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2.71MB ,
资源ID:462838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6283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南大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南大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整索风景和风景资源演化的规律,及其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的规 律;揭示人类社会与风景之间的关系,人的活动与风景资源演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进步 和风景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达到全社会能够对风景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研究风景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寻找风景资源保护、保存、防治、整治、维修、法律、管理措施及系统控制的优化方案。2)风景科学的学科分支风景资源与环境风景文化与社会风景建设与工程风景经济与管理风景总论体系二 风景资源1、风景资源的概念1)风景资源的基本概念风景资源,又称风景名胜资源、景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森 林、动植物、化

2、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 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一一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 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 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2)风景资源的哲学概念风景资源是以景物环境为载体的,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财富。风景信息的存在需要风景资源作为物质载体来体现。风景资源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财富。风景资源是人们用以满足自身基本欲望和社会

3、发展需要的手段的产物,风景资源也需要 通过社会生产与交换来实现自身的价值。3)风景资源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2、风景资源的特性1)整体有用性2)空间的固定性3)时间的无限性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5)景观的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7)整体性与地区性并存8)数量的有限性与潜力无限性3、我国风景资源的特征1)优势:总量大、类型齐全、价值高、独特景源多;2)劣势:人均景源面积少,景源的分布与利用不均衡、景源面临的冲击与压力大;3)背景: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扩大。4、风景资源的类型1)自然资源:天景、地景、水景、生景2)人文资源:园景、建筑

4、、胜迹、风物三 风景区1、我国风景区的发展历程、动因和阶段性特征1)五帝以前一一风景区的萌芽阶段:农耕与聚落形成时期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的萌芽河姆渡文化印证了早期审美活动轩辕黄帝训练野兽作为作战的猛兽,开启了野生动物驯养是在自然中建立“囿”的开端公元前3000年中叶兴起的城堡式聚落,开始了人工环境与大自然的矛盾演化封禅祭祀、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是早期风景区的直接萌芽形式2)夏商周一一风景区的发展阶段 大禹治水,其实质是我国首次国土和大地山川景物的规划与综合治理。划分九州,确 定了大地的山川骨架与次秩,大多延续至今。高山指五岳嵩、岱、衡、华、恒, 大川指四渎江、河、淮、济。公元前

5、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出现了台、沼、囿、园圃、猎区、修褉游乐地殷商时期,出现保护自然资源和有节制的狩猎的思想春秋初年石鼓文关于“古秦汧水畴囿风景区”印证了我国早期风景区开发建设过 程及其功能活动公元前11至公元前8世纪及公元前5、6世纪掀起的两次周代城市建设高潮,形成了封 建社会初的城市,城市与大自然的隔阂导致贵族竞相占据郊野山林营造离宫别馆、台 榭、苑囿、园圃,推动了邑郊风景区的发展战国中叶对旧道的大规模整修和扩建形成了川陕交通孔道,留下众多人文胜迹,形成 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走廊 秦昭王后期,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结合的渠首工 程和排灌结合的渠道工程,历经唐宋

6、元明清多次维修完善,形成了岷江山水、综合水 利工程、古遗址、古建筑、古园景相结合的胜景 周礼关于掌管和保护全国自然资源及其建立社坛、掌管王室苑囿和负责野生动物圈 养、掌管木构建筑设计及营造以及城市规划等官职的规章制度,对风景区的发展起着重 要促进作用 春秋时期,学术和科学发展引导人们更深入地体察自然、省悟人生,也是风景区逐步迈 向动态保育自然、利用自然意识的科学基础。“以时禁发”成为原则,“知时”成为哲 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导致商代以前的神权崇拜被否定,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对立 统一关系开始得到肯定,并力求从诸多矛盾统一中去寻求自身的真谛、社会的和谐、自 然的美好。孔孟、老庄奠定了儒道互

7、补而又协调、强调实践理性精神的古代审美基础, 也包含了后世风景区发展的各种动因的萌芽和源泉。 管子:“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与天壤争”天、地、人综合思辨; 老子:“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无为”、“出世”为手段,强调返璞归真,把 自然视为道的精华,即后世“师法自然,宛自天开”思想的源泉;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创山水哲 理,把自然山水和社会人伦结合成天人和谐的思想;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将“天”“天道”视为客观规律,强调入世、乐 观进取,强调人与自

8、然的和谐,既要保护自然,又要合理利用3)秦汉一一风景区的形成阶段封禅祭祀成为旷世大典,促进了五月五镇等山岳名胜的建设、形成与发展,并进而确定 了以五岳为首的中国名山景胜体系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和神仙境界 “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重要模式 宗教进入名山:多选名山结庐、修生养性 秦汉宫苑建设规模宏大。汉上林苑因其游赏对象相对集中、游憩设施方便、相关功能兼 备、管理机构齐全及其结构布局和规模等特征,具有大型风景区或者风景区域的基本属 性公元前223年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即湘漓运河,促进了桂林山水的发展秦汉帝王巡游、学者漫游、民间郊游等悠游之风大盛,刺激了对山水自然美的体察和山 水审美的

