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25MB ,
资源ID:46376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6376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李玫瑾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李玫瑾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1、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于外”的心理表现。所谓“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人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解释,寻找理由或原因的过程。这一心理现象的规律是:绝大多数人在归因时,都倾向于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结于自身的原因,相反,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结于外部原因。这种“归因于外”的倾向在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解释时更为多见。事实上,张君的这种归因纯属无本之木。因为生活于贫困之中的人很多,并非每个人都会像张君那样滥杀无辜,甚至向自己的同伙、有恩于自己的老乡下黑手;也不会像张君那样从小学起就与班上的许多同学打架;更不会像张君一样提着菜刀闯入自己看中的女孩家逼婚。社会中

2、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贫困,并非每个人都像张君那样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翻脸无情。张君的许多行为绝不是“因为贫困”所能解释的。至于他说的“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更没有道理。事实上,是张君犯罪在先,法律惩罚在后,法律并没有冤枉张君。况且他在广西杀自己的老乡、在云南杀两位女青年都不是报复“法律”,而是为了“钱”,为了“找一个用枪杀人的手感”(张君原话)。笔者并不反对“许多犯罪人是受社会不良影响走上犯罪道路”的结论,但是,张君犯罪的原因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玫瑾,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屈明,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南方周末 年 月 日第 版。56 绝非如此简单。确切地说,“张君”案件是由反社会的人格

3、障碍导致的犯罪现象。具体而言,这种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行为完全由冲动的欲望驱使,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后果,无情无义且妄自尊大。这种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是社会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也是刑事立法与刑事执法中要特别给予关注的问题。由“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并非什么新鲜话题。早在 世纪末,就有犯罪学家研究并详细描述过这类犯罪人,他们将其称为“异常犯罪人”。翻开意大利犯罪学家加诺非诺的犯罪学(年)便可看到相关的描述:“当你在近处观察他们时,你会怀疑他们是否有灵魂。他们留给你的印象是如此麻木、颓丧和本性凶残他们的道德麻木可以从他们当众描述犯

4、罪时的厚颜无耻观察出来。坦白的谋杀犯可以毫无顾忌地描述他们犯罪的最可怕细节,而对于他们使受害人家属蒙受的耻辱和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冷漠。没有什么会触动他们,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洗手不干。他们的特点之一是无法抑制某种愿望,他们只能被愿望所驱使。当他们渴望什么东西时,什么事情也无法阻止他们。凶狠、嫉妒、傲慢、敏感和过分的拘泥虚荣永远是他们突出的标志,他们没有一丝悔恨的迹象。然而,他们绝不是白痴。他们将会结婚、生儿育女,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突然地抛弃妻子和孩子,令其全家和邻居迷惑不解地消失掉。他们不具有真正的悔恨,不惧怕刑罚,而是希望、盼望这种刑罚。”只要认真地读过犯罪学家对这类犯罪人的描述,你就会发现,

5、眼下的张君与书中所描述的“异常犯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何谓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障碍一般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有各种明显的不良表现,如逃学、打架、偷盗、离家出走等。青春期开始出现性行为紊乱,出现各种违法行为。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偷同伙的东西,甚至残杀同伴;他们可能玩弄一个又一个女人,生下许多孩子却一个也不抚养;他们并不认真对待其犯罪行为,大多只是重复同一种侵害行为;他们只有最肤浅的感情,并不十分关心自己的配偶、家庭或孩子,对他们来说,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种人格障碍也被称作“道德白痴”。具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 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给周围带来破坏、暴力与恐怖的阴影。反社会人格障碍并非在犯罪之

6、后形成,恰恰相反,正是先出现反社会人格,然后,这种反社会人格才决定其必然出现社会文明所不能容忍的“无视任何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犯罪行为。换言之,反社会人格也是个体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与一般犯罪人的区别是:反社会人格者表现为持久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障碍,而犯罪人有明显的犯罪原因,其犯罪行为有发生、发展和转变过程。后者,外在的环境因素较为明显;前者,则在幼年(即外在因素尚不明显时)就已发生明显的反社会倾向。同时还要说明,并非所有的犯罪人都具有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在人群中的比例约占 。据国外有关方面的调查,这类人在法院、监狱和社会福利部门较多见,而且此种人格多见于男性。从张

