践,并不同于缺乏市场。正如过去已经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因素造成了一个不幸的制度混合。首先,中国银行和它们的许多借款人进入了资产负债表中充斥着红墨水的十年。这个问题诚然源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计划命令和监管约束;第二,这些金融中介和它们的主要借款人被大量地给予一系列的自由化和放松管制

20、的政策推动;第三,监管非难(regulatory strictures)正在稳步取消,尽管痛苦,但是中央被证明无法行使有效的监督,除非是在一些显而易见的条款上;第四,这个组合是增加了一个对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的隐含的政府担保实际上是一种保险政策。关于最后一点,这种政府保证存在几种形式。从广义上讲,绝大多数中国人,像世界各地的公民一样,相信他们的政府最终将保护居民户存款。随着政府在1999年对金融体系的注资,这种保证似乎扩展为不仅针对存款,并且针对金融中介机构自身。此外,由于政府在90年代后期加大了意在推动宏观经济自力发展的努力(pump-priming efforts)并进一步开放了西方关于开发

21、中国内陆的战略,银行投资于公共工程项目通常是通过借款给与建设和承包有关的国有企业的机会不胜枚举。当然,这些投资被视为是安全的,虽然并不明确,却是为中央所隐含保证的。正如在市场体制下可预测的一样,当管制放松,监督恶化与隐含的政府保证相一致的时候,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相关的行为将在基层中介中激增。在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初,那个令人兴奋的扩张的时代,银行家们大杀四方(go for the big kill), 通过跳向高风险而有高回报可能的投资来以图扭转陷入困境的资产负债表。通常情况下,这种投资是以对房地产投机的形式进行的,虽然在固定资产和行业扩张方面也有广泛涉足。企业借款人将新获得的资金投向高风

22、险的投资和投机性投资。当回报证明并不多见,更多的钱扔在一个隐含的公共部门担保的范围内。1994年以来,这种模式在中国是显而易见的。35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当经济衰退发生时,银行尽管更加保守,但仍继续从事自主贷款。它们寻找安全的借款企业,往往排队贷款给几家被认为是安全的公司,并且它们成群地投资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项目,这些项目有着政府的担保。我们不需要假设政府委托的存在来解释这些行为。相反,这非常自然而合乎逻辑地源于当今中国的市场条件。这些实践不仅仅是由上面提到的构造条件和激励造成的,也是由于一个不发达的,还在进化中的信用文化36。很符合许多新兴市场所遭受的诸如监管不足、信息流动困难的问题

23、,中国的经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典型的不支付系统的行为(nonpayment system)37。债台高筑的借款人相信自己违背财务责任的代价是微乎其微的,因而陷入违约的惯常模式。正如中国的体系中那些试着对抗这种行为的债权人所抱怨的那样,“你起诉,但法院不会接受你的案件;法院接受你的案件,但不会开始审判;法院开始审判,但不会做出裁决;法院作出裁决,但不会执行”(起稿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宣判,宣判不执行)38。在这样的环境下,难怪拖欠遍布。管理良好的公司,看到他们的竞争对手随便地拖欠贷款,开始疑问为什么他们应履行财政义务。公司随意地借贷并延长信用。企业家们寻找关系来执行合同,然而同时,建立冥顽不

24、化的复杂的企业组织来使他们在自己的合同义务上领先一步。私营部门很难在这种普遍存在的信用文化中不受影响。中国的银行依然主要贷款给国有企业,这经常被解释成直接的政府命令或银行家偏见的证据。无论哪种解释的言下之意都是,银行仍然是国家的仆人。然而,不幸的事实是,中国的大多数私营企业没有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组织自己,以使它们成为合理的贷款候选人。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大多数的私营企业保持其财务结构不透明,并经常没有经过审计的,可靠的财务报表39。虽然这种透明度缺乏使得这些公司能够适应市场和不确定的监管,但同时使得它们不会成为首要借款人。因此,中国的银行家们正确地指出,当前这种构成形式下的私营部门为完善的商业债

25、务融资提供的机会相对较少。过渡观点的比较挑战(Comparative Challenges to the Transition Perspective)在中国金融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经常不被提及,那就是对于普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系统,这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反映其中明显的模式。换句话说,比较的范围越多地延伸出后社会主义(post-socialist)的案例,那么赞成后社会主义过渡(post-socialist transition)的特殊性将变的更加困难,而且政府失职(government failure)和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间的区分就更显得有问题。资本主义的历史表

26、明,金融市场准确地说在本质上是政治化的。一个监管机构(regulatory apparatus)将永远呈现在民众眼前,而政府行为将不可避免的这样或者那样的渗入到其中。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涉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政府采取的是一种有利于市场高效率高产出的形式,还是采取的一种导致市场失灵的形式?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席卷许多资本主义体系的银行破产和重组风波。这类事件横跨各类国家,如瑞典,西班牙,美国,马来西亚,智利,阿根廷和加纳等,这里只是列举了几个40。毋庸置疑的是,每个案例都有它自己独起的根源和病状,但是众多的案件中有些特征是共同的。首先,危机往往紧随自由化和对管制规定的撤销(l

27、iberalization and deregulation)而来:如放开固定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s);放松利率控制;减小竞争阻碍,特别是那些旨在建立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在部门或地域上,对那些银行可以进入的商业领域放宽限制41。第二,这其中多数的放宽政策发生在政府长期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阴影下。几十年来,政府已经在许多市场体系中操纵银行系统,从而能够经常在无市场期下果断的将投资引导给受惠者。政治化历来是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金融体系维持对银行的完全主导控制,正是因为政府抵制替代品的进入和更加难以控制的中介机制(mechanisms of in

28、termediation)。在众多的市场体系中,经历长期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suppression)后,快速撤销管制会表现得很不稳定。当面临新的金融选择时,最具经济吸引力的借款人经常将他们的生意转向更新的银行或非银行中介,这些中介往往可以提供更好的利率,服务,甚至仅仅是获得资本的渠道。与此同时,更资历的,更大的(more established)的贷款人会做出反应,或者是向传统的借款人,通常是工业公司,提供更多贷款,或者是进入新的商业领域,如房地产业。在一个典型的逆向选择的情形中,自由化( liberalization )挖走了低风险的借贷人,而迫使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提供方,如大银行

29、,专注于高风险的投资,通常是在那些已经在较早的政策扭曲和保护主义中扎根的传统客户中。在许多这类案例中,传统贷方和借贷方都同样地,不管正确与否,基于完全的政府保证的假设,进行操作。许多参与者,不管是在公共部门还是其他,都明白如果一个主要银行破产,可以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恐慌42。因此银行债务被认为是得到了政府的充分保证,不管这个保证是否明确。相似的,主要的工业借贷者,普遍地被认为太大,太重要,或太有渊源(too connected),而不可能倒闭。显然,这种结合,造成了大量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提供的信贷,如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消费信贷,愿意接受他们投资决定中几乎无限大的风险。毕竟,潜在的盈利将被立即参与者享有,而可能非常大的潜在损失,将整个或者大部分由政府和公众承担。许多这类相同的模式不止在20世纪80年代那么明显,在后来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也同样如此。这次危机也是许多因素的不稳定结合,包括先前被镇压和被政府主导的金融系统的撤销管制,传统的而且通常有政治渊源的借贷人的普遍存在,在投资者和中介同样看来有政府保证的假设,还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全系统模式(systemwide patterns)。韩国和日本面临的问题非常有趣,这些国家在遭受的,与其说是一个蛮横骄傲的(overbearing)东亚发展政府的缺陷,不如说是一旦政府想要放松管制就会导致的分配不当问题。二十世纪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