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9 ,大小:72KB ,
资源ID:48878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8878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威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威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1、威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威海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二月第一章 总则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强化规划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适应威海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编制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2、,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立足于威海市土地资源现状,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相统一,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规划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推进耕地保护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转变。加强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目标协调,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外延式扩张,注重内

3、涵挖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制定不同区域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按照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综合协调各行业、各区域土地需求。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用地。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构建全市生态屏障,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五、落实耕地占

4、补平衡,实现耕地保护目标贯彻落实耕地“占一补一”的法定义务,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节 主要任务针对全市土地供需的突出矛盾,依据资源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各区、市实际情况,围绕规划目标,着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一、全面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调控任务与目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实现数量、质量的全面管护;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规模,合理调整结构和布局。二、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服务“一线、两区、四带”建设协调存量建设用地与增量建设用地的关系,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在抓好现有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建设的同时,

5、打破三市一区行政区划,统一调整生产力布局,服务于“一线(千公里海岸线)、两区(高端产业聚集区、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四带(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临港物流产业带、临海现代制造业带、海洋渔业产业带)”建设。三、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加大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引导,落实“一主(中心城区)、四副(文登、荣成、乳山和石岛)、三轴(A字型结构的三边)、十四镇(十四个重点镇)”的空间战略,实施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发挥农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态功能,构建良好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统筹海域和岸线空间资

6、源保护。五、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构建全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第四节 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5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6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7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201

7、0-2020年);9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0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年;11.其他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第五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1规划范围为本市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包括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总面积为569798公顷。2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 2006-2020年为规划期,其中20062010年为规划近期;20112020年为规划远期。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一、自然地理概况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 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之间。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

8、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东西长135.63公里,南北宽91公里,土地总面积5697.98平方公里。威海市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明显。年均降水量为722.5毫米,年平均气温12.1C,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9小时。全市海岸线长,海湾、岛屿众多,滨海资源丰富。威海市地形为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低山丘陵区。主要山脉有昆嵛山、伟德山、槎山、岠嵎山和马石山。主要河流有黄垒河、乳山河、母猪河、石家河、五渚河。河流属半岛边缘水系,水流短促,以半岛脊梁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威海市已经发

9、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裂缝、海水入侵等,大部分由人为活动引起。其中地面塌陷主要是以采矿引起的采空塌陷为主。二、经济社会条件威海市下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共计50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2619个村民委员会、267个居委会。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249.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35万,非农业人口117.74万。威海成立地级市以来,经济总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05年达到1169.8亿元,年均增长15.8%,人均GDP达到47000元,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财政实力不断增

10、强,财政总收入1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8%和33.1%。所辖三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55332调整为2005年的9.26228.8。“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海洋经济、旅游物流、能源石化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72.3亿元,其中五大产业群所占比重达到8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由12.9%提高到24.9%。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占全市GDP的7.31%。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达到87.43亿美元,外资企业发展到3565家,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0.8亿美元,

11、经济外向度由建市初期的0.35%提高到2005年的51.1%。全面实施“碧海、蓝天、青山、净土”四大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2005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0年降低20%;林木覆盖率达到36.8%,比建市初期提高了8个百分点,城市绿化率达到45%;三废处理率、垃圾无害化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空气环境优良率达到97%;城市形象得到巩固和提升,荣获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群、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三、基础条件与发展机遇1基础条件威海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生态环境

12、、丰富的海洋资源、扎实的产业基础、明显的开放优势和较高的科技水平,为威海市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区位优势独特。威海市位于亚太经济圈的西环带,向东与朝鲜、韩国、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我国与韩国相距最近的地方;国内方面,威海处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直接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接受双重辐射,为威海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综合实力较强。建市以来,威海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九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二位,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威海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木工

13、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造船、汽车零配件、玻璃等生产基地。(3)基础设施完备。按照“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的思路,构建了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电讯网络建设处在全国前列,电力供应充足。2发展机遇(1)国际经济一体化、中日韩经贸合作为威海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发展空间不足,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呈现加速转移的势头,这有利于威海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成本较低的优势,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发展蓝色高端临港产业奠定了基础。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指标精神,确定了“

14、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经济优势,深入研究相关产业规划、区域布局、政策措施等,大力实施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的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是威海市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谋求新飞跃的一次重大机遇。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于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后,市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了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坚持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了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妥善处理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取得明显成效。1落实

15、了规划宏观调控机制上轮规划的实施,把国家关于土地利用的大政方针和管理的基本原则落实到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解决了长期以来土地基本国策难以具体落实的突出问题,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的管理上,做到了大政方针明确,阶段目标清晰,规划依据具体,管制规则有力,大大加强了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2健全了耕地保护体系一是明确了耕地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县镇两级规划,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管制的范围;二是制定了耕地用途管制规则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定,使耕地保护的原则具体化,便于管理操作;三是建立健全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制度,如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16、、监督检查制度等,使耕地保护有章可循;四是完善了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相关机制,设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资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3严格控制了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划定了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范围,在用地审批时,对不在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的用地,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一律不予批准,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建设项目用地随意选址、分散布局的局面,促进了城乡建设用地的集中布局,控制了建设用地过快增长的势头。4规范了对土地市场的引导和宏观调控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规范了对土地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弥补市场调控机制的不足。威海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供应总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规范了土地市场,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

