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68.50KB ,
资源ID:5153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153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x

1、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第1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

2、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

3、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个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形成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区域性特定的空间,匀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

4、节区域, 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特性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合性:1、指人文地理学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性。2、综合性指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

5、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

6、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实际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洪堡使地理

7、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

8、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二战后至今) 战后初期,以谢佛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60年代,计量地理,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人“新地理学”时代。 70年代早期,出现了行为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80年代出现后现代主义、女性地理等。 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研究内容、方法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总的来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一方面,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另一

9、方面西方人文地理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首先、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次、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第三、现在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4)与相邻学科接触日益频繁,一些具有边缘学科特点的分支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古代的人文地理思想和知识及其丰富,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主要贡献:产生了人地关系思

10、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近代地理发展比西方国家要晚半个世纪左右,引入了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受当时法国和英美学派的影响,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人地关系、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农村聚落研究、运输地里、政治地理等方面以及区域综合考察。1980年以后人文地理才得到恢复,得到长足的发展a、1949-1979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b、1980-1990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阶段。C、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薄弱的分支学科有所发展,更多对中国实

11、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更具国际性。 如何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竞得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的地域行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既是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

12、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补充内容 一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1952年):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

13、、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 A 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 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 (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 (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

14、表人物 5、俄国学派 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第2章 主题与理论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

15、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

16、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网络型文

17、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

18、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和结束后的5条出路。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

19、系中的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人的作用: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

20、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5、其他学科对

21、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选择,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尼罗河岸农业。 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三是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 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景观,推动社会进步。 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

22、战。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命定论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这种新教观念和行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刺激了其所在地区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化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

23、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人的作用:1

24、、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

25、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选择,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尼罗河岸农业。 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三是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

26、 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景观,推动社会进步。 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命定论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这种新教观念和行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刺激了其所在地区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化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

27、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文化区: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文化生态: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

28、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亦称人文景观。 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上述五者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

29、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要素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整合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文化景观具有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第3章 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根据课题的来

30、源分: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

31、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五、分析研究(数据初步分析与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数据补充、分析结论可靠性评价、征求意见):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课题分析需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原始资料)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

32、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那些途经和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