7、君的许多行为来看,他正是具有这种反社会的人格障碍。二、反社会人格发生的原因既然反社会人格具有较高的违法或犯罪倾向,那么,要预防这类人格的形成及危害后果,必须首先研究这种反社会人格形成的原因。问题在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人格既涉及遗传等生理问题,又涉及个人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一旦形成就会表现为终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人格的分析大致有两方面:其一是遗传,其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人格形成的生命早期的环境)。从遗传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国际上相关的资料较多。有人通过测试皮肤电发现,反社会变态加诺非诺著: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第 页。57 人格的少年犯,在安静状态下的皮

8、肤电低于正常少年。还有人认为,变态人格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低下。精神病学家黑尔( )在 年曾提出他的生物学发现。他通过测试脑电波发现,变态人格的脑电波类似于正常人儿童期的脑电波,有较多的慢波出现。这说明,这种变态人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成熟得不完全,或发育迟缓,有的则是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低下。另一学者罗宾斯()研究发现,男女两性在变态人格出现的时间上有所差异。一般男孩在 岁就可发现反社会性的行为,女孩则在 岁以后才会被发现,而且不如男孩那么严重。此外,一些研究还指出,变态人格者的行为随着年龄增加可能有所改善,但这种人格发育不全如同智能发育不全一样,是终生难以弥补的。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

9、是因为,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人的所有犯罪心理都是由于社会不良刺激的影响,是个人任意的、无法无天的表现。但是,应该承认,同样是罪犯,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有些人几乎从小就已显露出不可理喻、不可感化的心理特征。石家庄爆炸案的案犯靳如超具有这种特征,张君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类犯罪人的表现,我们应该允许开展相关的研究,即对某些明显的具有人格障碍的犯罪人进行生理检测,既作为研究资料的积累,也为以后进行这种人格形成的预防和矫治提供参考。影响人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早期的生长环境。心理学研究指出,变态人格的形成与儿童早期失去过母爱的经历有密切关系。鲍尔比( )在 年曾

10、提出,以下三种原因是人格障碍形成的最初原因:生命前三年中没有机会对母亲形成依附心理;早年生活中有 至 个月失去或突然被剥夺母爱;生命的前三年中,母亲的形象遭到重大的破坏。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会造成儿童感情贫乏,使儿童行为失去楷模,从而成为变态人格形成的心理原因。人在生命早期,若抚养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哺育”,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到因情感体验而产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以及罪恶感的发生,进而丧失这类情感与其对个人行为的制约效果。显然,张君具有心理学家指出的相似背景。根据张君本人的回忆,他的母亲 并不十分喜爱他。因为他父亲重男轻女,他母亲对此带有强烈的不满,因此,对他几乎没有耐心,在他小的时候对他脾气

11、很不好,经常打他。当他 岁时,母亲又过早地去世,这就使他进一步失去母爱的牵绊,由此也变得更加顽劣和感情淡漠。他根本就没有怜悯、仁慈之心,他无须人爱,也不爱任何人。这从张君的情妇之一陈乐写给张君的信中就可看出:“我们俩分手吧,一味地顺从、包容、忍让都无法改变你那残暴、近乎变态的性情。我天真地以为我对你的一片爱心,你会有所改进,但你却越来越不可理喻。你会为了丁点小事大发雷霆,你可知道感情要靠两人共同理解。 你说过只要我听话,你就会喜欢我,这听话二字谈起容易,做到很难,我为你想了多少,包容了多少,你心应该有数。我永远好怕,甚至可以说过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生怕你像恶狼那样怒吼。我已心力交瘁再没有精力

