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6.77KB ,
资源ID:46039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6039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参考规范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参考规范重点.docx

1、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参考规范重点附件1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参考规范前 言为科学指导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使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观测系统对旅游气象服务的支撑更加有效,为山岳型景区的旅游活动、防灾减灾、生态资源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制定本规范。送审_1 范围本规定包括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的布局原则,系统建设、数据传输、防雷、维护保障等内容。本规定适用于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检验和验收。2 规定依据 本规定的主要编写依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

2、(试行),中国气象局雷电观测业务规范(试行稿),中国气象局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规范,QX30-2004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GMO)酸雨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3 名词和术语3.1山岳型景区山岳型景区是以山岳为主要风景资源和构景要素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观赏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的地域综合体。3.2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主要包括为满足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而开展的自动气象站观测、雷电观测、大气成分观测、实景观测以及数据传输等。3.3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是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3.4雷电观测雷电观测是对地球表面大气层内

3、发生的雷电现象进行连续的测定;雷电观测包括:云地闪、云闪、大气电场、雷电电流、雷电光学及雷电声学特征等项目。3.5大气成分观测大气成分观测是对一定范围内大气化学成分和相关物理特性等进行长期、稳定、持续的观察和测定,为评估研究大气成分变化对天气、气候、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4 总则4.1系统组成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主要由自动气象观测、雷电监测、大气成分观测、其他要素观测子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中心组成。4.2设备选型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系统选用的设备,属于中国气象局考核列装范围的,原则上应具有中国气象局颁发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不属于中国气象局考核列装范围的,应通过省级

4、气象部门组织的仪器测试选型。4.3布局原则山岳型景区观测系统的站网布局和设置应根据当地山岳型景区旅游活动、防灾减灾、旅游资源保护等服务需求,兼顾与景区风景相协调,按以下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4.3.1站网布局原则(1)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应小于20公里。(2)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水源地、水库区,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一般为10公里,在每个水库点、水库水源地、主要水源地上、中、下游等地布设,并尽可能按等高程面布设,每隔300米高程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3)海拔高度超过1500米的景区,垂直梯度每隔500米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同一高度各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小型景区应在景区中心、迎风坡和背风坡同一高度位

5、置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4)景区重要文化或自然遗产保护点所在区域,水平距离1公里、垂直高差100米以内应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5)景区古树名木所在区域,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周边500米范围以内、2级保护古树名木周边2公里范围内、3级古树名木周边5公里范围内应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6)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作业区域和效果检验区域,根据业务需要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7)雷电观测站平均间距应小于150公里,一般按照100150公里基线距离、成网状均匀布设,地形复杂地区可适当加密布设。(8)大气电场仪平均间距应小于5公里,一般按照25公里间距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域组网布设,且每个大气电场仪小网不少于3部大气电场仪设

6、备。(9)每个景区至少布设一个酸雨观测站。(10)具有气象景观的景区,应选择适当位置布设自动气象站和实景观测系统。(11)具有度假、休闲功能或是著名风景区,应开展大气成份观测,观测要素应至少包括大气负离子,也可根据需要扩展其它要素观测。(12)能见度仪、雪深仪、电线积冰仪、地温、自动土壤水分仪、紫外线观测仪等观测设备,与自动气象站布设在同一地点。4.3.2站点观测要素设置原则(1)景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应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2)游客集聚区、主要宾馆区、交通中心、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的气象观测站,应增设实景观测系统。(4)雨雪冰冻较严重的区域,应包括雪深、电线积冰等观测项目。(5)主要

7、景点、游客集聚地、重要设施(如索道)、古树名木等,应在大气电场仪观测覆盖范围内。(6)大雾高发区、景区交通干线的观测站,应包括能见度观测。(7)为森林防火气象服务的自动气象站,可增加地温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5 系统建设5.1自动气象站5.1.1设备性能山岳型景区自动气象站应能实现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并与数据分析处理中心联接形成自动气象站网。其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相关设备功能规格需求书等要求。各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附表1要求。5.1.2观测方式全部观测项目均采取自动观测,由高可靠性技术设计和高精度测量的自动气象站完成,辅以必

8、要的人工维护和干预。5.1.3安装要求(1)风传感器安装距离地面10m,根据实际需求可调整。(2)温湿度传感器应安置在防辐射罩(或百叶箱)内,距离地面高度1.5m。(3)采集器机箱采用悬挂式,气压传感器应安装在采集器箱内。(4)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地面开阔处,距离地面70cm。(5)能见度传感器安装时,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5.2雷电监测5.2.1设备性能雷电监测子系统包括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及其预警系统,其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中国气象局雷电观测业务规范(试行稿)及相关设备功能规格需求书等要求。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附表2及附表3要求。5.2.2观测方式雷电监测采用多站组

