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41KB ,
资源ID:4869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869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孔子修身为政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孔子修身为政思想.docx

1、孔子修身为政思想孔子修身为政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言行思想虽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之中,但研究起来博大精深,特别是他的修身之见和德政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学习方法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年的一个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岁丧父,岁丧母,幼年家里很穷,没有条件进入官学读书。但他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从岁确立学习志向开始,就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博古通今的著名学者,创立了儒学派。 孔子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在学习中,它不仅勤奋读书,而且注意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他的学业进步

2、很快,能够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就。大约从岁开始,他在长达年之久的讲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作了总结和改进,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学(博学)、思(慎思)、行(笃行)三个大的阶段。这个学思行的学习过程,基本上符合人们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在每个学习阶段,孔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学识占有感性材料,获取感性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孔子主张要“博学”,以便尽可能多地学到一些感性知识。他所说的博学,既指阅读书籍,从书本上得到间接经验知识,也指广泛接触社会,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直接经验知识,他提倡要多读、多闻、多见、

3、多识、多问。多读,就是广泛阅读文化典籍,“博学于文”,获得书本知识,“闻”和“见”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认为这是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强调要多闻、多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而且要“视思明,听思聪”,仔细看个明白,听个清楚,绝不可稀里糊涂,含糊不清。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谈闻的有五十七处,谈见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对闻、见的重视。在多读、多闻、多见的同时,孔子还强调要多识即多记,做到“默而识之”,通过记忆把已知的知识随时储存积累起来。否则,如果只学不记,学过就忘,将会前功尽弃,等于白学。在读、闻、见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孔子又主张多问。他强调

4、要“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只要别人有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就要虚心去请教,而且态度一定要谦逊,“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学是思的基础,只有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活动,提高到理性认识。孔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抓好这个学习环节,做到“博学”,打好基础。否则,“思而不学则殆”,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劳而无功,甚至走上邪路,那是非常危险的。孔子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也同样要求他们刻苦学习。他曾多次赞扬颜渊“好学”,而严厉批评白天睡大觉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粉刷)也”。他曾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学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 思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综合、归纳、演绎,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抓好这个环节,就不可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孔子极其重视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作用,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和思是互为条件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他曾批评那些不用心思考的思想懒汉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在学习中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孔子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 叩其两

6、端”、“一以贯之”、敢于“明辨”等几个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就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概括推理,产生新的认识和判断,从已知引申到未知。例如,当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及可否预知今后十代的礼制时,孔子回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他认为历代礼制的沿革皆有一定的轨迹可寻,鉴往而知来,人们便可由夏、殷、周三代礼制的损益情况,推知其后来演变的大体轮廓。孔子主张,学习时脑筋要灵活,做到触类旁通,能根据一个事物的道理推出其他同类事物的道理。例如,一张四方桌,知道了桌子的一角是方形的,要能悟出其他三个角也是方形的。在教学中,他就是如此

7、要求学生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颜回能“闻一以知十”,便受到他的赞扬。孔子还主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充分分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切记片面性,这就叫“叩其两端”。在教学中,他就是运用这个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也。”如子贡曾问他:“乡人皆好之,何如?”他回答说:“未可也。”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他又回答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认为只有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而坏人都厌恶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孔子又提倡,在学习中,要通过认真的思考,把广博而凌乱的知识材料进行综合归纳,

8、用一个基本的观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这就叫“一以贯之”。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说:“然,非与?”孔子即纠正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还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习必须有批判精神,对于书本上写的,别人说的,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而“明辨之”,切勿迷信盲从,人云亦云。孔子本人就很有这种批判精神,他“多闻阙疑”,对书本上的东西,并不盲目听信。例如,书上说商纣王很坏,孔子不以为然,认为只因为他名声不好,人们就把一切坏事都加到他身上。子贡接受了孔子的这种看法,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9、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种“明辨”精神,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行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这既是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孔子非常重视行,主张把学与行结合起来。他所讲的“学”,往往就包含有“行”的意思。论语中,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曾参所说的“传不习乎”,这个“习”字都含有身体力行之意。所以,他反对言行脱节、学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作风,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孔子还主张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算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学得再

10、多也是白搭。他教学生学诗,曾明白地告诉他们:“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就是说读熟了诗三百篇,却不能独立从政,也不能去列国进行谈判应酬,那是毫无用处的。后来的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又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二、孔子立身之本 全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必须有全面良好的道德品质: 恭:待人接物要容貌庄重,态度严肃,说话恭谨。 宽:领导者要宽容大度,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人宽,对己严。 信:诚实有信用才能取得上级的信任和下级的拥戴。 敏:领导者对工作勤敏,才有

