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45.81KB ,
资源ID:52053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2053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级高中地理会考试题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级高中地理会考试题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5日记中描述的农事活动,发生的时间可能在 A早春 B仲夏 C深秋 D初冬6日记中所述天气现象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A台风影响 B寒潮影响 C暖锋过境 D冷锋过境【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见天气系统天气特点的掌握情况。题中给出了天气系统过境时降雨,过境后,气温升高,天气转晴,由此判断为暖锋过境,结合实际生活,我国北方地区麦收时间在夏季,即可完成试题。【答案】5. B 6. C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下图完成78题

2、。7该实验模拟板块碰撞挤压 板块水平张裂 板块的生长边界 板块的消亡边界A B C D8该模拟实验原理可以解释A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C黄土高原的形成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模拟实验进行试题设计,既考查了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同时又检验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题中模拟实验的有关文字描述清晰的表达了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相对运动和背离运动;图示又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信息,板块的两种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运用知识解答实际地貌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日本位于板块的边界附近,板块边

3、界类型是消亡边界,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答案】7. B 8. D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读下图完成910题。9方框、对应内容的正确排序是 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A B C D10“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不稳定性【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利用关系图表设计试题,突出地理学科特征,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中修建水库这一人类活动,使大气水、土壤水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被;图中是解题的切入点,从图中信息判断是

4、蒸腾加强,进一步可确定、的对应信息分别为土壤水增多和库区蒸发量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9. A 10. A某教师利用细沙、书本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河流堆积地貌的实验,读下图完成1112题。11下述地貌与图中堆积体的外形特点最接近的是A断层山 B火山C山前洪(冲)积扇 D背斜形成的谷地12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岩浆活动【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试题采用模拟实验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形成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实际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题中模拟

5、的地貌实验旨在说明流水沉积地貌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堆积体和洪积扇两者形态特征相似;题中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均属于内力作用,背斜形成的谷地是内外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11.C 12.B下图为GPS接收机的显示信息,读图完成1315题。 13GPS数据查询界面显示的三维坐标是 A经度、纬度、高度 B经度、纬度、航程C高度、航程、航向 D纬度、航向、航速14收星界面显示卫星信号最弱的卫星编号是A05 B17 C23 D2615从数据查询界面判断,GPS持有者最有可能位于A北极地区 B南极大陆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举例说明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

6、用的应用”。题中GPS接收机的显示信息图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信息,试题依据图示信息设问,考查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效地检验了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从GPS数据查询界面可以读出经度(118。45,54.6,)、纬度(32。03,23.2,)、高度(17m)三维坐标,判断该GPS持有者最有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排除北极地区、南极大陆和青藏高原地区;从收星界面显示的信息读出卫星信号最弱的卫星编号。【答案】13.A 14.D 15.D下图分别为北京市同一大街晴天和雾霾天气下拍摄的照片。雾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空气质

7、量恶化的天气现象。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完成1617题。16PM2.5的主要来源是固体垃圾 汽车尾气 空气中的灰尘 燃煤产生的废气A B C D17下列可减少北京市PM2.5的合理措施是A城市垃圾外运 B大力发展汽车工业C集中焚烧垃圾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以北京市晴朗天气和雾霾天气条件下的同一地点的景观照片做对比,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

8、是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燃煤产生的废气等;减少城市大气中PM2.5的合理措施是减少城市扬尘、烟尘、汽车尾气等,城市垃圾外运和集中焚烧与PM2.5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有可能使燃煤产生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增多。【答案】16.C 17.D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19题。18所给材料反映了我国A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19出现上述现象的

9、主要原因是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解析】本题对应课标中的“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试题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做材料,考查学生运用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中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比上年增加11 700万人,且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说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而且人口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18.A 19.C读“某产业链示意图”,完成2021题。20该产业链的核心产业是A钢铁 B汽车制造 C纺织 D机械21该核心产业进入我

10、国时,最先转移到我国的生产环节是A研究 B设计 C组装 D营销【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以“某产业链示意图”进行设问,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示意图中可以读出该产业链的核心产业是汽车制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汽车制造业进入我国时,最先转移到我国的生产环节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而高附加值的设计、研究等环节仍然留在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答案】20.B 21.C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完成2223题。22图中最宜形成中心商务区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3图中化工区应规划在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

11、】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试题以“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进行设问,考查学生利用城市规划图,分析城市功能区形成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中乙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人流量大,易形成中心商务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化工区布局的是丙地,因该地位于城市远郊、河流下游,可避免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城市大气和水源的污染。【答案】22.B 23.C甘肃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阅读图表完成2425题。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m3)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1957133146420001303

12、09824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5近50年来,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试题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图和相关信息表格进行设问,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中显示民勤绿洲水源的来源为石羊河河水,该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其主要水源为冰雪融水,河流水量最多的

