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5 ,大小:101.96KB ,
资源ID:48319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8319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私家园林赏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私家园林赏析.docx

1、私家园林赏析私家园林赏析第一节 私家园林概述私家园林为官僚、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属的园林。明清时私园更遍及全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杭为典型,同时还有岭南风格园林。其中以江南园林最富代表性。私家园林多处于城市之中,多为第宅之延扩,一般面积较小,玲珑雅致,内容却包罗万象,融居住、聚友、读书、听戏、赏景等诸多功能于一园。其造园总特色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人工的手法细致地模仿自然,浓缩再现出无限的自然山水之美,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实现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审美思想,同时又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以满足风雅的生活情趣。(一)私家园林的起源及发展一、私家园林的起源真正意义上的私家园

2、林产生于汉代。秦以前,除帝王、诸侯、卿相等显贵外,一般的商民很少置较大的园林。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实行体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再加上汉朔初期统治者实行了的新规定,使诸侯的财产不再归宗族所有,而变成了个人的私有财产。所以,这时候贵族们才具备了大规模修建园林的条件,纷纷仿效皇室修建私园。不论贵族还是平民的私园,中国早期的私家园林均以皇家园林为蓝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更类似皇家的离宫别苑式园林,将山水、动植物和建筑都结合在园林内。所以,汉代的私家园林仍处于萌芽阶段,其功能和内容都未与皇家园林产生明显区别。二、私家园林的转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一词才出现于当时的诗文中。由

3、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隐逸之风的兴起,再加上山水画和山水诗等艺术门类的逐渐成熟,私家园林便作为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并奠定了其后世的发展基础。此时期的私家园林开始分化出两种倾向,一类是世家大族或文人官僚所拥有的“士流园林”。它不仅满足园主奢侈的生活享受,更作为一种争奇斗富的载体,极力营造华靡炫目的园林景观。另一类则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崇尚自燃质朴的风格,追求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园林意境。但真正的山水隐居其实足一种很困难和清苦的生存方式,所以要实现确实可行的“隐居”,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这样既能坐享山林田园之美,又可使心灵和生理获得双重满足。不过在魏晋之前,私家园林

4、还未真正成型,这类隐居型的园林更无从谈起。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类园林开始分化出来,并根据选址的不同又分为城市私园和庄园、别墅。城市私园都与自家住宅结合,分布于城市的坊里之内。庄园、别墅则选在郊外依山傍水之地,多能因地制宜地体现自然之美,将自然山水与人的感情充分统一起来,营造一种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意境。南北朝时期,这类不尚奢华,追求林泉山石之美来怡性畅神的文人化自然山水园日渐流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内容逐渐由粗放转为精致,造园手法由单纯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园林艺术产生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飞跃。三、私家园林的兴盛隋、唐之际,山水文学更加兴旺发达,山水诗文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文人的社会

5、地位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为文人园林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文化艺术基础。此外,很多文人已开始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使文人的立意通过工匠的具体操作直接得以实现。文人园林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白居易,他在草堂记中记叙了其在庐山修建的别墅园林“草堂”,草堂的建筑与陈设极为朴素自然,不加雕琢,体现了园主崇尚简朴、追求静雅的审美情趣,同时开创了江南文人写意园的先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土地减少,城市私园的规模逐渐缩小,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怡人的景观,自然物象开始被浓缩进园林,逐渐形成了文人园林精雅内敛、以小见大的风格。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此时期文

6、人园林的典型代表。还有杜甫的浣花溪流草堂、卢鸿的嵩山别业也都代表着文人园林特有的雅致内敛、淡泊宁静的风格。同时,文心画境的园林艺术在此时期基本形成了。在造园思想上,园林还融入了文人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艺术灵魂,使园林成为文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时,这种园林风格也对久在官场、标榜清高的贵族士人夫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唐朔盛行文人士大夫间的“隐在留司官”“中隐”思想,使官僚们的士流园林明显向文人园林靠拢。从此,私家园林真正成为人们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高洁隐逸的世外仙境。而隋、唐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发展壮人,并为私家园林个面的文人化打下了基础。四、私家园林的

