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164.50KB ,
资源ID:47016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701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前期申报案例参考:“国家创新项目”申报材料.doc)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前期申报案例参考:“国家创新项目”申报材料.doc

1、探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基于对中部地区财产性收入差异根源的对比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表项目名称: 探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基于对中部地区财产性收入差异根源的对比分析 项目负责人: 李 静 怡学院年级专业: 财政税务学院 税务 06级 联系电话: 13135677659 电子邮箱: LJY_only 指导教师: 庞凤喜 毛 晖 指导教师所在学院: 财政税务学院 指导教师联系电话: 13618632096(庞凤喜) 13628627500(毛 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制填表日期:2008年10月22日项目名称探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基于对中部地区财产性收

2、入差异根源的对比分析申请经费9170元起止时间2008年11月2010年4月申请团队情况姓 名所在学院专 业联系电话EMAIL黄亚楠财政税务学院税务13072742430huangyanan.2006张 莹财政税务学院财政13098894592zhangyingzaiwuhan赵 希财政税务学院财政15527116287zhaoxi236陈金星财政税务学院税务13207158277alj318指导教师情况姓 名所在学院职称联系电话EMAIL庞凤喜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3618632096txxp01毛 晖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13628627500maohhh一、申请理由本课题是在已有的成果

3、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此课题曾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六届“博文杯”大学生实证创新基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本课题的实证调研材料被纳入杨灿明教授的课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研究,此课题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由于政府加大对投资理财观念的宣传和普及,居民对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求不断攀升。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快速提升是一个大趋势,财产性收入的迅速崛起,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加“财产性收入”不仅顺应了社会经

4、济发展的大势,也改变了以往社会主义完全以劳动为主要生活收入来源的观念。所以,“财产性收入”概念的提出是相当有新意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它的提出能使居民尤其是对增加自身财产有强烈需求的农民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能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由于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政府要扩宽途径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于2008年10月19日政府媒体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本课题项目的开展充分顺应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群众的民生需求。二、立项背景(一) 选题背

5、景1.国 内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快速提升,是一个大趋势,财产性收入的迅速崛起,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当今中国大多数百姓都是有产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产者了。“财产性收入”不仅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之大势,也改变了以往社会主义完全以劳动为生活收入之来源的观念。所以,“财产性收入”概念的提出是相当有新意的,也是现实可行的。随着近些年我国对投资理财大力宣传和普及,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求不断增强。十七大中更是将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列入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则再次强调了财产性收入的迅速崛起,对于中国经济,

6、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居民把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多样化。但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是一个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课题,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搜集求实数据和资料,弄清当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2国 外西方国家的农村和农业伴随着工业的进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相对较高,财产性收入也相对多元化。其中,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阿根廷是农民增收政策实施较为成功的国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比较具有典型性,我们便以这两个国家为例,分析国外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美 国:美国家庭很重视财产性收入与投资层次化。财产性收入是美国家庭收入的重

7、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仅次于薪资收入。在投资方面,美国家庭注重层次化,往往在进行保障性投资的基础上再去进行积累性投资。美国个人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利息、股息等资产收益以及房屋租金收入。据美国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报告,今年9月份,美国个人收入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总计11.83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利息、股息在内的资产收益为1.98万亿美元,仅次于薪资收入居第二位;租金收入为689亿美元。在美国,财产税属于地方税的范畴。美国各州对财产税等各种地方税有独立的立法权,因此,各州对应纳税财产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不动产包括房产、地产;动产包括银行定期储蓄、抵押贷款、股票和债券等。各州都对不动产征税,大多数

8、州对动产征税。美国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上对农业有很大的扶持,农场主也很重视财产性收入与投资层次化,所以美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相对较高,而且投资多元化。阿根廷阿根廷政府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来帮助中低收入者积累财富。阿根廷议会日前通过了政府提交的一项议案,对个人资产税的征收进行大幅调整。通过此次调整,中低收入阶层得以减免个人资产税,高收入阶层缴纳的个人资产税则有不同程度增加。 政府官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税收政策调整帮助中低收入民众积累更多的个人财富,同时加重对富人的税赋负担,通过税收杠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采取新税制后,阿根廷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资产税得以减免。例如,对于拥有20万比索资产

