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9 ,大小:59.61KB ,
资源ID:50112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0112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数学25年纪教案考试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数学25年纪教案考试版Word下载.docx

1、(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四、教学建议1 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2、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第二章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

3、括能力和操作能力。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第三章 进位加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教学设计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

4、,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目标: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反思:在已有口算知识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笔算减法,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基本概念:数位对齐;掌握好竖式计算的法

5、则:从个位减起。虽然学生也说到了不退位减法也可从十位算起,但我还是强调笔算时从个位算起,以免后面的学习受影响。在老教材中对笔算方法是提出了3条要注意的地方,其中一条是从个位算起,我想:本节课教学必须强调从个位算起?第五章 退位减1 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 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连续退位减的算

6、理。第六章 连加、连减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72页。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学会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的方法。第八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

7、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角。【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第九章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3、学会观察和独立思考。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二)教学策略选择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发继续学习的需要,这是教和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生成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捕捉这些资源的生成点,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实际调控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

8、在教学中重视数形的有机结合,提供具体情景,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1、了解起点首先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然后从学生的谈话中找出值得质疑的问题,从而引入新知的探究。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2、探究验证这个环节以情景引入,直接出示小棒图提供同数相加的学习素材,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讨论中理解乘法的意义。3、解释应用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

9、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第十章 5的乘法口诀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2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口诀,较熟练地口算5的乘法算式。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编制5的乘法口诀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第十一章 2,3,4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经历归纳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2、3、4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2.能力目标:会用

10、口诀进行解题和计算。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与乘法的6的乘法口诀学生分析:学生的问题意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2至5的乘法口诀,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他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61页的7的乘法口诀1、让学生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

11、诀计算乘法。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第十四章 8的乘法口诀二、教材及对象分析:“8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意义,会运用1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学习8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教材处理“8的乘法口诀”的口诀引入,不是抽象地直接搬出口诀,而是先通过小狗在数轴上跳,一次跳8,二次跳几,三次、四次这样形象的例子,进而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三、 教学设计思

12、路:本节课是学生在有了1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已有基础,学生学习并不抽象,比较容易理解。我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感知操作、讨论尝试等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探索新知,帮助学生逐步悟出8的乘法口诀的由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过程中穿插一些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3、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

13、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难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掌握8的乘法口诀第十五章 9的乘法口诀一、 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主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9的乘法口诀。学生在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在亲身经历了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真真实实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为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后,及时地巩固练习,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其中1、4、5、7题是为

14、了熟练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第二题为了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基本含义的理解,设计了一个搭积木的比赛,第三题通过扫雷游戏提出了9的2倍,3倍,4倍9倍等倍的概念,让学生更进一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特征。三、 学情分析学生在掌握了“19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乘法计算的练习,比较容易掌握。但要更进一步地理解运用,并熟练地计算,对于记忆力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容易出错,如6954,容易背成6956等。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规律,实践应用,在合作交流中,讨论互联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能正确地运用9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解决实

15、际问题的能力。2 数学思考:通过9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运算规律。3 解决问题:建立9的倍数的数学模型,用图像语言来刻画数学本质特征的过程,利用这些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4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五、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理解“倍”的概念。第十六章 观察物体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使学生掌

16、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第十七章 数学广角教学任务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解决问题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

17、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章 平均分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

18、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第三章 除法教学 锐角和钝角

19、 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3、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4、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1、认识锐角

20、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第五章 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的学习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为今

21、后学习平行线和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作铺垫。对象分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

22、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第六章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

23、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第七章 解决问题第四单元 (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

24、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具体的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主题图,引出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再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2、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计算思路,放手让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运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并形成用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3、理解两个数

25、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例题和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培养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

26、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第八章 1000以 10000以克和千克单元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

27、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