9、认识汉代华信修筑钱塘,西湖开始与钱塘江分离,西湖风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汉代的山水文化和隐逸岩栖反映了山水审美观念的发展并走向成熟秦汉的商贸发展和城市繁荣即刺激了远游盛行,印业发了隐逸岩栖,进而出现山居文化、 山水文学。这些隐士大多是风景区早起开放的先行者和山水审美者4)魏晋南北朝一一风景区的快速发展阶段2、风景区的概念也称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 欣赏、休想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法定的区域概念,区域范围 明确,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批准。1982年,中国首次设立风景名胜区,30年间先后审定公布了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至201

10、2年12月,全国已设立风景名胜区962处,总面积约19.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6。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和全国主体功能区架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1994年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式与展望绿皮书中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于这一种特殊、不可再生的资产, 保护是首要,开发要服从保护,盈利不应成为目的。3、风景区的基本功能1)生态防护功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与环境、防害减灾、造福社会2)游想健身功能:培育山水胜景、提供游憩胜地、陶冶身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3)景观形象功能: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大地环境

11、、创造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4)科普教育功能:展现历代科技文化、纪念先人先事先物、增强德智育人、寓教于游5)经济催化功能:具有一、二、三产业的潜能,有推动旅游经济、脱贫增收、调节城乡结构、 带动地区全面发展4、风景区的构成游赏对象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胜迹、风物游赏设施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运营管理人员、财务、物资、机构建制、法规制度、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其他1)游赏对象: 风景区要有一定的游览欣赏对象与内容,有能激发游人景感反应的景物及其风 景环境。游赏对象是风景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2)游览设施: 风景区要配套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有能满足游

12、人在游赏风景过程中所必要 的设施条件。游览设施既是风景区必备配套因素,又可以提升或降低风景区 的水平与职能作业。游览设施的等级、规模与布局,要与游赏对象、游人结 构和社会状况相适应。3)运营管理: 风景区不可缺少的运营管理机构与机制,它调动和鼓励风景区的一切积极因素, 保障风景游览活动安全顺利。运营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可靠。5、风景区的分类1)按照等级特征分类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风景名胜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发展过程,基 本处于自然状态或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意义。省级风景区有较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

13、景观具有地方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和设施条 件,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风景名胜区。市县级风景区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以接待本地区游人为主的风景名胜区2)按照用地规模分类特大型风景区500平方公里以上大型风景区101500平方公里中型风景区21100平方公里小型风景区21平方公里以下3)按照景观特征分类山岳型风景区以高、中、低山和各种山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五岳、黄山、天 柱山峡谷型风景区以各种峡谷风光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长江三峡、小三峡、马岭河 峡谷等岩洞型风景区以各种岩溶洞穴或溶岩洞景为主题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云南织金洞、武 隆芙蓉洞、本溪水

14、洞等江河型风景区以各种江河溪瀑等动态水体水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楠溪江、黄 河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等湖泊型风景区以各种湖泊水库等静态水体水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太湖、武汉东湖、贵州红枫湖、青海湖等海滨型风景区以各种海滨海岛等海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兴城海滨、嵊泗列岛、 三亚海滨等森林型风景区以各种森林及其生物景观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云南西双版纳、蜀 南竹海、百里杜鹃草原型风景区以各种草原草地草甸、沙漠风光及其生物景观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 如太阳岛、扎兰屯史迹型风景区以历代园景、建筑和史迹景观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承德避暑山庄 及外八庙、八

15、达岭、明十三陵、南京中山陵等综合型风景区以各种自然和人文景源融合成综合性景观为其特点的风景名胜区,如杭州西湖、云南大理、湖北武当山等4)按照功能特征分类观光型风景区有限度地配备必要的旅行、游览、饮食、购物等为游览欣赏服务的设施旅游型风景区配备有较多康体、浴场、高尔夫球等游憩娱乐设施,可以有一定住宿床位度假型风景区配备有较多的修疗养、避暑寒、度假、保健等设施,有相应规模的住宿床位名俗型风景区民俗型风景区:保存有相当的乡土民居、遗迹遗风、劳作、节庆庙会、宗教礼仪 等社会民风民俗特点与设施生态型风景区配备有必要的保护监测、观察实验等科教设施,严格限制行、游、食、宿、购、 娱、健等设施综合型风景区各项

16、功能设施较多,可以定性、定量、定地段的综合配置5)按照结构特征分类单一型风景区其内容与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由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一个单一的风景游赏 系统。如以景源和生态保护为主,以及很多小型风景区复合型风景区其内容和功能均较丰富,不仅有风景游赏对象,还有相应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 设施,因而其结构特征是由风景游赏和旅游接待两个职能系统复合组成综合型风景区其内容和功能均较复杂,不仅有风景游赏对象、旅游设施,还有相当规模的居 民生产与社会管理内容组成的居民社会系统,因而其结构特征是由风景游赏和 旅游接待、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6、我国风景区存在的问题1)狂热的“遗产申报”与无序的“后遗产时代”

