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26KB ,
资源ID:4573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573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试论季羡林散文的爱之情怀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试论季羡林散文的爱之情怀Word格式.docx

1、”从先生一席话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真情,先生的真情让我有幸走进一代鸿儒的散文。季先生还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我有幸在季先生的散文世界里徜徉,感受到季先生散文中浓浓的爱之情怀。 一、初识季羡林,虽对先生了解肤浅但感受到先生对晚辈的关爱之情 由于才疏学浅,初识季羡林先生是缘于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

2、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让学生通过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个初步了解。因为教学的需要,我开始查阅季先生的资料,了解到以下内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2004年4月,93岁的季羡林曾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季先生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可见一斑。通过查阅还了解到: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他

3、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可是,因为这时候我只是抱着应对教学需要的思想,加之小苗和大树并不是季先生所写,所以,没有深入研读季先生的散文,遗憾地与大师的散文失之交臂。 二、再识季羡林,先生散文唯“美”唯“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再识季羡林先生仍然缘于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这两篇散文。我开始思考季羡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他的散文会反复出现在语文教材中?这时我才真正走进季羡林先生和他的散文。 季先生在日译前言中自称其散文深受中国古典散文、英国散文以及日本近现代散文的影响,努力保持着东方特有的神韵。季先生散文的语言朴实精练、庄重典雅,同时讲究韵律美与节奏感,季先生曾经明确

4、提出自己在散文语言上的追求:“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就充分体现了季先生“典雅而不雕琢”的理想散文追求,季老先生眼中的德国是那么美好: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怀念母亲让我理解即便是德国这么美好也挡不住季老先生回国的脚步,在德国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祖国,最后他义无反顾回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到此季老先生的伟大人格呈现在了我面前,季先生散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我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5、也就最大化地呈现出来,思想教育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实效,于是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一篇优秀的散文并不排斥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的社会意义,只是当我们过分再现散文的社会影响时,往往会忽视思想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不仅唯“真”,而且唯“美”,两者唇齿相依,互为表里。1季先生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思想肤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采,因为,不管思想多么高深,多么正确,多么放之四海而皆准,多么超出流俗,仍然不能成为文学作品。”2 三、季羡林先生散文中的博

6、爱思想无处不在季羡林先生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3看钟敬文先生对季先生如此高的评价,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感受到了季先生的博爱思想。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季羡林先生作为散文大家,他十分多情敏感。他是学问家中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笔下花鸟虫鱼都是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感的。在神奇的丝

7、瓜中,先生细心地留意丝瓜神奇的生长方式,充满了对丝瓜无限的怜爱之情。在听雨中先生写道:“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季羡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听雨经历,转化成质朴素雅文字,娓娓道来,将读者轻松地引进听雨看人生的不同境遇。在夹竹桃中先生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它是一幅墨竹,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

8、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先生的幻想,先生爱上了夹竹桃。在清塘荷韵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先生的散文,唯“深情”二字,爱荷花的人,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在老猫中,先生笔下的猫也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难怪季羡林先生都把这三只猫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咪咪为了不让季羡林先生伤心,而在临死前就去了一个他找不到的地方,把欢乐永远留了下来,它死而无憾。季先生认为自己生存,也应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在新世纪新千年寄语中,他大声疾呼:“人类要同大自然成为朋友,不要再视它为敌人。季先生不仅把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自己的朋友,就是对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人也是关爱满满。在两个小孩儿中,先见的小女

9、孩儿秋菊和后见到的弟弟秋红都有“一双黑亮的吊脚眼,透露着动人的灵气”,先生觉得“小孩异常可爱”,于是“搭讪”,先后与小姐弟倆成了朋友。后面,又记载了秋红跳舞唱歌和背诵古诗的情景,而且,夸张地写道,“于无意间竟在一个才两岁半的农村小孩子身上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光辉灿烂的未来.”这两个小孩子是北京城里的打工子弟,本与季羡林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在散步中碰面而已,但小姐弟的表现让季先生“不禁狂喜,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秋红还在我的眼前,我每天半小时的散步就成了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如此文字,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个老小孩儿,看到他童趣焕发,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的样子是何等幸福。正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

10、弗兰西斯培根说:“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四、季羡林先生深爱家庭、眷恋家人季羡林先生一九一一年八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农民家庭。他六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一九三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一九三四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一九三五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一九四六年回国。 季先生在散文集留德十年在北平的准备工作中一文中写到:我终于在1935年8月1日离开了家。我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子女。这样一个家和我这一群亲人,

11、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正如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在动荡不安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当时许多激情浪漫又困惑迷惘的许多年轻读书人一样,年轻的季羡林也不乏勃发的激情,又有少年维特式的烦恼。而又因为自己常年在外孤身漂泊,所以,其不可遏止的荡漾之情,其游子凄苦之情,其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都如济南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咕嘟咕嘟,不可遏止,从地下喷涌而出。4来到德国的季先生正如王夫之更漏子中所写情景般:“声缓缓,滴泠

12、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不能诉,一切的不幸与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 留德期间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众所周知季先生的妻子德华是奉父母之命,通过媒妁之言同先生结婚的。她只有小学水平,认了一些字,也早已还给老师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和季先生有共同语言可沟通?于是季先生遭受着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的折磨。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离开伊姆加德

