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3 ,大小:85.83KB ,
资源ID:44528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4528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界经济学讲义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经济学讲义Word下载.docx

1、由于世界上的土地、气候、矿产等自然资源分布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种类型的国际分工的稳定性也是最强的 2.基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上的国际分工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它们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与自然资源的稳定性相比,各个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变化。即使它的资本规模依然有限,至少也会令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发生某种结构性的变化,从而引起该国对其产业结构乃至国际分工的参与进行调整。因此以要素密集度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其稳定性相对较低。3.协议分工两国在生产同类产品且生产效率相近的情况下,通过相互

2、协议分别专门生产其中的一种产品,实现规模经济,形成国际分工。由于政府之间的协议会因为协议双方各自利益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改,因此协议分工的稳定性最差。(二)按参与国的产业关联性划分 垂直型分工:传统上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与当代世界经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水平型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混合型分工:前两者的结合体。1.垂直型分工早期的国际分工多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一般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与农矿业、工业制成产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它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

3、上的差距,因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逐渐表现为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即发达国家从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而发展中国家则从事产品的制造与加工。2.水平型分工水平型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产业间分工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产业内分工又称为“产品差异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在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上有所差异,从而产生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

4、,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者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3.混合型分工混合性分工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既参与垂直型分工,又参与水平型分工。例如德国对发展中国家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德国的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水平型分工的比重就越大。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初步形成起点是18世纪60年代爆发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完成,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的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推广,社

5、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二)国际分工的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爆发了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再一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世界财富迅速增加,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出现了“资本的相对过剩”,它们在继续争夺原材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同时,增加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本投入,将其作为国内生产的延伸,从而使国际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工业与农业的产业间分工进一步深化,同时还伴随着产业内部的分工,这也直接导致了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

6、对规律。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对既定的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益不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领土和市场。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一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断的贸易战、投资战和各种殖民地争夺战,最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切使得世界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迅速破裂,世界经济的全球局面彻底瓦解,国际分工也因此停滞甚至中断。直到二战后,科技发展又有了新的飞跃,一切又发生了新的转折,国际分工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国际分工的深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战争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

7、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现代化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也由此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整个世界经济迅速进入了复苏阶段,国际分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细化。垂直型分工的地位不断地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型分工。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分工正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分工形式。国际分工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完全化的趋势。出现了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分工的发展趋势。(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 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国际分

8、工的形式从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以制成品生产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专业化发展到二战结束后的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到现在以零部件生产分工和工序分工为主的中间产品生产的分工,甚至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分工的国际专业化格局,即按生产要素为界限而建立起的新的国际分工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不断渗透,科技因素已成为生产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科技专业化领域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科技研究的社会分工的两种形式:由于各个国家所专长的科研领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科学技术学科门类之间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从不同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各分工参与国具有相

9、对独立的产品研发与职能技术,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分工。四、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深化,反过来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又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国际分工能够提高世界各国的经济效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国际分工从产生之初就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商品和各种超经济强制手段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接受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规则,这使得国际分工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不平等性。第二节 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的内涵

10、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体。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联系各国商品和要素流通领域的纽带,但它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加总。世界市场仅包括各国国内市场进入国际交换的部分,而一国生产要素的交换总是有相当一部分局限在国内,并没进入世界市场。各国的国内市场是一个国家内部交换关系的反映,是国内交换的场所或领域,而世界市场则是超越国家界限的生产要素交换场所或领域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世界市场的萌芽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区域性国际市场逐渐扩大完善,最终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过程。15

11、世纪,区域性世界市场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到了15、16世纪,通过许许多多航海家的不懈努力,西欧各国不仅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还同时发现了美洲大陆。 “地理大发现”。从16世纪开始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这个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末,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初。从18世纪最后的30年到19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美国都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完善。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交换的逐渐频繁,世界市场也得以不断扩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世界

12、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机器大工业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工业革命的发生使欧洲出现了大量成本低廉的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金属制品和机器等。这些产品的出口彻底瓦解了殖民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世界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由于其工业制成品实现了规模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殖民地的不断反抗也使得原来那种靠使用武力拓展市场的交易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中,逐步形成了以国际价格为核心的等价交换机制。等价交换机制的确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了一个有序的发展轨道。(三)世界

13、市场的最终形成这个时期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结束于20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资本输出的加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多边贸易及支付体系的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的产生;较为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四)世界市场的新发展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市场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国际贸易及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世界市场区域化趋势加强;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

14、了显著变化;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不断加强。第三节 科技革命一、科技革命的内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认识上所取得的质的飞跃,一般指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发现。技术革命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改造上取得的质的飞跃,通常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改进。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密不可分,平时在讨论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时通常合在一起简称“科技革命”。二、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首先出现在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它从最早的

15、棉纺织业起步,扩展到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第一次科技革命可分为三个阶段: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用机器制造机器。(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此次科技革命在多个国家同时进行;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三、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它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科学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这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开始,后逐渐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其他国家,其内容空前、规模巨大并同时引发了高技

16、术。所谓的高技术是指在本次科技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先导作用并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周期变短;各种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集群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逐渐步入信息社会,人才资源成为主要战略资源。四、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科技进步推动了产品创新,带动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进步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科技进步使世界各国的