12、跟你谈下去,我真的相信有报应,认识你就是对我的报应。”显然,陈乐为张君付出的是真情,但其效果几乎为零。张君在很多地方都有情妇,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女人,而他对任何女人都从未付出过真正的感情,都是利用而已。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女人,有几个。因为住宾馆开支大,又要查房,不安全。女人嘛,可以给我提供保护。我 对她们没有爱,只是利用。”多么可怕的人格!张君的无情无义不仅表现在他对女性的淡漠上,他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感情淡漠,不关心、不在乎。试想,一个没有“情感”反应的心理主体,与那些低等动物又有何区别?除了智商高于低等动物外,剩下的只能是本能的不择手段。正是对亲人的疏远、对情爱的冷漠,决定了

13、张君四处漂泊,流浪成性,决定了他既没有家的归属感,也没有家的责任感,从而成为他流窜作案而无后顾之忧的一个原因,也成为他杀人如草芥,不考虑受害人亲属的感受的一个原因。譬如,张君于 年 月 日在广西宁明县打死湖北汉川市头首村服装店老板严旺财,抢得 元现金。当检察官问到张君什么时候产生了抢劫并杀害严旺财58 的念头时,张君这个杀人恶魔竟疯狂地说:“我早就想杀死严灭口我常德的一些朋友,我都想把他们杀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我的脾气。包括秦直碧我的想法也一样” 年 月 日晚,张君伙同原同监房刑满释放人员刘保刚共同抢劫杀人时,刘的脚被张君开枪误伤,逃跑途中,张君趁刘不备将其野蛮砸死。检察官问张君为何

14、对刘下毒手时,张君称:“他身上流了血,有伤,很容易被发现抓获。我们俩名声都不好,很快就会被排查到,迟早会被判刑。事前我们俩商量过,谁受了伤,对方就把受伤的打死,免得刑场碰上了不舒服。”由上可见,决定反社会人格者犯罪的根本原因并不像张君本人所讲的是“因为贫穷”,关键在于他“情感”活动的异常。这种异常不是一时的,而是一旦形成便具有终身的特征。这种情感方面的异常不是智商水平所能决定的,也不是知识教育所能改变的,更不是道德和法制所能解决的。鉴于此,特向社会提几点建议:第一,借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布罗梭的一句话:“研究犯罪,必须首先研究犯罪人。”在目前刑事犯罪尤其是重大暴力性犯罪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了解犯罪

15、人的心理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第二,研究犯罪心理,不能只将其视为大学或研究所专业人员的学术活动,而应该确立一定的程序,以便把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研究落在实处。譬如,在提交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人的案卷时,必须附有犯罪心理的分析研究报告。同时,对处于起诉阶段的重大刑事犯罪人进行常规的心理测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犯罪人的心理规律,从而找出相关对策。第三,研究犯罪心理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并允许开展不同角度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心理较为重视,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极少。第四,从社会宣传的角度开展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对犯罪人的预防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人的早期,即出生到青春期结束。如同人的语言功能形

16、成于人的早期、一旦错过终身难补一样,健全人格的教育关键期也在人的早期。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五,建立社会对人格“评估”的机制。这种评估可始于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毕业鉴定。为避免评估结果对其以后发展的影响,可先保留在学校档案中。同时,在司法工作中应该增加对犯罪人格的鉴定,这种鉴定并不是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而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格鉴定”。尤其对入监的犯人以及刑满释放的人员应该增加心理评估项目,以便了解其心理有无缺陷,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等。这既利于矫正犯罪心理,也为社会开展进一步的犯罪预防监控提供参考。参考文献: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 页李玫瑾著: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

17、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 页On the Research of Violent Crime Caused by the Characteragainst Society LI Mei-jin, QV Ming (China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Beijing 100872) : By analyzing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of Zhang Ju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pay very closeattention to the criminal phenomena touched off by the character against society. Crime caused by character barrier is ofmaximum destructiveness to our society. This kind of serious violent crime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main object ofsocial crime prevention. : Character against society; Character barrier; Crime psychology 59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