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44.50KB ,
资源ID:47587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758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一)现状概述“十五”期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14.8%,对增量GDP的平均贡献率为29.3%,在GDP中的平均占比为34.5%。服务业从业人数平均年增长2.5%,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平均占比为29.2%。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6.3亿元,名列全省第一,其中中心城区(市区)服务业增加值589.23亿元,列南京、无锡之后。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服务业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1%,其中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4.4%。服务业内部构成渐趋合理。按统计口径7大行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中的比重依次为:其他服务业32.6%,批发和零售业27.3%,房地产业11.

2、1%,金融保险业1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住宿餐饮业4.2%。“十五”期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5.9%,2005年实现零售总额90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占46.8%;连锁、专卖等新兴业态在消费品市场中的份额达到21%,其中中心城区达到30%;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63个,交易额达到1075亿元。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以及道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内外物流市场迅速扩张,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业务量约占物

3、流市场的15%左右。工业园区唯亭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苏州港港口物流园、昆山物流园、吴江物流园和吴中区等一批物流园区,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和整合,已初具规模;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张家港冶金物流园、相城区物流园已经启动;保税物流在国内领先发展,2005年保税货值达到1073亿美元。港口物流量持续增长,2005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2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75.3万标箱。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点。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游客35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了203%,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15.5%,在地区

4、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8%。苏州旅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在推进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富民强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楼宇经济”的兴起。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05年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43.7%,“十五”期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超过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0.8个百分点。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是房地产业以及交通、水利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性服务业投资,上述投资量占服务业总投资的80.3%,有明确服务功能定位且长期经营的服务业工程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5、的比重将近10%。服务业对外开放逐年扩大。2000年以来,服务业利用外资逐年增加,领域有所拓宽,全市服务业年均合同利用外资接近总额的10%。20012005年,苏州新批服务业三资企业1208家,累计合同外资金额达到50.1亿美元,平均工程规模从2001年的194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478万美元,主要分布在房地产(30%)、商贸商务(20%)、仓储(11%)以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8%)等方面。中心城区服务业相对各市(县)有优势但不很突出。200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9.2亿元,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37.2%,高出全市平均占比6个百分点,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46.9%

6、;从业人员比重高出全市5.4个百分点;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五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50.5亿元、230.1亿元、220.3亿元、133.3亿元和102.1亿元,在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36.9%、32.6%、30.2%、33.1%和34.6%。(二)基本评估随着苏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国际资本转移的结构性变化,苏州服务业开始进入全面提升、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新一轮服务业扩张期已经到来,但同时受到加工制造业高速增长和上海等周边城市服务业先发效应的双重掣肘。服务业已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总量较大,增长较快,但在GDP

7、增量中的贡献份额增长缓慢,并连续四年出现占比下降的态势,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长期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有所提高,现代业态日趋丰富,但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行业规制过紧,竞争不充分或处于行政性垄断状态。服务业投入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功能性矛盾依然存在,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滞后状况仍比较突出。中心城区服务业全面发展,持续增长,但综合服务能级较低,辐射力不够,带动性不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8、和合理布局受到广泛关注,市场秩序明显改善,但行政分隔、规划脱节和布局分散的局面依然存在。(三)发展条件1.自然条件苏州地处长三角中枢部位,沿江傍湖通海,四季分明,拥有8488平方公里地域面积,140公里长江岸线和80%的太湖水域,连接沪宁、江浙两大城市带,与上海有长达80公里的接壤线,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2.人文条件苏州历史源远流长,吴文化所蕴含的刚柔兼容、尚文重教、精细秀美、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文苑中独树一帜。海内外企业和人士对苏州的人文景观和人文气息情有独钟。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亲商理念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进入新世纪

9、,苏州人更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为城市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3.交通条件“丰”字加环形高速公路新骨架已经形成,市域内等级公路总长度达到5650公里,苏州港三大港区拥有46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沪宁铁路横贯市域80多公里,并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环十射三联”的高速公路线网,苏州至上海方向的高速车道将达到30个,各类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全面展开。4.产业基础制造业总量巨大,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名列全国前茅,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3家进驻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和民营经济规模在省内居领先地位。苏州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沿江、沪宁、环杭州湾三大产业带相衔接,共同构成庞大的产业