9、的居民来说,原先每年需要交纳一定数额个人资产税,调整之后则不需要交纳;拥有40万比索资产的居民,现在的纳税额也略低于过去。相反,个人资产在80万比索以上的富裕阶层,交纳的个人资产税则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且个人资产越多,税收的增加部分也越多。阿根廷本身也是一个农牧业大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出口,构成国家重要的外汇收入。在国家政策的实施上对农业有较大的倾斜,对农牧民的资产税进行较大的调整,让农牧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积极鼓励他们分散风险,进行多渠道的投资。财产性收入不动产动 产其 他形 式房 产地 产银行定期储蓄抵押贷款股 票证 券 图一 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二) 研究的目的1.透过现象

10、看本质,深入挖掘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根源我们将通过全面严谨的调查研究,取得最真实、最有效的第一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模型构造等方式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根源所在,具体主要从当地政策约束和农民自身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1) 当地政策约束方面: 政策有无因素:有的农村制定了自己的政策方针,有的农村没有,又或者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而我们将通过有村级政策与无村级政策的差异对比,总结同等条件下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政策有无因素。 政策差异因素:“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大部分农村都制定有适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的规章制度,我们将通过对调研地区农村的政策村规的横向类比,

11、探究同等条件下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政策差异因素。(2) 农民自身原因方面: 农民自有条件因素:农民本身富裕程度是不同的,自身条件好,家庭积蓄多的农民,其投资途径的选择相对多样化,投资规模的选择相对自由化,由此产生的财产性收入本身就具有了差异,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财产性收入既是差距的原因也是结果,我们将通过深入的调查,对不同富裕程度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对比分析,追根溯源,找出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本质因素。 农村投资偏好因素:每个农民的风险理念各不相同,投资方向自然也不相同,虽然大多数农民依旧以土地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民投资显然已经多样化了,在这样的大形势下,

12、我们通过对农民偏好的比较研究,找出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偏好因素。2 .结合实际,归纳总结各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模式。由于我们选择的调研地点分别为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条件相似但发展程度不等的三个农村,因此,它们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基于此,我们将通过对各调研地涉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各种举措的了解,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从其发展模式的总体纲领、实施条件、落实过程和成果现状等四个方面出发,归纳总结出各个地方的一套发展模式。(1) 总体纲领:各调研地为增加农民收入,都会采取自己的发展纲领和发展道路,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指导思想,我们通过对纲领了解,从宏观方面初步了解该村发展道路的“导航

13、灯”。 (2) 实施条件:我们在地点的选择方面摒除了环境优势和特色产业等一些方面的影响,选取的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一般农村,可以说先天的发展条件大体相似,但微观层面来看发展条件各不行同,这样,我们通过对各地发展条件的捕捉,进一步认识各调研地发展情况。 (3) 落实过程: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是有一个过程的,发展模式不同,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实现过程、增收途径便大相径庭,我们通过对这样一个关键过程的跟踪分析,比较增收链条的差异,深入剖析,从本质上了解各调研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核心路径。 (4) 成果现状:发展模式的好坏由其得到的结果来评判,我们通过对调研取得的最真实的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各地财产性收

14、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比各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差异,得出各模式实施的绩效,给出一个宏观综合的评断。3 .提出我们切实可行的建议 通过对不同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对比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等各个方面对比各模式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根据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指导精神,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和社会各界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理论结晶,综合考虑各方面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模式,为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样本!(三) 可行性分析1数据的取得在实际的取得数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为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15、如下(我们将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遇到问题一:村民不信任调查人员,不予配合。解决途径一:首先表明身份和来意,说明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为国家制定惠农 政策提供建议,或者通过村民信任的干部或其他人员与村民进行沟通。从以往农村调研的经验来看,农民对大学生的实践调研是信任和配合的。遇到问题二:涉及个人财产隐私问题时,村民不愿回答或虚假提供数据。解决途径二:从收入结构来说,农民靠地吃饭,本身“隐性收入”少,收入渠道比较单一,村风淳朴,根据我们的经验,村民们十分信任大学生;从农民性格分析,一部分农民的“显富”心理是利于我们获得真实数据的;从农民财富规律看,农民的富裕程度一般都反映在其所住房屋、所有土地和农耕工具