11、高效率。惠:统治者要学会“惠而不费”的领导艺术,给人民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办法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刚、毅、朴、讷:领导者要刚强、沉毅、朴实、寡言。不要花言巧语、伪善、两面派。 坚持以身作则。正己是孔子为执政者提出的首要行为准则,他要求为政者实行德治,必先努力修行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的行为。一是正己必先自立。他一再提醒为政者要以德修身、“修己安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在他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2、;“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与其碌碌无为一生,还不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是正己才能正人。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还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还把为政者之德比作风,老百姓之德喻为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此,为政者必须做到“先之,劳之”;“先有司” 。只有这样,才能“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三是正己要谨言慎行。就是一言一行要自重,要“言思忠、事思敬、貌思恭” 。孔子把谨言慎行视为

13、人的重要品德之一,要求做到“讷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反对言过其行、言不及义、道听途说,认为“巧言乱德”、“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在“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慎于行”、“行笃敬”、“行之以忠”,真正做到言语忠诚真实,行为“敬事而信”,容貌举止恭敬端庄。四是正己要自省改过。“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经常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不善如探汤”“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同时,还要“见其过而内自讼”“过则勿惮改”“不贰过” 。只有为政者以身作则、“为政以德”,那么老百姓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做到九思、七戒

14、。领导者要兢兢业业,深谋远虑,在工作中要有九种考虑:观察一件事情,要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倾听一个情况,要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还要考虑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庄重;言语是否忠诚老实;工作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怎样向别人请教;发脾气会带来什么后果;有名利可得,要考虑得到的是否正当。孔子指出,领导者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拘泥固执不要自以为是少年时血气未定,警惕不要犯男女关系的错误;壮年血气方刚,不要犯好勇斗狠的错误;老年血气既衰,要防止犯以权谋私的错误。这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孔子修身之忧 孔子既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凡人。翻开论语、孔子家语等有关记载孔子言

15、论之书,“忧”、“患”、“病”等字眼触目皆是。尤其是他的修身之“忧”,在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现实意义。他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等至理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修身之座右铭。纵观孔子修身之“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曰“德之不修”。德乃人的品行操守及仁慈宽厚之道德,人生在世,不能不修养优秀品德。在此,孔子将德作为人的修身之本,“本立而道生” 。“为政以德,譬如北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怎样修德呢孔子认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16、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由此可见,修德主要在于仁、义、忠、信。他还认为,修德要力戒“道听而途说”、“色厉而内荏”,做无是非观念的“乡愿”,这些都是“德之弃也”,“德之贼也”,“其犹穿窬之盗也与”。修德还必须持之以恒,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也就是说修德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如此,在颠沛流离时也应该如此。修德是上等功夫,难怪孔子叹道,“知德者鲜矣”。 二曰“学之不讲”。孔子曰学习有“三患”:“未之闻,患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闻、学、行是孔子讲学习的三个环节,“闻”是前提,“学”是关键,“行”是目的。

17、作为一个人,不学,“无以立”,“无以言”,“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强调修身以仁、知、信、直、勇、刚,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因此,“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 。学要从小做起,“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才有“三十而立”,才有“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还要惜时、时习、博学、有兴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时习之”;“博学于文”;“敏以求之”;“默

18、而识之,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还讲:“后生可畏”,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四十而见恶者,其终也已”。 三曰“闻义不能徙”。“义者,宜也”,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以“义”为准则,借“义”而行。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教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为上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要“喻于义”,“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不仅做事、“使民”要以符合“义”为根本,而且说话也应如此。否则“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还经常将

19、“义”与“利”连在一起,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见利思义”,“敬其事而后其食”。他曾把“不义而富且贵”比作天上浮云,乐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如是说,也如是做。他曾多次回答齐景公问政,景公十分高兴,表示愿意将廪正城邑划给孔子作为封地,孔子因其主张未被齐景公采纳而坚辞不受。“君子当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 四曰“不善不能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作为一个严于律己、道德高尚之人,要“过则勿惮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见善如不

20、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认为一个人要不犯或少犯错误,就要严于自我约束,“以约失之者鲜矣”。在他看来,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又能从内心里对自己进行反省自责的人确实罕见,“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心自讼者也”。在他的两千多学生、七十二贤徒之中,能知过改过、“不贰过”的只有颜回一人。鲁哀公曾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答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之,未闻好学者也。”这里的“好学”不单指学文,而是修身之学。“不贰过”乃修身之“好学”也。如果过而不改,就会成为孔子严厉批评的宰予那样的人,即:“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四、孔子领导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抱负是治国平天