7、兴盛宋、元、明、清是中国园林的成熟时期。私家的造园活动在两宋达到了高潮。当朝者对文人画家的器重促使了山水画的兴盛和园林的普及,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与文学艺术中发展出来的“园记”这种文学体裁更加促进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私家园林更加注重对“意境”的塑造,园林创作趋于精致、细腻和饱含寓意。文人情趣更成为私家园林的一种追求,尤其是小品景观的设计和题额点景文字的拟撰都表现了出不同以前的文人品味。士流园林也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全面地“文人化” 。这此都标志着文人园林已经占据了造园活动的主导地位,并深化了私家园林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的涵蕴。可以说,宋代的园林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

8、极的境地。而元、明、清初的园林艺术只能沿袭宋代余韵,再没出现过这样的艺术高潮。清乾隆之后,私家园林更是盛极而衰。虽然此时期的文人园林风格几乎涵盖了所有私家园林,造园技艺也更加复杂精湛。但造园越来越拘泥于纤巧琐细的形式美。宋、明时期文人园林形成的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四大风格逐渐消融于流俗,大部分只注重技巧的追求而丧失了思想内涵。有关园林艺术的诗文也大都偏重于描述性的心领神会因而难免浮泛空洞。(二)私家园林的三大风格 就全国而言,成熟后期的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它们分别代表了各地的精华和特色,也反映了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江南园林江南园林,通常指苏州

9、、杭州、扬州、上海、无锡等江浙一带的文人园林。这里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为园林的繁荣提供了绝佳条件。所以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说。江南私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小,但造园家善于叠山理水,尤以玲珑多姿的太湖石见长,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小中见大”的艺术原理,写意地造就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园林杰作。园林的建筑布局也不拘泥于宫殿、庙堂和住宅的对称格局。往往以水景为中心,厅堂随宜布置,灵活白由。亭榭桥廊,宛转其间。且屋顶多采用卷棚式,使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向上的曲线,使建筑整体产生一种虽静犹动、轻灵飞翔的感觉。再加上黑、白、

10、灰的素色基调,江南园林更显得清新洒脱、淡稚朴素。二、北方园林北方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且多为王府花园,如萃锦园、朗润园等。为追求气派、显示政治地位,园林布局常运用较多的中轴线和对景线,有很强的整体感,突出了庄重、富丽的格调。这和江南园林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有很大不同。在园林空间上,北方私园也缺少了江南私园小巧多变的特点。在造园技法上,北方私园汲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华,但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园林建筑便多了一份封闭感,再加上庑殿式建筑形象,使园林整体厚重稳定、庄严肃穆。叠山理水方面,受水资源缺乏的限制,北方私园多为“旱园”,水景面积较小。叠山用料主要就地取材,以青石和北太湖石为主。这类石材

11、虽不如太湖石玲珑剔透,但形象更加凝重浑厚,与建筑风格十分协调。这此都使北方私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将南园林淡雅、轻灵的刚健美。植物造景方面,北方以本土生长的暖温带的针阔叶树种及观赏植物为主,如海棠、石榴、丁香、榆叶梅、玉兰、枣树、槐树等,缺少南方那种四季如春的园林景致。但每到隆冬,花木凋零,冰冻三尺,北方园林也别有一番萧索寒林的韵味。三、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中叶之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的私家园林也很快兴盛起来。比较著名的有: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佛山的梁园。与北京和江南的私家园林相比,岭南园林多是更加小巧的宅园。由于岭南地处亚热带,植物种类繁

12、多,还大量引进外来植物,所以园林四季花开、终年常绿,再加上装饰华丽的建筑色彩,使其整体更加鲜艳秀丽。但夏季炎热多雨,时常遭受台风的袭击,所以岭南的园林建筑所占比重较大,往往连宇成片。为了更好地通风散热,建筑的开敞性较强,因此,岭南私园的外观形象较江南园林更具轻盈活泼的意趣。因岭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原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对其束缚较弱。庭院布局既没有像北方私园的常规祖制,也不刻意追求江南私园那高远的园林意境。而是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叠山理水的造园技法更加精练简洁、白由随意,园林景观也都因地制宜,顺应人意,营造出山石不高却峰峦起伏,池水不广却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人在园中感觉津津有味,轻松活泼,充分

