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0.93KB ,
资源ID:4488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488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武传》导学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武传》导学案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3)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岳父。(4)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相当于所以。(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姐姐(妹妹)和弟弟。(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7)武等实在。确实存在。诚实、老实。(8)位列将。 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亲近的侍臣;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充任;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牵攀,

2、招供;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3.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

3、、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用车子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四)一词多义1.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2.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3.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4.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3)廪食不至 食:粮食。(4)给其衣食 食:食物。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4、发:被揭发。(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匈奴”。(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信义所见安乎”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全家被杀)(3)皆为陛下所成就(4)缑王等皆死

5、,虞常生得(被活捉)二、问题探究: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4.文章为什么要对卫律和李陵劝降写得特别详细?用意是什么?还有那些对比?你能找出来吗?5.文章是如何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6.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三、拓展延伸1.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

6、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读这段文字,思考文后问题:“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晏子到了崔家,崔家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那么你就回家吗?皇帝死了,回

7、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

8、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

9、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点】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

10、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明确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现象。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

11、煌无比的人生。二、简介作者及作品: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12、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三、检查预习,进行文言知识归类:霑:通“襟”,衣襟。(11)请毕今日之马雚 马雚:(1

13、2)且单于信女 女,通“汝”,你(8)位列将 位:(9)兄弟亲近(11)稍迁至栘中厩监(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14)虞常果引张胜(15)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壮其节 壮:诚甘乐之 乐:(1)欲因此时降武 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3)反欲斗两主 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5)何久自苦如此 苦:(6)王必欲降武(1)天雨雪 雨:(2)羝乳乃得归 乳:(3)杖汉节牧羊 杖:(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5)惠等哭,舆归营 舆:(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1.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2.语(1)以状语武 语:(2)如惠语以让匈奴3.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4.食(1)绝不饮食

14、 食:(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3)廪食不至(4)给其衣食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3)恐前语发1.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第三、四课时理清脉络,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人格魅力;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一、检查重点文言现象识记,导入新课。二、按照小标题,理清脉络: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一)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二)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

15、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三、分组学习,探讨问题: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

16、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

17、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

18、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

19、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真金不怕烈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信念始终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对比一:卫律与苏武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对比二:李陵与苏武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对比三:张胜与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

20、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为了表现苏武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有着力于环境和细节描写。苏武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的产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把苏武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让人物一展风采

21、。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yn细小而无焰的火)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苦,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囚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之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

22、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刎,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也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想以摧垮苏武肉体的方式中午征服他的意志,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前提与支柱仍然是汉朝使节的身份。苏武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的变化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放生变化。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四、拓展延伸: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