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6.78KB ,
资源ID:50343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0343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练习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练习文档格式.docx

1、这类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答案D解析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可知,“达达派”的作品反传统、反理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D项正确。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写实原则与材料所述“达达派”作品的风格不符,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性思维”,且“达达派”在艺术上否定理性,C项错误。4(2019山东部分重中模拟)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冷漠,使艺

2、术家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落和寂寞状态。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生活灾难,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因而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了。这一评论()A揭示了现代主义绘画诞生的背景B说明绘画作品是社会的真实写照C反映科技对绘画技法的促进作用D认为绘画应以战争和灾难为主题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因为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冷漠,战争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这些都促进了现代主义绘画流派的诞生,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象征、变形”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5(2019陕西一模)苏俄在社会主义

3、建设的探索中,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理解正确的是()A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C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D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电气化”可知,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的这一公式没有涉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实现社会主义是

4、一个长期的过程,列宁并未指明时间,排除D项。6(2019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解析材料中“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其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在土地

5、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并未承认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政府保护农民利益,与工业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7(2019广西八市4月调研)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的用意是()A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C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D应充分肯定市场经济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

6、,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借鉴,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列宁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未涉及资本主义弊端,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中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排除D项。8(2019福建福州二模)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解析“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

7、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苏俄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故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材料中只表明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体现出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故无法得出C、D两项。9(2019河南新乡三模)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析根据材料“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

8、个体农民”可知,公有制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动员能力,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城乡差别明显,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对农民索取过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单一的公有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10(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解析根据材

9、料“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集体农庄的发展,并未强调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11(2019广东六校三模)192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A促进工农业平衡发展 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解析材料“要农民除了他

10、要交的粮食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表明,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故D项正确。促进工农业平衡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人生产积极性”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错误。12(2019甘肃兰州二模)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解析根据材料“布哈林认为他主张苏

11、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推知,除斯大林模式外,当时还有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声音,D项正确。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赫鲁晓夫认为苏联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乃至是共产主义社会,排除B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排除C项。13(2019山东泰安二检)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工业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消费品的投资则增加3.6倍,农业的投资增加50%,农业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C尝试调整农轻重发展失衡问题D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二五计划的决议中加大对轻工业

12、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衡的国民经济结构,C项正确。苏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A项错误;推动工业化的实现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忽视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D项错误。14(2019江西新余二模)下表是19291933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年份事件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

13、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1933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A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B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C有利于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解析根据表格时间“1929193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表格“事件”可知,苏联在该时期内获得了工业化建设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这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美苏的社会制度不同,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分

14、歧无法消弥,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体现美国转移国内过剩产能,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经济体制并没有转型,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15(2019天一大联考)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解析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5、;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苏联成就的取得并未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项。16(2019陕西稳派模拟)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货物的增长率为6.4%,消费品产量的增长率为2.8%,工人的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上升了2%。这些现象表明()A美国经济发展存在隐患B货币和信贷系统出现了问题C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D自由放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各种数据来看,美国工人工资增长远远落后于“工人的生产率增长”,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于人民购买力来说是过剩的,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6、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7(2018全国卷)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9291931年间,美国烟煤业、金属矿业、制造业等行业工人周工资处于下降趋势,且19301931年下降幅度超过19291930年,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排

17、除B项;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8(2019福建厦门一中一模)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摒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这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表明两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逐步分化对立并重新组合,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世界经济的制度化问题

18、,排除C项;二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一定关系,但材料强调的是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排除D项。19(2019山东菏泽一模)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伸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及地点可知,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以低于成本价卖出,或根本卖不出去,于是出现了宁可让很多农产品烂在

19、地里也不采摘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故选A项。经济危机之时并不缺乏劳动力,B项错误;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材料中现象并无太大关系,C项错误;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即1933年之后,D项错误。20(2019四川绵阳二诊)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材料中反对新政的宣言书中说“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

20、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再结合新政内容可知,这应该是反对新政中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实施基本的生活保障,故选D项。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施美元贬值是为了刺激出口,而非解决货币短缺问题,且该举措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并没有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B项;兴办公共工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21(2019湘赣粤六校联考)关于“新政”,沃尔特李普曼说:“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这表明新政()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B维护了美国工人阶级利益C稳定了美国资本

21、主义制度D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材料表明新政的实施使社会从无序开始变得有组织,稳定了社会秩序,即新政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C项正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且新政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但其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22(2019山东济宁一模)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

22、发动机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使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的权力获得增强,不是被削弱,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固有权力结构”的改变、政府权力的强化,并非是强化了“三权鼎立”的格局,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权力的增强,但总统仍受到国会的限制,并未成为政策的决定者,D项错误。23(2019百校冲刺

23、)下表列举了美国学者就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提出的看法。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学者看法德怀特L.杜蒙德“只有使工资劳动者从他们生产的产品中取得较大的份额,只有增加生产利润中分给消费者的部分和减少分给投资者和投机者的部分才能恢复和保持消费的市场”霍华德津恩“促使罗斯福立法改革的是那些罗斯福初期的自发反叛性运动(一些城市出现的失业者组织的自助运动、总罢工的惊人增长)”其他学者认为实施劳工立法与继承了进步主义传统息息相关A研究者的史观决定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受时代特征的影响C历史解释难以形成统一认识D应多角度研究历史事件起因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德怀特L.杜蒙德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

24、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霍华德津恩是从政治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其他学者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这说明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故选D项。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由研究者的史观决定的,A项错误;历史研究受时代特征的影响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B项错误;历史解释难以形成统一认识不符合历史研究的特点,且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24(2019广东模拟)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A美国

25、军队拒绝介入战争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因应征人数过多,而导致大量应征青年被拒,根据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危机致使大量青年失业,说明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材料“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体现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医疗科技进展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2019云南昆

26、明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

27、,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联邦紧急救济法的实施需耗资30亿美元,参众两院相应成立了3个委员会进行数十次听证,保障了法案的实效性。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答案(1)特点:时间早,历史悠久;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任答四点)(2)原因: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