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59.75KB ,
资源ID:521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ingdoc.com/d-521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宋辽夏金.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发送邮件至service@bingdoc.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宋辽夏金.docx

1、宋辽夏金 第十二章 宋辽夏金各族联系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第一节 北宋和辽、西夏的对峙时期一、北宋的建立、巩固及其统一 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结束 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奏报北汉和辽会师来攻,于是奉命带兵北上,到了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率军回到开封,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从建立的第四年起,北宋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的战略计划是:先消灭南方的几个政权,然后在北上收复燕云地区。这一策略的根据是:1、北宋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强劲的契丹。2、南方诸国实力教弱,消灭他们具有可行性。3、消灭南方诸国后可以占据比较富裕的南方地区,为北方的军事行动提供物质保

2、障。 此处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时张永德从军事实力对比指出北汉的强大,反对对北汉用兵。赵普从军事外交方面指出对北汉不可操之过急。张晖则认为北宋建立之初,国力较弱,主张富强后再寻求统一方针。宋太祖则明确提出了经济中心的问题:“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罢蜀,次及广南、江南,既国用富饶矣。河东(北汉)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孤存之以为我屏翰,俟富则取之。” 乾德元年(963年),北宋出兵两湖,灭掉荆南(南平)和湖南(楚旧地)。三年又出兵灭后蜀。开宝四年(971)灭南汉,八年灭南唐。稍后,又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的钱弘If和漳州的陈洪进相继归附。 开宝元年(968)、

3、二年和九年,北宋三次出兵北汉,皆因辽的救援,无功而返。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才亲自率军消灭了北汉,至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了两个问题:1、如何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在继续出现:2、如何使北宋政权能够长期巩固下去,而不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为此,宋太祖、太宗及其继任者陆续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削弱州郡长官的权力。1、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2、州郡的财权和兵权收归中央。3、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牵

4、制。4、将全国州郡划为十五路,中央派转运使和提典刑狱等官管辖州郡的财赋和司法。这样有效遏制了地方长官的权力,中央对任何地方的事物都可以行使权力。 其次,约束军事将领的权力。1、不设禁军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2、将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进一步将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两部。3、三衙的将领用资力浅、容易驾御的人担任,并时常更调,“兵无常将,将无常师”。4、实行“更戍法”,军队的驻屯地区时常更换,名义上使士兵“习勤劳、均劳逸”,实则防范军队在地方放形成割据势力。通过这些措施,结束了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 谈淡“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黄袍加身后,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宋太祖

5、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在“陈桥兵变”中均有重大贡献,集兵权与功勋于一身。这种局面无疑对宋太祖是一潜在的威胁。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最早的是王曾(9781038)的王文正公笔录:“太祖创业,在位历年,石守信、王审琦等犹分典禁兵如故。相国赵普(时未任)屡以为言,上力保庇之。普又密启授以他任。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因谕之曰:朕与公等皆常比肩,义同骨肉,岂有他哉?而言事者进说不已。今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易除替。赋租之人,足以自奉,优游卒岁,不亦乐乎?朕后宫有诸女,当约婚以示无问,庶几异日无累诸公等“。建隆二年(961)七月,禁军中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八人被解除兵权,成效

6、是非常显著的。宋太祖也实现了他的诺言,其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使这些人也都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一安排。“杯酒释兵权”直接意义是:1、预防了禁军将领用兵权发动政变,重演黄袍加身的故事。2、解决了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偃蹇弄权的问题。从而促成了宋政局的稳定的局面。3、赵普出任枢密使,开始执掌军国实权,后又“独相十年”,总揽朝政,文盛武消之势逐步形成。4、营造了一种较为文明和理性的开国氛围,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宋代的政治生活向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然对于“杯酒释兵权”是否真有其事,还是存在不同的观点的,如丁则良先生杯酒

7、释兵权考认为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人也持怀疑态度。但多数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参考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3。 再次,分割宰相的权力。l、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手。实际上经常出现参知政事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宰相退居其次;宰相空缺,参知政事代行其职。2、将晚唐和五代以来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政大权,三司使分宰相的财政大权,宰相的权力被分散,宰相被架空。这有利于皇帝对军政大全的控制。 最后,发展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广泛吸取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使大批被录取的人成为“天子门生”。这样宋

8、代通过严格考场纪律确立殿试制,使科举制最终定型和成熟。宋代科举名额巨大,而且进士录取后即可直接授官。使得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忠实的臣仆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对农民的防范、束缚和镇压 北宋的统治者对农民的反抗斗争怀着深重的恐惧心情,宋太宗的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国家若无内忠,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忠,深为可惧”。因此,北宋统治者重点是对农民的防范上,措施主要有:首先,沿用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将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以防他们发动暴动。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将民和兵截然分开,凶荒年月,纵有“叛民”,不会有“叛兵”;如有兵变