13、季节为夏季;表格中显示,近50年来,石羊河年均径流量没有太大变化,而流入民勤的年均径流量却有大幅度减少,说明民勤地区石羊河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是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答案】24.B 25.B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0分)26(10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左图中各气压带,以下沉气流为主的是 和 ,多雨的是 和 。(4分)(2)右图中,由于 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 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 ,冬季偏南。(3分)(3)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 ,终年 (干燥或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

14、不冷夏不热,形成 气候。【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对应课标中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仔细读图可以从图中看到在南北纬30地区和极地附近盛行下沉气流。极地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在近地面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30地区主要是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南北纬60地区,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此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越往上气温降低,水汽易成云降雨。(2)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5、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3)在纬度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26(1)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2)太阳直射点 风带 北(3)西风 湿润 温带海洋性27(10分)读“太平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按洋流的性质分类,属 流,属 流。(2分)(2)A、B两地中,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 (A或B)地。(3)洋流对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16、。C处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4)若图中D海域发生石油泄漏,请说明洋流对海域石油污染产生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对应课标中的“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按性质分类,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反之,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2)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的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3)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

17、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4)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扩大污染范围【答案】27(1)暖 寒(2)A(3)位于寒暖流交汇处(4)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28(10分)读“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相关要素比较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相关要素比较表太湖平原东北平原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070.31谷物年产(千克/公顷)124144916年平均气温141604(1)太湖平原每公顷土地谷物年产量远高于东北平原,从气候方面说明其成因。(2)近年来,我国形成了“北粮南运”的新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东北平原种植业的区位优势。(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太湖平原所在的沪宁杭工业区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片热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说出本区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至少答两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内容主要对应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1)太湖平原年平均气温为1416,而东北平原只有04。显然,太湖平原热量丰富,生长期长,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而东北平原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所以太湖平原每公顷土地谷物年产量远高于东北平原。(2)太湖平原人均耕地面积0.07公顷,东北平原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

19、。这是其发展种植业的区位优势。(3)沪宁杭工业区以上海市为依托,经济腹地及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高,工农业基础好,加上国家优惠的政策,是其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沪宁杭工业区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答案】28(1)热量丰富,生长期长(一年两熟至三熟)(2)人均耕地多(地广人稀);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3)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素质高;工农业基础好;国家政策29(10分)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长江流域(局部)概况示意图材料二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 材料三 重庆三峡库区水

20、土流失与面积构成示意图 地形坡度的关系示意图(1)据材料一说出长江上游流域的矿产资源有_、_等。(2)据材料二可知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3)据材料三分析,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增大或减小)。(4)请写出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对策。【解析】本题考查内容主要对应课标中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在长江流域(局部)概况示意图中,从图例中可以得出长江上游流域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磷等。(2)据材料二可知

21、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占47.97%。(3)据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地形坡度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在地形坡度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4)长江上游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是保护植被,可以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另外要避免陡坡开荒,采取因地制宜,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等对策。【答案】29(1)石油;磷(2)旱地(3)增大(4)保护植被;建设水土保持工程;调整产业结构。30(10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不同时段M、N两市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材料二 郑州市根据“中心区域高于边远地区、环路内高于环路

22、外、地上高于地下、高峰时段高于非高峰时段”的原则,将市内城区划分为不同区域,从2011年12月26日起,对存放在不同区域的机动车辆由高到低实行差别化收费。(1)据材料一分析,M、N两城市区位选择主要因素是 。(2)从阶段到阶段,M、N两城市的发展有哪些显著特点?(至少答出两点,4分)(3)据材料二分析,同一时段且停车时间相同时,甲乙丙丁四处停车费最高的是哪地?说出上述措施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内容主要对应课标中的“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M、N两城市均位于干流、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

23、航道,易发展成为城市。从材料一所给的图中,能读出M、N两城市区位选择的共同因素是位于河流交汇处。,读图可以看到城市用地规模增大,M、N两城市最终连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带,人口密度增大。在M、N两城市的中心区域人口密度有一个低值,说明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推出城市化其他特征如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等。(3)根据“中心区域高于边远地区、环路内高于环路外、地上高于地下、高峰时段高于非高峰时段”的原则,将郑州市内城区划分为不同区域,甲乙丙丁四处,甲的位置显然更接近市中心,因此,同一时段且停车时间相同时,甲处停车费最高。对存放在不同区域的机动车辆由高到低实行差别化收费,可以避免过多的汽车在市中心区域停放,对城市交通和环境起到了缓解交通拥堵、减轻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积极作用。【答案】30(1)河流交汇处(2)城市用地规模增大;人口密度增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城市带;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3)甲 缓解交通拥堵;减轻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