10、链体系。5.潜在市场苏州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十一五”规划经济年均增长12%的目标,并按通常每元工业产值包含的研发、物流、信息经管等服务性价值平均为45%计算,到2010年将有8000亿元的服务需求,如果本市服务业能占领需求市场的30%,按现行测算方法,将会有约120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出。到2010年,苏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目标为24000元和13000元,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拉动生活性服务市场的拓展升级。政府主导的诸多公共服务产品也将全方位通过市场运作途径,寻求优质的服务供应商。(四)发展机遇1.国际资本结构性转移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11、长三角地区以自身的优越区位,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圈。苏州积2500年文脉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实力,继制造业资本之后,极有机会成为国际服务业资本青睐的热土。2.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和苏州迫在眉睫的工业化转型,为苏州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撑,从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应性调整,到全面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主线。3.入世承诺全面兑现机遇。2006年,我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入世协议中9大类48个小类的服务业开放承诺将大部兑现,已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开放时间和地域有不同程度

12、提前,苏州完全可以利用外向型经济优势,抢占先机,尽快改变我市对外开放结构不合理的局面。4.改革深化机遇。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等,同时已经把包括行政经管体制改革在内的公共服务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势必催生出许多新的利民举措,达到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和拉动消费的目的。5.城市化机遇。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来,苏州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区不断扩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都为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相应的倾斜。三、发展目标和重点(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

13、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推进和经济国际化提升三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加工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服务经济上来,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并进中,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二)发展目标在坚持两个“率先”的基础上,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不动摇,坚持服务业全面加快发展不动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与城乡居民需

14、求相适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体系,把苏州建设成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副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8%以上,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其中中心城区(苏州市区)的服务业占比超过40%。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0%左右,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达到60%。(三)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我市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优势,紧紧围绕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居民的生活性服务业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性服务业三大领域配置资源要素,在全面推进、协调发

15、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服务、科技与信息软件、商务服务、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九大产业。1.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苏州的产业和区位优势,以开发区、港口和道路枢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区域物流为主导、国际物流和城市物流为重要补充,增强物流集散功能,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与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之一。加快苏州港建设。以统筹协调、扬长避短、发挥整体优势为目标整合太仓、张家港、常熟三个港区,以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为重中之重,以公用码头建设和增开航线航班为重点,以推进保税物流、区港联动为抓手

16、,加大港口物流发展力度,苏州港2010年的货物吞吐量目标为2千万吨,长远规划为3亿5千万吨,2010年集装箱运量目标为400万标箱,长远规划为1200万标箱,努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干线港和江苏第一大外贸港。加快物流园建设。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有步骤地推进现代物流规划中10个物流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等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快速国际物流功能;加快白洋湾综合物流园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特征的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东南和相城物流园以及常熟招商和东方丝绸两大市场物流储运中心。科学设计配送运输通道,构

17、建快捷、高效、社会化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境外现代物流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延伸供应链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服务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达到3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达到香港和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水平。2.旅游会展业以国内必选、境外首选为目标,以“天堂苏州、东方水城”为形象标志,以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为主线,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建设国际一流的观光休闲旅游城市,并乘旅游之势,打造特色专业会展城市品牌。“十一五”期间,接待入境和国内游客年

18、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以上,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力争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六位。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精心策划,合力促销,整体推进,加快形成都市综合旅游区、环太湖和阳澄湖生态旅游区、水乡古镇及湖荡游览区、沿江旅游风光带以及一批农业、工业旅游区(点),在形成大苏州旅游格局和品牌的基础上,加强与沪苏浙周边城市的联合互动。着力发展古城旅游。整体打造以古典园林为点,以历史文化街区为线,以观前、石路、南门等文化商贸区为面,以古城水系为链的苏州古城游品牌,紧密连接山塘、上塘水街和虎丘、留园(西园)、寒山片区,形成“一城、

19、两线、三片”凸显苏州吴文化底蕴的文商旅一体化格局。积极开发山水生态旅游。在全面保护太湖、阳澄湖和其它湖荡河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水上、水陆互动和水文化旅游产品。高度关注西南丘陵地带的生态保护及其环山旅游产品的开发。做强休闲度假旅游。发挥苏州山水、文化和城市和谐统一,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休闲旅游,通过完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引物,链接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实现旅游与商务、会议、培训、康乐、颐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壮大会展业。充分利用苏州的经济规模优势和苏州旅游的知名度,积极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培育专业化的会

20、议与展览业界的经纪、咨询、策划、设计和服务机构,加强会展场馆建设,完善会展设施,重点发挥园区国际博览中心、新区国际会展中心、苏州会议中心和石湖商务中心等会展场馆的功能作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办好各类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在进一步扩大电博会、市长咨询会、经济增长论坛、苏州国际旅游节、丝绸节等常设会议和节庆的规模和影响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需求,增加会展频次,提升节庆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3.文化服务业在继续办好公共文化事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苏州”品牌,逐步实现从文化名市到文化强市的转变。到2010年,包括文教卫体在内的大文化服务领域增加值在地区生