17、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五、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 (一)信息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世纪末期,一场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勃然兴起,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获取和交换信息的机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运行的各个角落,标志着新的一个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革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革命为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其次信息革命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再次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程度不同从而加剧了

18、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二)信息革命与美国的新经济 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就业以及低通胀的经济运行态势,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1990年的1.3%到1997年上升为3.8%;同一时期失业率由1992年的7.5%,下降到1997年4.7%,而通货膨胀率则由1991年的4.5%以上,下降到1997年的1.5%。许多经济学家、学者将美国这种两高一低的经济运行状态称为“新经济”。美国”新经济” 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美国在90年代初,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运作管理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其二,信息产业与传统产

19、业不同,不存在生产的瓶颈;其三,信息产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强于传统产业,甚至是高技术产业。(三)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的表述,知识经济是指当今世界上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经济为首要依托的经济。世界知识年鉴1998/1999将知识经济概括为:“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全球化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章 发达国家经济及其经济模式

20、第一节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及其经济模式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一)二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19471953年)指标: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3.9%;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6.6%;为同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美国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带动因素:设备更新+居民消费需求+朝鲜战争 (二)低速增长阶段(1954196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5%;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2.7%;1960年美国工业生产占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从1953年的59.4%下降到51.9%,黄金储备下降到47.2%;美国经济实力开始下降,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影响因素:国内外市场条

21、件恶化;战争刺激作用减退。(三)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3年)“黄金时代”的主要经济特点:经济高速增长+较低失业率+消费物价指数的温和增长。美国经济出现二战后第一次长达100个月以上的繁荣;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率高达4.1%;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劳动生产年增长率分别为4.8%和3.6%;消费物价指数年平均率只有3.2%,失业率年均只有4.9%。形成“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有:(1)第三次科技革命, 产业结构的升级。(2)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不断加大政府开支。巨额的财政支出直接扩大了总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四)“滞胀”阶段(197419

22、82年)及调整阶段(19831991年)导火索:1973年的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 滞胀的典型特征: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高物价上涨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9%;年平均失业率高达7.2%,高于20世纪50年代的4.5%和60年代的4.8%;消费物价指数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了9.0%;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73年的3%下降到1980年的0.3%;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为下降。滞胀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持续并不断加强干预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过剩危机和结构危机交织并发的结果:(1)美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需求拉起型的物价上涨。(2)产业结构失衡和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停滞

23、与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五)新经济产生与发展阶段 (19912001年)从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持续增长120个月,创下美国有经济周期记载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期。经济特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财政赤字。“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美国“新经济” 的新特征:(1)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突破以往的经济周期而且速度加快。(2)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存。(3)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在服务贸易方面。(4)巨额财政赤字得以消除,并出现盈余。(5)企业国际竞争能

24、力增强。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1)信息技术:根本原因。(2)美国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成功运用财政政策大幅度减少了财政赤字;运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货膨胀。(3)美国公司进行的经营与管理改革微观基础。(4)股权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资金支持。(六)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首先,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看。2004年,美国GDP总值达到117130亿美元,占到世界GDP总值的28.5%。其次,从美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比重看。2004年美国商品贸易的出口额占到世界的9%;商品贸易进口额占到世

25、界的16.5%。同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占到世界的15.3%;服务贸易进口额占到世界的13.4%。第三,美国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2004年,美国的FDI的流入量占到世界的14.8%,FDI的流入存量占世界的16.6%;同时美国的FDI的流出量占到世界的31.4%,FDI的流出存量占世界的20.7%。(二)美国是全球技术的领导者美国主导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领着最世界最前沿技术的潮流。1.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23%,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在电讯设备的出口在2005年更是达到了10.611亿美元。2.美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都是世界上

26、最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专利许可数为167334件。3.美国是全球技术的最大输出者。(三)美国是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者美国主导着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制订。美国利用其强大的金融优势,影响着国际金融运行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美国认缴的基金份额占到了17.69%。(一票否决权);美国是世界银行的最大股东,占16%以上 。三、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模式,视为“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又称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实行自由企业制度;遵循平等竞争原则;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合理;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较为健全。(一)分散决

27、策的市场经济(微观)美国的市场经济注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经济运行中一贯强调自由竟争、自由放任,主张经济活动依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自发地运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企业、居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进行分散决策,达到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自由企业制度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二)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基本框架(宏观)1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目标美国对经济对经济干预和调控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运行和国民经济增长为目标。一般涉及以下四个具体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2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主要对象总需求和总供给二战后需求管理(凯恩斯理论)70年代

28、的“滞胀” 总供给管理(供给学派)从8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在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为对象进行干预和调控的同时,也在开始关注和解决结构性问题。3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以影响国民收入、就业和物价等总量水平;财政政策主要工具: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信贷,影响利率的高低,从而达到间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目的;货币政策主要工具:联邦储备系统的贴现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信贷政策等等。4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其他措施(1)政府介入市场的活动。政府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兴办国有企业或向社会提供基础

29、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方式,使自己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此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2)政府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主要通过对国际贸易的调节和实施的外汇政策来进行。(3)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来直接干预和规范经济活动。(4)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四、美国经济发展展望从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阶段,美国经济前景是乐观的 。有利因素:美国经济的实力与活力尚存,抗干扰能力较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宏观上看,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回升;微观上看,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将是美国经济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