16、、所养牲畜以及衣着等各个方面,家庭存款并不多,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判断所得数据真实性一个标准。遇到问题三:不了解调研地,得不到当地各方面的支持。解决途径三:本次调研所选地点之一安徽省风凤阳县小岗村是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并提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村,自十七大之后胡总书记再一次在这里提出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就说明它是中国最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该村在各个方面对于调研和采访者的态度必定也是配合的,这对于我们调研数据的取得不得不说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调研地点之二河南宝丰县是我院挂牌成立的实践基地,在这方面我们能够得到学院和当地

17、领导的充分支持和配合,更利于我们取得真实的数据;调研地之三湖北黄陂区是我们在参加第七届“博文杯”大学生实证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的过程中曾经调研过的地区,因此我们对此地区相当了解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人脉以保证此次的调研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果。遇到问题四:我们自身调研经验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成果。解决途径四:本次调研实践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的适度转变和创新,是对已有成果更深层次的挖掘,我们的课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实证研究 基于对浙江、湖北、辽宁、内蒙古地区的案例调查”在我校第六届“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中获得一等奖,除此之外,我们的组员是财政和税务专业大三学生,具有足够的专业理

18、论知识并且都曾多次参加各种实践调研项目,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和信心克服调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成功完成整个调研过程并且有信心能取得真实有价值的数据从而得到预期成果。 2已有研究成果的指导 (1) 国内:目前,“如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一个时政热点,中央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等,而我们将把中央出台的有关财产性收入的各种政策措施,互联网、期刊杂志以及相关专著中社会各界人士对有关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探究集合整理,这些政策意见为我们的实践调研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调研指引。(2) 国外:国外在增

19、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方面的政策措施已经相当成熟,虽然我们不能照搬照套,但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不可不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大部分发达国家将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速非常快,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据了解,美国公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40%,90%以上的国民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而在我国,财产性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约为2%,居民拥有有价证券的比例也仅为10%左右。这说明创造

20、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一个发展趋势,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对GDP的增长极为重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的课题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立足点,探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方法新路径的调研在国际对比中确实是可行的。 3 国家政策倡导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由此,“财产性收入”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如何让多种形式的收入成为广大群众收入之来源”成为十七大之后各界议论的重要民生话题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新课题。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2008年10月份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考察时,着重强调

21、了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再次强调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迅速崛起,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我们的课题便立足于此,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捕捉时代的热点,在已有的科研成果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农民财产性收入”进行实地调研。(四) 研究的思路1在地点选取上(1) 安徽省风凤阳县小岗村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地方。此村依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贫困,是发展起来的农村的典型。(2) 河南宝丰是我校前身中原大学旧址所在地,是典型的农业化城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相对落后。(3)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我小组成员曾经进行过调研的

22、地方,此村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示范的建设试点,是我国发展中农村的代表。三地分别代表了我国农村目前发展的三种基本现状和模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造成三地农民财产财产性收入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增收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数据的取得上取得真实的数据是本次调研关键的一步。因此我小组将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临近村镇侧面调查、网上问卷、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关数据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所获数据,旨在使所得数据真实可靠。3线路的安排上本次调研小组选取的调研地点是进过慎重思考的。三地均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在贫富程度上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上代表了我

23、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且三省位于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的中部经济圈范围内,其经济发展的发展程度对中部崛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三个调研地区均有各自的方法和思路,具有极强的可比性和指导性。(五) 研究的意义 1对财产性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改善路径,有利于为当地农民提供增收创收的合理化建议。“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中国农民实现现代化,过上富裕生活,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因此,中国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本课题组的研究意义就在于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在财产性性收入方面所表现的差异性,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进行

