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3.87KB ,
资源ID:45925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5925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

2、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大槐树景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6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景区(点)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同年12月,被省

3、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点)2000年档案管理达省一级机关档案管理标准;同年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的中心;2001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二)大家好!我叫齐晗羽,叫我齐导就好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临汾大槐树景区,希望我们度过愉快的一天。大槐树景区面积很大,它是仿古式的,里面有百家姓院、赵家大院大槐树后代祭拜堂等大型活动场所。其中是仿照乔家大院而建,里面有小吃,游乐场,服装店等,是青少年的最爱。看!正前方,就是大槐树景区的大门,大家看到那盘旋在大门上方的屈曲粗壮的大槐树了吗

4、?它是用优质木材进行加工、雕刻而成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去看看吧!首先,大家看到的一个巨大的花环,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字,它表示大槐树就是华夏成千上万儿女共同的根,有这样一句话说道:要问我家在何处,临汾洪洞大槐树。所以,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千里迢迢来这里寻根问祖。让我们沿着通道一直往前走,眼前的是一个仿古式的大钟楼,里面有一些水果模型和人物雕塑,咱们一会进去以后可以参观一下。注意不要损坏公物,不要扔下垃圾。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十五分钟以后在这儿集合。来!大家顺着北边这条通道一直走,就来到了大槐树的下面。瞧!这棵大槐树高耸入云,饱经沧桑,它在这儿扎根生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那鱼鳞般古老

5、的树皮就是它历经风霜的见证。接下来,大家继续跟着我走,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门前。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有风味各异的美食,有琳琅满目的时装甚至还有很刺激的小型游乐场!好啦,大家现在就可以带领小朋友们尽情地去玩一玩了!今天的大槐树一日游就要结束了,很高兴为大家介绍景区的风光,共同见证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如果我们有缘,下次再见!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三)(景点概况)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曾经汇聚了明初上百方人的移民洪流。说到槐树,也就是国槐,在我国北方随处可见,但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一提起槐树,许多人想到的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槐树目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壮举,600多年来一直被

6、千百万移民后裔作为老家的标志。为了满足移民后奇寻根祭祖的愿望,早在1914年,洪洞县民间就自发捐款据捐物,在古大槐树处修建了遗址公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古大槐树处,已经成为集移民古迹、祭祖活动、民俗游览为一体的寻根祭祖圣地。(字影壁)这个八字影壁上面,雕刻的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中国有句老话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地,都对有着深深的思念,对家的根祖有着情感的眷恋。影壁上这个大大的字,就饱含了槐乡人民浓浓的桑梓之情,凝聚了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悠悠思乡之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这个隶体字,不仅笔力雄健,而且隐含象形。木偏旁就像一个人昂首甩手走路的样子,象征现在的移民后裔纷至沓

7、来,急切回到老家的情景;字的最后一笔,又像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象征明代移民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两旁的饮水思原4个篆体字中,原字没有三点水,是因为在篆体字的结构中,原来的和源头的源没有区别,同时又寓有回到故乡、追本溯、不忘祖先之意。(移民雕塑)这3组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元未的镇压农民起义、明初的靖难之役,造成了中原人口的锐减。战争过后,致使中原地区水、旱、蝗、疫等灾害连年发生,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少人烟全国人口由宋朝顶峰时期的近1亿下降为元未的5000多万,其中的逃户、流民还占了一半。明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最大的一次移民。山西

8、作为重点省份,50多个县都有移民,主要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京,涉及今天的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为了实施移民屯田的基本国策,明朝在山西派了3位国公、10位侯爷、1位伯爵、10位都督和1位指挥,也就是有20多位开国元勋、带兵将帅先后负责了大移民。为什么山西会成为移民重点省呢?因为山西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元未农民起义军虽然多次进攻山西,但是屡屡败北,客观上使得山西避免了长期战乱。加之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达到403.4万,比河南、河北加起来的378万还要多。山西又紧靠中原地区,所以就成了主要的移民迁出地。第二组雕塑体现的就是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依依惜别、旁