13、小姐的苦果。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需要怎样的决心?季先生出身农村,虽然留学国外,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但是季先生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季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有些特别,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 季羡林六岁离开老家离开母亲以后,只回过三次家,其中两次是因为奔丧回家,一次因为父亲有病回家,虽然都曾经和母亲相聚,但时间都非常短暂。而第四次回家,就是他上清华园时,母亲突然去世,他匆匆回家奔丧。读怀念母亲就得读季先生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散文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

14、他一面反复抒发了自己“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一面通过一些碎片化的情节,再现深沉蕴藉的母爱和母亲的吃苦耐劳与坚忍,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因为对家人的眷恋、对家人的爱,季先生在二月兰中,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先生欢的是:“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先生悲的是:“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

15、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读之,让人觉得悲的更悲,欢的更欢,季先生与家人深深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让人不禁伧然泪下。 五、季羡林先生散文中的大爱情怀处处可见季先生的散文一如他朴实无华的生活,却融最真的情思于其中,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局,随手拈来,而最高的境界更是“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这该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吧!5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像听一位老者娓娓道家常,多篇散文更让我感受到先生的大爱情怀:先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都心怀乡土、心念亲人,在散文中以一片赤诚之心表达对乡土与亲人对国家的热爱,真可谓大爱之情处处可见。 (一)季先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从

16、宏观上看中国文化一文中,季先生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一个历史事实。”“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国经籍西传,不但影响了欧洲哲学,而且也影响了欧洲政治。”“随着中国哲学思想之西传,中国美术也传入欧洲。欧洲美术史上的罗柯柯时代约始于1760年,即乾隆二十五年,至18世纪末而未衰。此时中国美术传入,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与流行于当时的中国趣味或中国风是分不开的。”季先生还在散文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一文中写道: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

17、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必须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季先生因祖国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还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交融的问题,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散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季羡林谈文化一书就从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文化碰撞、文化漫谈、中华民族精神、大师真情建言五个角度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大师的思想足迹,再次领略到大师的风采。 (二)季先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厚重历史的爱“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祖国山川相缪,五岳竞秀,天府之国、

18、雪域高原、桂林山水、云贵横断,哪一处不令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祖国的壮丽景色、名山大川而自豪?季先生也不例外,他在富春江上尽写壮丽山河的美丽景象和其带给先生的快乐:“根据吴均的描绘,再加上我自己的幻想,把那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给自己描绘得如阆苑仙境,自己感到无比的快乐,我的心好像就在这些奇山异水上飞驰。等到我耳边听到有点嘈杂声,是同伴们准备回去的时候了。我抬眼四望,唯见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观秦兵马俑季先生尽写参观过程中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人们会想些什么呢?别人的心思我无法揣度,我说不出;但是我自己的心思我是清楚的

19、。我在来的路上的那一点淡淡的骄矜之意、幸福之感,现在浓烈起来了。为生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矜与幸福,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感觉吗? (三)季先生对具有爱国精神知识分子的爱 “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这些话出自季先生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一文,季先生对具有爱国精神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崇敬的。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多个国家,通晓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陈寅恪治学面很广。陈寅恪先生不

20、光学识过人,他的爱国情怀也备受人崇敬。季先生在陈寅恪先生一家三代的爱国主义中这样评价陈寅恪先生:“他表面上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实则在他的内心深处,爱国热情时时澎湃激荡。他的学术研究,诗文创作,无一非此种热情之流露,明眼人一看便知。”文章还从陈寅恪先生的祖父谈起,再讲到陈寅恪先生的父亲,最后讲到陈寅恪先生,季先生认为:“寅恪先生同父祖一样,是把狭义的爱国主义与广义的爱国主义集于一身的。陈氏一门三忠义,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他们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杰出的代表。季先生从高中时代起就大量阅读老舍先生的著作,老舍先生是季羡林先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对老舍先生怀有崇高的敬意。每次想到老舍先生的逝世,季先生都悲从中来

21、。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我猜想,老舍先生决不会埋怨自己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永远是可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爱的。”季先生在做猜想的话语让人心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先生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老舍先生的爱国情怀真是日月可鉴,难怪季羡林先生一想起老舍先生就“仿佛听到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四)季先生有一颗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

22、“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以上语句都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妙语,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1935年,季先生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1年5月,他写了海棠花一文。是异国他乡偶然看见的海棠花勾起了他长久“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的“一团十分浓烈的相思”。但他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因为“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

23、但是现在他们却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在这篇散文里,海棠花和海棠树,成了连接异乡和故乡的媒介,一点乡思,对故乡和祖国的眷恋,都借海棠花和海棠树而生发,而抒发。6 月是故乡明季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在季先生心中,故乡与祖国是统一体,思乡与爱国也是统一的,思乡之切体现的是爱国之深,如他在去故国中写到:“我真不愿意离开这祖国,这故国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给温热的感觉。但我终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中画下的一条路走。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

24、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到不到我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从乡思到爱国,是季先生情感的升华。7综上所述,季羡林先生在散文创作中始终表现出浓浓的爱之深情,因此,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值得每个人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去阅读,在先生的散文中与之对话、与之共鸣,感受先生的爱之情怀。参考文献:1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王景科 牟洪建. 一代鸿儒多磨难 十分本真见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8 第六期 总第154期 NO6GeneyalNO1542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自序1.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3钟敬文.季羡林散文全编序4快乐一轻舟博客.季羡林散文里“汹涌回荡”的真情5郭晓勇.如同野老话家常聆听季羡林.中国网, 20076快乐一轻舟博客.“汹涌回荡”的真情季羡林散文精选阅读札记 序7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