24、对比分析,找出差异的原因,从而为当地农民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2通过对中部三个代表性调研地区的广泛调查,提出合理化的经验推广模式,对中部经济圈的崛起意义重大。三个调研地区分别位于湖北黄陂,安徽凤阳,河南宝丰,均是中部比较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又各有特点。其中安徽凤阳是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提名试点“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示范村,因此,通过对全国最新政策示范村的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以及对数据分析的结果,不仅得到当地政府乃至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增收经验,也将对全国大多数村镇起到广泛的示范作用,从而对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圈的崛起,意义重大!3发展农村“财

25、产性收入”,对吸引外出农民工回流等问题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在根本上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方面意义重大。我国很早就提出农民致富的口号,并且近些年来,通过众多的国家一号文件,不断加大“三农”发展的投入力度,尽管取得众多的成就,但是依旧没有改变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现状,广大的农村依旧靠天收地,只有广大农民真正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自力更生,才能根本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 。而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不仅使土地流转成为可能,同时使土地要素化,资本化,使广大农民具有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本,这将会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在家门口建设美好家园!所以,我们将通过对于“农民工”输出现象

26、典型的村落进行研究,针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象,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新视角着手,分析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原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从而吸引大量背井离乡的青壮劳力建设家乡,为中国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从根本上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意义重大。4真实有效的数据和模型成果,可以为政府提出的 “增加财产性收入”政策的落实提供参考。“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均提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一问题,但是如何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立足于时代热点,同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角度,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地,比较分析财产性收

27、入差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度,并通过专业性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得出切实可行的推广经验,为国家的“三农”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和建议,并为国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实现提供前期探索与实践的范例。5从崭新视角研究农村发展问题,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研究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收途径这一全新的领域,对于我们财税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知识运用的考核与锻炼,同时从新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对比分析,并探索新的创收路径,不仅是对于我们大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创新能力的极大锻炼,而且对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大意义。三、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28、) 将“农民”与“财产性收入”相结合,与时俱进,立足时事,开拓探究“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新方向,课题视角具有前瞻性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由此,“财产性收入”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如何让多种形式的收入成为广大群众收入之来源”成为十七大之后各界议论的重要民生话题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新课题。同时,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2008年10月份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考察时,着重强调了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见,扩大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财产性

29、收入一经提出,便引起广大专家的广泛兴趣,各位专家针对城市居民对财产性收入已经进行了深入了研究。但是对于我们大学生,由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形式多元化,存在多种不确定的“隐性收入”,在获取研究数据时具有一定难度,因而使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土地,房屋等清晰可见的固定资产方面,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数据的取得,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同时本课题立足于农民增收创收的时政热点,在实践调研的课题上具有创新性。我们的课题便立足时事,力求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视角创新,将“农民”与“财产性收入”相结合,对农民财产性收入本身及其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力求取得并反映最

30、真实而有效的数据。(二)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数据取得方式,体现调研过程的创新性 如何取得研究“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将是开展调研过程的首要难题。对此,我们研究小组将采取侧面调查与直接访谈相结合,现实介绍与网络宣传相结合,以取得被调查者信任为首要突破口,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当地政府与领导支持的人力资源,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数据取得方式,力争取得真实有效的数据。(三) 将数据对比、调研环境对比以及政策对比等方面相结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财产性收入做全面与深入的了解与定义,体现调研过程及方法的创新性在调研过程及后期成果形式上,本课题小组将对数据及相关成果进行多重对比分析,以力求从不通方面反应数据及成果的全面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中的创新模型。(四) 通过创新性的调研过程,论证得出增加农民创新性收入的新模式,体现调研结果的创新性。通过对中部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村镇财产性收入的差异比较,找出差异的原因,进而根据广大发展中的农村不同实际情况,就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一方面,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发展模式。为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做出贡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