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88.17KB ,
资源ID:49089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9089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点6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点6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docx

1、考点6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考点6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考点要求】过渡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点难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中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整体概括】经过三年的努力,到期1952上底,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人民政府更加巩固,这就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53年,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

2、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为了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用法律形式巩固下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知识归纳】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过渡的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国内方面: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了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提供了条件。土地改革成后在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中共

3、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经济的许多经验,为三大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际方面: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而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而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目的: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化三改造”都规定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步进行,逐步实现,符合中国国情。作用:为进行社会主义

4、革命和建设制定了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年)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相比有何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巩固的前提下,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时期和中国共产党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而努力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制定的。内容上的明显不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确立的目标的实现在时间上没有明确规定,谨慎地使用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追求速度的痕迹;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把“多”和“快”放到突出的位置,强调速度和数量。两个总路线虽然都

5、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突出地位,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也强调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两个总路线的内容反映出了二者实质性的区别: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结果不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力地指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在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后,未能继续指导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只是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从理论到实践都过于强调高速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既着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客观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调整,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那样产量急剧下降,没有达到“好”和“省”的建设目标,却

6、使“左”倾错误泛滥成灾,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2、“一五”计划的制定背景:新中国初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内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建立时,面临着极

7、其恶劣国际环境,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来保卫国家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重工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建国初期,中国照搬苏联建设的经验,而且当时苏联重工业发达,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一五计划为什么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可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原料。日本在东北曾建立大量工业掠夺中国资源,这使得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东北与苏联接壤,有利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历史上东北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古代:唐朝:设黑水都督府

8、和册封渤海郡王。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中国近代:日俄通过战争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1931年,日军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中共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即辽沈战役。中国现代:中国在“一五”期间,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当前,党和政府发起“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背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2、为什么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9、改造?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最低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规定在完成反封反帝的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因此,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必然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反封反帝的民主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共在完成反封反帝的民主革命任务后,接下来的革命任务就是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及新生政权巩固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提到日程上来。3、内容: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改造: 原因: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

10、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土地改革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对农民土地私有制进行变革,纳入社会主义轨道。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步骤:由农业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工作过粗过快,遗留问题较多。“三改”先于“一化”提前完成了,造成“一化”与“三改”的脱节,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平衡;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

11、有制,与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不符。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过早取消了市场经济。 教训:(可不讲)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大发展期间,我国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是手工操作。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变革是不恰当的。要坚持稳步前进的方针。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搞“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差异。既有经济发达、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也有经济落后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采用一哄而起搞运动的办法。对个体农业的改造,是要把土地私有制改造成为集体

12、所有制;是要发展生产力,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改造;是要把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改造成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因此,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和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合作化道路?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原因: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

13、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作用: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也采取与农业同样的步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和平赎买。“和平赎买”政策:含义:所谓的“和平赎买”,是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采用和平的方式,估价定价并采用逐年付款付息的方式逐步收购资本家的企业,使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与中共并肩战斗,为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作

14、出过有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为了实现和平过渡,稳定大局。意义:保证了改造的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建国初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这一点可与苏俄当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较。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的创举就是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而新中国建立初期,也

15、是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与当时的俄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中国向俄国学习,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结果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中国实行的是赎买政策,而俄国采用的是没收。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步骤:开始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4年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高潮: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完成:1956年底。 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6、。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并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自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5、对三大改造的评价:三大改造是用社

17、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一化三改”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18、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但“三改”先于“一化”提前完成了,造成“一化”与“三改”的脱节,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采取不同政策及其原因。不同政策:对官僚资本:在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之后,对官僚资本主义实行坚决没收的政策,由人民政府整体上接收过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对民族资本:在19491952年间则实行合理调整的政策,充分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在政治上,则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各民

19、主党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1953-1956年间,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赎买的形式,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而最终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变革。不同政策的原因:-不再重复讲。没收官僚资本的原因第二节讲过。合理调整和赎买政策讲过。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的重大活动,评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先后领导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运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他们提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爱国的进步的,但由于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人民群众,以致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

2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都在中国走不通,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参加了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人民一道、与中共并肩作战,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新中国初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有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他们接受了赎买政策,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

21、者。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1、原因: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工业化奉献力量。苏联的援助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2、成就:(注意结合P95图和表加以理解。)工业建成了近六百个重大项目。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交通方面,新建成了三十多条铁路,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3、意义: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四、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一届人大: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

22、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召开:1954年秋,在北京。主要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影响: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的职能,但政协作为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保留下来,并发挥作用。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特点: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以宪法的形式把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下来,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23、宪法的比较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治基础。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清政府颁布,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颁布,确立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等四大原则。目的

24、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蒋介石制定,它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宪法大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

25、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中都起了重要作用。1954年召开的全国一届人大,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选举了国家主席,产生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大法上确立中国国内各民族间平等友好互助的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

26、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知识拓展】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建国初的贯彻实施。1949年春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规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各项政策、总任务,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准备。新中国初期的各项措施,诸如稳定物价、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都是对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实施。其中,以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为工作重心、不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等重要决策,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尤其具有指导意义。这说明了正确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作用。1953年,中共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仍然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性

27、、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这仍是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延续和落实。后来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才很快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这一方面说明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大作用,也反映了实际工作中的急躁冒进、追求单一的所有制形式等倾向。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新的阐述,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指针。这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2、正确认识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党采取的政策来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

28、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形式的结束。3、比

29、较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点。并分别评述苏俄(苏联)与新中国对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说明两国基本做法方面的差异,谈谈你对中共政策的理解。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同: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两国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都受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异:俄国是在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工业基础薄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苏俄: 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后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进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对集中全力战胜敌人有积极作用。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

30、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发展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生产资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新中国: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同时打击投机倒把,开展五反运动等。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做法方面的差异:苏俄在新经济政策时,曾部分恢复资本主义,但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31、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共采取的赎买政策,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4、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杰出的代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其最大的功绩是什么?答: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时具进,理论创新,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