17、的作用,提高了土地资产价值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二、上轮规划存在问题1建设用地需求与规划用地指标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缺口大。全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8467公顷,9年间相当于14年的规划控制指标6227公顷的135.99%。由于上轮规划在用地指标分配上基本采取了平均分配的方法,布局不尽合理。规划实施中,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态势明显,建设用地需求相对集中,局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2规划总体控制作用的发挥尚不充分由于社会对规划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也在一定

18、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土地总面积为569798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3%。1农用地全市农用地面积4561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5%。其中:耕地面积19200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2.09%,主要为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1%;园地面积6041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3.25%,主要为果园,占95%;林地面积11183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4.52%,以有林地为主,少量的灌木林;其他农用地面积9187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0.14%,主要为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和田坎以及少量的设施农业用地和农田水利用地。2建设用

19、地全市建设用地面积750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18%。(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5724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6.26%。其中,城镇用地1716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9.98%;农村居民点用地2812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9.13%;独立建设用地1196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0.89%。(2)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781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3.74%。其中,交通运输用地4510公顷,占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25.31%;水利设施用地6929公顷,占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38.89%;其他建设用地6378公顷,占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35.80%

20、。3其他土地其他土地面积385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7%。土地利用现状详见附表1。二、土地利用特点1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比重较大地貌类型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0.94%、57.07%、21.99%。山地丘陵面积占78.01%,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区。2海岸线长,临海产业优势明显全市海岸线985.9公里,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沿海大小岛屿114个,拥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发展港口和船舶修造业条件优越。3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威海市城、山、海、岛、滩、湾、林、温泉等独具特色;林木覆盖率达到36.8

21、%,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空气优良率达到97%。200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998.1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31%,旅游产业发展呈现持续较快发展的趋势。4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利用呈现可持续发展趋势2005年土地利用率93.23%,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由于对土地的投资不断增加,土地总体质量逐年提高。第四节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一、主要发展目标1战略定位以全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为立足点,以山东半岛周边沿海城市为参照系,按照地缘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

22、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2经济发展目标在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4000美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超过2000亿元,人均8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再一番,超过4000亿元,人均15000美元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协调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61: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海洋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3社会发展目标落实人口发展政策,推进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逐步形成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

23、、科学的人口分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至202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威海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2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2100公顷,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环境更加和谐的现代化城市。4生态建设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努力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切实保障生态安全。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大力优化

24、生态环境,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二、土地利用管理面临的形势1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威海市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工矿用地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需求水平。在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增大的同时,基础设施用地也会同步增长。但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的难度,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3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将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保

25、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战略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与陆地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1保护与开发并重把保护优先贯穿经济社会建设的始终,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2海陆统筹发展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海域、海岸带和腹地开发建设,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资源、海域等要素,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形成开

26、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市发展的格局。3推进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突出威海特色错位发展立足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重点突破、特色发展,避免产业同构、低效竞争,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二、产业布局从威海市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入手,外接日、韩,内连青、烟,承接并传递东北亚经济圈辐射带动功能,积极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参与大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建设,按照“

27、一线、两区、四带”的总体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1一线一线为千公里海岸线。发挥威海海岸线长、港湾地质稳定、沿海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支撑,向海域陆域辐射延伸产业空间,形成海外、远洋、近海、临海、内陆产业统筹、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经济区发展新格局。2两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以促进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聚集化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依托,以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五大高端产业领域,建设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着力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向更高层次攀

28、升,努力打造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加强全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海岸线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生态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开发建设活动,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规建设;以建设生态威海、精品威海、人居威海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以威海中心城区为主体,以荣成、文登、乳山市区及石岛办事处为次中心,建制镇为补充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和谐化的世界人居精品海湾城市

29、。3四带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以威海市区为中心,向刘公岛旅游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昆嵛山旅游区、银滩旅游区辐射,形成“四区”(环翠区、乳山银滩、荣成石岛湾、荣成天鹅湖4处旅游度假区),“三山”(槎山、昆嵛山、大乳山),“二岛”(刘公岛、石岛),“一线”(海滨风景线)为格局的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区带。临港物流产业带。根据港口的归属及服务功能,对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统一管理。以港口体系为核心,以疏港路连接立体交通网络,延伸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形成连通开放型经济与陆域产业发展的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带。临海现代制造业带。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在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筑沿皂埠湾、龙眼湾

30、、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在荣成镆铘岛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在沿海区域科学布局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依托港口规划建设适宜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临港工业区。海洋渔业产业带。根据全市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及渔业资源修复基础,在沿海构筑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贝类和甲壳类,荣成东部沿海、经区沿海海珍品和鱼类,环翠区、高区北部沿海海珍品、鱼类和藻类三大渔业资源修复链。规划建设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荣成东部沿海、经区沿海、环翠区和高区北部沿海六大养殖区域;依托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在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建设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三、土地利用战略1保

31、护资源促进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保障发展。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生态保护功能,坚持走可持续利用之路,落实保护资源、促进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实现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土地利用战略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土地利用战略,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一线、两区、四带”产业布局为重点,突出海洋产业特色和旅游产业优势,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增强大项目承接能力。3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战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规划变革的时代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地矛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选择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战略。4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战略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全市生态屏障,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四、土地利用战略重点1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和利用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大力推进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