9、网、全天候连续自动观测。雷电监测至少应由3个或以上雷电观测站组网获取。5.2.3安装要求(1)闪电定位仪景区面积大于120平方公里:最佳的布站方式为以景区核心为中心点,在四个方位分别布设一台闪电定位仪,组成矩形加中心站闪电监测网;景区面积小于120平方公里:最佳的布站方式为三台闪电定位仪采用等边三角形布设方式,景区位于该三角形的中心点,各闪电定位仪站间直线距离应在100公里左右。闪电定位仪应尽可能安装在平顶建筑物上面或比较空旷的地区,在天线四周30米以内的水平线上无遮挡物,在30米以外15度仰角以上无较大遮挡物;同时应尽量远离工频设备(如变电站、马达等)和产生甚低频段(1KHz500KHz)干

10、扰的设备(如电火花等);布站前要对设站位置进行电磁环境本底信号测量,连续性的干扰场强应低于100mv/m。(2)大气电场仪每一预警分区至少要布设2台大气电场仪,各站点相距25 km;景区边界的四个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均要布设站点;核心景区每个预警分区内的主要峰顶尽量布设站点。最佳的布点方式为采用“蜂窝”状网格布点方式覆盖全景区,各站点相距510km。大气电场仪尽可能安装在平顶建筑物上面或比较空旷的地区,在气流主要通道上30米以内的水平线上无较大遮挡物,且尽量远离工频设备(如变电站、水域),尽量覆盖主要景点、人流聚集区、重点建筑物。5.2.4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应包括: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实时

11、闪电定位数据接收处理子系统、实时大气电场数据接收处理子系统、雷电预警信号自动生成子系统、雷电预警WEB版显示子系统。预警系统能实现从数据采集、接收、处理到预警信号生成全过程自动化;多要素实时叠加显示,所有数据能自动更新;预警信号实时自动生成(每分钟更新一次)且分级复合预警自动报警。应采用每分钟电场平均值作为雷电预警的基本数据,且大气电场数据采集频率必须是1秒;不宜用大气电场瞬时值的大小作为雷电预警判定指标,而是以单位时间内电场变化量及大气电场变化曲线形态特征值作为判定指标。5.3大气成分观测5.3.1设备性能山岳型景区大气成分观测应能实现观测要素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观测项目至少应包括大气

12、负离子、酸雨和紫外线观测,也可根据景区气象服务的需求适当扩展其它要素观测。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酸雨观测规范及相关设备功能规格需求书等要求。(1)大气负离子观测设备应能长期、自动、连续、全天候监测大气负离子浓度变化,适应环境气象观测的业务需求,满足观测数据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要求。需具备高可靠性、高准确性、易维护、易备份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附表4要求。(2)有国家级酸雨观测站的景区,酸雨观测按现行业务技术规范规定的方式观测。新酸雨观测站,其酸雨观测设备应能在线、连续采集降水样品,记录降水过程发生的起止时间和降水样品的温度,并自动完成对降水样品pH值、电导率的测定,记

13、录和存储相关数据和信息。测量方法符合中国酸雨观测业务规范和相关功能需求书的规定和技术要求,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附表5要求。5.3.2观测方式大气负离子采取自动观测,由高可靠性技术设计和高精度测量的自动观测设备完成,辅以必要的人工维护和干预。有国家级酸雨观测站的景区,酸雨观测按现行观测业务规范采取人工取样观测;新建酸雨观测站,应采取自动观测,由高可靠技术设计和高精度测量的自动观测设备完成,辅以必要的人工维护和干预。5.3.3安装要求(1)大气负离子仪器应安装在室外,四周开阔、气流平稳和通畅的位置。仪器应安装在稳固、水平的支柱上,仪器传感器中心距地高度为1.5米

14、。仪器传感器应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一致。(2)酸雨酸雨采样器安装在室外,应避开高大建筑物和高大树木等物体遮挡的地方,并避免局地污染源的直接影响。酸雨采样器应安装在稳固、水平的支柱上,仪器传感器中心距地高度为1.2米。降水样品自动分析仪可以安装在观测室内,也可与自动降水采样器一起安装在室外。5.4实景观测山岳型景区实景观测可利用景区内游客集中区现有的视频监控点,也可在地面气象观测场安装视频监控点;监控系统要能覆盖景区主要景点,条件允许的地方可安装数字高清摄像机。5.5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山岳型景区应遵循“信息汇集、统一管理、资料共享”的原则建立数据分析处理中心,以组网方式实时收集观测站的观测数据,建立

15、中心站数据库,以满足山岳型景区气象服务的需求。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基本要求为:(1)有二台服务器、三台工作站计算机。(2)有三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通信设备。(3)具有 3G、GPRS、CDMA 1X等无线通信网络条件。(4)具有有线宽带,最低带宽为4M,有固定外网IP地址。6 数据传输6.1通讯方式具备有线传输条件的站点可以采用有线的传输方式,无有线传输条件的站点可采用3G、GPRS、CDMA、北斗卫星通讯等无线传输方式。当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时,站点位置的手机信号强度须经现场测试,传输速率40Kbps,且稳定可靠。6.2传输频次数据上传到数据处理中心的频次应能达到每