13、体现了岭南园林“务实求乐” 的精神。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自隋、唐以来,岭南的社会环境一直相对开放,民间与国外的交流从未完全中断过。因此园林较早地受到了西方影响,融入了更多西洋造园艺术和样式,如厅堂外的铸铁花架和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巴洛克式的柱头和套色、雕花玻璃等细部应用;甚至将整座西洋古典建筑搬入园林之中(如陈济堂公馆、张维立的立园),使岭南园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融汇西洋造园手法的先河。(三)小结中国私家园林脱胎于古代皇家园林,之后从士流园林过渡到文人园林,最后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园林风格。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国私家园林与诗文、绘画等艺术交融为一体,演变成具有鲜明民

14、族特色的写意自然山水园。本质上讲,私家园林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内涵最丰富、最活跃、最深刻、最难领悟的混合载体。它不仅对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更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节江南私家园林实例江南园林主要是指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常熟等城市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其中以苏州、扬州最为著名也最富代表性,又以苏州最为集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东晋南迁,江南政治、经济、文化随之繁荣,加上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江南园林得以巨大发展,虽迭有兴废,但累代名园日夜增多,尤以明清为最盛。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多筑于城市,与私宅相连,占地少,或一二亩,或数十

15、亩。其造园艺术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以人工造景为主,以有限的山池、树木、建筑再现自然山水的典型特征;2)巧妙地组织景区及游览线;在有限的空间内求得变化,通常以粉墙、花墙或山石、长廊分割园景空间,从而隔而不断,“小中见大”,意蕴无穷;3)讲究建筑的玲珑奇巧和细部处理,室内普遍陈设各种字画、工艺品及精美家具;4)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文字渲染园林的诗情画意,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的想象,烘托出江南园林的特有的平淡、深远之气;5)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与造园实践,每一园林均有自己明确的主题意境,各具千秋苏州园林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富庶的太湖之滨,东距上海100公里,是一座具有2

16、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苏州城同时形成的是河街并行的水城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尤其以古典园林闻名世界。苏州园林是中国旅游景观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苏州的造园始于东晋,五代时期江南大兴城郭宫室,苏州造园之风盛行,北宋时期更为流行。至明清,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使造园活动达到了高潮,最盛时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270多处。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其中拙政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苏州市现存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主要追求清静雅洁,顺应自然。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因洼疏池,沿阜磊山,种花植木,营建亭榭,由此而

17、构成充满私情画意的优美环境,使人能享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这是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在结构上,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致,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风格,它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无论在构思、意境的创造及技法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立体的中国山水画。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民族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瑰宝。1997年12月,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苏州园林精湛的造园艺术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江南私家园林赏析之拙政园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

18、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

19、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东、西、中三部分完整开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

20、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空间布局中园: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与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池广树茂,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具有江南水乡的风味。远香堂为拙政园中部主景区的主体建筑,周围环境开阔。远香堂从形制上看为一座明代结构的单檐歇山的四面厅,庭柱为“抹角梁”,并巧妙地分设在四周廊下,因而室内没有一

21、根阻挡视线的柱子,每面装置玻璃长窗,坐在厅内可环顾四周景色。堂北临水为月台,立于平台隔水眺望东西两山。厅的南面是一座黄石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面池塘有倚玉轩,给人以远山近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隔水与东西两山岛相望,东西两岛山将水池划分为南北两个空间。东山较小,山上建有“待霜亭”藏而不露,取唐代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为名。西山较大,山顶建有结构质朴大方、端庄稳重的“雪香云蔚亭”。此亭位于岛之最高处,又居之正中,居高临下,和远香堂遥相呼应,互为对景。西山的西南角建“荷风四面亭”,它的位置恰在水池中央,亭名因荷而得名。厅四面为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拂水。亭单檐六角,四面

22、通透,外形轻巧,亭中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亭的西、南两侧各架曲桥一座,又把水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水域。与远香堂西面的“倚玉轩”及“香洲”遥遥相对,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小沧浪”横架水面。“小沧浪”取自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筑,构成了一个娴静的水院。自小沧浪凭栏远眺,透过亭、廊、桥三个层次可以看到最北端的见山楼,显见景观深远、层次丰富。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各路水源在远香堂前汇聚一池,到了香洲前,突分流四去

23、,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堪称一绝。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