9、,农民也不会参加。这样做的结果是军队数额不断增长,到仁宗庆历年问(10411048年)军队人数已由北宋初年的二十万人增加到一百二十五万人,给政府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其次,军队的使用、分布和驻屯上实行“守内虚外”的原则,边境上只驻扎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采取守势,而将一半以上的禁军驻扎在京师及其附近,专力镇压各地的农民大众。再次,除禁军外,在每一州县还有一定数量的厢军和弓手,担任对本地的镇压任务。统治者尤其对采矿和冶铸等群众聚集较多的地区严加防范。最后,严厉取缔各地农民因宗教信仰、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需要而结成的乡社。二、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及赋役剥削制度北宋社会阶级结构 北宋政府将全国居民分为两类。

10、主户指占有土地、承担赋役的户。官户和形势户包括其中。客户指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必须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地租交纳分“定额”和“分成”两种,分成更普遍一些。分成租一般都是“出种与税而后分之”:佃客自有耕牛的,称“牛客”,耕种所得一般和地主对分;使用地主耕牛的称 “小客”,一般交纳收获物的六成给地主。 赋税徭役和其他征敛 北宋农业税分夏、秋两季征收。宋初,一般按照亩输一斗的定额课取谷物,但各地不统一。后来改为夏税纳钱,秋税纳米,各地具体数额依然不同。北宋政府在收取赋税时一项特别的规定是有“支移”和“折变”。1、支移: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在北方和西北边境上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因此规定河北、河

11、东和陕西等地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人畜盘费全部自理。不把税物支移的地方同样要加纳脚钱。2、折变:北宋虽然规定夏粮交钱,秋粮交谷物,但有时又将谷;物折为钱,或是将钱折为谷物,这就是折变。折变的目的是加重农民的负担。如陈州地区的夏粮,原来是交大小麦的,仁宗时却突然改为交钱。当时当地的市价,每斗小麦50文,但政府却每斗折钱100文,另外附加脚钱20文,仓耗20文,共交纳140文,将纳税户的负担加重了两倍。 两税之外,还有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前者是将五代十国各政权曾征收的。“身丁钱绢”、“身丁米麦”等沿袭下来改用的总名;后者将五代十国征收的皮革、农具、鞋钱等税目沿袭下来“以类合并”而成

12、的总名。它们与两税一同交纳,同样也有折变的花样。此外还有“和买绢帛”与“和籴粮米”。实际上是按地产多少分别派定强制征购的数量,并付与一些价款;到后来都是“官不给钱自取之”,最后竟发展成这些白取的东西还要折为现钱强令民户交纳。 宋代的纳税户还要轮流到各级政府中去服差役。按规定主户中的第五等一律免役,上四等户则按资产分别给以轻重之役。但官绅豪强大地主和僧、道、进士及军籍中人都可免役,真正服役的只是中级民户。 由于宋代的税赋繁多,而且多集中在中下等级的纳税户身上,他们为逃避沉重负担,或为商贾僧道,或流亡佣作,但大部分人则采用“诡名寄产”或“诡名子户”的办法,将田产全部或大部诡称献纳于僧寺、道观;有的

13、诡立好几个户名,把产业与人丁化整为零。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成为贫下单丁户,借以逃避纳税和服役。三、辽和西夏的政治经济。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及与边疆各族的关系(一) 辽辽的政治制度 唐朝以来,契丹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尤其在唐末,北方汉人到长城以北避乱,契丹贵族也乘机南下俘掠人口,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契丹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国号契丹。他使用从内地俘获的汉族地主知识分了,如康默记、韩知古等人,为契丹政权建立了一些封建典章制度。926年,他灭掉了渤海国,同年去世。926年,耶律德光继位,辽加快了封建化进程。辽境内众多

14、的民族大致分为两类:“渔猎为食,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另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和原渤海国的一部分人民。针对这种情况,耶律德光采用“胡”汉分治的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统治汉人和旧渤海国人的,杂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牙帐以南,称为南面官。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l、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2、加速了契丹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辽的地方行政组织,从阿保机开始建立

15、了许多州县,后来在设官分职方面也“本路采用唐制”,分设刺使、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等职务。在辽的地方行政划分中还有有一种“头(辽)下军州”。这种州都是辽的贵族以其所得或所俘获的人口而设置的。每个州大致都修建城郭,把所俘获的人口聚居其中。这些人大多从事农耕,他们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要向辽政府交纳课税。“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该军的贵族委派,州境内的税收,除酒税须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军的贵族。从上不难看出,契丹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基础,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它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组织。 到10世纪末叶以来,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头下军州”逐渐收归中央政