21、下,是为统治者提供“君人南面之术”,孔子也不例外。孔子的领导思想是政治领导思想和领导行为的经验总结,包括治国之道、治民之术、用人之方、领导艺术、领导者的素质与修养等。 (一)治国之道 以中庸治国。中庸要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就是在工作中执行政策,要求不左不右,既不要达不到预期目的,也不要过了头。从哲学上看,中庸是孔子的矛盾观,它表现为四种思维形式而:如“温而厉”(论语述而)。温和与严厉是对立统一,以此之过, 济彼不及;以己之长,补彼之短,以求得最佳的“中”的效果。而不:如“泰而不骄”(尧曰)。安泰是美德,骄傲是美德超越一步变成的恶行。美德和良好的治国之道都有一定限度,不可超越。不不:如不偏不

22、倚。不立足于任何一端,用中方是最理想状态。亦亦:如治国中的一宽一猛,宽猛相济,以求得整体平衡。中庸作为矛盾观,说的是对立面的依存、联结和同一。今天各级领导者仍然可以借助这种矛盾观来进行思维活动,认识客观规律,处理各种矛盾。中庸思想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依存和平衡,否认发展和转化。 以德、礼治国。孔子认为,作为一种统治方术,德、礼比刑、政有效。严刑峻法,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却不认为犯罪是可耻的行为;用道德诱导,以礼制要求,人民提高了道德水平,不仅可以不犯罪,而且会以犯罪为可耻,还主动地向统治者亲近、归服(见为政)。以德、礼治国重在教化,但孔子也不认为教化万能,而是德刑并用。政事宽大使百姓怠慢,怠慢可用

23、严厉纠正;政事严厉使百姓伤残,为了避免伤残,又实施宽大;宽大与严厉互相调剂,国家就得到治理。孔子的治国方略采取两手政策,但以德、礼为主。 (二)御民之术 治民之术是如何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宽厚为怀。“仁政”是孔子推崇的施政之道,而宽厚、爱人则是“仁政”的本质、核心和第一要义。在论语一书中,论及“仁”的内容多达一百零玫处,孔子一生顽强执着,就是为了推行仁政,追求仁道。他要求为政者应以宽厚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和对待人民,“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这里的宽厚态度实际就是“仁”的胸怀。他所说的“仁”就是“爱人”,“好仁者,无以尚之” ;“唯仁者,能好人”。他把爱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美德,认为不具

24、有“爱人”的思想,就不可能达到“仁”的标准。他还以“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作比,进一步说明“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乡党里曾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短短十二个字,通过记述孔子因马棚火灾而问人不问马的对话,生动表现了他重人贱畜的仁道精神。怎样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仁者爱人”的具体内涵呢孔子与子张的一段对话给予了精辟的答复。子张曾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又问哪五者,孔子答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如何才能达到“仁者爱人”之境界,孔子认为“为仁由己”,求仁、成仁是一

25、种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行为,只有通过本人努力追求,才能求仁而得仁,欲仁而仁至。他反复强调,“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当仁不让于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由此看来,真可谓是生命诚可贵,仁者价更高。这也就是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懈追求仁道动力之所在。 教化为重。富而且教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之关键。孔子要求富民,但又强调在富民的同时进行道德教化,用德去诱导、教育老百姓,使人向善。孔子在推行教化的过程中,强调以德为先,他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只有拯救人心,

26、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化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而置德于诸科之上,“立于道,据于德”,因此造就一大批仁人志士。在“道之以德”的同时,孔子认为还应“齐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老百姓行为,使老百姓“有耻且格”。“礼,国之干也”;“不知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因此,要通过教化使老百姓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礼教这一问题上,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能使“民免而无耻”;只有“约之以礼”,才能使老百姓知耻

27、且自觉地来遵守。这反映了孔子对老百姓人格的尊重、价值的肯定。在推行教化的具体方法上,孔子倡导“载己行化”、“汤之灌雪”。他认为,“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因此,居上位者必须推行“七教”,即“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它可以使民“弃恶如汤之灌雪焉”,“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 诚信为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乃诚意正心之基,立身处世之本,只有诚信,才能不自欺,慎其独,德润身,“穷

28、理正心,修己治人”。孔子把信视为“仁”的五种美德之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在人生修养上强调“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信无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如他答鲁哀公问“取人之法”时所言:“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他认为达到了诚信境界,站着就好像看到“主忠信”几个字显在自己眼前,坐车上就仿佛看见“主忠信”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朋友信之”,“虽蛮貊之邦,行矣”。如何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就是要像孔子讲的那样以诚待人“三不以”:一是“不以辞尽人” 。不言过

29、其实,不口惠而实不至,“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二是“不以口誉人”。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孔子非常厌恶花言巧语的伪君子,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因此,他直陈己见:“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也。”三是“不以色亲人”。不面善心恶,表里不一。孔子视率直为做人已到通达境地之表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他看来,“君子之于明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也”。从这些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了他对貌合神离、“匿怨而友其人”之徒的深恶痛绝,真可谓是“倩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