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39.07KB ,
资源ID:49551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49551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四川省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四川省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四川省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重庆二外高2019级高二(上)11月考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

2、示出了女子的美貌。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

3、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

4、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1. 下列关于原文内

5、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B. 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C. 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D. 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B

6、. 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到了宋代,它的使用更加普遍简易。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C. “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D. 在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并不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只有“小山”即“小山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B. “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

7、,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C.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D. “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答案】1. C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C项,因果关系颠倒,原文的表述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

8、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因果倒置。2. 试题分析:D项,“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说法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3. 试题分析:C项,两者的作用不同。“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是为了展示出女子的美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情。(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长凳周海亮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是为了捞东西。总

9、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

10、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

11、。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

12、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了。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

13、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地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地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她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

14、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洪水暴发时,一对同龄而且很要好的亲兄弟三麻与宝田去捞浮,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B. 逢夏季大雨,河上游的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凸显出故事背景时代特征,批判了当地村民的自私自利。C. 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D. 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5. 小说里的三麻是什么样的形象?

15、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做赏析。【答案】4. D 5. 友爱、善良:宝田与他叔侄关系,但从不叫,两人好的似亲哥两;捞到长凳后心存愧疚爱孩子、水性好:为跛脚儿子留下凳子忍受愧疚;没费劲就把长凳捞回。讲信用:对朋友收到做到,拼了性命为宝田捞长凳。 6. 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

16、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的基本能力。仔细阅读小说,读懂小说,比对与备选答案之间的差异。A项错在“很要好的亲兄弟三麻与宝田”。小说中介绍三麻与宝田是叔侄,不是兄弟。B项错在“当地村民的自私自利”。其实村民捞浮是因为家里很穷。C项错在“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三麻悲剧的根源是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所以D项正确。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里的三麻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小说情节

17、,从文中找出有关三麻的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再结合侧面描写,然后概括分析三麻这一人物形象。情节:宝田与他叔侄关系,但从不叫他叔,两人好的似亲哥俩。水性好没费劲就把长凳捞回。捞到长凳后,为跛脚儿子留下凳子忍受愧疚。拼了性命为宝田捞长凳。这表明三麻是一个善良友爱,疼爱孩子,信守承诺的人。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

18、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善良友爱”、“疼爱孩子”、“信守承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做赏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的能力。以“我”作为叙述的独特视角,其好处是:1、便于抒发情感,进行心理描写。2、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3、能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在结合文本的前提下理解和分析,在分析时,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揭露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在文章中的作用。阅读文章,了解到在第一人称叙述

19、中,叙述者通常情况下即指作品中的“我”,这个“我”是故事中人,而不是置身故事之外的作者。“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中的一个,更真切地反映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我们透视了一个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

20、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

21、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

22、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

23、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材料二: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 彬)材料三: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

24、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旅游业绩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B.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2017年旅游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大好形势。C. 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

25、所反映的是旅游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具有真实性,其参考价值不大。D. 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并倡导旅游,促进供给侧改革。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 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B. 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

26、趋势的分析。D. 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反映了引人关注的、最新的某旅游市场的真实情况。E.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最有价值。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们出行旅游目的的理解。【答案】7. A 8. CD 9. 旅游的目的:(1)“花钱买幸福”,休闲娱乐,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2)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体验旅游地文化,增长历史人文知识;(3)利用旅游适当减轻压力,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理

27、解(评价):人们的旅游与生活的需求密切相关,有品位、有内涵、服务优质的出行会给人们带来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希望提升幸福感,正确的引导必不可少。【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仔细阅读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B项,时间表述错误。说“2017年”错误,材料三是2016年。C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可知:备选答案中“不具真实性,参考价值不大”错误;D项,无中生有。材料中“倡导旅游”的意义不明显。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仔细阅读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可知

28、:备选答案中说的“经营者业绩”不是游客关注的重点;B项,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提到旅游次数增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E项,理解片面。“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各有其不同的价值。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语气要注意细节方面的表述和推理的严密性。9.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们出行旅游目的的理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筛选信息。考的是人们出行旅游目的,答案就在上述的三则材料中。

29、仔细阅读而和分析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筛选并整合答案。材料一的第四节中说“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第六节说“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找准有效的答题区间,分点提取或概括出关键词,整合出答案。点睛: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带着问题,从材料中准确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的、无用的、干扰的

30、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文中的概括句;文中的过渡句;文章的标题;文后的注释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基本考点: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

31、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

32、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