16、府直接管辖。统和十三年(995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表明辽的封建统治以全面建立起来。辽的社会经济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初的和平 赵匡胤夺取政权后,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在北方对契丹主要采取守势。他还特地设置一个“封桩库”,贮集金帛,准备作为赎取燕云的费用,辽如不归还,就把这些金帛作为攻取燕云的军费。这种崭新的思路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反映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问题,实际上标志着,中原与少数民族实力的不断接近,也反映了中原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己经有了一种平等的态度,或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此后,宋与辽、西夏所保持的边境关系实可看作是这一历史必然的另一种表现。但在扫清割据局面

17、还未完全结束时,赵匡民便在烛影斧声中死了。在北宋对辽采取守势的时候,正直辽穆宗在位,他是一个昏庸残暴的皇帝,对军政大事很少过问,因此契丹贵族不断发动内讧,也未对北宋发动军事进攻。 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的死和宋太宗得以上台的依据金匮之盟长期以来是困绕人们的两个历史悬案。人们普遍的观点是相信烛影斧声反映了宋太宗试的夺权的信息,而金匮之盟则是由次派生出来掩人耳目的东西。但也有人相信金匮之盟反映了五代十国以来,设立弟侄、养子这一习惯的延续,只不过加入了一些夸张的东西。但人们多相信宋太宗上台后连续发动对辽的攻击,则是为转移国内对轼兄夺位的注意力,贸然改变初期对契丹的谨慎态度,由于是轻举妄动,故失败是其必然

18、。 979年,宋灭北汉,割据局面结束,宋太宗乘胜移师河北。一路势如破竹,幽州外围的易、蓟等州县望风归顺。六月下旬,宋太宗亲自指挥对幽州的战役,但由于宋军连续作战,人马疲惫,十五日未能得手。其后,耶律体哥率辽的援军到达,横击宋军于高粱河,宋军大败。宋太宗也负伤乘驴得以逃回。 高梁河战败后,辽军又时常南下骚扰。980年,辽军攻打雁门关,被宋朝名将杨业打败。杨业,本是北汉大将,北汉亡后归宋。经过这次战役后,辽兵十分惧怕,看到他的旗号就迅速撤兵。杨业也因此被誉为“杨无敌”。982年,辽圣宗继位,年方12,母萧太后当政,宠臣韩得让握权。宋太宗认为辽“主幼国疑”,是大好时机。986年,他分兵三路:东路军由

19、曹彬带领,出雄州,进军幽州;中路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攻打蔚州;西路由潘美和杨业率师出雁门关,进取云中。宋太宗此举的目的是用河北的两路军队将辽的主力牵制在幽州,使其不能兼顾右翼,以便杨业他们攻取云中,然后形成对幽州的夹击,达到收复幽云的目的。这一一战略思想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辽并非宋太宗想象的那样,而是在应战之初就由被动变为主动。中西两路在开始进展十分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萧太后和辽圣宗都亲到幽州,将主力集中在这一一路。东路军攻打涿州时遇到辽军主力,宋军因军粮缺乏,仓皇撤退,在岐沟关被耶律休哥的骑兵打败。并重创中路军。此后,辽军就集中对付西路宋军,宋太宗急命西路军撤退,并命杨业负责护送云、

20、应(山西应县)、寰(朔县东)、朔四州人民内迁。但潘美和监军王概幸却命令杨业攻打朔州,杨业率军至朔州南为辽的伏兵邀击,杨业孤军奋战,身受数十处创伤,最后中流矢,坠马被俘,绝食三日不屈丽死。长予延玉也战死。杨业的六儿子杨延昭和他的孙子杨文广,也成为长期在边陲抗击辽和西夏的名将。 经过两次努力,北宋放弃武力收复幽云的计划,对契丹改为防守的政策。为了遏制契丹骑兵南下,北宋政府疏浚了河北中部的一些河道,使西起保州,东达泥姑海口(今塘沽附近)的九百里之地,遍布池塘、水田,筑堤蓄水,借以形成一道自然防线。 当北宋对辽采取守势时,暴露了军事实力的软弱,辽又对北宋采取攻势。1004年,萧太后、辽圣宗率军大举南下