24、廊桥。过桥往南是方亭“得真亭”,得真亭面北,前面空地栽植有松柏,成为亭前的主景。柏树经霜不凋,亭名取自左思招隐中“埥蒨青葱间,竹柏得真意”。由得真亭向北,有黄石假山一座。其西是清静的小庭院“玉兰堂”,院内主植玉兰花,配以修竹湖石。假山北面临水的是舫厅“香洲”,它的后舱上层名“澄观楼”。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典型的“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香洲与倚玉轩一横一纵隔水相望,互相映衬。此处池面较窄,在舫厅内安装大玻璃镜一面,翻印对岸倚玉轩一带景色,借用镜中虚景而获得深远效果。香洲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天地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前眺倚玉轩,左忘见山楼,右顾小沧浪。舫西

25、是船尾,有小门通往玉兰堂。过玉兰堂往北是位于水池最西端的半亭“别有洞天”,它与水池最东端的小亭“梧竹幽居”遥遥相对,互为对景,形成中园主景区的东西向的次轴。梧竹幽居亭是一方亭,建筑风格独特,四面均为月洞门,在厅内透过月洞门可看到不同的“框景”,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园洞门通透、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由亭向西眺望、巍巍北寺塔,似乎屹立在院内,形成借景。别有洞天位于分隔拙政园中、西部长廊上的一座半亭。亭面水,隔着宽阔的水面

26、与东端的梧竹幽居及倚虹亭遥遥相望,为园内长距离对景的佳例。其得名于唐章喝之对月诗 :“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梧竹幽居位于拙政园中部水池东端,为一正方形平面、单檐四角攒尖顶(即方锥形顶)的亭式建筑,始建于清代。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与一般园林亭榭相异的是此亭以墙代柱、四边围有白墙。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坐亭中心石凳外望,景色面面不同,颇似观赏古代团扇山水画。见山楼位于水池西北岸,由西侧的爬山廊直达楼上,可遥望对岸雪香云蔚亭、倚玉轩、香洲一带依稀如画的景色。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

27、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为“藕香榭”,上层为见山楼,此楼高敞,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原先,苏州城内没有高楼大厦,等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拙政园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楼名典出晋代大隐士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楼虽以见山为名,其实是园中水景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当年楼内曾悬有这样一副楹联:“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人”,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这一景致的意境。这里三面环水,主面向北,推窗外望,但见一座村居小石板曲

28、桥将水池北岸的游路与楼底层东边轩廊连了起来,平岸的竹林古树郁郁葱葱,正如联中所写的映天蔽地。它们倒映于水中,被蓝天白云一衬,更显出静水的迷人。枇杷园是中部花园的园中园,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用云墙和假山障隔为相对独立的一区。园内栽植枇杷树,夏初成熟,果实累累,结满枝头,故取“摘尽枇杷一把金”的诗意为名。全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又把空间分隔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障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大小各不相同。海棠春坞尺寸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显得

29、大。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北面的云墙上开月洞门作为园门,自月洞门南望,以春秋佳日亭为主体构成一景;回望,又以雪香云蔚亭为主题构成一绝妙的“框景”。枇杷园远香堂东南隅的一座小院,以白墙灰瓦,高下起伏的云墙作为分隔,墙外是大的山池景色,墙内则是一座幽静的园中园。听雨轩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倚虹亭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

30、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绿漪亭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空间布局西园:西园原为清末张氏“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

31、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建筑呈方形平面,四角带有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前的庭院种植山茶花(曼陀罗花),北部名“卅六鸳鸯馆”,挑出于水池之上。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卅六鸳鸯馆的水池成曲尺形,由于此馆体形过于庞大,因而池面显得局促,有尺度失调之感。西部另一个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是一座扇面亭,亭面两侧石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卅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了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此亭形象别致,具有很好的点景效果

32、,同时也是园内最佳的观景场所。凭栏可环眺三面之景,并与其西北面山顶上的“浮翠阁”遥相呼应构成对景。池东北的一段为狭长形的水面,西岸绵延是自然景色的山石林木,东岸沿界墙构筑水上游廊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沿着东墙分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睹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临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为高低起伏、曲折变化,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水廊北端连接“倒影楼”,作为狭长形水面的收束,并与见山楼东西相望。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池塘里可以清楚看见这幢楼阁的倒影而得名。水廊的南面是“宜两亭”,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