17、管理2)权属不清、政出多门3)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4)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四、风景与自然保护1、我国自然与风景保护的其他形式1)自然保护区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稀动物 自然栖息地、珍稀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划出界 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我国共建立自 然保护区2669个,占国土面积的14.9%。生态系统类:保护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类: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类:保护有科研、教育或旅游价值的化石和孢粉产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 质

18、剖面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盐城自然保护区亚丁自然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2)森林公园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 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 育、文化娱乐的场所。1982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截至2012年12月,我国 共建立国家森林公园427个。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河北野三坡国家森林公园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3)湿地公园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规模 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

19、、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 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 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2005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12年12月,我 国共建立六批共218家国家湿地公园。江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4)地质公园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 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中国于1985年建立了第一个国

20、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天津蓟 县)。1987年提出建立“武陵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截至2013年1月,我国共建立国家 地质公园162个,其中24处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安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5)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 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

21、的城市。截至 2012年12月,我国共公布118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村(古镇、古村落):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 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2、国外风景保护的常见形式与组织1)世界保护联盟(IUCN)保护区体系2)世界遗产保护组织3)人与生物圈计划生物圈保护区4)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5)世界湿地保护公约6)世界地质公园计划7)国家公园(美国、加拿大等)3、美国国家公园体系1)国家公园体系指美国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陆地和水域,包括国家公园、纪念地、历史地段、风 景路、休闲地等。这些地域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有特色的标

22、志,诸如森林、草原、苔原、沙漠、河口或河系; 或者拥有观察过去的地质历史、壮丽地貌的“窗口”,诸如山脉、台地、热地、大岩洞;也 有的是丰富的或稀有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的栖息地、生长地。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以及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国家公园的功能:提供保护性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国民游憩地,繁荣地方经济 促进学术研究及国民环境教育 国家公园的管理:国会对国家公园等资源拥有绝对权威的处置权,并负责指定面向隶属 各州和全国的公园资产的适宜法律法规。所有国家公园都归内政部直接管理,而与地方 政府没有任何关系2)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萌芽阶段(1832-1916) 强调保护自

23、然的理想主义和强调旅游的实用主义; 197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19世纪末,关注史前废墟和印第安文明的保护; 1906年,通过古迹法设立国家纪念地。成型阶段(1916-1933) 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以景观保护与适度旅游开发为双重任务的基本制度; 美国国家公园运动在全境形成体系。发展阶段(1933-1940) 1933年,国防部、林业部等所属国家公园、纪念地和国家首都公园统一划归国家公园 管理局,极大增强了国际公园体系的规模; 国家公园局与公民保护军团(CCC)合作; 1935年,通过历史地段法; 1936年,通过公园、风景路和休闲地法。停滞与再发展阶段(1940-196

24、3)注重生态保护阶段(1963-1985)教育拓展与合作阶段(1985-)3)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构成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目前包括20个分类,379个单位,总占地面积33.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面积33.64%。第二章风景区规划导论一风景区规划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风景区规划不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而是建立在科学理性调研分析之上的论证过程。1、系统理论1)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元素、部分或环节)所组成;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系统整体具有确定的功能。 2)系统理论3)系统

25、理论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都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注意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 联系;握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看成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划的要素规划的程序与编制规划者的思维2、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又称永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人类需求,尤其是穷人的需求环境限度 可持续发展,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2)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它需要照顾现在

26、和未来的发展需求,协调局部和区域 发展关系,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使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发展达到持续、协调和快速。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彻底推翻了“资源无价”的错误理论,确立将“资源有价”理论作为国家乃至全球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并将“资源价值核算”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手段。3、生态学理论1)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风景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其规划是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 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预测方法为手段,在生态系统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 区域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和建议。“基质廊道斑块”理

27、论边际效应理论二 风景区规划体系1、风景区规划概念1)风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综合分析评价现状;根据风景区的主要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出发,明确风景区 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途径;展现景物形象、组织游赏条件、调动景感潜能;对风景区的结构和布局、人口容量及生态原则等方面做出统筹部署;对风景游赏主体系统、旅游设施配套系统、居民社会经营管理系统,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和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安排;提出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2)风景区规划的本质与目的2、风景区规划的功能和特点1)风景区规划的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优化功能、保障功能2)风景区规划的特点方法的科学性空间的地域性系统的复杂性内容的相对性实施的可操作性3、风景区规划体系1)按照规划内容分类战略性规划重在发展条件分析论证,发展方向与目标的确定,发展重点与策略的研究。物质性规划重在景源和土地利用及其空间布局,重视各物质要素的功能、结构、指标与空 间形态,强调发展项目的规模与布局综合性规划兼有战略性和物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