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29.50KB ,
资源ID:46384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6384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艺术治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契合Word文件下载.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艺术治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契合Word文件下载.doc

1、艺术治疗师成为一门发展前景看好的热门职业。 艺术治疗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大陆地区出现,其中坚力量是一些在国外接受过正规艺术心理教育的学者,主要集中在音乐治疗领域。艺术心理治疗从在我国一出现,就表现出了相当大的适应性。在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始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教育。国内出现了不少研究艺术治疗的专著和学术论文。艺术治疗的媒介也从音乐涉及到舞蹈、绘画、电影、文学、雕塑等。在我国艺术治疗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进展呢?这不仅得益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艺术治疗与中国人的传统艺术精神相契合。一、 艺术治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契合于“心”艺术治疗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的美国。这时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十分迅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必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物质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美国进入城市生活时代。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另一方面却忽视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医学模式开始由治“病”转向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关注。艺术治疗要解决的是我们时代所特有的问题。那就是现代人如何在追求效率、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寻求情感的满足和心理安慰。心理健康成为艺术治疗的出发点和归宿。“心”对中国艺术的重要性,一句话概括就是唐代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想的独特思维道路,在于一开始就十分

3、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心理内容”1。艺术活动成为古代文人们怡情养性,调节心理健康的基本方式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古代社会里“身”比“心”重要,“心”要服从社会道德的约束,它属于君主,属于社会,只有“身”是自己的,所以,即使存在心理问题也往往表现为身体不适,归于身体疾病的范畴。人们在艺术活动中抒发情怀的同时,也起到了平衡内心道德冲突的作用,无意中起到了预防心理疾病发生,治疗心理创伤的作用。这样艺术活动自古以来就具有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满足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们终极关怀的宗教慰藉作用。艺术治疗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融合了哲学、艺术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治疗学的理论。由于这些学科本身就流派繁多,他

4、们的结合并运用到实践必然会产生更多复杂、灵活的观点和实践技术。但总起来说,艺术治疗最终是要发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艺术治疗是通过艺术活动作用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变人的行为,达到治疗目的的。拿音乐治疗来说,“因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情绪,所以音乐治疗是通过改变情绪来改变人的认识。大家知道,当人的情绪好的时候,往往倾向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把坏事看成好事;当人的情绪不好时,往往倾向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把好事看成坏事。因此,情绪改变了,人的认识也就自然改变了。”2艺术治疗在于激发当事人的心理能量,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免疫力,自己克服自己的问题。中国艺术精神也强调“心”之用。中国

5、艺术精神蕴含于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内,表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形成于中国特色的艺术实践里。中国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材料和艺术方法,并逐步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艺术精神是历史的,抽象的,是多层次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艺术精神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的特点是“心为物之君,物为心役;心物混融同一,心物一元”3,它把人的内心作为参照系,求助自己的内心,通过自己内心的自由挥发来达到与天地、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强调人心的能动性与艺术活动的关系。虽然艺术治疗是在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强调激发心理活动的能动性来解决问题的

6、思路不谋而合。二、 中国艺术精神的思想包涵着丰富的心理治疗价值中国艺术精神本身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和社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产物。它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作为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其实早已经成为人们应对日常生活问题时的不自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中国艺术是真与美的统一,“真”包括真诚、真情、真意。“真”来自于道,“但若通过工夫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老庄)所谓之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所谓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如实他说,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4”。中国艺术精神的“真”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生活态

7、度。这种求“真”的艺术哲学是极具心理治疗价值的。首先,真诚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纽带。人们在艺术中的状态是自由的,是真诚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时代,媒介的作用在于满足社会公共交往的需要。我们把艺术活动作为心理治疗的媒介,能获得当事人无加掩饰的心理反映。这样我们获得了真诚的治疗氛围。其次,我们用“真与美”的艺术哲学去影响当事人。当事人能够对自我和人性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有,我们通过求真的艺术活动去启发当事人勇敢面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化解心理症结的目的。最后,接受中国艺术哲学的过程也是当事人人格成长的过程。真诚的生活态度被当事人同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中国艺术是真与善的统一,就是要尽善尽美

8、。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内容应该是“善”的,即所谓“文质彬彬”。艺术的真与善的统一的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之用,和为贵,”强调艺术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 “和”是中国艺术的辨证思维,中国人崇尚的是“中和之美”。这种求“和”的艺术思维也是极具心理治疗价值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乐之邦,是艺术文化繁荣的国度,并且经过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形成了讲求美善和谐的中国艺术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和谐人格特质。“和”作为思维方式,运用到心理治疗当中,可以被来访者同化,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良好人格。“和”作为处世的行为方式,运用到心理治疗当中有

9、利于来访者形成恰当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对生活的适应。“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审美是积淀着感性的理性,这就是特点所在”5,中国艺术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具有普适性,所以它具有指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三、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发扬中国艺术精神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艺术发展历史的国度。艺术活动在我们国家从来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它从诞生以来总是与人生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每个时代人们总是创造性地发挥艺术活动的社会功用。从远古时代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巫师就开始了驱逐病魔的历程。在伦理道德为天的封建时代,艺术活动充当了政治说教的工具。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在仕途遇挫时,艺术就是他们最好的倾诉

10、对象。近代国难当头之时,艺术活动又成为了驱逐侵略者的利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要求人们的心理和谐。艺术心理治疗体现了我们在符合时代要求和尊重艺术活动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传统为百姓心理健康造福的愿望。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用艺术活动来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态度依然没有变。追求和谐、崇尚和谐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取向。艺术治疗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更是人类心灵自我净化、自我调节、追求和谐的途径。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利用艺术治疗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身的资源来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以中国艺术精神为神,辅以艺术心理治疗之形,必将有助于我们国家的和谐心理建设。在我国艺术心理治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艺术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营造充盈着真善美的社会心理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参考文献:13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458页.2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36,42页.5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246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