9、边那位官员正在办理迁民手续的故事。(过厅)过厅正中檐下,这首七律诗的上半部分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大意是说:移民们世世代代都在讲移民的故事,说他原先都出自杨侯国,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在收集到的大量民间家谱、碑记和地方志中,都有翔实的记录。诗中的杨侯国就指洪洞县。西周时的洪洞即杨侯国,周康王封他的堂弟就是唐叔虞之子姬杼(zhu)为杨侯遗址就在洪洞县城东南9公里的范村。范村附近出土过包括国家一级文物杨侯鼎在内的东周青铜器。春秋时,晋国灭杨侯国改置杨县秦汉以前,古人多以地为姓,杨县即后来的洪洞县,这里便成了杨姓最早的发源地。公元617年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

10、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南下霍邑(今霍州市),改杨县为洪洞,以壮军威,为的是取代隋朝杨广的统治。在古槐逢春荫庇九州这两间屋子里,我们从槐树照片、移民后裔的来信中,以感受到他们对老家的那份眷恋之情。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槐乡后裔的支持,这一片寻根祭祖碑林就是最好的证明。(迁民壁画)相传首次移民,尽管朝廷给了每个人15亩地、1头牛、3年不用缴税收的优惠政策,但人们还是不愿离家迁往外地。于是,各地政府就用欺骗手法来强行移民。这一幅壁画就是根据记载和民间传说绘制的移民的悲惨情景。您看,画面上的老百姓都在哭喊,许多移民手折槐枝作为离别老家的念想。后来的十几次移民,官府就不能再欺骗老百姓了,于是就

11、采取了强制手段。请看,画上的大槐树旁边,是官府强迫人们登记、发放川资、办理凭照即户口迁移证的办公桌各地官府还以男丁为主,实行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的强制政策,强迫人们迁往他乡。(古大槐树处)眼前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亭后边的茶室、牌坊,是槐乡父老于1914年修建的。茶室是免费接待远方寻根的游子喝茶休息的地方。牌坊背额镌刻的荫庇群生4字,记载了辛亥革命时,大槐树让拱洞人民避免了一场兵祸灾难的故事。许多移民后裔的家谱上,都记载有洪洞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民遥:问我祖先在何处?出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因为当年移民外

12、迁时,渐行渐远,房屋不见了,村庄不见了,最后看见的就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从那时起,大槐树、老鹳窝就成为移民记忆中最后的老家标志,成为了老家的代名词。第一代古槐已不复存在,后人便以碑代树,世代水传大愧树下的历史故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古槐遗根的东侧又同根滋生出了第2代、第3代槐树它们和唐代的石经幢、树上的老鹳窝,都是移民记忆中的见证,移民后裔心中的丰碑。其实,大槐树的后代早已远播全国、枝繁叶茂。直到今天,冀、鲁、豫各省的许多村庄人家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把槐树看成吉祥树,种植在庭院里、大门口和大路两旁。槐树长大后,凡是老槐树都被视为神树而供奉。据说,这种习惯就来自当年移民竞折槐枝、迁到新居全家栽种的

13、做法。600多年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布海内外,正如江泽民同志来到这里说的: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后裔。(祭祖湖源)正是源于选种共同的认同和民风的波迁四方,才有了千百万移民后裔自发地回到洪洞寻根祭祖。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洪洞槐树都要举办大型祭祖活动,前来寻根祭祖的人络绎不绝。供奉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的祭祖堂,便成了移民后裔虔诚进祭的圣殿祭祖堂正北的献殿,在古代是祭祀场所,里面的祭坛和祭祀表演,既可以体验祭祀文化,也能够提供祭祖服务。祭祖堂东边的望乡阁和西边的溯源阁,分别是品一品家乡水、叙一叙老乡情、选购一些物品的地方。各位也可到民俗游览区体验一下移民先祖

14、的生活情景,或者到移民实证馆,看一看迁民圣旨、府县官印、移徙执照、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尤其那些买卖契约、分家文书、家谱、神抵、牌位、碑碣等,仿佛仍在显示着迁民们对的深深思念。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四)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

15、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

16、,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17、)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

18、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

19、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五)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

20、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