16、分钟1次。6.3数据存储共享实时传输数据由数据处理中心以数据库方式存储,数据库按年份建库,按月份建表,字段信息至少应包括观测时间,站名,站号,要素值。数据库提供符合保密规定、以系统安全为前提的实时数据显示产品,为各气象服务系统提供支撑,并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实现跨区域共享。6.4数据的质量控制6.4.1常规观测资料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气压等常规气象要素,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应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观测记录质量控制(QX/T 662007)等有关技术规定,开展实时数据质量控制,提供质控后的数据给相关资料应用或服务单位,同时应对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发现、修正疑误信息,作为维护、维修的指导依据

17、,并向相关部门报告观测数据的质量状况。6.4.2非常规观测资料能见度、大气成分、酸雨、紫外线等非常规观测要素,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应不断总结试验可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并逐步投入应用。6.5数据和资料归档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现有的归档数据格式,非常规观测资料由省级资料部门组织制定归档数据格式,每年统一向省级资料部门汇交,省级资料部门做好归档资料的质量控制、保管和共享。7 防雷与接地7.1一般规定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站点的防雷设计应体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不破坏自然景观的特点,符合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规范(QX30-2004)要求。7.2防直击雷设计雷击灾害严重的地区,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站

18、点应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宜架设独立避雷针进行防护;独立避雷针宜安装于测风装置顶部,其高度应覆盖该站点所有观测设备;独立避雷针应使用防雷引下线与地网连接,防雷引下线宜使用50mm2的绝缘铜芯导线。7.3等电位连接与接地要求所有观测设备、防雷接地、室内设备宜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当受地形和距离影响时,可采取独立接地装置;所有结构件,包括连接件、接头端子排、外壳等都必须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并与接地系统连接。8 维护保障8.1责任主体山岳型景区气象观测站点的保障责任主体为景区管理委员会,当地气象部门根据管委会的授权组织景区内的气象观测站点保障工作。条件许可的,应与站点所在单位或邻近具备看护条件的单位签

19、订合作协议,做好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的经常性维护、设备和场地的安全保护。8.2供电有市电条件的地方,应优先选择220伏交流电源供电,并配备ups电源。在额定功率供电情况下,后备时间不小于60分钟。无法使用市电的站点可以选择太阳能或风能供电,电力功率应满足技术要求;采用太阳能供电或风能供电的站点,应配备足够容量的蓄电池,保障在连续阴雨日天气或风能供电不足的条件下系统运行时间大于14天。8.3设备保障应配备通用的维修工具和专业的通信、探测设备的维修工具;应配备适量的零配件、备件、耗材。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确保设备稳定运行。8.4野外工作及生活设施具备必需的通讯工具、雨具及其他生活用品。附件1-1表1

20、 山岳型自动气象站主要技术指标气象要素测量范围分辨率准 确 度气温-50+500.10.2风向036035风速060m/s0.1m/s(0.5+0.03V)m/s降水量雨强04mm/分0.1mm10mm: 0.4mm;10mm: 4%气压5501060hPa0.1hPa0.3hPa相对湿度0100%1%3%(80%)能见度1010000m1m15%表2 闪电定位仪主要技术指标项目指标要求测量距离300km测向精度1探测效率80%云地闪波形鉴别率95%闪电时间分辨率2ms系统时间精度110-7s晶振稳定度优于110-8s过电压保护电平20kv供电电源AC220V(+10%,-15%),50Hz3

21、Hz环境温度-40+50工作温度-40+80相对湿度0100%抗风能力阵风75m/s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8000h表3 大气电场仪主要技术指标项目指标要求探测距离020 Km灵敏度10 V/m测量误差 5%电源160240 VAC功耗 5W (不含计算机)工作温度2555工作湿度相对湿度 99%表4 大气负离子主要技术指标要求项目指标要求测量要素小粒径负离子测量范围(低浓度)1019.999104(个/cm3 );(高浓度)1059.999108(个/cm3 )离子迁移率K=0.4(cm2 /(Vsec)5%最小分辨率10 (个/cm3)测量误差10%(大于最小分辨率)测量时间间隔(标准)正点

22、1小时;(加密)正10分钟表5 酸雨观测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要求采样器项目指标要求适用降水类型各种液态及固态降水,最小感应降水强度0.05mm/h 或0.5mm 直径的雨滴或固态降水密封性能24hr降水量达到1.0mm以上时,能采集到不少于50ml的降水样品防蒸发性能保证采集的降水样品不受风沙等污染电源220(15%)VAC,50Hz,根据需要可使用直流供电温度-50+50最大相对湿度100%最大风力9级最大日降水量300m适应海拔03000m(普通型)、30005000m(高原加强型)分析仪重复测量精度pH值:0.02;电导率(25):1%,或0.5S/cm电源220(15%)VAC,50Hz环境温度10+35最大环境湿度90%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