21、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全面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和昆曲、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实现苏州古城古镇“申遗”目标;加强对太湖流域内古镇、古村落、古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加强对苏州评弹、苏绣等唯一性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创新与繁荣大众文化。发扬“面向大众、多出精品”的创业精神,突出抓好戏剧、影视、文学、演艺、书画等一批重点业态,改造提升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场馆,培育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企业,鼓励实行规模经营,促进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加快广电网络传媒和出版发行业的改革与创新。允许社会力量投资传媒、出版业,逐步建立党委领

22、导、政府经管、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运营的经管体制,提高文化传媒和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扶持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聚合优势,全面整合和振兴苏州以动漫创作、网络游戏软件开发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动漫游”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以及赛事等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在保障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责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非义务教育的市场空间,坚持普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加快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和石湖国际教育园建设。在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开办各类经营性医疗服务机构,积

23、极开发康复、保健、疗养等满足不同需求的卫生服务产品。推进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市场。4.科技与信息软件业有效组织科技攻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与苏州产业特点相结合的软件产业,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新兴的国际性科技城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信息通信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软件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10亿美元。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开发对产业

24、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品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科技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以工业园区国际软件科技园、高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为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发展基地,以嵌入式软件、软件代加工、游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作为苏州软件产业主攻方向,高规范整合和建设软件研发中心、软件测试中心,软件工程中心和软件培训中心,积极扶持本土软件企业,优化软件产业集群,形成软件开发团组布局和集聚规模效应,扩大软件业的销售和出口规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各电信服务供应商拓展增值服务工

25、程,吸引国内外专业信息服务商进入苏州,支持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快发展政务、公共服务、金融、物流、商贸、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培育一批有辐射力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结构。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接入、融合和安全保障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人口、法人和城市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到2010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家庭宽带接入率和城域网出口带宽等设施服务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等城市水平。加强信息与软件业的区域合作。积极开展与上海、南京等地的产业联动,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开展区域性科技攻关协作,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人才

26、,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研发和服务外包中心。5.商务服务业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初步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能满足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构筑中小商务服务企业的集聚高地和商务成本洼地。到2010年,商务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以上。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商务服务企业。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做优做强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融资、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企业品牌,使之成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企业的重要推进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采取鼓励政策吸引一

27、批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和投资顾问等商务服务机构进驻苏州。通过聘请专家、委托培训、资格互认等多种形式,扩大国际合作,吸收创新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手段。提高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市场运作能力。推进各类中介、咨询、评估、检测等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同政府部门脱钩,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专业商务机构都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担行政职能的专业机构则退出市场。扩大政府对专业服务的社会采购,增加委托事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政务、事务相分离。6.商贸流通业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经管创新,加快推进商贸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市场活跃、布局合理、促进生产、便利生活、功能齐全、城乡互动发展的商贸流通

28、体系。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1600亿元以上,其中现代商业业态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9.5%。合理布局市、县两级商业网点,中心城区形成由5个市级、14个区域级和若干个社区级网点构成的商业网络体系。扎实推进重点商业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观前、石路、南门商圈扩容升级工程,建设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商贸中心。加大各县级市商贸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服务设施。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经管条例,推行大型商业工程听证制度,引导和规范商业领域的投资行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拓宽消费领域,提升苏州

29、商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商业形态。鼓励和规范发展多种模式的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从商品形态向服务形态拓展,从城市向乡镇扩展,积极推进连锁企业“万村千乡”开拓农村市场工程;鼓励老字号扩张升级,发展特许连锁经营;促进商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化经营,导入购物中心、直销店、特销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店铺销售等商业形态,提高商业信息化运用水平,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进程。鼓励发展有产业依托的现代专业批发市场和商品配送中心,严格控制一般商品有形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重视对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和著名品牌的引进。塑造苏州商业特色。积极发展景观商业、文化商业和旅游商业。在对传统商业街区和旅游风情街的改造建设中,注重营造具有

30、浓厚吴文化底蕴、姑苏建筑风貌、较高文化品位的商业景观,结合旅游景点的特色,挖掘景点对商业的带动功能。重视本土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的研发和推销。做强做优老字号企业群体,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自主品牌的商业龙头企业。大力挖掘节庆、旅游、会展等综合消费潜力,积极开发夜间消费,繁荣城区夜市。7.房地产业以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为目标,以增加居民住宅有效供给为重点,以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载体建设为产业支撑,构建房地产开发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在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基础上达到35平方M,空置房率控制在10%以下。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目标,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居民住宅区及其生活配套用房,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适度超前建设集聚型商务、商业用房,根据制造业持续、集约发展的需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