21、,宋朝大臣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芒。只有寇准等少数人力主抗战,并要求宋真宗亲自到前线督战。此后,抗辽的战争由寇准全权负责,宋真宗也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县)前线。寇准倚重的杨六郎也上XX真宗主张乘辽军大举南犯之际,袭取幽、易诸州,但未被采纳。辽军到达澶州境内,辽大将萧挞览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大好的战机,却成了对战争毫无信心的宋真宗谈判的好时机。宋真宗到达澶州后立即积极与辽进行谈判,以掠夺为目的的辽贵族很快与宋真宗定立了“澶渊之盟”,商定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以来人们多倾向于认为其代表屈辱。客观评价它,是一种历史

22、的必然。从北宋看:1、北宋继承的是长期处于割据和军阀混战的社会,短时问内无法恢复经济;2、对百姓残酷剥削,放手让地主兼并土地,造成阶级矛盾激化;3、加强对禁军的控制,削弱了边防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因此,整个看来北宋是软弱的。而辽不再是单纯的游牧结构的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军事、经济、政治实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澶渊之盟”的签订,北方地区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使人民得到休息,社会经济得到较迅速的发展。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这些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二)、 西夏西夏的建立 1、西夏的崛起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原住在今四川省西部。唐时由于受吐蕃的压迫

23、,在八、九世纪时逐渐迁移到今甘肃、宁夏及陕西境内。迁移到夏州(陕西横山县)的部落是拓拔氏。黄巢在长安建立政权时,这一部落在其首领拓拔思恭带领下参加了对农民起义军的围攻。拓拔思恭因此被赐姓李,并得到夏国公的封号。从此,这支党项人就据有河套以南五州的地方,直到北宋初年这一情况一直未变。 2、与北宋构恶 宋太宗即位后,令其首领携家入朝,企图消灭这一割据势力,这一策略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党项首领李继迁却从此与北宋为敌,并结辽为外援。而辽也非常希望与之结成犄角之势,遂以契丹贵族女与李继迁结亲,册封他为夏国王,共同对付北宋。形成北宋最不愿意看见的局面。 3、攻占灵州 1002年,李继迁攻占

24、灵州(甘肃灵武),改称西平府,次年迁都于此。灵州不仅是黄河上游最肥沃的地区,也是北宋控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枢纽,同时也是北宋购买西北边区马匹的必经之地,它的丢失,对北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西夏继续发展 1003年,李继迁死,其子德明继位。德明鉴于与宋长期战争,内部力量不足,并为向西发展,遂在1006年与宋议和,同时对辽朝也保持臣属关系。德明利用与宋辽停战的机会,进行内部整顿,充实军备和财力,先后向西攻取了甘州(张掖)和凉州(武威)。1032年,其子元昊继位,继续向西用兵,先后攻占瓜州(甘肃安西)、沙州(敦煌)、肃州(酒泉)。从此西夏国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敦煌县西),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25、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在东西北三面都不存在太大的威胁,遂专力对付北宋。 5、西夏建立 元昊继位后,模仿北宋政府组织,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地方设立州郡。西夏境内,共23州。居民除汉人和党项人外,还有吐蕃人、回纥人、塔塔人等。元吴建立官制时凡属左右侍从一类的,都由党项贵族中选用:凡是模仿北宋设立的官职,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以下,则参以汉人。此外,还仿照汉字制定西夏文字,建立年号,制定礼乐。1038年改称皇帝,正式定国号为大夏,表示与北宋处于对等的地位。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自李继迁率领党项拓拔部与北宋公开为敌后,宋太宗屡次调兵遣将,想用武力

26、将其制伏,但由于李继迁经常出没的几个州都在西部边陲,地势非常险要,且多为山路,为宋军的行军和粮草都带来了困难,宋军也因此时常失利。至道二年(996)春,北宋军队护送粮草四十万赴灵州,为李继迁伏兵截击,粮草全部被夺。八月,宋太宗亲自部署,由李继隆率领五路大军去解灵州止围,由于各路人马进程不一”接战之后,双方互有胜负,最后在乌白池宋军打败了李继迁,夏军才撤离灵州。 德明即位为夏国王时,宋夏已鏖战二十多年了,为了全力攻取河西州郡,西夏改变战略,与北宋修好,要求北宋承认其在西北诸州郡的统治权,按年给予一定的物资,取消对青自盐的封锁,开设互市榷场。宋廷应允了这些条件,册封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银万两、绢万

27、匹、钱二万贯。同时确立与西夏的贸易。 元昊上台后,河西地区已全部纳入西夏领土之中,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较以前雄厚,他遂撕毁了已维持三十多年的宋夏和约,积极准备对北宋的军事侵犯。双方的贸易遂终止。常常将宋军打的大败,每次被西夏俘获和战死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自元昊挑起战争以来,宋廷调集在西北边境上的禁军达二十万人,加上当地的乡兵和厢军,总数在四十万人以上,因此,西夏军队虽然每次都打胜仗,但每次很快又被迫撤退,并没达到他们所想要的胜利果实。由于西夏这种劳民伤财的军事行动,使它失去了与北宋的贸易。元昊在庆历四年(1044年)再次表示愿意与北宋修好,北宋遂与之约定,西夏取消帝号,仍用宋册封的夏国王,宁廷每年

28、给予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重开沿边榷场,恢复民间贸易。四、北宋前期、中期的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长期以来,四川的佃客遭到的压迫和剥削特别严重,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时,僖宗率领大批官僚地主逃到这里。五代时,中原“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大批农民也陆续流亡至此。北宋前期期四川地区上地集中的情况特别严重,客户的数目高达全境人口的80。豪强地主役使几十、几百以至上千的“旁户”(也称为“地客”,身份比佃客还低)。他们实际上是一种投靠户,“素役属豪门,皆相承数世”,旁户们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地主每年交纳的两税,都直接由旁户负担。 北宋灭掉后蜀后,对四川农民的处境不

29、仅未做任何更改,反而加重了剥削。l、大批征调四川人民将后罚府库中的财物运到开封;2、为满足宫廷对丝织品的需求,规定四川的赋税皆折为布帛。宋太宗进一步设立博买务,对四川的丝织品实行专买。广大农民和商人的利益都受到打击,激起他们对朝廷的不满;3、北宋还禁止民间茶叶运出四川境外,加紧对茶农的剥削,许多小茶农、茶贩纷纷破产,断绝了生路。 993年初(淳化四年)茶农王小波领导旁户农民在眉州青城县发动起义。王小波向群众宣布“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迫切要求,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响应,在起义后十几天左右,参加的群众就达到几万人。二月,他们

30、攻下彭城县,杀死贪污害民的县令齐元振,并将县署的金帛散发给百姓,这些措施更受到贫苦农民的支持,更多的人加入了起义军。不久,在进攻江源县时,王小波受伤牺牲,起义军推举李顺为领袖,继续坚持战斗。李顺利用当时四川地区发生饥荒的时机,大力推行均贫富的主张,凡起义军所到之处,首先召集当地的“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产,计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广大群众对起义军衷心拥护,起义军在四川得到迅猛发展。 994年春,起义军攻克成都,李顺即位称王,国号大蜀,年号应运。起义军都在脸上刺上“应运雄军”。起义军还第一次发行“应运元宝”和“应运通宝”两种货币,这是我国农民起义军所发行的最早的货币。这时起义军

31、所向州县,都“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北起绵州,南到巫峡,其间绝大部分州县都为起义军所掌握。 宋廷得知起义军攻占成都后,十分惊慌,立即派禁军前往镇压,分别从剑阁和长江向四川进攻。起义军想在宋军未到达剑阁之前将剑阁夺到手,将宋军阻截在这一险要关口之外,但起义军的攻夺战未能成功,而且伤亡极重。宋军遂长驱入川。其后,李顺又调二十万起义军围攻样州(三台县),和宋军相持两月有余,在受到宋军夹击的情况下,起义军遭到失败,被迫撤回成都。994年5月宋军开始围攻成都,起义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十多万人壮烈牺牲,成都最终落入宋军手中,李顺下落不明。此后,起义军在张余的带领下依然进行顽强的战斗,直到995年

32、2月,才被宋军和地主武装打败,张余被俘牺牲。 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成都的博买务从此取消,说明北宋统治者受到起义军的沉重打击。旁户这一称谓也从此永不出现了,表明四川的生产关系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调整。“均贫富”口号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农民起义的新内容,是我国农民起义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二)、北宋中叶的阶级矛盾和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北宋初,土地侵占已成为严重的现象。太宗时,土地占有的情况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困者无力可耕”。仁宗初年,更发展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宿,重禁莫能止”的地步。土地集中的过程,就是农民破产、流离失所的过程。由于北宋的国策是严格控制兵权防止军人跋扈,威胁皇权和依靠旧官僚和广泛招揽地主文人参加政权以维护其统治,最终形成了三冗局面。l、冗兵腐败,防守力量薄弱。北宋军队数量庞大,军费惊人,宋太祖时,总兵力378万人,宋真宗时,达912万人,到仁宗时,总兵力125万9千人。恶果之一便是财政负担沉重,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之二,军队素质极差;之三,制度僵死,指挥失灵。朝廷直接干预军事行动、兵将分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